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学科人物
扩展阅读
瞻博无线网络接点 2025-01-19 20:29:16
在手机拨号里如何藏软件 2025-01-19 19:38:10

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学科人物

发布时间: 2024-05-21 18:01:29

❶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考研有哪些学科和研究方向,好的院校有哪些

给你一些推荐!

清华大学 A++
研究方向:1、人工智能;2、智能控制机器人;3、计算机视觉、语音及多媒体信息处理;4、计算机图形学及可视化技术;5、计算机及VLSI设计自动化。 现有教师6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21人,副教授28人。
本专业开设的主演课程有:计算几何、人工智能原理、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计算语言学、智能控制、计算机视觉、语音信号数字处理、VLSI设计基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系统自动设计、专家系统、VLSI布图理论和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
本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
北京大学 A++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目前有教职员工206人,其中中国 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正高工)3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49人,讲师(助 研、工程师)67人。这支队伍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基础课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很强、学风严谨、勤恳敬业的师资队伍。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一批 又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与微电子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与微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培养高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同济大学 A++
2000年5月,国家决定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同年九月,原铁道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与原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并,成立了新的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该系有三个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理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四个硕士点,一个工程硕士点。经过两年的发展。该系已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全系共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青年教师12人。
该系拥有完备的软硬件试验条件,除配有IBM RS/6000、IBM Netfinity5500等高端服务器外,还拥有各类高档微机200多台,各类硬件实验装置也一应俱全。特别是由教育部投资近100万元建立的计算机标准软件实验室已于1999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实验室建成后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居领先水平的计算机软件示范实验。
东南大学 A++
该学科点源于1960年成立的计算机专业,1979年起正式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立计算机系,1990年建立“计算机应用”博士点,1994年被批准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设有科技部及教育部的两个重点实验室。现已形成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教授为首,10位博士生导师为核心,16位教授为骨干的基本学科队伍。
1995年以来,该学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150项。获国际SME工业领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部省级奖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约5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60多篇。该学科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为龙头,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以及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领域成绩显着,有明显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 A++
研究方向01计算机通信与电信网络应用技术
02智能中间件和移动中间件技术
03机器智能与测控技术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在走上坡路,软件方向的发展很快,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优势领域包括系统软件、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并行与分布理论、数据库等。
南京大学:由孙钟秀院士领导的软件学科甚至已经涉及到大型操作系统的设计。优势领域包括软件自动化与形式化方法、分布计算与并行处理、系统软件及其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数据库技术、语言信息处理等。拥有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处寒冷北方的哈工大能保持几十年的超强实力可以说是个奇迹,作为当年唯一的计算机应用重点学科,哈工大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现在他们与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搞学科并建,吸纳了很多外来人才,增强了哈工大的整体实力。目前哈工大承担的项目经费已超亿元。他们的优势领域包括:智能机器人、CIMS与系统集成、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等。
东北大学:建有软件工程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它的软件方向大多与数据库有关,东软集团的发展证实了东大软件的实力。张嗣瀛教授是中科院院士。优势领域:智能控制与智能机器人系统、诊断与容错控制、CIMS中生产计划与存储管理的建模、宽带计算机网络、分布式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
国防科技大学:由3位院士领导的系统结构方向曾经研制出了让中国人骄傲的银河系列大型计算机。国防科技大学的优势领域大多和硬件相关。设有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及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前任校长潘云鹤是浙大计算机系唯一一位院士,他所领衔创建的计算机图形学、智能CAD在国内无其右者,而且浙大开放式的校风,吸纳贤才的远见,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浙大建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领域还有CAD/CIMS、虚拟现实、网络与多媒体、产品创新设计、智能信息与人机交互技术等。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是发展势头最猛的学校之一,在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和体系结构、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方向有优势。建有由李未院士领导的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虚拟现实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软件网上联合研发中心。
有一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在基础学科如数学、电子(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随着计算机发展的狂热而转型来的。数学带动软件发展,电子通信则对硬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数学专业发展软件专业的学校有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
以电子通讯专业发展硬件专业的学校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更多信息可以咨询跨考网专业课咨询师!

❷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学干什么的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课程有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应用软件、JAVA编程基础、服务器配置与调试、网络硬件的配置与调试、计算机网络软件实训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主干学科:

微机原理、数据结构。

主要课程:

微机原理、数据结构、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可视化程序设计。

专科课程:

电路基础、微机原理、数据结构、网络基础、网络操作系统、可视化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网络数据库、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综合布线、电子商务、英语等。

(2)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学科人物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设备调试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开发技术,具备从事程序设计、Web的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的组建、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能力的网络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具备计算机网络系统构建能力以及网络操作系统管理能力等。就业方向包括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设备调试、网络构架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数据恢复工程师、安卓开发工程师、网络运维工程师、网络安全分析师等岗位。

❸ 计算机发展史上都有哪些重要的科学家

1、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通用计算机之父(发明了机械式计算机),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他于1823年设计出来的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小型差数机,虽然没有制成,但其基本原理于92年后被应用于巴勒式会计计算机。

他还利用计数机来计算工人的工作数量、原材料的利用程度等。他把这叫做“管理的机械原则”。

2、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着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此外,图灵提出的着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3、约翰·阿塔那索夫

约翰·阿塔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是保加利亚移民的后裔,1903年10月4日生于美国纽约州哈密尔顿,是保加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得计算机先驱奖、1990年IEEE授予的“电气工程里程碑奖”、布什授予的全国技术奖章。

1970年,保加利亚政府授予的Bulgarian Order of Cyril and Methodius,First Class。1978年,入选依阿华州发明家名人堂。1983年,依阿华州立大学校友会授予他杰出成就奖。1995年6月15日,在马里兰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

4、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原籍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领域内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为研制电子数字计算机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案。晚年,研究自动机理论,着有对人脑和计算机系统进行精确分析的着作《计算机与人脑》。

主要着作有《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1926)、《计算机与人脑》(1958)、《经典力学的算子方法》、《博弈论与经济行为》(1944)、《连续几何》(1960)等。

5、姚期智

姚期智,194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2011年担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2017年2月姚期智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归属于信息技术科学部 。

姚期智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理论及其在密码学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复杂性,提出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后来成为分布式量子算法和量子通讯协议安全性的基础 。

❹ 计算机网络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哪些

路易斯·普赞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路易斯·普赞在分别位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地点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创新性的连接数据网络。尽管这个网络只能连接几十台电脑,但其简单高效性为日后建立一个可以连接数百万台电脑的网络指明了方向。普赞对于当今互联网的建立功不可没。如今他依然在为互联网的进一步演变与提高振臂高呼。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嘉奖了五位计算机网络先驱者。他们将分享刚设立的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共计100万英镑(合16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四位获奖者都闻名于世,他们是:互联网协议的创始人温特•瑟夫(Vint Cerf)和鲍勃•康恩(Bob Kahn),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成功发明首款网页浏览器的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然而,获奖的第五人就相对少为人知。他就是路易斯•普赞(Louis Pouzin),一个喋喋不休的法国人,他对这个领域做出的贡献完全称得上举足轻重。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普赞在分别位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地点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创新性的连接数据网络。尽管这个网络只能连接几十台电脑,但其简单高效性为日后建立一个可以连接数百万台电脑的网络指明了方向。普赞的发明激发了瑟夫和康恩的想象力,他们两位将普赞设计的许多方面都融入了他们的互联网协议设计,而互联网协议如今正驱动着整个互联网的运行。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法国政府撤走了对普赞项目的资金支持。他眼看着互联网席卷全球,最终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证明。“对于路易斯来说,这份认可实在来得太迟,太迟了,”瑟夫说道,“这不公平。”

1931年出生在法国中部一个小村庄的普赞是在父亲开的锯木厂长大的。他被厂里那些危险的机器——除了电锯,还有发动电锯的蒸汽机——深深地吸引了,但父亲不许他碰,只给了他一个麦卡诺(Meccano,商标名,主要是钢铁组合的模型玩具)的建筑工具箱用以修木。普赞的父母鼓励他去法国最知名的理工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大学(École Polytechnique)求学。毕业后,他为法国国营的邮政、电报和电信供应商(PTT)设计出了一套机械工具。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普赞在《世界报》(Le Monde,法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日报。)上读到了从办公用品供应商的年度展览会上发来的一篇报道,在其中美国技术公司IBM承诺不久后就会推出能够处理各种官僚文书苦差的电脑产品。沉醉于电脑化的潜力,普赞跳槽去了IBM在法国的竞争对手布尔集团(Bull)。在那儿他手下有十几位工程师,齐力为那台“在双层两室的空间中才能摆得下”而且时而抽风的计算机Gamma 60(译者注:布尔公司于1960年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技术水平与欧美不相上下)打造应用软件。然而这项工作的严密与苛刻——以及布尔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合作——暴露了普赞能力的局限。“我意识到,如果我不能学会编程或英语,就无法在计算机行业立足,”他回忆说。

随后普赞利用两年公休假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进修,成功地完成了给自己定下的这两大任务。20世纪60年代早期,普赞举家移民美国,并加入了一个致力于分时系统研发的先锋小组,分时系统旨在通过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个程序,以期使昂贵的大型主机达到更高的利用率。普赞设计出了一款叫作RUNCOM的程序,可以帮助用户自动设定一些单调重复的指令。他本人将那款程序描述为包裹在电脑呼吸内脏外的一个“壳”,这既为一整类软件工具“命令行接口”(command-line shells)的产生贡献了灵感,也是其名称的来源。如今,命令行接口仍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发挥作用。

这个法国人的异议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法国政客就启动了一项意在振兴国家计算机产业的宏伟计划。1971年,政府叫板国资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法国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RIA:Institut de Recherche d'Informatique et d'Automatique),开始了建立一个全国性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普赞被聘为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也就是着名的CYCLADES。

在这期间,普赞访问了美国多所大学去学习更多有关阿帕网(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知识。阿帕网由法国军方注资,于两年前接通,依靠一项前景广阔的新技术“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在电脑间传输数据。将所有的通信切分成固定大小的数据包并且允许电脑间可以相互传递数据包,这就意味着没有必要在网络上的一对电脑间建立一个直接的连接。即使两台电脑关联甚少,也能够完成连接,这就减少了成本,并且加强了网络的弹性。即使一个网络的连接失败了,数据包也可以通过其它网络传输。

但在普赞看来,阿帕网的设计仍很保守低效。每台计算机都要依赖复杂的硬件才能连接上网络,因为阿帕网的设计包含了一个连接建立阶段,在这段时间一对电脑间可以建立起一条通信网络连接路径。连接建立后,数据包就会在这条路径中有序地进行传输。

普赞的团队想出了一个更高效的办法。他们提出每个数据包都该被标记并作为一个单独信息“数据报”(datagram)进行传输,而不是为一串数据包预设好一条传输的路径。在阿帕网中,成串的数据包都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传输,就像火车的车厢一样。而在CYCLADES网络中,每个数据包就像一辆单独的汽车,可以依据目的地独立地进行传输。就像抛接杂耍一样将数据包还原排序的应该是接收数据的电脑而并非网络,如果某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接收电脑还可以发出重新传输的指令。

这种包交换的“无连接”传输模式降低了网络中对那种复杂昂贵的为数据包预设路径的设备

需求。同时,这种简易的传输系统也使不同网络间的衔接更为容易。第一条CYCLADES网络连接在1973年首次面世,架构于巴黎和格勒诺布尔(法国东南部城市)之间,得到了瑟夫和康恩的密切关注,这两位科学家那时正在为如何赶超阿帕网绞尽脑汁。基于普赞CYCLADES系统中的无连接式数据报传输模式,瑟夫和康恩设计的TCP/IP协议栈如今仍在现代互联网中运行着。

连接中断

尽管CYCLADES系统的创新性折服了瑟夫和康恩,但这一发明却激起了法国PTT公司及纵贯欧洲的其它国营电信供应商的敌意。这些公司的工程师们认为普赞的设计根本不值得信赖,也不满CYCLADES解决网络智能这一问题的方式。普赞心知他的网络设计威胁到了PTT等国营公司的传统商业模式,却无意平息对方的愤怒。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迪(John Day)回忆起1976年普赞做了一场尤其热血沸腾的讲座。“路易斯展示了一幅城堡的画像,上面标着‘PTT’,”他说,“从城堡的壁垒上垂下一条绳子,上面挂着PTT的用户;其他人则一直在对城堡的高墙发动猛攻。”

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国营电信运营商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数据网络,这些网络基于过去用在电话上的电路交换技术。“构造复杂,造价高昂,”普赞说道,“而这正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当时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是支持IRIA的,但在蓬皮杜1974年去世后,法国政府转而开始反对这一项目。1978年,政府将CYCLADES项目的预算大幅精简。“他们说,‘你此前的工作非常出色,现在是时候休息一下了,有空可以去逛逛公园放放风筝什么的’,”普赞如是说道。

同年,PTT公司接通了TRANSPAC网络(法国远程分组交换公用数据通信网),这是该公司自己设计的连接导向数据传输网络。“这简直是大错特错,”普赞评价说,“就是一条死胡同。”但起初看来并非如此——TRANSPAC系统巩固了Minitel的应用,Minitel是法国一家电话公司于1982年启用的消费者-信息服务,其应用非常广泛及成功。早在万维网面世10年前,Minitel就能够为法国市民提供网上银行、旅游预订及色情聊天室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它的用户就达到了2500万。然而,事实却证明,Minitel无法与互联网媲美,最终被停用。

即使是在法国政府丢弃了CYCLADES项目20年后,普赞的原上级以及盟友莫里斯•阿列格雷(Maurice Allègre)依然对此痛惜不已。“我们本可以成为互联网的先驱,”他在1999年写道,“如今我们却也只是用户之一而已,远远比不上那些可以决定互联网未来的大人物。”在这一打击后,普赞开始转向其它项目研究,最终步入了学术界。“我们浪费了这个伟人的众多心血,”约翰•迪说,“法国走向互联网技术的步伐比较滞缓,而这部分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但如今,网络既成事实,普赞就成了法国人的英雄。”

最终,在2003年,法国政府授予了普赞“荣誉军团骑士级勋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这是法国最高的奖励之一。普赞现年82岁,名义上已经退休了。但是,随着设计高雅的互联网遭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商业和政治的压力,如同许多互联网的先驱人物一样,普赞仍在利用自己的名望推动着互联网向更开放和更透明的程度发展。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互联网管理的随意性,在这个管理体系中一些关键性决定居然是由公司、慈善机构和出身名门的笨蛋拼起来的一群杂烩来敲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扎根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用户不用担负任何责任。普赞尤其担心某五、六个互联网大公司的声势逐渐壮大,而这会造成用户会止步于“围起来的花园”这种封闭的体验,固定使用与这几个公司相关的站点和应用程序。在普赞看来,这已经触犯了互联网开放的传统。“在某种形式上,他们又在重造Minitel,”他这样评价道。

“在过去的30年,互联网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在100年后,它理应有所不同。”

普赞提到,近年来有80%被采用的新技术标准是美国工程师或美国企业设计的。他尝试过游说议员对互联网体制做一些改变,以使其更易被非英语用户所理解。这场互联网改革运动在2009年获得了重要的一次胜利,当时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这个管理着互联网地址系统的慈善机构,破例地批准了一项发给用中文、阿拉伯语及其它非西方语言脚本编写的域名(包括网址)。

尽管有了这项决议,ICANN却是普赞最大的顾虑之一。ICANN驻于加利福利亚,对美国商务部也不怎么负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其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然而,某些政府却觊觎ICANN手中的管理权——以及由网络专家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权利——政府希望把这些管理权转给一个更传统的国际组织如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一个落满灰尘的联合国组织,长期以来主要负责管理电话事务。一旦移权给ITU这样的官僚机构,就可能阻碍新标准的发展与采用。因此,许多国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引领的互联网现状才是最好的选择。普赞在考虑,将现有的国际机构分解重组生成一个新的组织是否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虽然普赞本是一个工程师而并非活动者,他关注的焦点却是互联网的运作支撑体系不该食古不化,而应继续演变与提高。“互联网只是作为一个实验性网络被创建了出来,”他说,“现在也仍然是。”他对美国、爱尔兰、西班牙以及世界各地在努力让互联网变得更加高效安全的研究者们给予了很大支持。“在过去的30年,互联网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他评价说,“在100年后,它理应有所不同。”普赞对于当今互联网的建立功不可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想互联网的发展止步不前。

❺ 求可以考过计算机三级的网络技术的一本好书

书都差不多~ 关键还在学!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 中文版 第三版》点评
解放军理工大学 陈鸣(博导)
当我在1986年第一次研读Andrew S. Tanenbaum教授着的《计算机网络》时,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尚未出现.1988年,我国引进国外设备构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X.25数据网络,使我第一次对网络和协议有了直观深入的认识.由于应用不多,虽然该网的国家主干速率仅有4.8kb/s,但网络仍然很空闲;在随后的几年中,个人计算机的性价比大幅度提高,采用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的10Mb/s以太网迅速升温并普及,证券,金融等部门和国家大型企业率先推行计算机化,从而引发了学习,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热潮,高校普遍感到有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必要性了,尽管那时因特网好像离我国还非常遥远.现在,因特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逐步走向研究生的课堂,走向计算机和通信大学生的课堂,直至走向许多专业大学生的课堂.国内外网络教材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质量良莠不齐;讲解着名的ISO OSI的七层体系结构逐步被讲解因特网体系结构所替代;网络新技术不断出现,知识点不断增多,网络书不断加厚,随之而来出现了教学重点被冲淡的问题……无论如何,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内容极为复杂,涉及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的许多概念,协议和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门公认的较难教授和学好的课程.因此,很多教授和学者都致力于改进计算机网络的教材和教学法.
20年多来,我一直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几乎每年都担任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了从短训班学员,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各个教学层次.为此,我非常关心国内外计算机网络教材的最新发展,每当看到有价值的网络书,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阅读,每每都会有很大收获和体会.如果你一定要我用一句话来评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网络教科书的话,我会说(这可能会导致片面):知识全面,学术严谨是Andrew S. Tanenbaum教授的的风格(代表作《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原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Douglas E. Comer教授对TCP/IP联网基本思想和实现技术有深刻的诠释;Larry L. Peterson教授 (代表作《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 第三版》中文版,影印版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则强调网络整体的系统性和普遍原则,有大家风范;谢希仁教授撰写的网络教科书注重网络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与中文读者有天然沟通;James F. Kurose和Keith W. Rose教授撰写的网络教科书(代表作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第三版即本书)最大亮点的则在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独具匠心的教学法,是高质量的入门级经典之作.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该书不仅用作大学本科生和短训班的教材极为适合,而且对网络专业人员也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网络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必然要导致网络教科书的变化:首先,因特网已经接掌了计算机网络,因此,今天有关计算机网络的问题都必然与因特网联系起来.第二,网络中的"高增长领域"目前是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因此必须强调网络应用程序开发.Kurose和Ross博士长期参与并见证了这种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独创的自顶向下教学法解决现有网络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自从该书的第1版于2001年问世以来,已经被数以百计的大学和学院采用,被译为10多种语言提供给世界上数以万计的学生和专业人士使用.在国内,已有许多着名高校选其为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例如,解放军理工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自2002年起陆续使用该书第一版,第二版教材,2005年使用该书第三版前5章内容作为本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材,而后4章内容及前5章要点则作为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教材,配合相关实验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James F. Kurose和Keith W. Rose教授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一书的显着特点是:
1. 独创的"自顶向下"教学法.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按分层体系结构自下而上讲授网络课程内容似乎已成一种定式.该书特别强调应用层,及早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及早强调DIY(Do-It-Youself) 开发网络应用程序.
2. 以因特网为研究对象.由于因特网的成功,因特网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代名词.该书以因特网体系结构的5层模型来组织材料,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供原动力.
3. 着眼原理.计算机网络领域的许多基础性的重要问题已经研究得较为清楚,重点研究这些原则,将使学生获得长"保质期"的知识,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研究开发中保持判断力和启发创造力.
4. 注重教学法.为帮助学生们理解关键的技术概念和激发学习积极性,本书包括了许多类比,幽默和实际的例子,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件和实践原则,对网络领域声名卓着的创新家们的专访,以及网站上翔实的教学资料和实验内容等.
5.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2001年第一版到2003年的第二版,至2004年的第三版,本书及时引入重要的最新知识和放弃了许多过时的内容.本书第三版反映了网络领域的最新进展,如增加了包括无线网络移动网络一章,扩充了对等网络,BGP,MPLS,网络安全,广播选路和因特网编址及转发方面的新材料,并修订了习题.
6. 强调实验教学.新版教材增加了一套实用的Ethereal实验,讲解学生们如何亲眼观察网络协议的运行过程和产生的结果的方法;对多个难以理解的网络问题给出了原理性示教;给出编制网络应用程序的具体建议和部分源程序,鼓励大家用多实践的观点来解决网络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
在本书的教学中,由于学时有限和专业词汇的艰涩,学生们普遍感到使用原版教材经过老师讲解,虽然能够理解课程内容但却难以在短期内记住其中的内容,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该书的中译本能够为缓解在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而不是英文本身)的矛盾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该书第三版的翻译中,译者改正了书中存在的多处错误与排版错误并得到了原书作者的认可;译者和编辑们经常就某些网络术语的中文标准译法或更准确的译法展开讨论,力图使该教科书的网络专业词汇更加规范.机械工业出版社还就与该书配套的实验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该书的教学资料,实验设计等方面有一系列考虑,这将有助于我国高校教师教好这门课程,也有助于学子们学好这门重要的课,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网络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色以及评论:

“本书是书中珍品——Kurose和Ross采用一种新颖的自顶向下方法,使得复杂的网络问题变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专业人士该书的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
——leonardKleinrock,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我认为Kurose和Ross与学生们沟通得很好,同时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原则上,而基本概念和原则从长远来看才是真正要紧的。”
——ShivkumarKalyanaraman,Rensselaer理工学院
“对于希望理解因特网实际运行原理的网络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是一个无价的资源。作者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解释了当今通信服务的底层技术,既引人入胜,又易于理解。这是一本必备书籍。”
——JenniferRexford,AT

本书目录:

出版者的话
专家指导委员会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1.1什么是因特网
1.2网络边缘
1.3网络核心
1.4接入网和物理媒体
1.5ISP和因特网主干
1.6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时延和分组丢失
1.7协议层次和它们的服务模型
1.8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历史
1.9小结
本书的路线图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Ethereal实验1
人物专访
第2章应用层
2.1应用层协议原理
2.2Web应用和HTTP协议
2.3文件传送协议:FTP
2.4因特网中的电子邮件
2.5DNS:因特网的目录服务
2.6P2P文件共享
2.7TCP套接字编程
2.8UDP套接字编程
2.9构造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
2.10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套接字编程作业
Ethereal实验
人物专访
第3章运输层
3.1概述和运输层服务
3.2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3.3无连接运输:UDP
3.4可靠数据传输的原理
3.5面向连接的运输:TCP
3.6拥塞控制原理
3.7TCP拥塞控制
3.8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编程作业
Ethereal实验室:探究TCP
人物专访
第4章网络层
4.1概述
4.2虚电路和数据报网络
4.3路由器工作原理
4.4网际协议:因特网中的转发和编址
4.5选路算法
4.6因特网中的选路
4.7广播和多播选路
4.8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编程作业
Ethereal实验
人物专访
第5章链路层和局域网
5.1数据链路层:概述和服务
5.2差错检测和纠错技术
5.3多址访问协议
5.4链路层编址
5.5以太网
5.6互联:集线器和交换机
5.7PPP:点对点协议
5.8链路虚拟化:网络作为链路层
5.9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Ethereal实验
人物专访
第6章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
6.1概述
6.2无线链路和网络特征
6.3Wi-Fi:802.11无线LAN
6.4蜂窝因特网接入
6.5移动管理:原理
6.6移动IP
6.7蜂窝网中的移动性管理
6.8无线和移动性:对高层协议的影响
6.9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Ethereal实验
人物专访
第7章多媒体网络
7.1多媒体网络应用
7.2流式存储音频和视频
7.3充分利用尽力而为服务:一个因特网电话的例子
7.4实时交互应用的协议
7.5多媒体分发:内容分发网络
7.6超越尽力而为服务
7.7调度和监管机制
7.8综合服务和区分服务
7.9RSVP
7.10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编程作业
人物专访
第8章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
8.1什么是网络安全
8.2密码学的原则
8.3鉴别
8.4完整性
8.5密钥分发和认证
8.6访问控制:防火墙
8.7攻击和对策
8.8多个层次中的安全性:案例研究
8.9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人物专访
第9章网络管理
9.1什么是网络管理
9.2网络管理的基础设施
9.3因特网标准的管理框架
9.4ASN.1
9.5小结
课后习题和问题
复习题
习题
讨论题
人物专访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美)库罗斯(Kurose/J.F.)等/陈鸣等:JamesF.Kurose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他曾多次荣获杰出教师奖,并获得IEEETaylorBooth教育奖章,还获得通气电气公司提供的研究基金、IBM教职员发展奖和Lilly教学奖。

译者简介
陈鸣,江苏无锡人,分别于1982,1988和1991年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理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科学家,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和中国通信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委员和IEEE会员;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设计,分布式系统,网络管理等课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管理,网络测量和网络应用等;承担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军队,省部级研究及工程任务,撰写多本着作,发表多篇科技论文,拥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❻ 中国IT界最牛的十个人

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
按:《计算机世界》报于2000年初组织了一次“世纪评选”,根据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评出对我国20世纪IT事业最有影响的10个人,谭浩强教授名列第二,他的功绩是把千百万非专业的人引入计算机的大门。1.张效祥——中国IT见证人作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40年来,张效祥从我国第一台仿苏电子计算机制造的主持人,到我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研制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中期,在他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率先在我国开展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国家项目的探索与研制工作,并于1985年完成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机系统,为我国巨型机的研制开拓了新的技术途径。由于其对计算机的突出贡献,张效祥被聘请或当选为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计算机顾问,国家发明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国家高技术计划评估监督小组成员等,并长期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2.谭浩强——计算机科普作家如果告诉一个外国专家,一本计算机方面的科技书籍卖出了400万册,他肯定会不相信,然而就是这本叫作《BASIC语言》的书发行量现在已经超过1200万册,而它的作者就是谭浩强。在80年代,谭浩强在中央电视台主讲BASIC,观众达到100万人,而以后的几种计算机语言的电视讲座使谭浩强的学生最多。许多人买书就是冲着“谭浩强”这个名字去的,有人说这个名字就是一个知名品牌。1984年,谭浩强等人创办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可以说,谭浩强的功绩在于使更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了解了计算机,把他们引入计算机的大门,为中国计算机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王选——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是IT业内业外家喻户晓的人物。70年代参与着名的“748”工程,以其独特的“轮廓加参数描述”技术思路实现排版技术跨越,并成为研制汉字激光照排主导人物之一。同样令人敬佩的不仅是王选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在专业学科中表现出的优异才能,在致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方面,他也堪称开风气之先。4.柳传志——中国IT产业乐队首席指挥柳传志的价值、贡献、意义不仅局限在计算机界,他提出的“贸、工、技”企业动作方式,为弱势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参与国际竞争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他总结“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为长期困顿于计划体制下疏于管理的中国企业指明了管理的要义;他对联想“国有民营”模式的产权改造,为中国企业解决在转型时期积累下的大量产权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柳传志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是中国计算机产业的领袖级人物。5.倪光南——站柜台的研究员和被解聘的院士倪光南是中国计算机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他主持开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是中国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的象征,被誉为“站柜台的研究员”。他的联想式汉卡让联想从中关村普通一个做贸易的公司一跃成为一家高科技公司;1988年,联想打到海外去,倪光南带领一支精锐的研发队伍在香港研发出了后来为联想带来巨额利润的联想板卡和联想微机。由于与联想高层主管在发展道路上存在分歧,1999年,已经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倪光南被联想集团解聘,留下许多遗憾和困惑。6.王志东——中国互联网运动的先锋成功地将自己从程序员改造为经理人、国内“互联网运动”的先锋人物。从一文不名到今天最火爆的互联网公司的CEO,从被迫从“新天地”出走到辗转创立新浪网,王志东当是1999年最受瞩目的国内IT明星之一。除了广东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意识之外,王志东的年轻、厚道和越来越成熟的职业人作风、个人品牌以及对互联网业的敏锐感情,同样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据说为了更充分的国际化,王志东现在正苦练英语口语。7.杨芙清——中国软件“青鸟”在中国计算机产业,杨芙清以大力倡导、积极实践软件工程研究着称,并以解决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研制闻名软件业。她取得的成就令人眩目:在国内首先研究解决了共享资源和多道程序协调运行的概念和方法,并研究成功集成电路计算机DJS11机(150机)操作系统。用PCM方法,层次管理结构设计实现了DJS200/XT2操作系统,且全部用于系统程序设计语言SCY书写。倡导研究软件工程支撑环境,以解决软件的开发手段,为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环境。进行了软件工程核心支撑环境BETA-85、集成化软件工程支撑环境青鸟系统的研究开发。承担了软件生产智能化技术研究,领导研制了多语言混合编程环境KM系统。主持了南京市汽车制造厂转向器厂和北京电视机厂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研制成功了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系统MISGS。作为北大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时期以来,杨芙清不仅致力于科研开发工作,还在北京大学这个着名的教学阵地上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IT人材。杨芙清现正在软件工程开发环境的标准化与实用化和软件生产智能化技术研究领域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8.李国杰——“产学研”探索者作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的带头人,人们对李国杰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双重身份:中国工程院院士兼曙光公司总裁。李国杰和曙光公司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如何将“知识--科技成果--市场”三者运作成良好性互动的时代风彩。高性能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这方面的研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曙光机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被认为是中国计算机研究水平和应用水平的一面旗帜。美国留学期间的李国杰在智能计算机、有效搜索算法和VLSI处理器阵列这三个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而他在日常也不忘对年轻科研工作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看到中国的缺陷又不失振兴中华的信心,既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不迷迹西方生活”。9.施振荣——微笑创时势1989年被《FORTUNE》评选为“与亚洲做生意不可不认识的二十五位人物”之一,1995年被《世界经理人文摘》推选为“全球15位最能创造时势的企业家”之一,1996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25位最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之一--这就是施振荣,台湾宏集团董事长。 像他的企业一样,出生在台湾省彰化县的施振宽松拥有全球性的荣誉。他总能带来新鲜的思想,他的微笑曲线、XC理论无不是对IT行业深刻理解后的点睛之解;而他奋斗、创造的经历对年轻人来说,更具有借鉴意义。他打破了华人企业难以长大的谶语,这中间的经验产在是每一个想要做大、作“百年老店”、进500强的国内企业需学习的。10.刘积仁——促进软件产业化的排头兵刘积仁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他不仅作为学术带头人,在跟踪国际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最新潮流、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把眼光投向中国巨大的应用软件市场,于1991年创办软件企业--东大阿尔派及东软。从3万元科研经费、3台普通微机、3名年轻教师和一间半教室起家,创造性地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东北大学网络工程研究室发展成为拥有上市公司东大阿尔派在内的大型软件企业。公司现有工程师1900多名,总资产9亿元。刘积仁在探索发展民族软件产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多项荣誉。 原作者:《计算机世界》编辑部 来 源:《计算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