当前位置:首页 » 无线网络 » 无线网络仿真实验心得
扩展阅读
网络卡跟电脑中毒有关吗 2025-04-16 16:50:08
将华为手机还原网络设置 2025-04-16 16:45:11

无线网络仿真实验心得

发布时间: 2025-04-11 17:54:47

① 谁有计算机网络的实验报告

目前,中国的3G通讯网络即将进入商用化应用阶段,对技术标准的取舍选择也成为移动运营商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WCDMA和TD-SCDMA在技术上各有千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会出现哪种标准“一统江湖”的局面。至于谁能在3G时代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关键是看哪种技术标准更符合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

混合组网原则

在进行TD-SODMA建网时,考虑到现有的WODMA预规划,建议采用如下混合组网原则:在3G网络建设初期,TD-SCDMA网络无法进行独立组网形成全国性连续覆盖网络的前提下,建议使用WCDMA/TD-SCDMA双模终端,这样既可以充分借用WODMA网络,避免覆盖盲区,同时又能保证用户可以很好的享受高端业务的服务;依靠WODMA网络规划资源,结合其实际布网情况,利用TD-SCDMA网络做重点局部(密集城区、城区的室外和重点楼层的室内)地区覆盖,实现热点地区的业务需求;由于WCDMA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覆盖半径差别很大,不能保持良好的网络拓扑结构,影响网络性能。TD-SODMA以补充实现高速数据业务的连续覆盖为规划目标,在大城市的商业区室外保证高速数据业务的连续覆盖;在大城市的办公楼、酒店等商业价值高的楼盘,室内实现高速数据业务的覆盖;网络规划要充分利用资源,在满足网络性能和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尽可能结合两种制式的优势,各尽所长,降低建设费用和加快建设速度;TD-SODMA覆盖边缘选择应尽可能选在话务量较低的区域,边界处WCDMA信号要覆盖很好,同时TD--SODMA覆盖边缘的信号避免出现深衰落;混合组网异系统的切换区域应设置在话务量较低的区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实现系统间切换,这样可以避免服务质量和系统性能的明显下降。

混合组网互干扰分析


在1920MHz频点附近,TD-SCDMA系统工作于上下行,WCDMA系统工作于上行。WODMA下行频段和1 920MHz频点有190MHz的频率间隔(3GPP TS25.141规范要求UTR,A/FDD能够支持1 90MHz的收发间隔),TD-SCDMA对WODMA下行的干扰和WCDMA下行对TD-SCDMA的干扰主要是杂散辐射,但由于有190MHz频率保护带,其干扰问题不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因此在1920MHz频点处,考虑TD-SCDMA系统和WCDMA系统共存时,干扰分为四大类(见图1):

1.TD-SCDMA上行干扰WCDMA上行(TD-SCl)MA比—WODMA BS)

2.TD-SCDMA下行干扰WODMA上行(TD-SODMA BS—WCDMA BS)

3.WODMA上行干扰TD-SODMA上行(WODMA比一TD-SODMA BS)

4.WODMA上行干扰TD--SODMA下行(WCDMA UE—TD-SCDMA UE)

通过仿真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附加的频率保护间隔可部分消除TD-SCDMA BS与WODMA BS间的干扰。可以通过提高WODMA UE AOLB要求或3.3 MHz的频串保护间隔抑制WODMA UE对TD-SODMA BS的干扰。良好的工程规划可降低两系统共存的射频参数要求,但不能有效消除两系统间的干扰。两系统BS间距的增大导致WODMAUE对TD-SODMA BS干扰的增大,B3间距的减小导致TD-SODMA BS对FDD BS干扰的增大。两系统B日间距位于(0,R/2)区间范围内能够较好的协调WODMA UE干扰TD-SCDMA BS及TD-SODMA B3干扰WODMA B日的AOIB要求。

在工程上,通过空间隔离、频带隔离和工程技术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地解决TD-SODMA和WODMA系统混合组网时互干扰的问题。

混合组网的探讨


  1. 组网方式

  2. 方式一:考虑到TD--SCDMA话务吸收能力,混合组网时考虑在WCDMA网络下,以TD-SODMA网络覆盖高速率业务的热点地区网络,即图2中的蓝色区域。

  3. 方式二:空间上的分区组网:不同地区,利用WODMA和TD-SODMA系统分别组网,其中TD-SODMA负责解决热点地区的覆盖,即图3中的蓝色区域。宏蜂窝分区覆盖;宏蜂窝和微蜂窝结合分区覆盖——主要将TD-SODMA网络应用到室内覆盖中去。

  4. 2.组网策略可行性分析

  5. 在5GPP的协议标准中,TD-SODMA与WODMA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UTBAN部分,即无线接入网络部分,在核心网中无大的差别。因此,对应TD-SODMA的RNO与WODMA的BNO在高层协议处理过程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个别协议过程有区别。从技术层面上说,进行TD--SODMA和WODMA的混合组网是可行的。

3.移动性管理策略分析

网络选择和接入策略:用户可以有多种网络选择方式,分别是优选WODMA网络、优选TD-SODMA网络和无优先级。建议对混合组网方式一,用户采用优选WODMA网络的方式对混合组网方式二,用户采用无优选方式。

采用优选网络的方式,可以使用户在覆盖区域内始终驻留在原制式网络中,减轻不必要的切换给网络带来的额外负荷;当系统判定由于容量、覆盖或干扰等原因,原网络制式无法接入的情况下需要发起定向重试,通过系统间切换或小区重选等方式,将移动终端接入到另一种制式网络中,保持业务的正常接入。

在网络运营的初期,网络容量充裕的情况下,完全可行;至于中后期,用户增长迅速,容量受限的情况下,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TD-SODMA的优势,采取增加载频、多用户检测、智能天线、小区分裂等技术增加相应的容量。即使在容量一时无法增加时,也可利用接入定向重试、系统间负荷均衡或基于测量的系统间切换等技术将WCDMA系统可承担的业务切换到TD-SODMA系统,以保证系统的服务质量和平稳运行。

小区重选策略:对于混合组网方式一,基于WCDMA的用户应该尽可能的驻留在WCDMA网络中,在WCDMA网络负荷正常的情况下,只要网络质量能满足最低业务速率接入的需要,即可以驻留。出于同样的考虑,在TD--$CDMA网络中WCDMA小区重选门限应该高于TD-SCDMA小区的重选门限,使驻留在TD-SCDMA网络中的用户减少异系统间切换。

负荷分担策略:当WCDMA网络负荷偏高时,网络应该有能力对小区选择门限进行调整,适当调高WODMA小区的选择门限,使部分WCDMA用户选择到TD-SGDMA站点中以减轻WCDMA站点的负荷。该过程根据网络负荷自动执行并且可逆。同时在网络规划当中,要考虑RNc的负荷分担。

切换策略:当一个用户在WCDMA系统中进行了呼叫并移动到TD-SCDMA系统的边缘,此时其无线质量变差,

对于混合组网方式一,如果用户驻留的WCDMA小区有同覆盖的TD-SCDMA小区,则不需要打开测量,通过盲切换实现WCDMA到TD-SCDMA的切换。而对于混合组网方式二,则通过打开压缩模式和系统间测量实现WCDMA到TD-SCDMA的切换。

在进行系统间切换时还需要考虑切换业务特点:两种制式提供的Cs域业务服务质量基本相同,由于cs域掉话用户感受明显,所以cs域业务对切换成功率要求较高;而PS域业务掉话用户感受不明显,且P3域业务掉话后会自动重新进行连接。因此在切换策略各有侧重点,cs域业务以尽可能保证切换成功率为主,Ps域业务以尽可能保证用户的带宽为主,即用户从共同覆盖区向其中一种制式覆盖区移动时,cS域切换发生较早,Ps域切换发生较晚。

4.网络规划策略分析

频点规划策略:由于TD-SCDMA频率资源丰富,而WCDMA通常采用同频组网,因此,对于频点的规划要考虑:相邻TD—SCDMA小区之间采用异频组网;相邻TD-SCDMA和WCDMA小区之间增大频带隔离度。

码资源规划:TD-SCDMA与WCDMA混合组网的网络规划过程中不存在扰码规划的问题。

呼吸效应解决策略:对于混合组网方式一,WCDMA产生的呼吸效应应该由WCDMA系统自身来解决。对于混合组网方式二,在仅有WCDMA覆盖下的地区,产生的小区呼吸效应应由WCDMA自身规划时解决。由于TB--SCDMA系统呼吸效应不明显,因此在与TD-SCDMA网络相邻的WCDMA小区发生呼吸效应时,可考虑由TD-SCDMA系统分担一部分WCDMA小区边缘用户的接入要求,提高系统的整体容量。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参考”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参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无线网络技术也一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无线网络技术论文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 就蓝牙在无线接入方面的应用做一探讨,并简要介绍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单片蓝牙产品BlueCoreTM01。

关键词: 蓝牙;无线通信;数据;PSTN

Abstract:on,andsimplyintrocesCSR′sbluetoothsingle-chip-BlueCoreTM01.

Keywords:bluetooth;wirelesscommunication;data;PSTN

1引言

蓝牙技术是用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取代数据电缆来完成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短距离通信的一种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蓝牙,可以将需要数据和语音通信的各个设备之间联成一个Piconet网(即微微网),或将几个Piconet网进一步互连,组成一个更大的Scatternet网(即分布式网络)。蓝牙的PSTN无线接入点使用现有的网络电话机为载体,做开发性预言。他使得手机用户通过固定电话网络实现信号连接,既而让广大的手机用户同时成为固定电话网的用户。对手机用户来说,在解决移动电话网信号问题的同时,又可以降低手机用户的通信费用;对于固定电话运营商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话费收益。本方案的创新点有几点:

(1)取代大量的短程连接所用的电缆,尤其是电缆无法到达的地方,蓝牙具有更大的优势。

(2)使得计算机可以通过蓝牙的PSTN无线接入点无线上网,同时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3)实现了蓝牙规范的`内部电话系统(IntercomProfile)应用协议栈,使得蓝牙PSTN无线接入点能够与网络中的各个蓝牙手机进行内部电话通信。

(4)由于方案设计是按照蓝牙技术标准设计,所以兼容符合蓝牙标准的蓝牙手机,适配器等相关蓝牙产品。

2BC01芯片和开发工具Bluelab介绍

BC01(BlueCore01)是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设计的一款单片蓝牙产品,他集无线设备、微处理器及基带电路于一体,采用标准的0.35μm的CMOS工艺。通过外置的存有蓝牙协议的FlashROM,可提供完全兼容的数据和语音通信。经过优化设计,所需的外部RF元件很少,允许主板的快速设计。因此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短的产品面市时间。

其主要特点如下:

(1)符合BluetoothV1.1规范。

(2)带有USB和UART主接口。

(3)可编程的PCM接口,支持13b8kss-1的双向串行的同步语音传输。

(4)内含的数字转换器,可进行线性PCM(脉冲编码调制)、A律PCM、μ律PCM和CVSD(连续变化斜率增量调制)间的相互转换,编解符合高至HCI层的蓝牙控制协议。

(5)采用单电源3.15V供电,支持PART,SNIFF,HOLD多种节电模式。

(6)支持所有的包类型和多达7个从设备的Piconet。

(7)芯片内含链路控制、链路管理、HCI以及可选的L2CAP,RFCOMM,SDP多层软件协议栈,可直接使用。

(8)提供VM(VirtualMachine)机制。内嵌16b的RISC微处理器,运行协议栈的同时还可以运行下载到FlashROM中的用户程序,实现真正意义的单芯片。

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Bluelab是专门针对Bluecore的仿真开发系统,他在PC上模拟Bluecore01的环境,从而方便开发基于Bluecore01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他包括了compiler,emulator/debugger,documentation以及一些源代码例子。Bluelab还提供了蓝牙协议栈Bluestack,支持SDP,L2CAP和RFCOMM等高层协议。用户可以通过UART/USB接口来调用Bluestack,也可以通过VM来访问Bluestack。

3系统方案设计

整个系统分为前端数据处理和PC端数据管理2大部分。前端数据处理框图如图2所示。

蓝牙ISDN接入点的空中无线接口为蓝牙,有线接口有:RJ11,ISDN的S/T接口、USB数据接口。S口收发器能够提供CCITT关于ISDNS/T参考点的I.430建议要求的功能,支持192kb/s的4线平衡传输方式的全双工数据收发。由于BC01内部资源及引脚有限,单片机80C196主要完成控制和协调各模块的工作,处理D信道信令和收发、B信道数据收发、外部中断申请,并且通过各种接口与蓝牙模块进行通信。SLIC模块主要提供语音信号的数模、模数转换、A律/μ律压缩PCM编解码等功能,并具备产生和控制各种信号音的功能。蓝牙模块主要实现蓝牙功能,并且提供了符合蓝牙规范的空中接口。他集成了各种需要的蓝牙协议(包括CTP应用协议栈、内部电话应用协议栈)以及管理程序。

为了形成蓝牙Piconet网络化管理,将PC端的数据管理作为Piconet主设备,而前端的数据处理作为从设备。整体的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连接PC的BC01作为MASTER,他会自动搜索查询范围内的蓝牙设备,将其作为SLAVE加入Piconet网,因为每块SLAVE都有惟一的BD_ADDR(BluetoothDeviceAddress),因此MASTER可以区别每一个SLAVE并对其进行控制。

4软件结构

软件设计是基于L2CAP层进行开发,SLAVE的功能是接受MASTER的查询、连接请求,或查询到已存在的Piconet后,将自己加入Piconet。SLAVE的功能简单,全部程序代码可以放在单片机80C196的FlashROM中运行。MASTER由于要负责管理整个Piconet,对各个SLAVE进行控制和管理,BC01提供的资源已不能满足。因此将L2CAP协议层以上的软件放在PC上运行,与PC采用HCI层接口。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

5结语

在无线接入现场应用中,中心控制节点与各个无线接入的距离在100m以内。目前大功率的蓝牙芯片已经可以达到100m的覆盖范围,完全满足实际应用。此套方案的实验室联机调试已经完成,达到初步设计要求。下一步是将此套方案应用到实际的无线接入现场,进行现场调试,对系统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金纯,许光辰,孙睿.蓝牙技术[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1A.26July,1999.

[3]徐爱钧.单片机高级语言C51Windows环境编程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KrulinskiDJ.ProgrammingMicrosoftVisualC++6.0技术内幕[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