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构成原理
扩展阅读
网络卡跟电脑中毒有关吗 2025-04-16 16:50:08
将华为手机还原网络设置 2025-04-16 16:45:11

计算机网络构成原理

发布时间: 2025-04-08 20:46:18

‘壹’ 计算机网络原理详解学生必看

计算机网络原理详解

计算机网络基础

线路(网线,光纤,无线。。。)

计算机终端(服务器, 电脑设备, 终端机, POS机,

ATM机。。。)

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中继器,光电转换器,负

载均衡,防火墙,中继器。。。)

软件和协议

网络通信的目的:通信和资源共享

网络的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

目的:保证原始数据比特流的无误传输;

任务:确定与物理媒体相关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机械

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

机械特性:连接器形式与插针分配电气特性:接口电气信号

特性。

功能特性:数据传递、控制、定时、接地规程特性:接口电

路所使用的规程

国物理层-宽带

带宽的单位:bps(比特率) , 即bits/sec

带宽的大小,指的是每秒能吞吐多少个“位”(0/1)

文件的大小,指的是1字节=8位(8个0/1)距离与宽带

成反比,距离越远,带宽越低

例如:局域网的带宽比广域网大;

物理层:将二进制的数字信息比特流从一个节点传输到

下一个节点

设备:线路(网线、光纤,无线,同轴电缆等),网卡,

无线(3G, 4G, 5G, 蓝牙, 红外, WiFi)

物理层-网卡的作用:

将数字信息进行串/并转换;

地址标识;

数据帧的封装和拆卸;

MAC地址:又叫网卡地址, 48bits(8个字节) , 0~23位

是厂商代码,24~47位是产商自行分派

口计算机内部:CPU, 内存, 硬盘, 键盘

例如代码程序,已知:定义变量a=1.b=2求:X=a+b

的结果。

回计算机计算原理:

第一步,计算机会在内存中,划分-块区域,表示为

a,大小为1,表示为b,大小为2;

第二步, CPU从内存中取到到数据进行计算, 再把计

算结果存储到内存中,表示为X,大小为3:

缓存:

由于CPU, 内存和硬盘传输效率不同, CPU>内存>

硬盘,所以需要缓存进行数据暂存,缓存大小不同,影

响电脑性能;

内存和硬盘的区别:

断电下,硬盘的数据会保存下来,但是内存/缓存的

数据会丢失;

CPU:

位数:一位按照8位的倍数,32位,64位表示一个脉冲可

以传输64个bits;

主频:2.6GHZ, -秒钟传输2.6G, 1k=1024KB1M=

1000K1G=1024M1G=10亿bits 2.6GHZ相当于一秒钟

64*26亿bits

数据链路层

目的:保证数据在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传输

数据的封装和拆卸

地址标识

数据校验,如:1101101100,在尾部加上数据准确性

检查,如果1为偶数就是1,奇数为0.接收端看接收到的

数据中1是不是为偶数,是则表示数据接收是对的,存往一

点风险955

网络层

网络层数据传输单位(包),其作用有:

路由选择;

实现数据跨网络的链接;

IP协议

网络层包含:版本号,头部长度,服务器类型,数据包总

长度,生存期,源地址,目标地址等

IP协议--地址

IPV 4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字组成, 每8位为一段, 共

分为4段,段间用"."隔开,为了便于阅读,每一段表示为

其对应的十进制数字,称为“点分十进制”表示形式;

IPV 4地址由类型, 网络号和主机号三个部分组成,

路由寻址时,首先根据地质的网络号到达网络,然后利

用主机号达到主机;

IPV 4地址分为5类, 不同的类型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网络

IP地址在0~255之间,255为广播地址,0表示网段

网络号: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逻辑与计算的结果

例如:IP:10.102.129.158子网掩码:255.255.255.0

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除二取余数,一位数不够时,补0

传输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实现数据从原主机的网卡送

到目标主机的网卡中;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实现数据从源主机

的进程送到目标主机的应用程序进程(端口号)

传输的目的:

实现数据从源进程到目标进程的传输;

断点续传;

拥塞控制

传输层的两个协议:UDP协议, TCP协议, 两个协议区别

如下:

UDP无连接协议,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TCP比UDP更可靠;

UDP比TCP要占用的网开销小很多

端口号的概念:

对于TCP或UDP的应用程序, 都有标识该应用程序

的端口号,即端口号用于区分各种应用;

端口号的长度是16位,可提供65536(2的16次方)个

不同的端口号;

端口号1-255是公共端口号, 256-1024是用于Unix

服务;

端口号的另一种分配方法叫本地分配,使用1024以

上的端口号,本地分配方式不受网络规模限制,但是通

信双方要预先知道。

网络连接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例如A和B的进行通

信,三次握手四次释放过程如下:

三次握手:

1.A发请求给B(希望对方可以一起吃饭, SYN, seq=0)

2.B回复A(可以一起吃饭, , SYN, seq=0,ACK ACK

number=1)

3.A确认收到B的确认消息(ACK ACK number=1)

四次断开:

1.A告诉B, 数据发送完了(序号n, FIN=1)

2.B告诉A, 收到最后一个消息了(ACK number=n+1,

ACK flag=1)

3.B的数据发送完了后,B告诉A,数据发送完了(序号m,

FIN=1)

4.A告诉B, 收到了最后一个消息(ACK number=m+1,

ACK flag=1)

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数据格式,数据加密,数据压缩等;

应用层常用的协议: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

协议,是应用层协议,请求和响应应有固定的格式,

请求由四部分组成:请求行,请求头,空行,请求体;

响应也是有四部分组成:响应行,响应头,空行,请求体;

接口请求的方式有:GE获联资源) , POS PE传送数据)

‘贰’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在源与目的结点之间无须建立专用通道,对网络的故障适应能力较强;
2,没有建立和拆除电路的时间延迟;
3,线路利用率较高,可以进行速率上的调整;
4,可靠性较高;
5,每个节点对报文进行全面的处理,如果传产出错,要重发整个报文。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传输的信息是报文分组,将一个长的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分组来传输。
高速交换:ATM(异步传输模式):把线路交换跟分组交换相结合。以固定长度(53字节:信元头5字节,正文48字节)。FR(帧中继):采用永久虚电路,只要接收完帧的目的地址(不是指向本结点就立即转发帧)若传产出错,则给下游结点发送错误指示,要它终止接收,并要求上游重发该帧。
9.以数据报为例叙述交换技术的工作过程
10.CSMA/CD总线型网络的拓朴结构,帧结构及其基本工作过程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11.令牌环网的拓朴结构,帧结构及其基本工作过程
12.计算机网络流量控制的目的和流量控制的级别
目的:1,防止网络因过载而引起吞吐量下降和延时的增加;2,减少拥塞,避免死锁;3,在互相竞争的用户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
四级别:1,相邻结点间的流量控制,2,源结点和目的结点间的流量控制;3,主机与源结点间的流量控制;4,源主机与目的主机间的流量控制。
13.关于源路由网桥的概念和工作原理(P102)
源路由网桥(IEEE802。5工作组选用的网桥,面向令牌环网):是指源站点要提供侦传送的路由信息,该路由信息(Routing Information)设置在该帧的头部,用于标识帧的传输路径(面向连接的网桥)。
工作原理:源站要向目的站通信前,必须寻找通向目的站的路径(实际上是建立连接的过程:源站首先向全网广播一个“探测帧”,该帧每经过一个网桥,网桥把自己相关路由信息写入该探测帧,为该到达目的站时,该数据包就记录下一张它所经过的路径图(路由表)。目的站会使这个探测帧返回(实际由目的站发出一个应答帧)当源站接收到应答帧时,则可以说连接已建立)。
14.关于透明网桥的概念和工作原理(P99)
所谓透明网桥是指网桥的操作过程对其端口上连接的网段上的工作站是“透明的”,换句话说,工作站用户并不知道网桥的存在。
15.路由器的基本工作过程及其作用
基本工作过程: A,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它的传输单位是分组(packet),又称数据包 B, 当路由器接收到一个包时,首先进行拆包,把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去掉,读取网络层的信息 C, 根据包的目的地址(指向)进行:本地提交(本网是目的结点所在网络);分组转发(选择转发路由) D,数据安全性检查(转发检验) E, 通过安全检查后,则进行打包,(封装)加入数据链路层的信息,转发该包。
基本功能: 1, 协议转换 2, 路由选择 3, 支持多协议的路由选择 4, 流量控制 5, 分组的分段与组装 6, 网络管理功能
(未完成)16.路由选择算法的分类和理想路由选择算法应具有的特点
路由算法有:距离矢量算法和链路状态算法。
距离矢量算法:以某一参考点到达目的结点的距离作为度量的算法。这里的距离指该路径上所经历的最少网关(也指路由器)数。
链路状态算法:实际上是一种“最短路径优先”的算法。
特点:?
17.距离向量算法和RIP的工作过程(p110)
距离向量算法的基本思想:以某一参考点到目的结点的距离作为算法的度量。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工作过程:1,初始化(启动RIP协议);2,路由表交换路由信息;3,路由表更新(最知线路优先)。(P113)
18.路由器的主机名和端口配置使用方法
配置主机名(路由器):每台路由器主机的缺省名Router。假设把它配置为路由器R2则输入命令: router (config) #host name Router (R2) 显示:Router R2 (config) #
配置端口(端口地址配置): ① Router R2 (config) # interface eithernet 0 ② Router R2 (config-if) # ip address 200.111.50.1 255.255.255.0 配置端口的IP地址:200.111.50.1 相应的子网掩码:255.255.255.0
③ Router R2 (config ) # interface serial 0 (0是串行口) ④ Router R2 (config-if)# ip address 128.120.1.1 255.255.255.0
19.奈奎斯特和香农定律原理 (离散信号的信道容量)奈奎斯特定律:C = 2 F log2 L (bps) 每秒的信道容量,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 C:信道容量。 F:带宽。 L:符号的离散取值。 (连续信号的信道容量)香农定律:C = F log2 (1+S/N) S:通过的信号平均功率。 N:噪声(干扰信号)的功率。所谓噪声是指干扰信号(噪声)在所有频率上的强度都一样。 S/N:采用信噪比来代替。 SNR 其单位是分贝。DB 分贝值 = 10 log10 (S/N) 分贝值是可测量的。则可利用分贝值得到S/N。
20.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编码技术
(1) 单极性不归零编码(NRZ)
(2)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Encoding)
(3)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21.画图说明频移键控法的工作原理
22.PCM技术的基本工作步骤
1, 取样: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采样测量模拟信号幅值
2, 量化:将取样点测量的信号幅值分级取整
3, 编码:将量化的结果(整数据)用二进制数表示出来
23.异步传输的编码结构
也叫“起/停方式”:每传送1个字符(5bit/8bit)都在字符前面加入一位开始位(“0”表示使用停电平表示传送开始),而在代码校验(奇/偶)后面跟随停止位(1位,3/2位或2位,用“1”高电平表示,代表字符传输结束)
以ASCII码的A字符为例(11位异步码结构)
A字符:41H = 1000001
编码后:01000001111
24.HDLC的帧结构和基于比特流的传输控制流程规程的主要特性
HDLC(High Data Link 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基于比特传输的控制规程。主要特征如下:
① 通信方式:全双工
② 差错控制:循环冗余码(CRC)
③ 同步方式:同步
④ 电码:随机码(任意二进制编码)
⑤ 信息长度:可变区
⑥ 速率:2400bps以上
⑦ 发关方式:连续发送,即发送方送出一个信息帧后,不等接收方的应答,则继续发关随后的帧,接收方的应答信号是利用全双工的另一信道在它发送给发送方的信息帧的控制字段中夹带回“已收到某编号的信息帧”(期待接收某个编号的帧)这表明此号帧以前的信息帧已正确接收。如果发现传输出错,则请求重传该号帧及其随后的帧。
HDLC的帧结构:
F A C I FCS F
同步标志(01111110)
地址 控制字段 正文 循环冗余码 标志
25.计算机网络中使用的循环冗余码校验的工作原理
26.多路复用的基本思想和种类
多路复用原理:就是让一条线路复用成多个子信道来

‘叁’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

计算机网络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结点之间要不断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结点就必须遵守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就是按照高度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分层原理来实现的,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概念
网络体系和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Network Architecture):是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之间的接口及服务.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用分层研究方法定义的网络各层的功能,各层协议和接口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的网络结构可以从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组织和网络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网络组织是从网络的物理结构和网络的实现两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配置是从网络应用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布局,硬件,软件和和通信线路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让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最早是由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名为SNA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结构化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处理的子问题,然后加以解决.
层次结构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分成层次分明的一组组容易处理的子问题,各层执行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计算机网络结构采用结构化层次模型,有如下优点: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即不需要知道低层的结构,只要知道是通过层间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灵活性好,是指只要接口不变就不会因层的变化(甚至是取消该层)而变化
各层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而不影响其他层
有利于促进标准化,是因为每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都已经有了精确的说明
网络协议
协议(Protocol)
网络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存在各种差异,为了保证相互通信及双方能够正确地接收信息,必须事先形成一种约定,即网络协议.
协议:是为实现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交换规则(或称时序/定时关系)
注:通信协议的特点是:层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体(Entity)
实体:是通信时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软硬件设施
接口(Interface)
接口:是指网络分层结构中各相邻层之间的通信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
OSI/RM参考模型
基本概述
为了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就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否则异种计算机就无法连接成网络,这种共同遵循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就是国际标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即OSI/RM.
ISO 发布的最着名的ISO标准是ISO/IEC 7498,又称为X.200建议,将OSI/RM依据网络的整个功能划分成7个层次,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interconnection), 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和应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
分层原则
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层次,分层原则如下:
网络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不同结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第七层
应用层
第六层
表示层
第五层
会话层
第四层
传输层
第三层
网络层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第一层
物理层
OSI/RM参考模型
OSI/RM的配置管理主要目标就是网络适应系统的要求.
低三层可看作是传输控制层,负责有关通信子网的工作,解决网络中的通信问题;高三层为应用控制层,负责有关资源子网的工作,解决应用进程的通信问题;传输层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起到连接传输和应用的作用.
ISO/RM的最高层为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应用的服务;最低层为物理层,连接通信媒体实现数据传输.
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各层之间的接口来进行的,上层通过接口向下层提供服务请求,而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
两个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了物理层之外(说明了只有物理层才有直接连接),其余各对等层之间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而是通过各对等层的协议来进行通信,如两个对等的网络层使用网络层协议通信.只有两个物理层之间才通过媒体进行真正的数据通信.
当通信实体通过一个通信子网进行通信时,必然会经过一些中间节点,通信子网中的节点只涉及到低三层的结构.
OSI/RM中系统间的通信信息流动过程
在OSI/RM中系统间的通信信息流动过程如下:发送端的各层从上到下逐步加上各层的控制信息构成的比特流传递到物理信道,然后再传输到接收端的物理层,经过从下到上逐层去掉相应层的控制住信息得到的数据流最终传送到应用层的进程.
由于通信信道的双向性,因此数据的流向也是双向的.
比特流的构成:
数据DATA应用层(DATA+报文头AH,用L7表示)表示层(L7+控制信息PH)会话层(L6+控制信息SH)传输层(L5+控制信息TH)网络层(L4+控制信息NH)数据链路层(差错检测控制信息DT+L3+控制信息DH)物理层(比特流)
OSI/RM各层概述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直接与物理信道直接相连,起到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媒体之间的逻辑接口作用.
功能:提供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的方法,实现在物理信道上进行比特流的传输.
传送的基本单位:比特(bit)
物理层的内容:
1)通信接口与传输媒体的物理特性
物理层协议主要规定了计算机或终端DTE与通信设备DCE之间的接口标准,包括接口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2)物理层的数据交换单元为二进制比特:对数据链路层的数据进行调制或编码,成为传输信号(模拟,数字或光信号)
3)比特的同步:时钟的同步,如异步/同步传输
4)线路的连接:点—点(专用链路),多点(共享一条链路)
5)物理拓扑结构:星型,环型,网状
6)传输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典型的物理层协议有RS-232系列,RS449,V.24,V.28,X.20,X.21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通过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服务,在相邻节点之间建立链路,对传输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进行检错和纠错,向网络层提供无差错的透明传输.
主要负责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拆除,并在两个相邻机电队线路上,将网络层送下来的信息(包)组成帧传送,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为了保证数据帧的可靠传输应具有差错控制功能.
功能:是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传送的基本单位: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内容:
1)成帧:是因要将网络层的数据分为管理和控制的数据单元
2)物理地址寻址:标识发送和接收数据帧的节点位置,因此常在数据头部加上控制信息DH(源,目的节点的地址),尾部加上差错控制信息DT
3)流量控制:即对发送数据帧的速率进行控制,保证传输正确.
4)差错控制:在数据帧的尾部所加上的尾部控制信息DT
5)接入控制:当多个节点共享通信链路时,确定在某一时间内由哪个节点发送数据
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两类:一是面向字符型传输控制规程BSC;一是面向比特的传输控制规程HDLC
流量控制技术
(1)停-等流量控制:发送节点在发送一帧数据后必须等待对方回送确认应答信息到来后再发下一帧.接收节点检查帧的校验序列,无错则发确认帧,否则发送否认帧,要求重发.
存在问题:双方无休止等待(数据帧或确认帧丢失),解决办法发送后使用超时定时器;重帧现象(收到同样的两帧),解决办法是对帧进行编号
适用:半双工通信
(2)滑动窗口流量控制:是指对于任意时刻,都允许发送端/接收端一次发送/接收多个帧,帧的序号个数称为发送/接收窗口大小
适用:全双工
工作原理:以帧控制段长为8位,则发送帧序号用3bit表示,发送窗口大小为WT=5,接收窗口大小为WR=2为例来说明
发送窗口
01234
12345
重发1
34567
56701
接收窗口
01(0对1错)
12(1等2对)
12(正确)
34(正确)
……
滑动窗口的大小与协议的关系:
WT >1,WR=1,协议为退回N步的ARQ(自动反馈请求)
WT >1,WR>1,协议为选择重传的ARQ
WT =1,WR=1,协议为停-等式的ARQ
网络层(Network Layer)
又称为通信子网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子网的最高层(由于通信子网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在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
网络层将从高层传送下来的数据打包,再进行必要的路由选择,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及顺序检测等处理,使发送站传输层所传下来的数据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到目的站,并交付给目的站传输层.
功能:实现分别位于不同网络的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数据包传输(数据链路层只是负责同一个网络中的相邻两节点之间链路管理及帧的传输),即完成对通信子网正常运行的控制.
关键技术:路由选择
传送信息的基本单位:包(Packer)
网络层采用的协议是X.25分组级协议
网络层的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指数据传输过程为连接的建立,数传的维持与拆除连接三个阶段.如电路交换
面向无连接服务:指传输数据前后没有连接的建立,拆除,分组依据目的地址选择路由.如存储转发
网络层的内容:
逻辑地址寻址:是指从一个网络传输到另一个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逻辑地址NH(数据链路层中的物理地址是指在同一网络中)
路由功能:路由选择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算法在传输通路中选出一条通向目的节点的最佳路由.有非适应型(有随机式,扩散式,固定式路选法)和自适应型(有孤立的,分布的,集中的路选法)两种选择算法
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是指在通信子网中由于出现过量的数据包而引起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是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接口和桥梁,完成资源子网中两节点间的直接逻辑通信.
传输层下面的三层属于通信子网,完成有关的通信处理,向传输层提供网络服务;传输层上面的三层完成面向数据处理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与网络之间的接口.由此可见,传输层在OSI/RM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整个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
功能:实现通信子网端到端的可靠传输(保证通信的质量)
信息传送的基本单位:报文
传输层采用的协议是ISO8072/3
会话层(Session Layer)
又称为会晤层,是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务向表示层或会话层用户提供会话服务.
功能:提供一个面向用户的连接服务,并为会话活动提供有效的组织和同步所必须的手段,为数据传送提供控制和管理.
信息传送的基本单位:报文
会话层采用的协议是ISO8326/7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处理的是OSI系统之间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通过抽象的方法来定义一种数据类型或数据结构,并通过使用这种抽象的数据结构在各端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类型和编码的转换.
功能:数据编码,数据压缩,数据加密等工作
信息传送的基本单位:报文
表示层采用的协议是ISO8822/3/4/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与最终用户间的接口,是利用网络资源唯一向应用程序直接提供服务的层.
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员管理网络服务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和基本功能.
信息传送的基本单位:用户数据报文
应用层采用的协议有:用于文件传送,存取和管理FTAM的ISO8571/1~4;用于虚终端VP的ISO9040/1;用于作业传送与操作协议JTM的ISO8831/2;用于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的ISO8649/50
Internet的体系结构
Internet是由无数不同类型的服务器,用户终端以及路由器,网关,通信线路等连接组成,不同网络之间,不同类型设备之间要完成信息的交换,资源的共享需要有功能强大的网络软件的支持,TCP/IP就是能够完成互联网这些功能的协议集.
http://www.51test.net/

‘肆’ 计算机网络原理

计算机网络原理按广义定义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 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ISBN:7040196492

书名:计算机网络原理

出版时间:2006年6月1日

出版社:高等学校教材

开本:16开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本采用全新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全书共分为3篇,分别从3个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

第1篇是在平面上观察计算机网络,把计算机网络看做由节点、链路和协议三个元素组成的系统,并介绍了链路和节点上的基本通信技术;

第2篇是立体地观察计算机网络,认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介绍了ISO/OSI参考模型和IEEE 802、TCP/IP两种计算机网络主流体系结构;

第3篇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的C/S工作模式和基于C/S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这3篇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分解成相对独立的3个层次。

每完成一个层次内容的学习,对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的认识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最后归结到计算机网络应用层的实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