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 篇1
摘要: 我国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社会也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计算机的教学现状出发,论述了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计算机教学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问题;改进方法;人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各类人才,并且对人才的素质和数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拥有计算机能力的人才作为复合型人才,就被受用人单位所关注。现阶段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还比较多,学校要培养相当数量的计算机人才并使之能够胜任社会工作,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质量的需求。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各学校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如何理清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了学校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本文从计算机的教学现状出发,论述了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计算机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计算机的教学现状
1.教学理念落后。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材料也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无法应用到工作中。现阶段,教师还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以被动的方式吸收着知识,而计算机课程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如果无法让学生充分进行主动操作和实践学习,学生将很难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兴趣,并且教学效果上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最终引发了学生不能胜任社会工作的严重后果。
2.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失去兴趣。专业的计算机学习相对是枯燥的,这与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有关。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的过程,在理论学习时学生往往不能够认真的去理解和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过程往往敷衍了事,导致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减弱。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定位和目的也不确定,不知道自身学习计算机为了什么,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也不爱去主动解决,往往把问题搁置,长此以往引发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
3.教学环节薄弱。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讲述理论知识占学时的80%以上,而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不足20%,这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教师在课上也以自身主动操作为主,不让学生亲身动手去体验实践带来了经验和教训,这影响到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环节的薄弱让学生无法提高计算机成绩和计算机水平,这是很多学校教学中的漏洞,实践操作课时的安排也较少,使学生丧失计算机操作锻炼的机会和途径。
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性。从计算机教学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各有不同,这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关,同时学生所受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不同,引发了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学生都接触过计算机,但接触计算机的方式和目的各有不同,有些同学接触计算机仅仅为了打游戏、看电影、网上聊天、淘宝购物等,这些娱乐活动不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不能唤醒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较为吃力,教师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进行更为细致讲解,以帮助学生吸收理论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计划学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计算机课时不足。计算机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必须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操作课的安排必须是相互递进的,理论课时完成后马上安排上机实践课,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现阶段各学校没有把计算机实践课放到首位,受其它学科影响实践课时的安排也不足,这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实践课时安排的较少,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是非常不利,因计算机课程实践性强,有些更为深层次的内容是需要通过实践课来讲解的,而这部分的课时过少,教师无法结合上机实践对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处理,影响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计算机教学的改进方法
1.转变计算机教学观念。新时期下,各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应更为注重实践课教学,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计算机教学与其它学科不同,实践是计算机水平提高了根本因素,学生在学习中要多操作,多提问,多理解,这可以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也应转变教学思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课进行联合,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实践课来进行,这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越来越有信心,提高教学质量也水到渠成。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各学校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应积极的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是一门发展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如果教师不去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将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专业的计算机教师需要有过硬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进修学习,并通过自身学习解决各种计算机难题。考虑对专业教师相对的高要求以及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全面提高在职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
3.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计算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投影仪、PPT、视频资源、网络直播等技术,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讲解,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直接进行操作,达到学习与实践的同步,这样的教学方式更为直观和形象,同时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王东煌.计算机教学方案提升探索[J].电脑报,2011(10).
[2]陈龙.计算机教学[J].江西教育,2009(9).
[3]杜会其.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升技术[J].2010(10).
[4]罗怡奇.如何促进职业教育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发展[J].电脑报,2009(8)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 篇2
1 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1)不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更新较慢的实验室硬件设备。据相关资料报道,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教师均不够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部分大学计算机教师认为,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触了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而且大学生均已成年,很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不需要教师强调、讲解,学生们就能够理解。以上现象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会使其不重视大学计算机教学。就实际情况而言,充分认识、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大学生并不多,而且玩游戏、听音乐以及看电影才是大部分大学生日常使用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师应增强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度。另外,有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跟不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而且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不能满足该门课程实际的教学需要。
(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由于我国教育部大力推广信息课程,因此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得到了率先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机会,这部分学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没有开展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则不能给予学生更多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其计算机水平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若部分大学仍然采用过于陈旧、单一的计算机教材与教学手段,则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并对计算机教学的预期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3)教材不符合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对于我国各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我国教育部有着以下两个要求:
①计算机课程应开设于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范围内;
②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计算机教学。然而在现阶段, 我国仍有部分大学使用统一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与教材,这些教材并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专业进行改变,不仅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起到阻碍作用,而且还会使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4)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性教学。我国大部分大学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没有较大的区别,通常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软件知识,理论性知识占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很大部分,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相对较少;另外,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具有较为薄弱的针对性。大部分大学生均认为计算机教学相对其他学科较为无趣、烦琐以及枯燥,因此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缺乏积极性与热情。这样会使计算机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弱项。
2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改进措施
(1)改革大学计算机教材。据报道,我国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均根据适合本校专业特点以及自身情况进行编制。在这些教材中,除计算机教材外,大部分教材的编写均偏重文史类与理工类,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针对性;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普及,计算机方面的新技术、知识均不断地涌现,因此导致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产生部分教材知识不及时更新或者不适用的现象。因此,各院校在编写计算机教材时,可以依照各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特点增删相关内容,争取将计算机与各专业的联系和应用从教材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创新以及将资源进行利用、规划的素质与能力,该素质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以及将来的工作中必须拥有的一个条件。换言之,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在不断变化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地吸取与收集,然后通过自己的处理分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将这些信息最大的作用进行充分地发挥。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并将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与意识进行提高。
(3)将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与实践环节进行强化。由于大学计算机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教师若只在课堂传授知识,则很难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应强化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与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加强。教师在讲解视频制作知识时,应定期组织学生到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在课堂上布置一个主题,并让学生根据该主题制作短视频,最后点评学生的作品。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
(4)提高师资水平,改变教学模式。大学各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素质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大学教师应做好备课、听课以及课后讨论等工作,而学校也应聘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与素质的教师,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大学计算机教师应将自己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还可将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授网页制作时,教师可以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同时,向学生提问,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本课的重视度,而且还能够使其学习兴趣与热情得到有效地提高与充分地激发。
(5)同步进行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据相关资料报道,在我国,许多单位均希望聘用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员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受限,很多单位并不能科学地检验应聘者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能通过“认证”的方法。因此,为了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均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然而,由于实际考核与学历教育的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各高校均知识采用理论考核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衡量,这样会使学生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标停留在计算机等级证书上,其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各高校应同步进行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 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得到更好地激发,并能够使计算机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3 结语
只有不断地改革大学计算机教学,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存在于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解决,同时将大学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地更新;另外,大学计算机教师还应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实践,才能使大学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得到不断地深入, 并全面地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 篇3
教学质量是体现高等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深化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为领导者制定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划提供依据。在当前计算机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的现实背景下,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的研究,能够推动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对推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该有一个专门的队伍来进行教学的督导,督导者需要从学校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计划出发来对教学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总的评价和指导,同时对不同的专业和系别进行具体的规划。针对计算机专业,要保证学生学习到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突出学生专业方向的培养;要能够满足社会或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即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计算机发展的方向;还应该满足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以及优秀青年教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以及沟通问题的能力。总之,督导者不仅要起到严格把关的作用,同时还要做到长期提供优质服务,广泛收集各种建议和意见,尽可能给学生和老师创造宽松有利的学习条件。
计算机教学质量管理中教师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不断帮助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老师要注意计算机最新发展动态,紧跟其发展潮流,不能脱离社会落后于时代;青年教师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己的教学水平。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老师需要不断更新、补充课程的教学内容,甚至有很多像慕课(MOOC)这样的网络开放新兴课程不断涌现,老师要终身学习,教学管理上也要给老师更多学习的机会,多组织青年教师到社会上的一线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训。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需要不断保持学习的专业,它更新换代特别快,从事计算机方面工作的学生要终身学习。所以老师不能只是授之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得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计算机教学质量管理要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计算机发展之迅速,已经不是原来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一个任务的时代,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教学中必须坚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更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课外拓展培训以及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注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机制。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管理系统负责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每个学校其实都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然而对于不同的院系专业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管理模式尚不完备
随着计算机专业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对计算机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原有的管理制度难以跟上实际的发展需求,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学生的质量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是理论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而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基本一致,没有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建立不同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有一套更科学、更灵活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符合不同专业特色,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顺应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
(二)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计算机专业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把大部分课程安排到机房进行教学,学习实践同步教学的模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老师的教学。但是鉴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实践课课时明显不足,使得教学的开展不是很顺利。计算机专业作为应用性要求较高的专业系别之一,要比其他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特别是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其对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督体系,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学质量管理,还是以行政权力为重要手段,在体系中缺少专家学者的监控,忽视他们的建议,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其目的就是奖励和惩罚,很难理性地诊断和解决问题,不能以教育改革为目的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主管者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方面,过度重视理论化知识,忽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看重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
(四)教学的连贯性和发展性
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具有连贯性,课程学习必须在前序课程学习的条件下,后序课程才能很好地展开。这就要求排课的老师和讲授的老师有积极的沟通,在先序课程完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后序课程,保证学生学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实际排课当中排课老师和授课老师往往沟通不足,这也是教学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加强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措施
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有序运行离不开两方面,一方面需要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公正、负责、公开地进行不定期监控,另一方面要充分调用老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调用各种渠道,全面地收集教学一线反馈的教学信息,并根据教学信息对各教学环节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教学因素进行有效调整。针对上面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下面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一) 设立教学团队和导师制度
计算机专业现在趋向于形成一个团队来完成一个工程,所以需要在一个团队负责人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建立一支稳定、相对独立、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团队,可以让大家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因为一个团队的研究方向、教学内容大致一样,这就方便组内成员可以经常组织讨论教学计划、课程的建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成绩评定、成绩分析、实训实践的实施等问题。对于学生,可以在入校的时候给学生分配导师,导师进一步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学生专业方向的学习计划和安排,同时老师有研究项目也可以让学生早日参与到项目中来,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多层次评估工作
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首先,学院领导组织听课环节,每年安排优秀教师、青年教师进行公开课,一方面给青年教师向优秀骨干教师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大家给青年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使青年教师可以及时看到自身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其次,教师互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本领域或者同一门课的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资源分享,优势互补,因为同方向老师更加了解相关课程,可以给出更直接的建议。最后是学生评课。学生既是教育的接受者和评判者,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与学是双方面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学生在其中积极参与。学生评教工作一般在每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由教学系组织各班学生对本班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管理系统。学生评教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好坏最有发言权。另外还可以建立学科竞赛,奖学金,扣分机制,惩罚机制等。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形成了良性互动,对教师"教"与学生"学"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三)提供多渠道学习机会
对于教师,可以组织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展开集训,观摩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讲课,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实践环节,到企业中学习;组织教师进行微课、说课竞赛,分享教学心得;聘请学术型教师开展讲座,开拓视野,关注计算机最新发展动态。对于学生,经常聘请一些专业技术过硬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组织学生去一些实际的企业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竞赛,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四)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
从专业的讲解上,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基础学习,更要与时俱进地给学生补充学科的前沿知识,让学生对时下比较热门的计算机方向和知识有很好的了解。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把以前单纯的老师在课堂上填鸭式讲解转变为学生互动交流,老师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多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学生做主角,老师答疑解惑而已的良好教学模式。
(五)重视实践实训的教学
计算机是一个需要学生动手练习的课程。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当作以后工作的实战演习,为以后培养较高技术应用能力打基础。除了引进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课,在双赢的前提下,可以带领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使实训发展得到良性运转。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合格、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在教学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既能强化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又能积极适应教学发展的现代化,保持专业教学质量可持续化发展,是当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角色要相互交流,相互监督,才能利于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要健全质量责任制度,明确领导的管理职责,院系主要领导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本部门教学质量优劣反映其工作业绩;要重视教师的培养,给青年教师更多机会提高自己,不仅给学生推行导师制度,也可以给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进行指导;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专业,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手段,鼓励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要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多与知名计算机企业合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教学质量保障方案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5,25(3):141-143.
[2]邓攀。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J].高教学刊,2014,14:108-109.
[3]王红茹。提高《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探索[J].科技教育,2015,9:151-152.
[4]王承淑。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4):112-116.
[5]施燕。加强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管理的实践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10):197-198.
[6]冯志敏,林麒,贾让成。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与运行[J].高等农业教育,2003,10(10):28-30.
[7]吴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对象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B. 论文"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C.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不容怀疑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1】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最近,参加江西教师网的论坛交流,看到“微课设计”大赛。早先也听过这名词,但没去真关注,有两个原因,一是微课是需要录像设备和相关软件来制作的,之前没有条件,第二就是没真正去了解,不知微课究竟是什么。这几天再次关注,看了江西教师网上几位教师制作的微课,又通过网友的链接引导,看到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全国微课及教学设计大赛的通知,在大赛专门网站,看到部分网友提交的作品,对微课这种教学设计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也整理了以前设计的教学案例,选择有特色的设计录制了几节微课。撰此文,谈谈对微课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早已有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美国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一分钟课程。在国内,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的[1]。在胡铁生看来,“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李玉平由“三小研究”( “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发展出“三微研究”(“微问题、微研究、微课程”)。李玉平说,微课程属一种多媒体学习载体,由“文字、画面、音乐”组成,微课程是间于“文本阅读”与“影视阅读”之间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
按“中国微课”网站上微课大赛关于“微课”的项目说明,“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微课视频一般为5分钟,建议不超过10分钟[5]。此观点与胡铁生观点是一致的,本文持这种观点。
二、微课的特点
胡铁生总结微课有4个主要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这是我对微课的总体印象。微课以5--10分钟的讲解,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授。微课制作可以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可以是纸笔加手机模式,用笔在纸上边讲解边写画,用手机将这个过程录下来;最常用的是PPT讲解过程的屏幕录像,由设计者就着PPT或其他设计工具制作的课件进行讲解,录制这个讲解过程。因为时间限制在5--10分钟,所以内容设计及讲解时,要做到精准控制,要将设计的精华部分展示出来。整体效果追求“妙”,就是要达到讲解时将设计思想完美展示,传达的是清晰的知识点,在有限的时空内做到结构又相对完整,语言准确,让教师观看了,能清楚地明白其设计意图,领悟其设计的与众不同的精妙之处,让学生看了,能因精巧的设计、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而印象深刻,达到掌握该知识点之目的。微课时长限制在5--10分钟,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移”这部分知识操作性强,教学中多借助教具(传统的钉子板或现代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我根据EXCEL使用经验,利用EXCEL图形在表格中可方便移动这一特点,设计了一堂用EXCEL教平移的案例,效果不错。曾向其他老师介绍,他们也觉得设计很好,只是他们无法按我的做法来上课,因为他们操作电脑不如我熟练。现在利用微课形式,我录成微课,老师可以参考,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该知识点的讲解呈现给学生,学生课外也可通过看微课视频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微课,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就是将视频教程作为教学资源之一而产生的一种资源形式。视频教程,对许多计算机学习者来说,是很熟悉的了。一款软件有了新版本,随即就会有专门的制作团队,开发这款软件新版本的学习教程,而视频教程最具吸引力。为了便于在网上传播,开发者根据软件应用由入门到高级,将教程细化为最小单元的知识点,甚至将一个较复杂的知识点再拆分为若干小节,结果就是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仅3--5分钟,多的也10分钟左右。教程直接放在网上,由一个目录页连接起来,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条件和学习进度,每次学习其中若干个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不似以前看VCD教学光盘那样,很难从个把小时的`内容中找出想要查看的片段来。微课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形式的影响下,随着移动媒体用于教学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微课与课堂录像的比较。课堂录像是教师面对真实学生课堂的真实展示,准备工作比较长,人员及设备要求很高。微课,可以理解为在教研会上,通过PPT说教学设计,或是阐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在这样的发言环境,说话者会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阐述出来。微课,可以理解为面对特定学生的讲解,这个(或这批)学生可能是优等生,可能是学困生,那么讲解时就会调整设计,以真正达到因材施教。
微课,是在新兴媒体应用于教学而产生的全新应用形式。由于“微”“精”的特点,适宜在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传播,解决了优质课录像因下载过程漫长,完整观看比较费时而让一些人没了耐心的问题。
微课与说课的比较。说课是教师就自己的设计进行的解说,这是说给教师同行参考的,是为教研而准备的。微课是面向学生的,当然也为教师研究教法作参考,提供有价值的资源。说课要求“完备性”,说课者将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预期效果等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全面阐述。微课要求“精”“微”,突出重点、难点、疑点,以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讲明关键问题。就如几秒钟广告设计与半小时专题宣传片的区别。专题宣传片能从较广较深多角度对宣传对象进行全面介绍,而小广告语言追求微言大义,形式新颖独创,效果追求过目不忘,艺术上意韵悠远。
三、微课的应用前景
技术发展到今天,制作微课(视频课程),也不再是高级玩意了。前文已述,一般的智能手机就能做了,如果不作过高要求,普通电脑,配普通耳麦,安装一个屏幕录像软件(这个软件很容易找得到)就可以制作了。当技术简单到不需专门培训,而教师又有创新激情时,他的富有创意的微课设计就自然产生了。不管是校本教研,或者是区域教研,利用好“微课”技术,可以让教师觉得创意设计大可作为,推广开来,积累下来,区域教研也会上一台阶。佛山市基于微课建设的区域教研经验,在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中获得很高评价[7]。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预见将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来利用,它突破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也将在这样的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
对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那么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我曾做过一个利用电子日历来探究年月日知识的课件,也曾尝试在不同环境上过该课。我发现,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向学生提供探究学习材料和作一些引导,使研究有较强的目的性。在“年月日”知识学习中,利用电子日历,可以较好地实现互动学习。现在的做法,教师把电子日历用法做示范性说明,做成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再给学生设计好的一些表格便于记录探究过程,学生填完表格就完成了数据收集,再根据数据来“大胆猜测”和“小心求证”(很有必要再次用日历查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过程和结果,得出一些结论,生成有关“闰年、平年、大月、小月、一年有多少天”等年月日的陈述性知识。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对“大月小月规定(是不是每年都一样,是怎样规定的)”和“月历与星期关系(某个月第一天是星期几)”等过程性知识也因自己参与探究而有深刻理解。
课堂教学也可以探索有效利用微课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Moodle应用中,可以将教师讲解制成微课,供学生预习时观摩,也可制作疑难剖析微课,供学生课后查看。再比如,有些实验操作类,除了课堂演示,还可插入其他教师现场讲解的微课视频以作补充。特别是有些演示可能达不到标准状态时,这种补充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它既有真实性,不像纯虚拟实验使人怀疑,也有完美表现力,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2】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一.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点:
网络课程:是指以网络为主要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它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 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
2、支撑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
3、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发展趋势:
1)突出课程属性。
构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共享环境
强调媒体-学生、教师-学生、生-生互动
形成培养个人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2)体现"网络"属性。
网络课程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计算机呈现
强调网络的开放性
3)体现人文特征。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人为本,注重教学过程的人
网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网络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网络化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便于合作的特点,能很好地推动学习者自主式学习。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不容怀疑的。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重点和知识难点的突破,还有利于拓展师生交流的空间等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可以借助网络和书刊查阅资料、搜集教学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教学目标对资料进行删选、整合、加工,使精选的资料更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对学生的深层的思考产生促进作用。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的情感激发点、信息扩充点、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点,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思考具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而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在教学中要科学,实用,具有可操作性.这就充分要求教师能把握好教材,参透教材.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尽管如此,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网络教学手段的辅助性被过分地强化,过多直观形象的画面,常常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过于庞杂的信息,让学生眼花缭乱,对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师生课堂情感的日渐缺失,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不够充分。在突出教育设施、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教师理念和手段正在淡化和消失,师生课堂上情感的交流日渐减少,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成为各种课件“奴隶”的倾向。具体表现有教师的板书、语言等特有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相对正在削弱,课堂上教师忙于操作课件,失去了平时教学中的潇洒自如,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同点:
(1) 集中分散、零星的课堂教学时间,为研究活动的延续提供时间和空间,使研究活动有序。
(2)涉及问题多,知识容量大,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有一种问题的类化,把所需解决的问题纳入到相应的知识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