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网络化制造国内外发展现状
网络化制造作为制造业的革新,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与研究。在“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的推动下,我国网络化制造系统如分散网络化制造系统(DNPS)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网络(CIMSNET)等取得显着成果。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深入探讨网络经济时代制造环境的变革,提出了基于Agent的网络化制造模式与利益驱动的动态重组机制。重庆大学刘飞等教授则聚焦“区域性网络化制造系统”,系统描述网络化制造定义与支撑技术,对绿色制造进行了深入研究。浙江大学的祁国宁和顾新建教授分析了网络化制造的多种发展途径,并强调其在21世纪制造业中的关键地位。贵州工业大学谢庆生教授基于ASP模式构建网络化制造系统结构,特别讨论了我国基于ASP模式网络化制造的策略。华中科技大学李德群、张宜生等人的研究集中在模具企业网络化模式上,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基于SOA的协同管理系统研究,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则对浙江省块状经济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进行了开发与应用研究。
国外应用方面,美国“美国企业网—FFA”已在美国政府资助项目中实施,美国能源部计划推动实现敏捷制造技术,美国国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10个研究单位,共同制定以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为核心的“下一代制造”计划。通用公司的计算机辅助制造网(CAM Net)旨在建立敏捷制造支撑环境,使合作伙伴在网络中协同工作。美国国际制造企业研究所发表了《美国-俄罗斯虚拟企业网》研究报告,旨在开发跨国虚拟企业原型,增强美国制造业与俄罗斯制造业的能力共享。德国Proktion2000框架方案致力于全球化产品设计与制造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欧盟“第五框架计划”将虚拟网络企业列入研究主题,旨在提供资源共享和统一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第六框架计划”(2002-2006年)目标是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联盟内实体之间的集成与协作机制。
2000年2月,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雷诺-日产公司共同转向建立零部件采购的电子商务市场,以形成动态联盟。日本提出社会信息化系统,旨在实现日本社会向IT社会转型,不再追求局部高效率,而是保持未来最佳状态。波音公司在设计波音787客机时,采用全球协同网络环境(GCE),使用多种软件构建逻辑单一产品数据源(LSSPD),便于全球合作。空客公司组织欧洲多个国家的63个公司参与VIVACE系统研究项目,构建多学科协同研制系统框架,并在航空领域应用。着名的JSF项目(新一代联合攻击战斗机)完全建立在网络化环境中,采用数字化企业集成技术,联合多个航空关联企业,实现产品研制的全面数字化。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网络化制造系统研究与应用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十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建设国家制造资源网,建立应用示范系统,为提高制造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增强企业市场反应速度与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框架、系统框架、实施方法与步骤以及推广应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