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试题
扩展阅读
网络卡跟电脑中毒有关吗 2025-04-16 16:50:08
将华为手机还原网络设置 2025-04-16 16:45:11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试题

发布时间: 2023-08-12 15:36:36

①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答案

答:a=τ/T0=τC/L=100÷(2×108)×1×109/L=500/L,信道最大利用率Smax =1/(1+4.44a),最大吞吐量Tmax=Smax×1Gbit/s帧长512字节时,a=500/(512×8)=0.122, Smax =0.6486,Tmax=648.6 Mbit/s帧长1500字节时,a=500/(1500×8)=0.0417,Smax =0.8438 ,Tmax=843.8 Mbit/s帧长64000字节时,a=500/(64000×8)=0.000977,Smax =0.9957,Tmax=995.7 Mbit/s可见,在端到端传播时延和数据发送率一定的情况下,帧长度越大,信道利用率越大,信道的最大吞吐量月越大。

② 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题

解答:
p20的总时延定义,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从主机A开始发送数据到主机A把数据全部发送到链路上所需要的时间叫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
依题意,主机A要发送的数据帧长度为10000bit,速率是10Mbit/s即10*10^6bit/s,那么发送时延就是:
10000bit÷10000000bit/s=0.001s=1000μs
从主机A到交换机的传播时延是20μs
交换机接收完分组这个分组同样需要时间,按照题意是35μs
然后交换机开始发送这个分组,又需要计算发送时延,由于分组长度和速率不变,仍然是1000μs
接着这个分组在交换机到主机B之间的链路传递,传播时延是20μs。
关于主机B要多少时间才能接收完这个分组,依题意,“从A开始发送至B接收到该分组所需的总时间”,接收到就是主机B开始接收这个分组那一个时刻,也就是分组的第一个字节到达链路末端的那个时刻,后面的时间就不管它了。
总时延就是上面所有时延的和:
1000+20+35+1000+20=2075μs

③ 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计算机综合试题解析--计算机网络

本文解析的原文出处都是《计算机网络第七版谢希仁》

一、填空题

1.  以太网的争用期是指(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间2 ),以太网发送数据使用(曼切斯特)编码

解析: 第一空出处教材P88,第七段第三句: “因此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间2 称为争用期”

第二空原话出处教材p86,第二段第一句:“ 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切斯特编码 的信号

2.  一个广域网传输比特率是4Kbps,传播时延为20ms,若采用停-等协议效率是50%,帧长至少为(160)位

解析: 停止等待协议概念出处P213,

传播时延为20ms,则往返时延rtt为40ms,效率即为信道利用率,设分组时延为T, , 忽略不计,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出

帧长度为 (式子中有单位转换),因此帧长度最少为160位。

3.  一个网段的网络号为130.10.3.0/21,子网掩码可以写为(255.255.248.0)

解析:用位与的方法即可求出。

4.  TCP协议中发送窗口的大小应该由(拥塞)窗口和(接收)窗口中较小的一个决定

二、 选择题

1. 数据链链路层采用后退N帧协议,若发送窗口大小是16,那至少需要(C)位序号才能保证不出错

A. 7 

B.6  

C.5 

D.4

解析: 发窗口的大小  ,n代表序号位数,n位序号要减去0的组合,最大窗口只有n个1表示为 ,因此该题选C

2. 一台主机的IP地址为152.68.70.3,子网掩码为255.255.224.0,必须路由器才能与该主机通信的是(A)

A.152.68.62.23

B.152.68.67.15

C.152.68.85.220

D.152.68.90.30

解析: 根据子网掩码可知网络号是19位,主机IP为152.68.70.3,与子网掩码按位求与,其网络号为152.68.64.0,把子网掩码与选项中ip按位求与得到,A的网络号为152.68.32.0,其他选项的网络号为152.68.64.0,因此A与题干中ip不在一个网络,因此要路由器通信。

3.  对分片后的数据进行重组的是(B)

A.中间主机

B. 目的主机

C. 核心路由器

D.下一跳路由器

解析: IP协议规定,只有最终的目的主机才可以对分片数据报进行重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在目的主机上进行重组减少了路由器的计算量,当转发一个IP数据报时,路由器不需要知道它是不是个分片;其次,路由器可以为每个分片独立选择路由,每个分片到达目的地所经过的路径可以不同。

4.  CIDR地址块192.168.10.0/20所包含的IP地址范围是(D)

A.192.168.10.0-192.168.12.255

B.192.168.10.0-192.168.13.255

C.192.168.10.0-192.168.14.255

D.192.168.10.0-192.168.15.255

解析: 根据题干192.168.10.0/20可以得到

子网掩码是 ,

IP地址的二进制表示为:

因此原题干IP范围为

192.168.10.0-192.168.15.255

5. 一个由25台计算机组成的通信网络,网络中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往返时延为20ms,他们之间采用UDP协议进行请求和响应,如果40ms内未收到响应,该计算机立即重传请求,但很快网络发生崩溃,解决办法是(D)

A.增加超时计时器时间

B.增加路由中队列长度

C.在接收方使用滑动窗口机制防止缓冲区溢出

D.超时后重传请求时,使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解析: P88,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用来确定碰撞后重传时机,这种算法让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不是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后就立即再发送数据,而是推迟一个随机的时间。

三、名词解释

1.BGP协议

解析: (P164第三段和第四段)

BGP边界网关协议,是不同AS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BGP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而并非要寻找一条最佳路由。BGP采用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2.DHCP协议

解析: (P295-P296)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提供了一种机制,即插即用连网,这种机制允许一台计算机加入新的网络和获取IP地址而不用手工参与。DHCP对于运行客户软件和服务软件器软件都适用。DHCP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DHCP服务器分配给DHCP客户的IP是临时的,因此DHCP客户只能在一段有限时间内使用这个分配到的IP地址。

四、计算

1. 一台路由器收到一个1500字节的IPv4分组,IP头部为20字节,如果需要将该分组转发到一个MTU为500字节的链路上,

1)该IP分组共分成几个分片,长度分别为多少字节

2)最后一个分片的片偏移是多少字节

解析:

(1)IP头部20个字节,而转发mtu500字节,因此数据量只有480字节。1500个字节分成4组,前三组都是480+20 = 500字节,其中数据长度为480字节,共用了1440个字节,原来的数据量为1500-20=1480,因此第四组长度为 1480-1440 +20= 60字节,其中数据长度为40字节。

(2)最后一个分片的片偏移了三个分组,mtu大小为500字节,ip占20个字节,每片大小最大为480,片偏移必须为8字节的整数倍。

第一个片偏移是:0/8 = 0,第二个片偏移是:480/8=60;

第三个片偏移是:480*2/8=960/8=120, 第四个片偏移是:480*3/8=1440/8=180, 因此得到答案180。

2. 一个TCP连接使用256Kbps链路,其端到端的传输时延为128ms,实际吞吐量是128Kbps,若忽略数据封装开销及接收方响应分组的发送时间,发送窗口大小是多少字节

解析: 实际吞吐量为128Kbps,使用的是256Kbps的链路,则说明信道利用率只有50%

ms,发送窗口大小即发送分组长度的大小,根据信道利用率公式: , 其中 忽略不计,rtt代入公式求出分组时间T=256ms,

则窗口大小为

3. 客户端C和S之间建立一个TCP连接,该连接总是以1KB的最大段长发送TCP段,C有足够数据发送,当拥塞窗口为32KB时,收到了三个重复的ACK报文,如果接下来4个RTT时间内TCP段的传输是成功的,那么在当四个RTT时间内发送的TCP段都得到ACK,拥塞窗口大小是多少?采用了怎样的拥塞机制?

解析: (P234-P235)有题干可知MSS=1KB,当收到3个重复确认时,就知道接收方确实没有收到最近发的那个报文段,立即使用 快重传 ,此时不是用慢启动而是使用 快恢复 算法,接下来的 第一个rtt ,发送放调整门限ssthresh = cwnd /2 = 32/2 = 16KB,于此同时设置拥塞窗口cwnd = ssthresh = 16KB。之后并开始执行 拥塞避免算法 ,因此接下来的连续 3个rtt 都是连续加法增大,因此最终拥塞窗口cwnd = 16+3*MSS = 19KB

因此该拥塞机制过程为: 快重传 → 快恢复 → 拥塞避免

④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4版)第3-08题答案是什么

算法流程:

发送方:
1)从主机去一个数据帧,送交发送缓存.
2)V(S) 0{发送状态变量初始化}
3)N(S) V(S){将发送状态变量值写入数据帧中的发送序号}
4)应答序号初始化
5)判断发送缓冲区以满,却未收到应答帧.是则到(6),否则到(8)
6)出现差错,唤醒超时计数器,将所有帧重新全部发送到缓存
7)若收到应答帧,则到(9);再次超时并未收到应答帧,则返回(6)
8)收到应答帧后,从上层获取数据,并写入发送缓冲区当前位置
9)组装发送帧编码
10)发送数据帧,并加发送序号加1
11)设置超时计数器
12)在所设置的超时时间收到确认帧,则转到(8);若出现差错,则转到(13)
13)超时计数器往回走,将未收到的第n个帧及以后的所有帧全部进行重传
14)若仍产生差错则继续(13),若受到确认帧则继续传数据帧,则转到(15)
15)接受帧,取得接收方希望接受的帧编号,返回(1)

接收方:
1)V(R) 0{接受状态变量初始化,其数值等于与接收的数据帧的发送序号}
2)等待
3)收到一个数据帧,若N(S)= V(R),则执行(4),否则,丢弃此数据帧
4)发送确认帧ACKn
5)检查收到的帧是否按序,进行V(R)'=(V(R)+1)mod 8检验.若不按序则丢弃第n-1帧后的所有帧,重新发送ACKn
6)重新接收未收到的帧
7)将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送交上层软件
8)更新接受状态变量V(R) [V(R)+1]mod 8,转到2)

算法代码:

#define MAX_SEQ 7 /* 应该为2^n-1 */
typedef enum {frame_arrival, cksum_error, timeout, network_layer_ready} event_type;
#include protocal.h
static boolean between(seq_nr a, seq_nr b, seq_nr c)
{ /* 如果b落在a和c之间(含a不含c)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if (((a<=b) && (b<c)) || ((c<a) && (a<=b)) || ((b<c) && (c<a)))
return(true); else return(false); }

static void send_data(seq_nr frame_nr, seq_nr frame_expected, packet buffer[])
{/* 构造和发送数据帧
frame s; /* 起始变量 */
s.info=buffer[frame_nr]; /* 插入分组到帧中 */
s.seq=frame_nr; /* 插入序号到帧中 */
s.ack=(frame_expected+MAX_SEQ) % (MAX_SEQ+1) /* 捎带应答 */
to_physical_layer(&s); /* 传送该帧 */
start_timer(frame_nr); }
/* 启动定时器 */
void protocal5(void)
{seq_nr next_frame_to_send; /* MAX_SEQ>1; 用于外出流 */
seq_nr ack_expected; /* 还没有得到应答的最早的帧 */
seq_nr frame_expected; /* 进入流期望的下一帧 */
frame r; /* 初始变量 */
packet buffer[MAX_SEQ+1] /* 外出流的缓存 */
seq_nr nbuffered; /* 当前正在使用的输出缓存 */
event_type event;
enable_network_layer(); /* 允许 network_layer_ready 事件 */
ack_expected = 0; /* 下一个期望进入的应答 */
next_frame_to_send = 0; /* 下一个要送出的帧 */
frame_expected = 0; /* 期望进入的帧的序号 */
nbuffered = 0; /* 初始没有分组被缓存 */
while (true) {
wait_for_event ( &event); /* 四种可能的事件,见上面event_type定义 */
switch (event) {
case network_layer_ready; /* 网络层有一个分组要发送 */
/* 接收, 保存, 以及发送一个新的帧 */
from_network_layer(&buffer[next_frame-to_send]); /* 获得一个新的分组 */
nbuffered = nbuffered + 1; /* 增加发送方的窗口 */
send_data(next_frame_to_send, frame_expected, buffer); /* 发送帧 */
inc(next_frame_to_send); /* 发送方的窗口上界向前移动 */
break;
case frame_arrival: /* 一个数据帧或控制帧到达 */
from_physical_layer(&r); /* 从物理层得到一个进入的帧 */
if (r.seq == frame_expected) {
/* 所有的帧只能按序接收. */
to_network_layer(&r.info); /* 传递分组到网络层 */
inc(frame_expected); /* 接收方的窗口下界向前移动 */ }
/* Ack n 意味着n-1,n-2,
while (between(ack_expected, r.ack, next_frame_to_send))
{ /* 处理捎带应答 */
nbuffered = nbuffered + 1; /* 减少一个缓存的帧 */
stop_timer(ack_expected); /* 帧完好到达, 停止定时器 */
inc(ack_expected); /* 压缩发送窗口 */
}
break;
case cksum_err: break; /* 丢弃坏帧 */
case time_out: /* 重传所有超时的帧 */
next_frame_to_send = ack_expected; /* 开始重传 */
for (i = 1; i <= nbuffered; i ++) {
send_data(next_frame_to_send, fram_expected, buffer); /* 重发1帧 */
inc(next_frame_to_send); /* 准备发送下一帧 */
if (nbuffered < MAX_SEQ)
enable_network_layer();
else
disable_network_layer();

注: 算法中所有调用的未说明的过程和函数在protocal.h中定义。

⑤ 求解CSMA/CD的一道题!计算机网络第五版(谢希仁) 第3章25题!!

t=0时,A,B开始传输数据; t=225比特时间,A和B同时检测到发生碰撞; t=225+48=273比特时间,完成了干扰信号的传输; 开始各自进行退避算法: A: 因为rA=0,则A在干扰信号传输完之后立即开始侦听 t=273+225(传播时延)=498比特时间,A检测到信道开始空闲 t=498+96(帧间最小间隔)=594比特时间,A开始重传数据 -----第一问A的重传时间 t=594+225 (传播时延)=819比特时间,A重传完毕 ----第二问A重传的数据帧到达B的时间 B: 因为rB=1,则B在干扰信号传输完之后1倍的争用期,即512比特时间才开始侦听 t=273+512=785比特时间,B开始侦听 若侦听空闲,则 t=785+96(帧间最小间隔)=881比特时间,B开始重传数据 若侦听费空闲,则继续退避算法 又因为t=819比特时间的时候,A才重传数据完毕,所以B在785比特时间侦听的时候,肯定会侦听信道非空闲,即B在预定的881比特时间之前侦听到信道忙, 所以,第四问的答案:B在预定的881比特时间是停止发送数据的。 即第三问A重传的数据不会和B重传的数据再次发生碰撞。

⑥ 求解一道计算机网络试题

这个题目是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 编着 里面的课后问答题。

主要是考【传播时延】和【时延带宽积】这两个知识点。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的计算机公式是: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就是我们要求的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发送的第一个比特数即将达到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多少比特(正在发送的比特数)

长度0.1m 传播时延4.35*10^-10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4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
长度100m 传播时延4.35*10^-7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0.435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3
长度100km 传播时延4.35*10^-4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2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4.35*10^6
长度5000km传播时延0.0217s
数据率=1M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2.17*10^4
数据率=10Gb/s 正在传输的比特数 2.17*10^8

⑦ 计算机网络第六版答案第二章2-16

是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6版吗?

供你参考:
2-02 规程与协议有什么区别?
答:规程专指物理层协议
2-03 试给出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并说明其主要组成构建的作用。
答:源点:源点设备产生要传输的数据。源点又称为源站。
发送器:通常源点生成的数据要通过发送器编码后才能在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接收器:接收传输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并将其转换为能够被目的设备处理的信息。
终点:终点设备从接收器获取传送过来的信息。终点又称为目的站
传输系统:信号物理通道
2-04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
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2-05 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
答:(1)机械特性
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2)电气特性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4)规程特性
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2-06数据在信道重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
答: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的限制,信息传输速率受香农公式的限制
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传信率,就可实现无差传输。
比特/s是信息传输速率的单位
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一个码元不一定对应于一个比特。
2-07假定某信道受奈氏准则限制的最高码元速率为20000码元/秒。如果采用振幅调制,把码元的振幅划分为16个不同等级来传送,那么可以获得多高的数据率(b/s)?
答:C=R*Log2(16)=20000b/s*4=80000b/s
2-08假定要用3KHz带宽的电话信道传送64kb/s的数据(无差错传输),试问这个信道应具有多高的信噪比(分别用比值和分贝来表示?这个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答:C=Wlog2(1+S/N)(b/s)
W=3khz,C=64khz----àS/N=64.2dB 是个信噪比要求很高的信源
2-09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为为3100Hz,最大信道传输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
答:C = Wlog2(1+S/N) b/s-àSN1=2*(C1/W)-1=2*(35000/3100)-1
SN2=2*(C2/W)-1=2*(1.6*C1/w)-1=2*(1.6*35000/3100)-1
SN2/SN1=100信噪比应增大到约100倍。
C3=Wlong2(1+SN3)=Wlog2(1+10*SN2)
C3/C2=18.5%
如果在此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10倍,最大信息通率只能再增加18.5%左右
2-11假定有一种双绞线的衰减是0.7dB/km(在 1 kHz时),若容许有20dB的衰减,试问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有多长?如果要双绞线的工作距离增大到100公里,试应当使衰减降低到多少?
解:使用这种双绞线的链路的工作距离为=20/0.7=28.6km
衰减应降低到20/100=0.2db
2-12 试计算工作在1200nm到1400nm之间以及工作在1400nm到1600nm之间的光波的频带宽度。假定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为2*10e8m/s.
解:
V=L*F-àF=V/L--àB=F2-F1=V/L1-V/L2
1200nm到1400nm:带宽=23.8THZ
1400nm到1600nm:带宽=17.86THZ
2-13 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答:为了通过共享信道、最大限度提高信道利用率。
频分、时分、码分、波分。
2-15 码分多址CDMA为什么可以使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而不会互相干扰?这种复用方法有何优缺点?
答: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相互正交的不同码型,因此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占用较大的带宽。
2-16 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1-1-1+1+1-1+1+1) B:(-1-1+1-1+1+1+1-1)
C:(-1+1-1+1+1+1-1-1) D:(-1+1-1-1-1-1+1-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1+1-3+1-1-3+1+1)。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0还是1?
解:S·A=(+1-1+3+1-1+3+1+1)/8=1, A发送1
S·B=(+1-1-3-1-1-3+1-1)/8=-1, B发送0
S·C=(+1+1+3+1-1-3-1-1)/8=0, C无发送
S·D=(+1+1+3-1+1+3+1-1)/8=1, D发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