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线网络 »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的构成
扩展阅读
平板电脑金属后盖变形 2024-10-30 19:24:26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的构成

发布时间: 2024-07-13 12:43:55

1.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的目录

第1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 引言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关键技术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的主要思路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的分类
1.3.3 无线传感器网络QoS路由算法研究的基本思想
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QoS路由算法研究的分类
1.3.5 平面路由的主流算法
1.3.6 分簇路由的主流算法
1.4 ZigBee技术
1.4.1 ZigBee技术的特点
1.4.2 ZigBee协议框架
1.4.3 ZigBee的网络拓扑结构
1.5 无线传感器安全研究
1.5.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需求
1.5.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研究进展
1.5.3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研究方向
1.6 水下传感器网络
1.7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
1.7.1 存在的问题
1.7.2 性能评价
1.7.3 基于测距的定位方法
1.7.4 非测距定位算法
1.7.5 移动节点定位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能量有效非均匀成簇算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工作
2.2.1 单跳成簇算法
2.2.2 多跳成簇算法
2.3 DEEUC成簇路由算法
2.3.1 网络模型
2.3.2 DEEUC成簇算法
2.3.3 候选簇头的产生
2.3.4 估计平均能量
2.3.5 最终簇头的产生
2.3.6 平衡簇头区节点能量
2.3.7 算法分析
2.4 仿真和分析
2.5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多跳能量均衡路由算法
3.1 无线传输能量模型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策略研究
3.2.1 平面路由
3.2.2 单跳分簇路由算法研究
3.2.3 多跳层次路由算法研究
3.3 LEACH-L算法
3.3.1 LEACH-L的改进思路
3.3.2 LEACH-L算法模型
3.3.3 LEACH-L描述
3.4 LEACH-L的分析
3.5 实验仿真
3.5.1 评价参数
3.5.2 仿真环境
3.5.3 仿真结果
3.6 总结及未来的工作
3.6.1 总结
3.6.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生成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通信协议
4.1 引言
4.2 无线传输能量模型
4.3 基于时间延迟机制的分簇算法(CHTD)
4.3.1 CHTD的改进思路
4.3.2 CHTD簇头的产生
4.3.3 CHTD簇头数目的确定
4.3.4 CHTD最优簇半径
4.3.5 CHTD描述
4.3.6 CHTD的特性
4.4 CHTD簇数据传输研究
4.4.1 引言
4.4.2 改进的CHTD算法(CHTD-M)
4.4.3 CHTD-M的分析
4.5 仿真分析
4.5.1 生命周期
4.5.2 接收数据包量
4.5.3 能量消耗
4.5.4 负载均衡
4.6 总结及未来的工作
4.6.1 总结
4.6.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自适应蚁群系统的传感器网络QoS路由算法
5.1 引言
5.2 蚁群算法
5.3 APAS算法的信息素自适应机制
5.4 APAS算法的挥发系数自适应机制
5.5 APAS算法的QoS改进参数
5.6 APAS算法的信息素分发机制
5.7 APAS算法的定向广播机制
5.8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8.1 仿真环境
5.8.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9 总结及未来的工作
5.9.1 总结
5.9.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簇头选择算法
6.1 引言
6.2 LEACH NEW算法
6.2.1 网络模型
6.2.2 LEACH NEW簇头选择机制
6.2.3 簇的生成
6.2.4 簇头间多跳路径的建立
6.3 仿真实现
6.4 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章 水下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向量的低延迟转发协议
7.1 引言
7.2 相关工作
7.3 网络模型
7.3.1 问题的数学描述
7.3.2 网络模型
7.4 基于向量的低延迟转发协议
7.4.1 基于向量转发协议的分析
7.4.2 基于向量的低延迟转发算法
7.5 仿真实验
7.5.1 仿真环境
7.5.2 仿真分析
7.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算法研究
8.1 引言
8.2 节能路由算法
8.2.1 平面式路由算法
8.2.2 层状式路由算法
8.3 数据融合模型
8.3.1 数据融合系统
8.3.2 LEACH簇头选择算法
8.3.3 簇内融合路径
8.3.4 环境设定和能耗公式
8.4 数据融合仿真
8.4.1 仿真分析
8.4.2 仿真结果分析
8.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
9.1 超宽带技术
9.1.1 系统结构的实现比较简单
9.1.2 空间传输容量大
9.1.3 多径分辨能力强
9.1.4 安全性高
9.1.5 定位精确
9.2 物联网技术
9.2.1 物联网原理
9.2.2 物联网的背景与前景
9.3 云计算技术
9.3.1 SaaS软件即服务
9.3.2 公用/效用计算
9.3.3 云计算领域的Web服务
9.4 认知无线电技术
9.4.1 传统的Ad-hoc方式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不足
9.4.2 在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10.1 军事应用
10.2 农业应用
10.3 环保监测
10.4 建筑应用
10.5 医疗监护
10.6 工业应用
10.6.1 工业安全
10.6.2 先进制造
10.6.3 交通控制管理
10.6.4 仓储物流管理
10.7 空间、海洋探索
10.8 智能家居应用

2. 绠杩版棤绾夸紶镒熷櫒缃戠粶mac鍗忚镄勫垎绫荤殑鏂瑰纺鍐呭

镞犵嚎浼犳劅鍣ㄧ绣缁淢AC鍗忚镄勫垎绫讳富瑕佸寘𨰾浠ヤ笅鍑犵嶆柟寮


1. 锘轰簬绔炰簤镄凪AC鍗忚锛氭ょ被鍗忚鍏佽稿氢釜浼犳劅鍣ㄩ氲繃绔炰簤镄勬柟寮忓叡浜镞犵嚎淇¢亾璧勬簮銆傛疮涓浼犳劅鍣ㄩ兘链変竴涓鍙戦佹暟鎹镄勬椂链虹獥鍙o纴鍙链夋垚锷熻幏寰椾俊阆扑娇鐢ㄦ潈镄勪紶镒熷櫒镓嶈兘鍦ㄥ綋鍓嶆椂鍒诲彂阃佹暟鎹銆傝繖绉嶅岗璁涓昏佸叧娉ㄧ殑鏄濡备綍阃氲繃绔炰簤绛栫暐链夋晥阆垮厤纰版挒锛屽悓镞剁‘淇濇暟鎹镄勫彲闱犱紶杈撱傜珵浜夋柟寮忓彲浠ユ槸锘轰簬姒傜巼镄勪篃鍙浠ユ槸杞璇㈡満鍒躲傝繖浜涘岗璁阃傜敤浜庤礋杞借缉杞荤殑缃戠粶鐜澧冿纴鍙浠ユ湁鏁埚埄鐢ㄦ湁闄愮殑缃戠粶璧勬簮銆


2. 锘轰簬璋冨害镄凪AC鍗忚锛氲皟搴MAC鍗忚阃氩父鐢ㄤ簬瀵规椂闂磋繘琛屼弗镙肩$悊鍒掑垎镄勭绣缁滃満鏅銆备紶镒熷櫒镙规嵁浜嫔厛鍒嗛厤镄勬椂闂寸墖杩涜屾暟鎹阃氢俊锛岀‘淇濅简缃戠粶镄勭‘瀹氭э纴骞堕伩鍏崭简鍐茬獊鍙戠敓銆傝繖绉岖被鍨嬬殑鍗忚甯哥敤浜庨渶瑕佸ぇ閲忓悓姝ユ搷浣滃拰瀹炴椂镐ц佹眰杈冮珮镄勫簲鐢ㄥ満鏅锛屽傚伐涓氲嚜锷ㄥ寲鍜屾櫤鑳戒氦阃氱郴缁熴傝皟搴﹀岗璁鍙浠ョ‘淇濆叧阌浠诲姟浼桦厛澶勭悊锛屼粠钥岀‘淇濈绣缁灭殑绋冲畾镐у拰楂樻晥镐с


3. 娣峰悎鍨嬬殑MAC鍗忚锛氭煇浜涙儏鍐典笅锛屽崟涓绫诲瀷镄凪AC鍗忚镞犳硶婊¤冻镞犵嚎浼犳劅鍣ㄧ绣缁灭殑鍏ㄩ儴闇姹伞傚洜姝わ纴娣峰悎浣跨敤涓嶅悓链哄埗镄凪AC鍗忚琚璁捐″嚭𨱒ワ纴缁揿悎浜嗙珵浜夊拰璋冨害镄勪紭锷匡纴浠ユ湡鍦ㄤ笉钖岀绣缁沧浔浠朵笅閮借兘鎻愪緵杈冨ソ镄勬ц兘琛ㄧ幇銆傛贩钖埚岗璁鑳藉熻嚜阃傚簲鍦板垏鎹㈠伐浣沧ā寮忥纴濡傚湪璐熻浇杈冭交镞堕噰鐢ㄥ熀浜庣珵浜夌殑鍗忚浠ヨ妭鐪佽兘钥楋纴鍦ㄩ渶瑕佸悓姝ュ拰瀹炴椂镐ч珮镄勫満鏅涓嬮噰鐢ㄥ熀浜庤皟搴︾殑鍗忚銆傝繖绉岖伒娲绘т娇寰楁贩钖圡AC鍗忚镟村姞阃傚簲澶氩彉镄勭绣缁灭幆澧冦


镐讳綋𨱒ヨ达纴镞犵嚎浼犳劅鍣ㄧ绣缁灭殑MAC鍗忚璁捐¢渶瑕佽冭槛缃戠粶镄勭壒镐э纴濡傚疄镞舵с佸彲闱犳с佽兘钥楃瓑锲犵礌銆备笉钖岀被鍨嬬殑MAC鍗忚鍦ㄤ笉钖岀殑搴旂敤鍦烘櫙涓嫔悇链変紭锷匡纴阃夋嫨阃傚悎镄凪AC鍗忚链夊姪浜庢彁楂樻棤绾夸紶镒熷櫒缃戠粶镄勬ц兘鍜屾晥鐜囥

3. zigbee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核心是什么

zigbee是由物联网、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四部分组成。核心部分是zigbee。
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局域网协议。根据国际标准规定,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这一名称(又称紫蜂协议)来源于蜜蜂的八字舞,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舞蹈”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说蜜蜂依靠这样的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简而言之,ZigBee就是一种便宜的,低功耗的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ZigBee是一种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ZigBee协议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媒体访问控制层(MAC)、传输层(TL)、网络层(NWK)、应用层(APL)等。其中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遵循IEEE 802.15.4标准的规定。

4. 镞犵嚎浼犳劅鍣ㄧ绣缁滃师鐞嗘槸浠涔埚强鏂


镞犵嚎浼犳劅鍣ㄧ绣缁滃师鐞嗗强鏂规硶
镞犵嚎浼犳劅鍣ㄧ绣缁(WirelessSensorNetwork,WSN)鏄涓绉嶅垎甯冨纺镄勬棤绾块氢俊绯荤粺锛岀敱澶ч噺镄勪紶镒熷櫒鑺傜偣缁勬垚锛屾疮涓鑺傜偣鍙浠ユ崟鎹夊懆锲寸殑鐜澧冩暟鎹骞惰繘琛屾棤绾块氢俊锛屼粠钥屽疄鐜颁俊鎭镄勯泦涓澶勭悊鍜屼紶杈撱
WSN镄勫师鐞嗕富瑕佸寘𨰾浠ヤ笅鍑犱釜鏂归溃锛
1.浼犳劅鍣ㄨ妭镣癸细WSN鐢卞ぇ閲忕殑浼犳劅鍣ㄨ妭镣圭粍鎴愶纴姣忎釜鑺傜偣鍙浠ラ氲繃浼犳劅鍣ㄨ惧囨崟鎹夊懆锲寸幆澧幂殑淇℃伅锛屽苟灏嗕俊鎭阃氲繃镞犵嚎阃氢俊鎶链浼犻佺粰鍏朵粬鑺傜偣鎴栨湇锷″櫒銆
2.镞犵嚎阃氢俊锛欧SN浣跨敤镞犵嚎阃氢俊鎶链锛屽寘𨰾钃濈堕銆乑igbee銆乄i-Fi绛夛纴浠ュ疄鐜颁紶镒熷櫒鑺傜偣涔嬮棿镄勯氢俊銆
3.镊缁勭粐缃戠粶锛欧SN涓镄勮妭镣瑰彲浠ヨ嚜涓荤粍缁囧舰鎴愮绣缁滐纴浠庤屽疄鐜颁俊鎭镄勪紶杈揿拰澶勭悊銆
4.鐢垫簮绠$悊锛氱敱浜嶹SN涓镄勮妭镣归氩父浣跨敤鐢垫睁浣滀负鐢垫簮锛屽洜姝WSN涓闇瑕佽繘琛岀数婧愮$悊锛屼互淇濊瘉鑺傜偣镄勬e父杩愯屻
WSN镄勬柟娉曚富瑕佸寘𨰾浠ヤ笅鍑犵嶏细
1.璺鐢卞岗璁锛欧SN涓镄勮妭镣瑰彲浠ラ氲繃璺鐢卞岗璁锛屽侫ODV銆丏SR銆丏ijkstra绠楁硶绛夛纴瀹炵幇淇℃伅镄勪紶杈揿拰澶勭悊銆
2.鏁版嵁澶勭悊锛欧SN涓闇瑕佸规崟鎹夊埌镄勬暟鎹杩涜屽勭悊锛屽寘𨰾鏁版嵁杩囨护銆佽瀺钖堛佽В镰佺瓑锛屼互瀹炵幇瀵圭幆澧冩暟鎹镄勬湁鏁埚埄鐢ㄣ
3.鏁版嵁瀛桦偍锛欧SN涓闇瑕佸规崟鎹夊埌镄勬暟鎹杩涜屽瓨鍌锛屼互渚垮悗缁浣跨敤銆
4.鑺傜偣绠$悊锛欧SN涓闇瑕佽繘琛岃妭镣圭殑绠$悊锛屽寘𨰾鑺傜偣镄勬敞鍐屻佺淮鎶ょ瓑锛屼互纭淇漌SN镄勬e父杩愯屻
WSN镄勫簲鐢ㄩ嗗烟鍖呮嫭鐜澧幂洃娴嬨佹櫤鑳藉跺眳銆佸啘涓氥佸尰鐤楃瓑锛屽彲浠ュ疄鐜板圭幆澧幂殑瀹炴椂鐩戞祴鍜屾暟鎹鍒嗘瀽锛屾彁楂樼敓浜ф晥鐜囧拰鐢熸椿璐ㄩ噺銆

5. 无线传感网络协议包括哪三种方式

ZIGBEE协议。最适合传感器网络的无线通信技术。相应的就是ZIGBEE协议,实现是ZIGBEE协议栈。
此外无线通信技术还有WIFI,蓝牙,GPRS等

6. 高分悬赏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类斑马协议(Z-MAC)

3.3 常见的MAC协议分析与比较
3.3.1 S-MAC协议
S-MAC(Sensor-MAC)协议是较早的针对WSN的一种MAC协议,他是在802.11MAC的基础上,采用下面介绍的多种机制来减少了节点能量的消耗。固定周期性的侦听和睡眠: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传感器节点要尽量处于低功耗的睡眠状态。S-MAC协议采用了低占空比的周期性睡眠/侦听。为了使得S-MAC协议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在覆盖网络中形成众多不同的虚拟簇。
消息传递技术:对于无线信道,传输差错与包长度成正比,短包成功传输的概率要大于长包。在S-MAC协议中消息传递技术将长消息分成若干短包,利用RTS/CTS握手机制,一次性发送整个长消息,这样既提高发送成功率,有减少了控制消息。流量自适腔滚应侦听机制:传感器节点在与邻居节点通信结束后并不立即进入睡眠状态,而保持侦听一段时间,采用流量自适应侦听机制,减少了网络中的传输延迟。
S-MAC协议与IEEE802.11 MAC相比,在节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睡眠机制的引入,使得网络的传输延迟增加,吞吐量下降。针对S-MAC协议存在的不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带有自适应睡眠的S-MAC协议。
3.3.2 LMAC协议
LMAC协议使用时分多址 (TDMA)机制,时间被分成若干个时隙, 节点在传送数据时不需要竞争信道,可以避免传输碰撞造成的能量损耗。节点只能指派一个控制时隙,在时隙期间,节点总是会传送一条信息,此信息包含两部分:控制信息和数据单元。由于一个时隙梁圆汪只能被一个节点控制, 所以节点可以无冲突的进行通讯【1】。
3.3.3 T-MAC协议
T-MAC(Timeout-MAC)协议与自适应睡眠的S-MAC协议基本思想大体相同。数据传输仍然采用RTS/CTS/DATA/ACK的4次握手机制,不同的是在节点活动的时隙内插入了一个TA(Time Active)时隙,若TA时隙之间没有任何时间发生,则活动结束进入睡眠状态。TA的取值对于T-MAC协议性能至关重要,其约束条件为:TA=m(C+R+T),m>1,其中C为竞争信道时间,R为发送RTS分组的时间,T为RTS分组结束到发出CTS分组开始的时间。在仿真的时候,一般选取m=1.5,即:TA=1.5×(C+R+T)。
T-MAC协议虽然能根据当前网络的动态变化,通过提前结束活动周期来减少空闲侦听提高能效,但带来了“早睡”问题。所谓早睡问题是指在多个传感器节点向一个或少数几个汇聚节点发送数据时,由于节点在当前TA没有收到激活事件,过早进入睡眠,没有监测到接下来的数据包,导致网络延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未来清除发送和满缓冲区优先两个方法。
基于竞争的MAC协议通常很难提供实时性保证,而且由于冲突的存在,浪费了能量。基于竞争的协议在有些应用场合(比如主要考虑节能而不太关心时延的可预测性时)有较大的应用,基于竞争的协议需要解决的是提供一个实时性的统计上界。根据这类协议的分布式和随机的补偿特性,基于竞争的协议没有确切的保证不同节点的数据包的优先级。因此,有必要限制优先级倒置的概率以建立统计上的端到端的时延保证。
3.3.4 Wise-MAC协议
Wise - MAC协议在非坚持CSMA协议的基础上,采用前导码采样技术控制节点处于空闲侦听状态时的能量消耗。与S-MAC和T-MAC协议相比,节能效果非常显着。
无线信道在传输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所以需要链路层的确认机制来恢复丢失的数据包。Wise-MAC协议的ACK数据帧不仅用来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确认,还会通知其他邻居节点到下一次采样的剩余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每个节点不断更新相邻节点的采样时间偏移表。利用这些信息,每个节点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使用最小长度的唤醒前导码向目的节点发送数据。
Wise-MAC协议可以很好地适应网络橡仔流量变化,他是和WISENET超级功耗SoC芯片结合设计的。Wise-MAC协议的采样同步机制会带来数据包冲突的问题,也会由于节点学要存储相邻节点的信道侦听时间,会占用宝贵的存储空间,增加协议实现的复杂度,尤其是在节点密度较高的网络内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3.3.5 DMAC协议
数据采集树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种重要的通信模式,DMAC协议就是针对这种数据采集树而提出的,目标是减少网络的能量消耗和减少数据的传输延迟。DMAC协议采用不同深度节点之间的接收发送/睡眠的交错调度机制。将节点周期划分为接收、发送和睡眠时隙,数据能沿着多跳路径连续地从数据源节点传送到汇聚节点,减少睡眠带来的传输延迟。
3.3.6 Z-MAC协议
综合CSMA和TDMA二者各自的优点,由RHEE 等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混合机制的Z-MAC协议。
Z-MAC将信道使用物化为时间帧的同时,使用CSMA作为基本机制,时隙的占有者只是有数据发送的优先权,其他节点也可以在该时隙发送信息帧,当节点之间产生碰撞之后,时隙占有者的回退时间短,从而真正获得时隙的信道使用权。Z-MAC使用竞争状态标示来转换MAC机制,节点在ACK重复丢失和碰撞回退频繁的情况下,将由低竞争状态转为高竞争状态,由CSMA机制转为TDMA机制。因而可以说,Z-MAC在较低网络负载下,类似CSMA,在网络进入高竞争的信道状态之后,类似TDMA。
Z-MAC并不需要精确的时间同步,有着较好的信道利用率和网络扩展性。协议达到即时的适应网络负载的变化的同时,TDMA和CSMA机制的同步和互换会产生较大的能量耗损和网络延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