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四版答案
扩展阅读
学生网络安全培训心得 2025-02-04 02:45:10
安卓手机数据网络断流 2025-02-04 02:21:46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四版答案

发布时间: 2023-09-16 04:08:08

Ⅰ 急!!!一个概率题

在一个给定时刻,每个用户在传输的概率为0.1,
40个用户中,这一时刻在上网的人数X服从二项分布B(40,0.1),即
P(X=n)=C(40,n)*(0.1)^n*(0.9)^(40-n),(n=0,1,2,...,40)
有11个或更多个同时上网活动的概率
p=∑[n=11,40]C(40,n)*(0.1)^n*(0.9)^(40-n)
=1-∑[n=0,10]C(40,n)*(0.1)^n*(0.9)^(40-n)
≈0.001470.

Ⅱ 一条无噪声4khz信道按照每1ms一次进行采样,请问最大数据传输率

根据奈奎斯特定理:无噪声最大数据传输率R=2Wlog2N(b/s)=8000*log2N,W为带宽,N为采样的级数,级数越高,传输速率越大,这也是提高数据最大传输速率的唯一途径(方法是用一个码元表示的比特数)。但是,要注意的是,无噪声只是理想的理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求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方法》按照自顶向下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在系统地讨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技术发展的三条主线(互联网应用、无线网络网络安全),以及广域网、局域网与城域网技术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网络应用与应用层协议、网络应用体系结构与应用软件设计方法,在网络应用系统对传输层及低层提供的服务功能与协议要求的基础上,介绍了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的概念与技术,并对当前研究与应用的热点无线网络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考虑到本科生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与就业考试的需要,编写了与主教材配套的例题解析与同步练习辅导教材。任课教师可以参考辅导教材,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课后作业,学生可以主动地结合课程的学习,阅读例题解析并完成同步练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网络技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掌握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软件编程方法打下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自顶向下分析与设计方法》适合作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通信、微电子、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与硕土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供从事信息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在学习和研究网络技术时参考。
我所认识的做通信的人基本上是人手一套。一直以来对计算机网络认识不够,感觉看书没有什么作用!确实,没有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 Wireshark这款软件,或多或少把网络的神秘面纱揭开一点,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同时会让你发掘Stevens的这几本书的价值。有了Wireshark和TCP/IP详解,你可能在半天,一天或一周就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有很深刻的了解了
书很不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书中有些翻译的不是很到位,但是如果真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很容易就能揣测出书中这正表达的意思,翻译问题也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很喜欢TCP讲解那几章,建议做网络编程相关的人都读一下,超值!
就内容来说,广度够了,深度差的太远。对于很多内容,都只是像是一句话描述那样简单介绍一下概念。读起来有点儿像是读名词解释。而且因为画了非常非常多的图,文字解释上显得很单调。作为一本入门书,速成应付面试或者装X,这本书完全够了,而且做的像是小抄一般看起来很方便。但作为一本TCP/IP的参考书或者一本教材,这本书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首先,这本书虽然使用了那么多的插图,整体叙述还是采用填鸭的方式。将一系列的概念全部塞给读者,对于概念的解释,使用等没有作任何额外的解释。相比于TCP/IP详解中对各种概念的各种详细说明以及相关实验,这本书显然更适合直接拿来对着背。至于背完了还记不记得,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总结,这本书可以作为对网络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扫盲教材,也可以作为即将面试网络相关的速成参考。真要学TCP/IP还是非详解莫属的。

Ⅳ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四章-网络层 要点

网络层的作用:实现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服务,将分组从一台发送主机移动到一台接收主机。

1、转发涉及分组在单一的路由器中从一条入链路到一条出链路的传送。
2、路由选择涉及一个网络的所有路由器,它们经路由选择协议共同交互,以决定分组从源到目的地结点所采用的路径。计算这些路径的算法称为路由选择算法。

每台路由器都有一张转发表,路由器通过检查到达分组首部字段的值来转发分组,然后使用该值在该路由器的转发表中索引查找。路由选择算法决定了插入路由器转发表中的值。

路由选择算法可能是集中式的,或者是分布式的。但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路由器接收路由选择协议报文,该信息被用于配置其转发表。

网络层也能在两台主机之间提供无连接服务或连接服务。同在运输层的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类似,连接服务需要握手步骤,无连接服务不需要握手。但它们之间也有差异:
1、 在网络层中,这些服务是由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的主机到主机的服务。在运输层中,这些服务则是运输层向应用层提供的进程到进程的服务。
2、 在网络层提供无连接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称为数据报网络;在网络层提供连接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称为虚电路网络。
3、 在运输层实现面向连接的服务与在网络层实现连接服务是根本不同的。运输层面向连接服务是在位于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实现的;网络层连接服务除了在端系统中,也在位于网络核心的路由器中实现。(原因很简单:端系统和路由器都有网络层)

虚电路网络和数据报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两种基本类型。在作出转发决定时,它们使用了非常不同的信息。

IP地址有32比特,如果路由器转发表采用“蛮力实现”将对每个可能的目的地址有一个表项。因为有超过40亿个可能的地址,这种选择完全不可能(即使用二分查找也十分慢)。
我们转发表的表项可以设计为几个表项,每个表项匹配一定范围的目的地址,比如有四个表项

(你可能也会考虑到,IP地址有32比特,如果每个路由器设计为只有2个表项,那么也只需要有32个路由器就可以唯一确定这40亿个地址中的一个。)

最长前缀匹配规则,是在转发表中寻找最长的匹配项,并向与最长前缀匹配相关联的链路接口转发分组。这种规则是为了与因特网的编址规则相适应。

1、输入端口
“使用转发表查找输出端口”是输入端口最重要的操作(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操作)。输入端口执行完这些所需的操作后,就把该分组发送进入交换结构。如果来自其他输入端口的分组当前正在使用交换结构,一个分组可能会在进入交换结构时被暂时阻塞,在输入端口处排队,并等待稍后被及时调度以通过交换结构。
2、交换结构
交换结构的三种实现方式

3、输出端口
分组调度程序 处理在输出端口中排队的分组
4、路由选择处理器

</br>

</br>

IP协议版本4,简称为IPv4;IP协议版本6,简称为IPv6。

如上图所示,网络层有三个主要的组件
1、IP协议
2、路由选择协议
3、ICMP协议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br>

不是所有链路层协议都能承载相同长度的网络层分组。有的协议能承载大数据报,而有的协议只能承载小分组。例如,以太网帧能够承载不超过1500字节的数据,而某些广域网链路的帧可承载不超过576字节的数据。

一个链路层帧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叫做最大传送单元(Maximun Transmission Unit, MTU)

所以链路层协议的MTU严格限制着IP数据报的长度。这也还不是主要的问题,问题在于发送方与目的地路径上的每段链路可能使用不同的链路层协议,且每种协议可能具有不同的MTU。

举个例子:假定从某条链路收到一个IP数据报,通过检查转发表确定出链路,并且该出链路的MTU比该IP数据报的长度要小。那么如何将这个过大的IP分组压缩进链路层帧的有效载荷字段呢?

解决办法是,将IP数据报中的数据分片成两个或更多个较小的IP数据报,用单独的链路层帧封装这些较小的IP数据报;然后向输出链路上发送这些帧。每个这些较小的数据报都被称为片(fragment)。

路由器完成分片任务。同时,为了使得网络内核保持简单,IPv4设计者把数据报的重组工作放到端系统中,而非放到网络路由器中。

前提:一个4000字节的数据报(20字节IP首部加上3980字节IP有效载荷)到达一台路由器,且必须被转发到一条MTU为1500字节的链路上。假定初始数据报贴上的标识号为777。

这意味着初始数据报中3980字节数据必须被分配到3个独立的片(其中的每个片也是一个IP数据报)

IP分片:

IP地址有32比特,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
IP地址的网络部分(即网络号)被限制为长度为8、16或24比特,这是一种称为分类编址的编址方案。具有8、16和24比特子网地址的子网分别被称为A、B和C类网络。

但是它在支持数量迅速增加的具有小规模或中等规模子网的组织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个C类(/24)子网仅能容纳多大2^8 - 2 = 254台主机(2^8 = 256, 其中的两个地址预留用于特殊用途),这对许多组织来说太小了。然而一个B类(/16)子网可支持多达65534台主机,又太大了。这导致B类地址空间的迅速损耗以及所分配的地址空间的利用率低。

广播地址255.255.255.255。当一台主机发出一个目的地址为255.255.255.255的数据报时,该报文会交付给同一个网络中的所有主机。

某组织一旦获得了一块地址,它就可以为本组织内的主机与路由器接口逐个分配IP地址。既可手工配置IP地址,也可以使用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自动配置。DHCP还允许一台主机得知其他信息,如它的子网掩码、它的第一跳路由器地址(常称为默认网关)与它的本地DNS服务器的地址。

由于DHCP具有能将主机连接进一个网络相关方面的自动能力,它又被称为即插即用协议。

DHCP是客户-服务器协议。客户通常是新达到的主机,它要活的包括自身使用的IP地址在内的网络配置信息。在最简单的场合下,每个子网将具有一台DHCP服务器。如果在某子网中没有服务器,则需要一个DHCP中继代理(通常是一台路由器),这个代理知道用于该网络的DHCP服务器的地址。

DHCP协议工作的4个步骤:

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

ICMP通常被认为是IP的一部分,但从体系结构上将它是位于IP之上的,因为ICMP报文是承载在IP分组中的。即ICMP报文是作为IP有效载荷承载的,就像TCP与UDP报文段作为IP有效载荷被承载那样。

众所周知的ping程序发送一个ICMP类型8编码0的报文到指定主机。看到该回显请求,目的主机发回一个类型0编码0的ICMP回显回答。大多数TCP/IP实现直接在操作系统中支持ping服务器,即该服务器不是一个进程。

新型IPv6系统可做成向后兼容,即能发送、路由和接收IPv4数据报,要使得已部署的IPv4系统能够处理IPv6数据报,最直接的方式是采用一种双栈方法。

1、链路状态(Link State, LS)算法:属于全局式路由选择算法,这种算法必须知道网络中每条链路的费用。费用可理解为链路的物理长度、链路速度,或与该链路相关的金融上的费用。链路状态算法采用的是Dijkstra算法。

2、距离向量(Distance-Vector, DV)算法:属于迭代的、异步的和分布式的路由选择算法。
“迭代的”,是因为此过程一直要持续到邻居之间无更多信息要交换为止。
“异步的”,是因为它不要求所有结点相互之间步伐一致地操作。
“分布式的”,是因为每个结点都要从一个或多个直接相连邻居接收某些信息,执行计算,然后将其计算结果分发给邻居。
DV算法的方程:

其中,dx(y)表示从结点x到结点y的最低费用路径的费用,c(x, v)是结点x到结点v的费用,结点v指的是所有x的相连结点,所以x的所有相连结点都会用minv方程计算。

(N是结点(路由器)的集合,E是边(链路)的集合)

为了减少公共因特网的路由选择计算的复杂性以及方便企业管理网络,我们将路由器组织进自治系统。

在相同AS中的路由器全都运行同样的路由选择算法,且拥有彼此的信息。在一个自治系统内运行的路由选择算法叫做自治系统内部路由选择协议。

当然,将AS彼此互联是必需的,因此在一个AS内的一台或多台路由器将有另外的任务,即负责向在本AS之外的目的地转发分组。这些路由器被称为网关路由器。

分为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和自治系统间的路由选择

1、因特网中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
2、因特网中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选择:开放最短路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OSPF)
3、自治系统间的路由选择:边界网关协议(Bro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AS间和AS内部路由选择协议?

实现广播的方法
1、无控制洪泛。该方法要求源结点向它的所有邻居发送分组的副本。当某结点接收了一个广播分组时,它复制该分组并向它的所有邻居(除了从其接收该分组的那个邻居)转发之。
致命缺点: 广播风暴 ,如果图具有圈,那么每个广播分组的一个或多个分组副本将无休止地循环。
2、受控洪泛。用于避免广播风暴,关键在于正确选择何时洪泛分组,何时不洪泛分组。受控洪泛有两种方法:序号控制洪泛、反向路径转发(Reverse Path Forwarding, RPF)
3、生成树广播。虽然序号控制洪泛和RPF能避免广播风暴,但是它们不能完全避免冗余广播分组的传输。

多播:将分组从一个或多个发送方交付到一组接收方

每台主机有一个唯一的IP单播地址,该单播地址完全独立于它所参与的多播组的地址。

因特网网络层多播由两个互补组件组成: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和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IGMP只有三种报文类型:membership_query报文,membership_report报文,leave_group报文。

与ICMP类似,IGMP报文也是承载在一个IP数据报中。

因特网中使用的多播路由选择
1、距离向量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2、协议无关的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Ⅳ 关于谢希仁着《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的两个问题

1。连接简单;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总线结构省线。星型结构比较稳定,任何一个线出问题了都不会影响其他端口;不使用共享总线,所以不会有总线拥塞问题;可扩展性好,可以通过级联扩展网络。

2.
1)首先强调关于HDLC的定义问题:
约束通信双方按一定规则进行通信的体系为数据链路控制规程(DLCP),也叫数据通信控制规程(DCCP)。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组织和大财团都在研究制定此类规程。从发布的规程体系看,共包括两类——面向字符的控制规程和面向比特的控制规程。
面向字符的规程,典型代表有美国标准协会ANSI的X3.28,ISO的ISO1745、DEC公司的DDCMP、中国的GB3453-82、IBM公司的BSC。
后来,IBM公司在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比特的规程。再后来,ANSI和ISO两组织以IBM的SDLC为基础发展了两个类似的规程,一个是ANSI的高级数据通信控制规程(ADCCP),另一个就是ISO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即HDLC。
(2)一般情况下,HDLC规程帧格式中的8位地址码段已经足够(256个地址),若实在不够,则该8位地址是可以扩展的(按8位扩展),并且可以许循环扩展下去,具体扩展方式是将地址的首8比特的第一位置0,表示下一个8比特是基本地址的扩展(没有扩展时则表示是控制码段)。
(3)地址的命名规则以实际系统构造方式为前提,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系统,对规则的定义是不同的,应结合具体系统来理解。例如,基本地址方式下,256个地址是等同的,扩展后,前128位可以是主系统,后256位可以是子系统。也可以是128位与256位的组合形成新的独立地址码(但在解码时需要设计具体进程)。还可以是其它解释,一切看自己的系统规程设计。
(4)如第(2)点所说的地址扩展方式,一切以具体系统的具体规程为原则,不存在绝对的“网络层向链路层提供的是网络层地址”(此情况仅指你目前正在认识的系统),另一方面,在地址扩展方式下,很容易区分网络层地址和接入系统地址。
(5)MAC是和网络拓扑及具体互联媒质相关的协议规程。但是,仅仅适合于局域网的规定结构方式(不能与网络拓扑重构概念混淆)。在许多网络中,其互联媒质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有所规定,因此不存在MAC问题,但在局域网中,由于结构形式、联结媒质可以多样化,因此相关规程中作了一些定义,试图全方位适应各种情况的规程协议(也是目前流行规程),将MAC接入控制作为规程要点之一。当然,目前一些局域网技术规程有扩大化应用趋势(包括MAC方面),但MAC的重点是根据具体媒质和具体拓扑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数据传输进程控制方式或规程,是比地址码概念更外围的规程,一旦选定具体MAC规程(可以是动态选择),通信进程便按照设计的HDLC规程约定完成

3.交换机应该用在局域网负荷重的那个网络。

4.因为无线网可靠性比较差,丢包率高,在底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比较划算。以太网物理介质可靠性高,在高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更划算。

Ⅵ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如下:

自顶自下主要是一种算法的实现,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之下,使用一种方法进行贺数演算,得到一种正确的结果,也就可以命名用自顶向下的思想进行实现了。衫蚂

在方程式内,对于未知的结果也就是进行一种推算。可以使用算法,也可以使用方程式的方式。在中国最古老的方式,我们也都会知道,算法就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算学方式。

实在不会的,也要记住演算的步骤,因为记忆或许就是算法的精要。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使用的方程并不要我们进行记忆,因为我们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都要写在作业本之上,所以相对于算法来说,简单实现一点,对于一种记忆来说,更为的困难了。不过笔记解决了这样的一种问题。

而古老的算法,这个X的过程,可能就在我们的内心吧。用笔画一画,或许我们也就明白了,不过真的要记忆这样一种完全的算法过程,也不是一件内容的事情。

Ⅶ 求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 王相林 的课后答案 完整的

【热心相助】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 王相林 课后答案
http://www.daanwang.com/khda/t6050.html
http://wenku..com/view/f96fe213cc7931b765ce151c.html
请自己下载使用

Ⅷ 急求计算机网络教程(第4版)吴功宜课后习题答案

你找到这份答案了没???

Ⅸ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网络层

R1. 我们回顾一下本书中使用的某些术语。前面讲过,运输层的分组名称是报文段,数据链路层的分组名字是帧。网络层的分组名字是什么?前面讲过,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都称为分组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回想我们对数据报网络和虚电路网络都使用术语路由器。

R2. 在数据报网络中,网络层最重要的两个功能是什么?在虚电路网络中,网络层的3个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R3. 路由选择和转发的区别是什么?

R4. 在数据报网络和虚电路网络中,路由器都使用转发表吗?如果是,描述用于这两类网络的转发表。

R5. 描述某些网络层能为单个分组提供的某些假想的服务。对于分组流进行相同的描述。因特网的网络层为你提供了这些假想服务吗?ATM的CBR服务模型提供了该假想服务吗?ATM的ABR服务模型提供类该假想服务吗?

R6. 列出某些得益于ATM的CBR服务模型的应用。

R7. 讨论为什么在高速路由器的每个输入端口都存储转发表的影子副本。

R8. 4.3节中讨论了3类交换结构。列出并简要讨论每一类交换结构。哪一种(如果有的话)能够跨越交换结构并行发送多个分组?

R9. 描述在输入端口会出现分组丢失的原因。描述在输入端口如何消除分组丢失(不使用无限大缓存区)。

R10. 描述在输出端口出现分组丢失的原因。通过增加交换结构速率,能够防止这种丢失吗?

R11. 什么是HOL阻塞?它出现在输入端口还是输出端口?

R12. 路由器有IP地址吗?如果有,有多少个?

R13. IP地址223.1.3.27的32比特二进制等价形式是什么?

R14. 考察使用DHCP获得它的IP地址,网络掩码,默认路由器和其本地DNS服务器的IP地址的主机。列出这些值。

R15. 假设在一个源主机和一个目的主机之间有3台路由器。不考虑分片,一个从源主机发送给目的主机的IP报文将通过多少个端口?为了将数据报从源移动到目的地需要检索多少个转发表?

R16. 假设某应用每20ms生成一个40字节的数据块,每块封装在一个TCP报文中,TCP报文再封装在一个IP数据报中。每个数据报的开销有多大?应用数据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

R17. 假设主机A向主机B发送封装在一个IP数据报中的TCP报文段。当主机B接收到该数据报时,主机B中的网络层应该如何知道它应当将该报文段(即数据报的有效载荷)交给TCP而不是UDP或某个其他东西呢?

R18. 假定你购买了一个无线路由器并将其与电缆调制解调器相连,并且你的ISP动态地为你连接的设备(即你的无线路由器)分配一个IP地址。还假定你家有5台PC,均使用802.11以无线方式与该无线路由器相连。怎样为这5台PC分配IP地址?该无线路由器使用NAT吗?为什么?

R19. 比较IPv4和IPv6首部字段。它们有某些字段是相同的吗?

R20. 有人说当IPv6通过IPv4路由器建隧道时。IPv6将IPv4隧道作为链路层协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R21. 比较和对照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R22. 讨论因特网的等级制组织是怎样使得其能够扩展为数以百万计用户的。

R23. 每个自治系统使用相同的AS内部路由选路算法是必要的吗?为什么?

R24. 考虑图4-37。从D中的初始表开始,假设D收到来自A的下面的通告:

D中的表会改变吗?如果是,怎样变化?

R25. 比较RIP和OSPF使用的通告。

R26. 填空:RIP通告通常宣称到各目的地的跳数。另一方面,BGP则是通告到各目的地的_____?

R27. 为什么在因特网中用到了不同类型的AS间与AS内部选路协议?

R28. 为什么策略考虑对于AS内部协议(如OSPF和RIP)与对于AS间路由选择协议(如BGP)一样重要呢?

R29. 定义和对比下列术语:子网,前缀和BGP路由。

R30. BGP是怎样使用NEXT-HOP属性的?它是怎样使用AS-PATH属性的?

R31. 描述一个较高层ISP的网络管理员在配置BGP时是如何实现策略的。

TODO----HERE
4.6.32 通过多个单播实现广播抽象与通过支持广播的单个网络(路由器)实现广播抽象之间有什么重要区别吗?
答:N次单播效率低,需要知道接收者的地址,消耗大。但是使用广播的话可以通过洪泛方法发送消息。
4.6.33 对于我们学习的3种一般的广播通信方法(无控制洪泛,受控洪泛和生成树广播),下列说法正确吗?可以假定分组不会因缓存溢出而丢失,所有分组以它们发送的顺序交付给链路。
a.一个节点可能接收到同一个分组的多个拷贝。
b.一个节点可能跨越相同的出链路转发多个分组的拷贝。
答:无控制洪泛:a对,b对。受控洪泛:a对,b错。生成树广播:a错,b错。
4.6.34 当一台主机加入一个多播组时,它必须将其IP地址改变为它所加入的多播组的地址吗?
答:对错误。
4.6.35 IGMP和广域多播选路协议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IGMP运行在一台主机与其直接相连的路由器之间。IGMP允许主机指定路由器要加入的组播网。然后由组播路由器与运行组播路由协议的其他组播路由器一起工作。
4.6.36 在多播选路场合中,一棵组共享的树与一颗基于源的树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一个组共享的树来为组中所有发送方分发流量,一个是为每个独立的发送方构建一颗特定源的选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