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高速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
扩展阅读
小米9se怎样共享网络 2025-04-23 01:52:56

高速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

发布时间: 2023-08-01 21:18:08

① 计算机的网络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现代计算机就是从古老的计算工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中间经历过的难易程度已经很少找到相关记载,但是可以想象如今计算机的智能化大概就能猜测出当时的一步步艰辛!

到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出现的时候已经到了20世纪中期。

1946年,冯 · 诺依曼提出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1. 由二进制代替十进制思想

2. 采用存储程序思想

3. 从逻辑分为CPU(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同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尼阿克(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世并正式投入运行,参与研制工作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的莫克莱和埃克特为首的研制小组。

冯诺依曼并没有参加 ENIAC 的研制,而是在了解到 ENIAC 项目后,在其基础上带领 ENIAC 的原班人马研制了 EDVAC,重新设计了整个架构,从而奠定了当今所有计算机的结构,从而开始采用二进制进行运算。

ENIAC重30吨,使用了约18800个真空电子管,功率达174千瓦,占地约140平方米,使用十进制运算,每秒能运算5000次加法,但是它不像现在这样的电脑有输入控制设备,只能通过人工来扳动庞大面板上的各种开关来进行数据信息输入,虽然现在看来它真的很落后,但是在当时它代表着人类计算技术的最高成就,它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信息时代。

第一台计算机操作图片:

后来的日子里面,根据计算机电子器件分为了四个阶段

1946~1957年 电子管 外存:磁鼓,磁带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1958~1964年 晶体管 内存:磁芯体 出现程序员
1965~1972年 半导体,小规模集成电路 半导体存储器
1972年至今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整个计算机起始与发展的历程,是十分的曲折的,发展到如今还在感叹它鬼斧天工的艺术性。

计算机网络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2)高速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可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涉辖范围和互联距离、网络数据传输和网络系统的拥有者、不同的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进行种类划分。一般按网络范围划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局域网的地理范围一般在10千米以内,属于一个部门或一组群体组建的小范围网,例如一个学校、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等。广域网涉辖范围大,一般从几十千米至几万千米。

例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者洲际网络,此时用于通信的传输装置和介质一般由电信部门提供,能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城域网介于LAN和WAN之间,其范围通常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距离从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区域网络(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简称为"局域网",缩写为LAN。局域网是结构复杂程度最低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仅是在同一地点上经网络连在一起的一组计算机。局域网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网络。通常将具有如下特征的网称为局域网。

1、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比较小。通常不超过几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筑或一个房间内。

2、信息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其范围自1Mbps 到10Mbps ,已达到100Mbps 。而广域网运行时的传输率一般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专用线路也只能达到1.544Mbps 。

3、网络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属于某个单位。

③ 计算机网络概述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用Word编辑文章,用Excel进行统计和计算,逐步感受到了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强大能力。现在假设你在家里的计算机上已编排好了你的漂亮而有个性的自荐书,怎样才能把这个文件复制到你的同事或同学的计算机中呢?传统的方法是将文件复制到磁盘(或U盘),再把磁盘(或U盘)带到你的同学那儿,把文件从磁盘(或U盘)再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上。但是,如果你的同学和你远隔千里,或者需要将你的文件复制给成百上千个同学,又该怎么办呢?通过邮寄!耗时、费力、花金钱。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计算机信息传输与共享。

那么,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的发展过程怎样,怎样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将计算机与通信这两大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的定义和理解,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许多系统都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一种只有键盘和显示器,没有存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这就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早期的计算机——终端系统,也称联机系统,也就是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其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订票系统、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在这种方式中,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于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

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通信网络。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只能在终端和主机之间进行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因此,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多个主机互联的系统,可实现计算机—计算机的通信,它由通信子网和用户资源子网(第一代网络)构成,用户通过终端不仅可以共享本机上的软硬件资源,还可共享通信子网中其他主机上的软硬件资源。但是,由于没有成熟的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来管理网上的资源,它只能称为网络的初级阶段,因此,称其为计算机通信网。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Internet。这是网络互联阶段,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化和标准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局域网诞生,由于投资少,方便灵活而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例如,以太网。各大公司都开发有相应于自己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能相互交换信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于1977年成立专门机构,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简称OSI,标志着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是千兆位网络。千兆位网络也叫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高速公路”。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本方向:开放、集成、高性能(高速)、智能化。

开放是指开放的体系结构,开放的接口标准,使各种异构系统便于互联和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归根结底是标准化问题。

集成表现在各种服务和多种媒体应用的高度集成。

高性能表现在网络应当提供高速的传输,高效的协议处理和高品质的网络服务。

智能化表现在网络的传输和处理上能向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友好的应用接口;在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按信息传输技术可分为广播式和点到点网络,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等,这些标准都只能给出网络某一方面的特征,我们采用一种能反映网络技术本质的分类标准,即按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距离来分类。

按照通信距离,计算机网络通常分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互联网(Internetwork)。它们所具有的特征参数如表6-1。

表6-1 计算机网络特征参数表

1.局域网

局域网是指连接近距离的计算机组成的网络。规模相对较小,局域网的分布范围一般在几千米以内,最大距离不超过10千米。这种网络是小型机、微型机大量推广后发展起来的,具有组网成本低,配置容易,速率高,组网方便、灵活、应用广等特点。常见于一个房间、一幢大楼、一个学校、一个工厂或一个企业内。

目前,许多学校都建了局域网,如联网的微机教室等。

2.广域网

广域网也称远程网,是相对于局域网而言的,它涉及范围较大,通常可以达几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它把分布在若干城市、地区甚至国家中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组成网络。因为传输距离较远,所以传输速率低于局域网,误码率高于局域网。在广域网中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采用比较复杂的控制机制。

许多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就属于这种网络,例如,中国的CHINANET网等。

3.城域网

城域网是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一种较大范围内的高速网络。随着局域网功效的日益显现,人们逐渐要求扩大局域网的范围,或者将各个局域网连接起来,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信息传输和共享。城域网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其覆盖范围一般是在一个城市内。

目前,我国的各大城市都建有城域网。

4.互联网

互联网技术其实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物理网络技术,而是将跨地区和国家的若干网络按照某种协议统一起来,实现WAN和WAN、WAN和LAN、LAN和LAN之间互联的技术。

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也是最热门的互联网就是Internet网,即因特网。关于因特网的具体内容将在本章第三节介绍。

四、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网络的用户可以共享分布在任何地理位置的资源,包括软件、硬件(如硬盘、打印机等)、尤其是数据,这种资源共享功能方便了用户,节约了投资。

2.远程通信

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之间快速可靠地相互传送信息,这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通过网络,两个或多个相隔千里之遥的人可以一起写报告、编教材,你可以直接和感兴趣的作者交换意见,或者商讨合作事宜,远隔千里,却“不再遥远”。当某人修改了联机文档的某处时,其他人员可以立即看到变更,而不必花几天的时间等待信件。利用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费用(这种通信手段比电话、信件便宜得多)。

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Internet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几乎达到顷刻就能传遍全球的地步。网络通信具有传播的实时性、交互性,内容丰富性,声音、图像、多媒体并举等优势。春节联欢晚会、奥运会等大型事件的现场直播都采用了互联网作为直接的传播渠道,充分展示了网络超强的通信能力。

3.集中管理和分布管理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资源共享能力,使得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上管理其他计算机上的资源成为可能,这一功能在某些部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银行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将分布于各地的计算机上的财务信息传到服务器上实现集中管理。

在计算机网络中,把一项复杂的任务(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划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或子问题),由网络上各计算机分别承担一部分任务,同时运作,共同完成,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功能加强。

例如,从1988年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倡导,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整个研究过程依托了高性能超大容量的网络服务器和网络,对庞大的基因数据库进行分布式管理,利用称之为“网络计算”(网络把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用户分享网上资源,感觉如同个人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样)的方式来解决破解基因代码中数据量极大的科学工程计算。

④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以什么为核心

Internet。全球以Internet为核心的高速机算机互联网络已经形成,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以Internet为核心,计算机网络向全球网络互连 、高速、智能化、多媒体方向发展。

⑤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5)高速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扩展阅读: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时延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网络中的时延是由以下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

① 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因此发送时延也叫做传输时延。发送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s)/信道带宽(bit/s)

由此可见,对于一定的网络,发送时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送的帧长(单位是比特)成正比,与信道带宽成反比。

② 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间要略低一些。

③ 处理时延。

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④ 排队时延。

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的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时延。

这样,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四种时延之和: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⑥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初级的计算机网络模型。此阶段网络应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保障网络连通。这个阶段的网络严格说来仍然是多用户系统的变种。美国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飞机定票系统SABBRE-1就是这类系统的代表。

第二阶段: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此阶段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保障网络连通,网络数据共享和网络硬件设备共享。这个阶段的里程碑是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网络。目前,人们通常认为它就是网络的起源,同时也是Internet的起源

第三阶段:计算机解决了计算机联网与互连标准化的问题,提出了符合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RM)”,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此阶段网络应用已经发展到为企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服务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是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NSFnet。

第四阶段:计算机网络向互连、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发展,并且迅速得到普及,实现了全球化的广泛应用。代表作是Internet。

(6)高速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

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和拦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慎坦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宽棚桐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这个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

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⑦ 智能建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能够将相应地理范围之内的计算机经通讯线路相互连接,对应通讯协议及网络系统软件支持其彼此之间相互通讯和各类资源共享的系统。21世纪的人们对建筑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采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建筑则就是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优点是安全舒适、便利便捷等,并且实现通讯及资源共享均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因此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设计分析对国内建筑行业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1智能建筑概述
人们基于传统建筑把计算机和通讯及办公自动化,加上保安监控及防火等功能都和建筑充分结合,形成了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目前并未有较为严格和统一定义,通常是说智能建筑构成有三大基本要素,楼宇及通讯自动化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三个方面。这也就是常说的3A,智能化的实现则必须构建适应的网络平台,这里的网络平台往往是两个系统,高速主干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功能不一的计算机子网络系统。现如今构建网络平台需要最为理想的物理基础,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则被认为是智能建筑弱电平台,网络平台物理基础可以提供高质量物理通讯媒介给智能化系统。因此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可谓是智能建筑最关键的两大标志,先进技术则是衡量智能建筑高低的主要因素。
2计算机网络系统
2.1设计方案
根据需要设计的单位所提出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决定设计系统的设备且纳进需要设计的自动化系统,按照系统发展及规模确定监控中心应用面积和位置。设计依据的持续深化通常依据主要是招投标文件和过程中对应大文件,电水等各类设计务必是专业所设计,弱电系统管线预埋和预留品面设计图纸也非常关键,建筑总体平面设计图。各项设计工作的深化则大都是经过招投标文件和答疑文件,务必掌握其间对应内容及要求,按照水电等方面专业设计图纸列出各个子系统所需设备清单,并且此清单内容务必包括设备类型及位置和配电箱位置及编号。
按照受控设备清单调节投标点表,进行调节时务必根据楼层,设备位置健全游标点报表,再根据分盘和核对设备等各方面要求。按照调节及健全之后的投标点表合理设计智能化系统平面设计图,设计图纸上务必标明盘箱设置位置,严格明确各个线路线形及规格和监控内容,最终明确线路走向。绘制设计系统图纸务必依据楼层来明确各DDC箱体连接结构,要明确盘内设备及监控内容和盘箱编号等,严格明确中控室设备接地结构,绘制出各个子系统原理设计图及设备装设图。
2.2综合布线系系统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首兄猛大都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涌现出的,是利用星形结构模块化设计把智能建筑的弱电布线平台分成基本子系统,这很好的处理了智能建筑中语音及数据和图像与视频等各类信息传送布线不兼容问题,同时也使得各个弱电系统对通讯线路各类要求有效实现。通常子系统是分为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接入子系统这六个方面。可以说此六个子系统于智能建筑中存在是相对独立的,其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及开发性和灵活性,且运行可靠经济,使得设计和施工与维护均十分便捷。
随着综合布线系统不断发展则对应产品及线缆和测试与设计等方面均形成了相应标准及规范。对于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务必从实际出发,不可以盲目追求更高标准,从而充分避免因为技术滞后问题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应着眼于长远需求,利用总体规划且分步达标,系统水平尽可能保持均衡的设计原则,主干系统往往是布置于智能建筑配线之间及竖井里,产品极易升级及扩展,水平系统更换受到室内装修问题的制约,设计水平系统时则务必选择高档次线缆及连接硬件产品。
2.3智能建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实现
智能建筑中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务必先进行智能建筑准确定位,分析研究且考虑建筑物体成形之后的功能及档次和用户构成与业主意图等方面问题,对各项信息要求及类型和数据流量,还有对建筑物未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其间拓扑结构及协议体系结构等关键要尘陵素务必高效合理。通常功能及结构方面,智能建筑内部局域网络需有效分为高速主干网络及中低速子网络与广域网接口这三个部分。图2为智能中达咨询络总体结构简视图。
图2智能中达咨询络总体结构简视图高速主干网络主要是沟通建筑群体间和建筑物体各个楼层及楼层子网等方面的通讯联系,还可应用于虚拟网络技术经过高速主干网络规划功能者桥子系统,使得对智能建筑中子网络施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子网络大都是挂于主干网络的子网络,能够于一层楼内及若干层楼中构成,一层楼内也可以存在若干子网络且利用虚拟网络技术灵活的构建逻辑子网络。计算机网络广域连接属于对智能建筑各项功能的有效扩展。
3结语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依靠某类通讯介质将不同地理位置诸多台计算机有效连接,以便使各类网络资源能够通讯和共享。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而生的高级产物,计算机网络系统具备众多特征,最关键的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网络系统通常分为诸多网络及有城域网络和广域网络与局域网络。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水平的提升,各种网络之间的差别也不断变小。
智能建筑往往由局域网络构成。网络中节点数据传送务必依靠物理媒介,有线传送及无线传送则是主要的两个物理传送媒介。计算机网络体系均是分层结构,为了交换计算机网络系统间通讯及资源,因此各层面均有统一标准协议。本文就智能建筑计算机网络设计进行了分析,提出实用性设计策略以提升国内建筑行业智能化水平。
以上智能建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能够看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子,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20世纪50年代)

第二阶段:多个自主功能的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形成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阶段:形成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20世纪70年代末)

第四阶段:向互连、高速、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时,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在美国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内,建立了一个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译成中文为赛其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人们把这种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称做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该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计算机网络的雏形,因此也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60年代初美国航空订票系统SABRE-1就是这种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该系统由一台中心计算机和分布在全美范围内的2000多个终端组成,各终端通过电话线连接到中心计算机。

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的典型结构是计算机通过多重线路控制器与远程终端相连,如图1-1-2所示。

图1-1-4 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逻辑结构

资源子网由网络中的所有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外设(如网络打印机、磁盘阵列等)和各种软件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和向网络用户(工作站或终端)提供网络资源和服务。

通信子网由各种通信设备和线路组成,承担资源子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网络用户对网络的访问可分为两类:

☆本地访问:对本地主机访问,不经过通信子网,只在资源子网内部进行。

☆网络访问:通过通信子网访问远地主机上的资源。

3. 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加速体系结构与协议国际标准化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研究和制定网络通信标准,以实现网络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化。1984年ISO正式颁布了一个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的国际标准ISO 7498,简称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即着名的OSI七层模型。OSI RM及标准协议的制定和完善大大加速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很多大的计算机厂商相继宣布支持OSI标准,并积极研究和开发符合OSI标准的产品。

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厂商需按照共同认可的国际标准开发自己的网络产品,从而可保证不同厂商的产品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进行通信。这就是“开放”的含义。

目前存在着两种占主导地位的网络体系结构:一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OSI RM(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另一种是Internet所使用的事实上的工业标准TCP/IP RM(TCP/IP参考模型)。

4. 互联网络与高速网络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互联、高速和智能化。表现在:

(1) 发展了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2) 发展高速网络

1993年美国政府公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用以把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正成为最新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3) 研究智能网络

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与网络服务功能的增多,各国正在开展智能网络IN(Intelligent Network)的研究,以提高通信网络开发业务的能力,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智能网的概念是美国于1984年提出的,智能网的定义中并没有人们通常理解的“智能”含义,它仅仅是一种“业务网”,目的是提高通信网络开发业务的能力。它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电信部门的关注,国际电联(ITU)在1988年开始将其列为研究课题。1992年ITU-T正式定义了智能网,制订了一个能快速、方便、灵活、经济、有效地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的体系。该体系的目标是应用于所有的通信网络;即不仅可应用于现有的电话网、N-ISDN网和分组网,同样适用于移动通信网和B-ISDN网。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网络的应用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1. 建立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 1989年11月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运行,由3个分组结点交换机、8个集中器和一个双机组成的网络管理中心组成;在此基础上,新的公用分组交换网1993年9月建成,并改称CHINAPAC,由国家主干网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内网组成。

2. “三金”工程

1993年3月12日,时任副的朱镕基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了建设“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计算机网络正是“三金工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桥工程”是以建设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的的跨世纪重大工程,它与原邮电部的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连互通,成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的主干网,即建立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

金关工程是为了加快我国外贸业务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程,其目的是要推动海关报关业务的电子化,取代传统的报关方式以节省单据传送的时间和成本,为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业务和实现无纸贸易创造条件。

金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实用的、比较完整的电子货币系统,形成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卡业务管理体制。

3. 基于Internet技术的公用计算机网络

我国在1996年底建成四个基于Internet技术并可以和Internet互联的全国性公用计算机网络,即: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根据200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基于Internet技术的公用计算机网络有:

☆ 中国科技网(CSTNET)

☆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 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网通控股)

☆ 宽带中国CHINA169网(网通集团)

☆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 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建设中)

☆ 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