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中的吞吐量:
定义
防火墙吞吐量是指在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收并转发的最大数据速率。[1]
相关知识
吞吐量的大小主要由网络设备的内外网口硬件,及程序算法的效率决定,尤其是程序算法,对于像防火墙系统这样需要进行大量运算的设备来说,算法的低效率会使通信量大打折扣。因此,大多数防火墙虽号称100M防火墙,由于其算法依靠软件实现,通信量远远没有达到100M,实际只有10M-20M。纯硬件防火墙,由于采用硬件进行运算,因此吞吐量可以接近线速,达到90-95M,是真正的100M防火墙。
吞吐量和报文转发率是关系网络设备应用的主要指标,一般采用FDT(Full Duplex Throughput)来衡量,指64字节数据包的全双工吞吐量,该指标既包括吞吐量指标也涵盖了报文转发率指标。
吞吐量的测试方法是:在测试中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帧,并计算待测设备传输的帧,如果发送的帧与接收的帧数量相等,那么就将发送速率提高并重新测试;如果接收帧少于发送帧则降低发送速率重新测试,直至得出最终结果。吞吐量测试结果以比特/秒或字节/秒表示。
B.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网络每秒能传输的字节或者比特的数量。单位为“字节/秒”或“比特/秒”。也就是***b/s或者***bit/s。1字节=8比特。
C. 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中关于“吞吐量”计算的问题
就是把20毫秒变成0.02秒啊,10-3代表十的负三次方,就是除以1000
D. 我的电脑为什么往外大量发包
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
1、正常情况:正常安装的软件上传数据造成的。比如迅雷下载数据时,还会上传数据;安全软件检测到未知文件时,会上传该文件进行检测。这种情况一般可以默许。
2、非正常情况:病毒、木马程序后台偷偷上传数据。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安全软件比如360安全卫士+360杀毒进行全盘查杀,并养成良好的上网操作习惯,预防病毒木马入侵。
E. 计算机网络带宽
这种说法的确在网络界很常见。
例如,当10 Mb/s以太网升级到100 Mb/s时,这种100 Mb/s的以太网就称为快速以太网,表明速率提高了。当调制解调器每秒能够传送更多的比特时就称为高速调制解调器。当网络中的链路带宽增加时,也常说成是链路的速率提高了。因此在计算机网络领域,“速率”和“带宽”有时是代表同样的意思。
但我们必须对网络的“速度”有正确的理解。。
我们早已在物理课程中学过,速率(或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我们谈到“高速火车”是指这种火车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距离增大了。但“网络提速”并不是指信号在网络上传播得更快了(更多的“米/秒”),而是说网络的传输速率(更多的“比特/秒”)提高了。
这里特别要注意,“传播”(propagation或propagate)和“传输”(transmission或transmit)这两个中文名词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差别很大。
传播速率:信号比特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就是电磁波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在传输媒体上的走多少距离。这个速率大约只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率的2/3左右。或者说,信号比特在传输媒体上1微秒可传播200米左右的距离。
传输速率: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向所连接的媒体或网络注入(也就是发送)多少个比特则是传输速率。若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发送更多的比特也就是“发送速率提高了”,但一定要弄清,这里的“速率”指的“比特/秒”而不是指“米/秒(传播速率)”。
由此可见,当我们使用“速率”表示“比特/秒”时,就应当将其理解为主机向链路(或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这也就是比特进入链路(或网络)的速率。
同理,传播时延和传输时延的意思也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传输时延很容易和传播时延弄混,因此最好使用发送时延来代替传输时延这个名词。请记住:
发送时延 = 传输时延 �8�2 传播时延
F. 计算机网络偏移量怎么算
答案是A,偏移量的意思就是这个数据包是从源数据包哪个地方开始的,因为IP报文有40个字节的IP报文头,所以1300个字节的数据会被分成以下三个包:
A数据包:包含40个字节的IP报文头,0-460字节的数据,偏移量为0;
B数据包:包含40个字节的IP报文头,460-920字节的数据,偏移量为460;
C数据包:包含40个字节的IP报文头,920-1300字节的数据,偏移量为920
G. 关于计算机网络中datagram和 packet的区别
“包”(Packet)是TCP/IP协议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一般也称“数据包”。在局域网中,“包”是包含在“帧”里的
datagram(数据报) -- 在网络层中的传输单元(例如IP)。一个datagram可能被压缩成一个或几个packets,在数据链路层中传输。
再具体的请看参考了
H.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crc计算
我们知道,一台主机向另外一台主机发送报文的时候,需要一层层经过自己的协议栈进行数据封装,到达最后一层(四层协议的网络接口层)时需要在帧尾部添加FCS校验码(通过CRC算法得出)。当对端主机收到时,在接收端同样通过CRC算法进行验证,确认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它只能确认一个帧是否存在比特差错,但没有提供解决措施。
循环冗余校验的原理
在发送端,先把数据划分为组(即:一帧)。假定每组 k 个比特。
在每组后面,添加供差错检测用的 n 位冗余码一起发送。即:实际发送长度为:k+n 比特。
发送前双方协商n+1位的除数P,方便接收方收到后校验。
给K比特的数据添加除数减一个0(P-1)作为被除数,与第三步确定的除数做“模2除法”。得出的余数即FCS校验序列,它的位数也必须是(P-1)。
将FCS校验序列添加至K个比特位的后面发送出去。
接收方对接收到的每一帧进行校验,若得出的余数 R = 0,则判定这个帧没有差错,就接受(accept)。若余数 R ≠ 0,则判定这个帧有差错,就丢弃。
对“模2除法”进行说明:
“模2除法”与“算术除法”类似,但它既不向上位借位,也不比较除数和被除数的相同位数值的大小,只要以相同位数进行相除即可。模2加法运算为:1+1=0,0+1=1,0+0=0,无进位,也无借位;模2减法运算为:1-1=0,0-1=1,1-0=1,0-0=0,也无进位,无借位。相当于二进制中的逻辑异或运算。
计算示例
那么接收方拿到的就是:101001001。再以它为被除数,1101为除数进行“模2除法”。
I. 计算机网络 数据发送传输 发送速率
在物理单位(线路)上的速率是用波特率来表示,在计算机端上是用字节来表示。
在传输线路上是用流量计算的,只要是电路上传播的是有一定规律的电波,是物理传输单位(即比特流,Bit),4M带宽的完整单位表示为4M/bps(bps指每秒传输比特流是4M)。而在计算机这端使用的是字节(即Byte),所以在计算机这端我们看到的网速是转化成我们能识别的字节单位,换算公式如下:
1 Byte(字节)=8Bit(比特),
1KB=1024B=2的十次方(计算机使用二进制)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目前电脑上最大的容量单位)
4X1024/8=512KB/S (这是理论最大速度)
例如家里有4MB宽带,指的是每秒理论最大发送电波数是4MB个,到了计算机这端就转换成人能识别的字节单位,即4X1024/8=512KB(字节),所以物理单位和计算机的逻辑单位转换正好对应。
注:两者都是用B,但表示的单位不同。
J. 计算机网络速度的计算
当然要考虑进位问题,传输速度400Mbps,这个M是10^6,1GB的B是8b,G是2^30,所以1GB=2^30*8b,两者相除就可得到答案。
2^30*8/400*10^6=21.47
10^6表示10的6次方,2^30表示2的30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