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第二段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
扩展阅读
阅读选哪个网站 2025-04-05 07:40:21
单独设置一个网络给软件 2025-04-05 07:33:22
哪个购物网站电子产品好 2025-04-05 07:12:49

第二段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

发布时间: 2025-04-05 01:30:20

‘壹’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网络通信的双方都是计算机,即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以分组交换为主,可以使负载均衡,单机的响应速度提高。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

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资源子网。



(1)第二段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扩展阅读: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用晶体管制造的计算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有许多明显的缺点。例如,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

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的元件。使用了晶体管以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的设想也就更容易实现了。第二代基本技术是机器稳定性提高。磁芯存贮器和各种辅助存贮器使用更为发展。采用中断观念,主要矛盾逐步转向软设备。

‘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哪四个阶段,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标志着技术进步和网络特性的演变。
第一阶段,以单机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出现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网络以主机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实现与远程终端的数据通信。主计算机不仅负责数据处理,还承担通信处理的任务,而终端则主要用来接收显示数据或为主机提供数据。这种系统的优点在于便于维护和管理,数据一致性好,但缺点是主机负担重,可靠性较差,数据传输速率较低。
第二阶段,分组交换网的诞生,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若干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相互连接,形成了分组交换网络,实现了计算机间的直接通信。两个标志性成果是分组交换技术的提出和TCP/IP协议的雏形形成。这标志着主机开始只负责数据处理,而数据通信任务则由分组交换网络完成。
第三阶段,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各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将自己众多的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小型计算机等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这一时期,计算机组网出现了限制,同一网络中通常只能存在同一厂家的计算机。这种限制促使网络标准化的发展。1984年,ISO发布了OSI/RM参考模型,以ARPANET为基础,形成了TCP/IP网络体系结构,这一标准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
第四阶段,面向全球互连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数字化通信的出现,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综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时代。
此外,20世纪60年代,分时系统的出现使得多人可以共享同一台计算机,多个终端同时连接到同一台计算机上。分时系统提供了及时性、独占性、交互性和多路性等特点,使得用户能够感受到“一人一机”的使用体验。及时性确保了多用户操作的响应速度;独占性让每个用户感觉自己独占了计算机资源;交互性支持用户与计算机的实时交互;多路性则允许多个终端同时连接。

‘叁’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也称为OSI模型的第二层)的主要特点包括:
1、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的第二层,主要负责将原始数据帧封装成数据帧,并对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数据链路层通常使用MAC地址来识别主机之间的通信。
2、传输层:传输层是OSI模型的第三层,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传输层通常使用端口号来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
3、会话层:会话层是OSI模型的第四层,主要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会话层通常使用序列号来管理数据传输。
4、表示层:表示层是OSI模型的第第五层,主要负责将应用程序数据转换为网络协议数据进行传输。表示层通常使用加密和压缩等技术来提高数据安全性和传输效率。
5、应用层:应用层是OSI模型的最高层,主要负责处理具体的应用程序逻辑。应用层通常使用URL和HTTP等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