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链路层协议计算机网络原理
扩展阅读
智能手机装机必备软件 2024-10-13 15:50:55
哪个网站可以查询历史 2024-10-13 15:07:13

链路层协议计算机网络原理

发布时间: 2024-10-13 13:33:59

计算机网络中五层协议它们分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具体分别是在哪里(从硬件层面上谈)实现的

1,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物理线路上传输原始的二进制数据。

2、数据链路层;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负责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

3、网络层;其主要功能是:要负责创建逻辑链路,以及实现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4、传输层;其主要功能是:负责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实现流量控制以及差错控制。

5、应用层;其主要功能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网络服务。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是由计算机硬件(如网卡)实现的,网络层和传输层由操作系统软件实现,而应用层由应用程序或用户创建实现。

(1)链路层协议计算机网络原理扩展阅读: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里的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
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传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因特网的传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但无连接服务则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尽最大努力交付”。这两种服务方式都很有用,备有其优缺点。在分组交换网内的各个交换结点机都没有传输层。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在TCP/IP体系中,分组也叫作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网络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
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

❷ 计算机网络(三)数据链路层

结点:主机、路由器

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道,链路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光纤和微波。分为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数据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逻辑通道,把实现控制数据传输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数据链路。

帧: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封装网络层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负责通过一条链路从一个结点向另一个物理链路直接相连的相邻结点传送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其主要作用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 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部分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首部和尾部包含许多的控制信息,他们的一个重要作用:帧定界(确定帧的界限)。

帧同步:接收方应当能从接收到的二进制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和终止。

组帧的四种方法:

透明传输是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因此,链路层就“看不见”有什么妨碍数据传输的东西。

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收方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透明的。

概括来说,传输中的差错都是由于噪声引起的。

数据链路层编码和物理层的数据编码与调制不同。物理层编码针对的是单个比特,解决传输过程中比特的同步等问题,如曼彻斯特编码。而数据链路层的编码针对的是一组比特,它通过冗余码的技术实现一组二进制比特串在传输过程是否出现了差错。

较高的发送速度和较低的接收能力的不匹配,会造成传输出错,因此流量控制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一项重要工作。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是点对点的,而传输层的流量控制是端到端的。

滑动窗口有以下重要特性:

若采用n个比特对帧编号,那么发送窗口的尺寸W T 应满足: 。因为发送窗口尺寸过大,就会使得接收方无法区别新帧和旧帧。

每发送完一个帧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的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帧。

除了比特出差错,底层信道还会出现丢包 [1] 问题

“停止-等待”就是每发送完一个分组就停止发送,等待对方确认,在收到确认后再发送下一个分组。其操作简单,但信道利用率较低

信道利用率是指发送方在一个发送周期内,有效地发送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占整个发送周期的比率。即

GBN发送方:

GBN接收方:

因连续发送数据帧而提高了信道利用率,重传时必须把原来已经正确传送的数据帧重传,是传送效率降低。

设置单个确认,同时加大接收窗口,设置接收缓存,缓存乱序到达的帧。

SR发送方:

SR接收方:

发送窗口最好等于接收窗口。(大了会溢出,小了没意义),即

传输数据使用的两种链路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将使用介质的每个设备与来自同一通信信道上的其他设备的通信隔离开来,把时域和频域资源合理地分配给网络上的设备。

当传输介质的带宽超过传输单个信号所需的带宽时,人们就通过在一条介质上同时携带多个传输信号的方法来提高传输系统的利用率,这就是所谓的多路复用,也是实现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的途径。多路复用技术把多个信号组合在一条物理信道上进行传输,使多个计算机或终端设备共享信道资源,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信道划分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时、分频、分码等方法把原来的一条广播信道,逻辑上分为几条用于两个结点之间通信的互不干扰的子信道,实际上就是把广播信道转变为点对点信道。

频分多路复用是一种将多路基带信号调制到不同频率载波上,再叠加形成一个复合信号的多路复用技术。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带宽超过单个原始信号所需带宽的情况下,可将该物理信道的总带宽分割成若千与传输单个信号带宽相同(或略宽)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传输一种信号,这就是频分多路复用。

每个子信道分配的带宽可不相同,但它们的总和必须不超过信道的总带宽。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子信道之间的千扰,相邻信道之间需要加入“保护频带”。频分多路复用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了传输介质的带宽,系统效率较高;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实现也较容易。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个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占用,而不像FDM那样,同一时间同时发送多路信号。这样,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信号。

就某个时刻来看,时分多路复用信道上传送的仅是某一对设备之间的信号:就某段时间而言,传送的是按时间分割的多路复用信号。但由于计算机数据的突发性,一个用户对已经分配到的子信道的利用率一般不高。统计时分多路复用(STDM,又称异步时分多路复用)是TDM 的一种改进,它采用STDM帧,STDM帧并不固定分配时隙,面按需动态地分配时隙,当终端有数据要传送时,才会分配到时间片,因此可以提高线路的利用率。例如,线路传输速率为8000b/s,4个用户的平均速率都为2000b/s,当采用TDM方式时,每个用户的最高速率为2000b/s.而在STDM方式下,每个用户的最高速率可达8000b/s.

波分多路复用即光的频分多路复用,它在一根光纤中传输多种不同波长(频率)的光信号,由于波长(频率)不同,各路光信号互不干扰,最后再用波长分解复用器将各路波长分解出来。由于光波处于频谱的高频段,有很高的带宽,因而可以实现多路的波分复用

码分多路复用是采用不同的编码来区分各路原始信号的一种复用方式。与FDM和 TDM不同,它既共享信道的频率,又共享时间。下面举一个直观的例子来理解码分复用。

实际上,更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1个比特分为多个码片/芯片( chip),每一个站点被指定一个唯一的m位的芯片序列,发送1时发送芯片序列(通常把o写成-1) 。发送1时站点发送芯片序列,发送o时发送芯片序列反码。

纯ALOHA协议思想:不监听信道,不按时间槽发送,随机重发。想发就发

如果发生冲突,接收方在就会检测出差错,然后不予确认,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收不到就判断发生冲突。超时后等一随机时间再重传。

时隙ALOHA协议的思想:把时间分成若干个相同的时间片,所有用户在时间片开始时刻同步接入网络信道,若发生冲突,则必须等到下一个时间片开始时刻再发送。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协议思想:发送帧之前,监听信道。

坚持指的是对于监听信道忙之后的坚持。

1-坚持CSMA思想:如果一个主机要发送消息,那么它先监听信道。

优点:只要媒体空闲,站点就马上发送,避免了媒体利用率的损失。

缺点:假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站点有数据要发送,冲突就不可避免。

非坚持指的是对于监听信道忙之后就不继续监听。

非坚持CSMA思想:如果一个主机要发送消息,那么它先监听信道。

优点:采用随机的重发延迟时间可以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缺点:可能存在大家都在延迟等待过程中,使得媒体仍可能处于空闲状态,媒体使用率降低。

p-坚持指的是对于监听信道空闲的处理。

p-坚持CSMA思想:如果一个主机要发送消息,那么它先监听信道。

优点:既能像非坚持算法那样减少冲突,又能像1-坚持算法那样减少媒体空闲时间的这种方案。

缺点:发生冲突后还是要坚持把数据帧发送完,造成了浪费。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的工作流程:

由图可知,至多在发送帧后经过时间 就能知道所发送的帧有没有发生碰撞。因此把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间为 称为争周期(也称冲突窗口或碰撞窗口)。

截断二进制指数规避算法:

最小帧长问题: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两倍于信号在总线中的传播时延。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避免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其工作原理如下

CSMA/CD与CSMA/CA的异同点:

相同点:CSMA/CD与CSMA/CA机制都从属于CSMA的思路,其核心是先听再说。换言之,两个在接入信道之前都须要进行监听。当发现信道空闲后,才能进行接入。

不同点:

轮询协议:主结点轮流“邀请”从属结点发送数据。

令牌:一个特殊格式的MAC控制帧,不含任何信息。控制信道的使用,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结点独占信道。每个结点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令牌持有时间)获得发送数据的权利,并不是无限制地持有令牌。应用于令牌环网(物理星型拓扑,逻辑环形拓扑)。采用令牌传送方式的网络常用于负载较重、通信量较大的网络中。

轮询访问MAC协议/轮流协议/轮转访问MAC协议:基于多路复用技术划分资源。

随机访问MAC协议: 用户根据意愿随机发送信息,发送信息时可独占信道带宽。 会发生冲突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MAC Multiple Access Control )协议:既要不产生冲突,又要发送时占全部带宽。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使用广播信道。其特点有

决定局域网的主要要素为: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局域网的分类

IEEE 802标准所描述的局域网参考模型只对应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它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总线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 以太网只实现无差错接收,不实现可靠传输。

以太网两个标准:

以太网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服务

10BASE-T是传送基带信号的双绞线以太网,T表示采用双绞线,现10BASE-T 采用的是无屏蔽双绞线(UTP),传输速率是10Mb/s。

计算机与外界有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通信适配器的。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MAC地址:每个适配器有一个全球唯一的48位二进制地址,前24位代表厂家(由IEEE规定),后24位厂家自己指定。常用6个十六进制数表示,如02-60-8c-e4-b1-21。

最常用的MAC帧是以太网V2的格式。

IEEE 802.11是无线局域网通用的标准,它是由IEEE所定义的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围,所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能连接多个城市或国家,或横跨几个洲并能提供远距离通信,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广域网的通信子网可以利用公用分组交换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分组交换网,它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广域网。

点对点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用户使用拨号电话接入因特网时一般都使用PPP协议。 只支持全双工链路。

PPP协议应满足的要求

PPP协议的三个组成部分

以太网交换机

冲突域:在同一个冲突域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收到所有被发送的帧。简单的说就是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台设备发送信息的范围。

广播域:网络中能接收任一设备发出的广播帧的所有设备的集合。简单的说如果站点发出一个广播信号,所有能接收收到这个信号的设备范围称为一个广播域。

以太网交换机的两种交换方式:

直通式交换机:查完目的地址(6B)就立刻转发。延迟小,可靠性低,无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

存储转发式交换机:将帧放入高速缓存,并检查否正确,正确则转发,错误则丢弃。延迟大,可靠性高,可以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端口的交换。

❸ 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摆脱了中心计算机控制结构数据传输的局限性,并且信息传递迅速,系统实时性强。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OSI,TCP/IP,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以及各层协议?

答:OSI分层 (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分层(4层):网络接口层、 网际层、运输层、 应用层。

五层协议 (5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 应用层。

每一层的协议如下:

物理层:RJ45、CLOCK、IEEE802.3 (中继器,集线器)

数据链路:PPP、FR、HDLC、VLAN、MAC (网桥,交换机)

网络层: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传输层:TCP、UDP、SPX

会话层: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层:JPEG、MPEG、ASII

应用层: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每一层的作用如下:

物理层:通过媒介传输比特,确定机械及电气规范(比特Bit)

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装成帧和点到点的传递(帧Frame)

网络层:负责数据包从源到宿的传递和网际互连(包PackeT)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递和错误恢复(段Segment)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会话协议数据单元SPDU)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翻译、加密和压缩(表示协议数据单元PPDU)

应用层:允许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

IP地址的分类?

答:A类地址:以0开头, 第一个字节范围:0~126(1.0.0.0 - 126.255.255.255);

B类地址:以10开头, 第一个字节范围:128~191(128.0.0.0 - 191.255.255.255);

C类地址:以110开头, 第一个字节范围:192~223(192.0.0.0 - 223.255.255.255);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Internet上保留地址用于内部)

IP地址与子网掩码相与得到网络号

ARP是地址解析协议,简单语言解释一下工作原理?

答:1:首先,每个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

2:当源主机要发送数据时,首先检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对应IP地址的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如果有,则直接发送数据,如果没有,就向本网段的所有主机发送ARP数据包,该数据包包括的内容有:源主机 IP地址,源主机MAC地址,目的主机的IP 地址。

3:当本网络的所有主机收到该ARP数据包时,首先检查数据包中的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果不是,则忽略该数据包,如果是,则首先从数据包中取出源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经存在,则覆盖,然后将自己的MAC地址写入ARP响应包中,告诉源主机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地址。

4:源主机收到ARP响应包后。将目的主机的IP和MAC地址写入ARP列表,并利用此信息发送数据。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广播发送ARP请求,单播发送ARP响应。

RARP是逆地址解析协议,作用是完成硬件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主要用于无盘工作站,因为给无盘工作站配置的IP地址不能保存。工作流程:在网络中配置一台RARP服务器,里面保存着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当无盘工作站启动后,就封装一个RARP数据包,里面有其MAC地址,然后广播到网络上去,当服务器收到请求包后,就查找对应的MAC地址的IP地址装入响应报文中发回给请求者。因为需要广播请求报文,因此RARP只能用于具有广播能力的网络。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全过程?

答: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包(syn=x)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x+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y),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y+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过程中传送的包里不包含数据,三次握手完毕后,客户端与服务器才正式开始传送数据。理想状态下,TCP连接一旦建立,在通信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动关闭连接之前,TCP 连接都将被一直保持下去。

四次挥手

与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类似,断开一个TCP连接则需要“四次握手”。

第一次挥手:主动关闭方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主动方到被动关闭方的数据传送,也就是主动关闭方告诉被动关闭方:我已经不 会再给你发数据了(当然,在fin包之前发送出去的数据,如果没有收到对应的ack确认报文,主动关闭方依然会重发这些数据),但是,此时主动关闭方还可 以接受数据。

第二次挥手:被动关闭方收到FIN包后,发送一个ACK给对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

第三次挥手:被动关闭方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被动关闭方到主动关闭方的数据传送,也就是告诉主动关闭方,我的数据也发送完了,不会再给你发数据了。

第四次挥手:主动关闭方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被动关闭方,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至此,完成四次挥手。

;

❹ 计算机网络中五层协议它们分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具体分别是在哪里(从硬件层面上谈)实现的

答:所谓五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是为便于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而采用的综合了OSI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而得到的五层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1)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互相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user agent),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2)运输层任务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间的通信。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协议。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无连接服务则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3)网络层网络层负责为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源主机运输层所传下来的分组能够交付到目的主机。(4)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实现帧的无差错传输。(5)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地传输比特流。“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指实际电路传送后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物理层要考虑用多大的电压代表“1”或“0”,以及当发送端发出比特“1”时,接收端如何识别出这是“1”而不是“0”。物理层还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应当有多少根脚以及各个脚如何连接。

❺ 计算机网络原理详解学生必看

计算机网络原理详解

计算机网络基础

线路(网线,光纤,无线。。。)

计算机终端(服务器, 电脑设备, 终端机, POS机,

ATM机。。。)

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中继器,光电转换器,负

载均衡,防火墙,中继器。。。)

软件和协议

网络通信的目的:通信和资源共享

网络的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

目的:保证原始数据比特流的无误传输;

任务:确定与物理媒体相关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机械

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规程特性

机械特性:连接器形式与插针分配电气特性:接口电气信号

特性。

功能特性:数据传递、控制、定时、接地规程特性:接口电

路所使用的规程

国物理层-宽带

带宽的单位:bps(比特率) , 即bits/sec

带宽的大小,指的是每秒能吞吐多少个“位”(0/1)

文件的大小,指的是1字节=8位(8个0/1)距离与宽带

成反比,距离越远,带宽越低

例如:局域网的带宽比广域网大;

物理层:将二进制的数字信息比特流从一个节点传输到

下一个节点

设备:线路(网线、光纤,无线,同轴电缆等),网卡,

无线(3G, 4G, 5G, 蓝牙, 红外, WiFi)

物理层-网卡的作用:

将数字信息进行串/并转换;

地址标识;

数据帧的封装和拆卸;

MAC地址:又叫网卡地址, 48bits(8个字节) , 0~23位

是厂商代码,24~47位是产商自行分派

口计算机内部:CPU, 内存, 硬盘, 键盘

例如代码程序,已知:定义变量a=1.b=2求:X=a+b

的结果。

回计算机计算原理:

第一步,计算机会在内存中,划分-块区域,表示为

a,大小为1,表示为b,大小为2;

第二步, CPU从内存中取到到数据进行计算, 再把计

算结果存储到内存中,表示为X,大小为3:

缓存:

由于CPU, 内存和硬盘传输效率不同, CPU>内存>

硬盘,所以需要缓存进行数据暂存,缓存大小不同,影

响电脑性能;

内存和硬盘的区别:

断电下,硬盘的数据会保存下来,但是内存/缓存的

数据会丢失;

CPU:

位数:一位按照8位的倍数,32位,64位表示一个脉冲可

以传输64个bits;

主频:2.6GHZ, -秒钟传输2.6G, 1k=1024KB1M=

1000K1G=1024M1G=10亿bits 2.6GHZ相当于一秒钟

64*26亿bits

数据链路层

目的:保证数据在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传输

数据的封装和拆卸

地址标识

数据校验,如:1101101100,在尾部加上数据准确性

检查,如果1为偶数就是1,奇数为0.接收端看接收到的

数据中1是不是为偶数,是则表示数据接收是对的,存往一

点风险955

网络层

网络层数据传输单位(包),其作用有:

路由选择;

实现数据跨网络的链接;

IP协议

网络层包含:版本号,头部长度,服务器类型,数据包总

长度,生存期,源地址,目标地址等

IP协议--地址

IPV 4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字组成, 每8位为一段, 共

分为4段,段间用"."隔开,为了便于阅读,每一段表示为

其对应的十进制数字,称为“点分十进制”表示形式;

IPV 4地址由类型, 网络号和主机号三个部分组成,

路由寻址时,首先根据地质的网络号到达网络,然后利

用主机号达到主机;

IPV 4地址分为5类, 不同的类型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网络

IP地址在0~255之间,255为广播地址,0表示网段

网络号: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逻辑与计算的结果

例如:IP:10.102.129.158子网掩码:255.255.255.0

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除二取余数,一位数不够时,补0

传输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实现数据从原主机的网卡送

到目标主机的网卡中;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实现数据从源主机

的进程送到目标主机的应用程序进程(端口号)

传输的目的:

实现数据从源进程到目标进程的传输;

断点续传;

拥塞控制

传输层的两个协议:UDP协议, TCP协议, 两个协议区别

如下:

UDP无连接协议,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TCP比UDP更可靠;

UDP比TCP要占用的网开销小很多

端口号的概念:

对于TCP或UDP的应用程序, 都有标识该应用程序

的端口号,即端口号用于区分各种应用;

端口号的长度是16位,可提供65536(2的16次方)个

不同的端口号;

端口号1-255是公共端口号, 256-1024是用于Unix

服务;

端口号的另一种分配方法叫本地分配,使用1024以

上的端口号,本地分配方式不受网络规模限制,但是通

信双方要预先知道。

网络连接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断开,例如A和B的进行通

信,三次握手四次释放过程如下:

三次握手:

1.A发请求给B(希望对方可以一起吃饭, SYN, seq=0)

2.B回复A(可以一起吃饭, , SYN, seq=0,ACK ACK

number=1)

3.A确认收到B的确认消息(ACK ACK number=1)

四次断开:

1.A告诉B, 数据发送完了(序号n, FIN=1)

2.B告诉A, 收到最后一个消息了(ACK number=n+1,

ACK flag=1)

3.B的数据发送完了后,B告诉A,数据发送完了(序号m,

FIN=1)

4.A告诉B, 收到了最后一个消息(ACK number=m+1,

ACK flag=1)

应用层

应用层,确定数据格式,数据加密,数据压缩等;

应用层常用的协议: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

协议,是应用层协议,请求和响应应有固定的格式,

请求由四部分组成:请求行,请求头,空行,请求体;

响应也是有四部分组成:响应行,响应头,空行,请求体;

接口请求的方式有:GE获联资源) , POS PE传送数据)

❻ 数据链路层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数据链路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些数据链路层协议(即链路控制规程),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工作原理:
1.链路管理:当网络中的两个结点要进行通信时,数据的发方必须确知收方是否已经处在准备接收的状态。为此,通信的双方必须先要交换一些必要的信息。或者用我们的术语,必须先建立一条数据链路。同样地,在传输数据时要维持数据链路,而在通信完毕时要释放数据链路。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就叫做链路管理。
2.帧同步:在数据链路层,数据的传送单位是帧。数据一帧一帧地传送,就可以在出现差错时,将有差错的帧再重传一次,而避免了将全部数据都进行重传。帧同步指的是收方如何从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确地区分出一帧的开始和结束。
3.流量控制:发方发送数据的速率必须使收方来得及接收。当收方来不及接收时,就必须及时控制发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4.差错控制:在计算机通信中,一般都要求有极低的比特差错率。为此,广泛地采用了编码技术。编码技术有两大类。一类是前向纠错,即收方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时,能够自动将差错改正过来。这种方法的开销较大,不适合于计算机通信。另一类是检错重发,即收方可以检测出收到的帧中有差错(但并不知道是哪几个比特错了)。于是就让发方重复发送这一帧,直到收方正确收到这一帧为止。这种方法在计算机通信中是最常用的。本章所要讨论的协议,都是采用检错重发这种差错控制方法。为了防止发送方等待收方应答时出现等待死锁,还将提供超时控制机制。重发帧后,为了防止收方收到重复帧,通常为帧给定一个帧序号。
5.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由于数据和控制信息都是在同一信道中传送,而在许多情况下,数据和控制信息处于同一帧中。因此一定要有相应的措施使收方能够将它们区分开来。
6.透明传输:简单的说,透明传输就是发送方发送什么的数据,不管数据传输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接收方将收到什么样的数据。更确切地说,所谓透明传输就是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出现了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收方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的透明的。
7.寻址:在多点连接的情况下,必须保证每一帧都能送到正确的目的站。收方也应当知道发方是哪一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