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初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着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
二、信息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投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在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两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其中美国经济在近1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年均GDP增长3.6%,而电子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是不为过的。信息产业本身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发达国家信息经济领域的增长超过了GNP的50%,美国则超过了75%,2000年全球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高达15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我国的信息产业以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主要产品销量迅速增加,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份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底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销售收入58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4%,电子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着提高。
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就传统的工业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在以下几个层面推动着企业升级:1、将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机械、仪表产品中,促进产品”智能化”、“网络化”,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方向。这项工作往往被称为“机电一体化”。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网络设计技术可显着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或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可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品率;4、利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统一整合调配企业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实现整体优化。5、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进行供销链和客户关系管理,促使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的升级,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四、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克服时空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速度。特别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将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传播通道,实现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和交流,不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并促使人类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精心总结,请采纳】
‘贰’ 计算机在农业领域有哪些运用
第一,计算机技术对于现代社会的全面渗透,简直是无处而不往,无往而不胜。可是,根据社会各个产业部门具体条件的不同,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对于各个产业部门的渗透次序,往往是先工业,后农业,或者是先第二、第三产业,后第一产业。农业部门乃是计算机使用的后进单位,这既是事实,也是一种变量。根据农业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基础地位,及其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及它目前仍较落后的技术现状和全社会对农业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凡此种种,都构成推动计算机技术加速向农业渗透的强大合力。若干年以后,当第二、第三产业的计算机逐步趋向饱和的时候,而农村的确是个广阔的天地,计算机是可以在这里大有作为的。上述数项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初步应用,只作了大概的说明。
第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鲜明特点,也是突出优点为:速度快,效益高,功能多。计算机应用于作物育种时,以计算遗传相关系数为例,供试品种60个,重复5次,20个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计算,若一个人用EL-5002计算器运算,约需400天;而在微型机上计算从输入数据到输出结果,只需3-4小时,提高计算速度1000倍以上,真是神速极了。我国江苏省农科院开发的“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若在全国水稻种植面积4.9亿亩中推广1/10,即4900万亩,则一年可望增收稻谷12亿公斤左右。其效益之高,确实惊人。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除上述作物品种资源研究、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作物保护、农人管理以外,还有土壤肥料研究、畜禽饲养、农业气象、农业生产管理等等。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几乎都有计算机参与,生物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以及激光技术、机器人技术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这项普适性技术。计算机功能之多,使其他技术望尘莫及。
第三,计算机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科学内外交叉的奇异格局。早在70年代初期,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部署下,由美国密执安州大学教授T稪.里奇主持的CERES作物模拟模型的开发项目,参加研究工作的数十位科学家,其学科专业涉及农学、生理、土壤、气象、水文和计算机等。其实,计算机应用于农业,引发的学科杂交态势错综复杂,其中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参与,使整个领域的学科杂交优势十分明显,这是难能可贵的。这里,与农业用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竞相增长,各种有关的科技人才争相荟萃。这是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必需的社会环境,也是现代农业活动逐步信息化和智能化必备的社会氛围。
‘叁’ 简单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应用计算机的例子
1、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使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学校成为现实。当然,有“围墙”的学校并没有因此而消亡,传统的学校集体教育的形式仍然是必需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借助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对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育产生强而有力的影响,并且,无论你是否愿意,这种影响已经产生,而且将不断扩大和增强。
2、计算机在家庭中的应用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可以通过计算机听音乐,使我们能够陶醉在音乐之中;可以看电影,把电影院搬到了自己家中;可以看新闻,看股票,看一些自己关心的东西;如此种种,无不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3、计算机在工业,农业和商业上的应用
如机械工程师在计算机上绘制的产品设计图,在屏幕上进行3D的仿真演示;另外机械组装,金属焊接,汽车喷漆,拆除爆炸物及不明化学药品的侦测等工作,都可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臂来完成。
在农业上,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技术正在蓬勃的发展着,这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商业上,以企业为例,销售,财务,会计,文书,人事,工资等信息管理,运用“办公自动化”的信息系统,能协助企业快速的达成企业的工作目标。再配合企业的内部网络,将各个部门资源共享,掌握正确的信息,可以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资源共享即提高效率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视频会议,这大大降低了出差的成本,以及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列举例说明扩展阅读:
计算机发展趋势
1、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高性能化、网络化、大众化、智能化、人性化、功能综合化等。
2、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微处理器速度提升;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外设高性能、网络化和集成化且易携带;输入技术智能化、人性化等。
3、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技术对象化、系统构件化、产品领域化、开发过程化、生产规模化、竞争国际化、平台网络化等。
‘肆’ 计算机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农业科学的数值计算;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农业计算机模拟系统;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因特网与农业。
农业计算机专家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农业专家的工作,它综合土壤、气象、水利、良种、肥料、病虫害防治等影响农业生产效益的因子,汇集农业专家的群体智慧,提出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最优方案,从而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并获得较好的效果。
‘伍’ 求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文中就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计算
机新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和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植物保护 应用研究
1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初步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后,通过短短的五十多年,其应用已从单纯的数
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植保研究中,计算机最初的应用是数值计算和数理统
计。60年代最初研制出的数理统计软件主要用BASIC语言编制,其数据包含在处理程序之
中。70年代,出现了程序和数据分离的统计软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国外从60年代起开始研究系统理论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间题,Om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生态学(System ecology) , Watt, moms首先应用系统分析方法(System analysis)研究昆虫种群问题闭。Huffaker在1972-1978年主持的有害生物协调管理计划,特别强调应用系统处理方法(勿stem approach ),并在《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一书中,总结了应用系统处理方法,研究各种害虫及病害的成果[3:。Clark等闭1967提出种群系统(Life system)的概念,在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应用系统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成功地研制了非洲棉铃虫、果树红叶蜡和其它一些害虫的最优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美国1972-1973年的害虫综合治理计划,成功地引进了系统科学和模型方法,作为研究昆虫种群及其管理的基础,在害虫的预测、管理及控制的效果评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进展[}'} 0 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注意到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昆虫种群增长模型、生命表、种群分布型、捕食者与猎物关系等领域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在果树、小麦、水稻、草场等作物的害虫综合防治中应用系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计算机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
2.1数据库技术数据库(Database)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存储、分类、查询、传递等提供了保
证。1993年,美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图书馆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存储了300万篇农业文献,该数据库由130多个国家的资料构成,包括农业各学科领域中的书籍、杂志、专题、着作、论文、专利、计算机软件、声像制品、技术报告等。国际植物检疫数据库(Smith, I, M) ,VIDEdB的植物病毒分类鉴定数据库(GibbsA , et al)等一批最新的大容量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在1996年12月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会议上作了系统展示。
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90多张光盘组成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农业方面5张光盘收录的1996年以来的16 603篇文献中,植保方面有3 393篇,刊物种类达293种。真菌标本管理系统[u(昆虫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杨树天牛分类管理系统(CPLTMS) }"7等一批数据库管理软件相继研制问世并投人使用,这些软件除具备可录人、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一系列基本功能外,有些还具备了辅助鉴定和辅助决策的功能。
2.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指人和计算机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
多种媒介以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主要技术有超文本(Hypertext )技术,光盘(CD-ROM)技术,数据压缩解压(Data compress&de-compression)技术,触摸屏(Touch screen)技术等。
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植物保护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内容涉及植保的各个
方面。1996年12月在英国Canterbury市Kent大学举行的国际植保生物学信息技术大会上,
scott博士在题为《支持植物病理学的信息技术正迈着快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步伐》的报告中,用笔记本电脑演示了许多已经商品化或即将商品化的植保软件,说明在植物病理学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数据库、分类学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的技术来管理和揭示有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数据说明,植物保护的决策问题已经扩展到了地理学的宏观尺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尺度,应当通过植病流行学模拟和预测模型、植病诊断辅助系统、植病管理专家系统和风险分析等技术加以解决;植物病理学和植物保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及公众宣传问题,也可以通过新型通讯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国际交互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ernet) , WWW、电子出版物等技术获得先进的解决方案。大会有33个专题讲座、计算机系统演示和操作练习。对部分相关的论文题目择录如下:
作物保护多媒体信息大全(Sweetmore A , et al );一个用于微生物特征化的自动鉴定工具(Mc-
Cardell A . J . And Rohrbeck J . C . );用于鳞翅目种类鉴定的颜色分析(Chesmore E . d . ) ;辅助真菌诊断的图像获取、分析、存档技术(Lane C. R.);计算机化的图文鉴定系统BIKEY:作为DIALD-BIS生物学网络全书光盘的一部分(hobanov A . et al );诊断和管理病虫害的多媒体工具(NortonG.);用信号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实现对昆虫声音的自动分析(Chesmore E . D . et aI) 。
我国多媒体技术在植保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 (al。中国农业大学IPMLST实验室研制的《北京蔬菜生产管理与植保辅助决策系统BJCABBAGIS》和《植检害虫图文信息与鉴定辅导系统卿llVFORMIS》软件综合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受到好评。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有害生物的检疫重要性评价、研究,建立了与检疫有关的有害生物数据库系统,包括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代码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研究,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参与了PRA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该所还完成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矮腥黑穗病(TCK)冬抱子进行自动识别课题的研究〔19]。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计算机声音分析软件对蝗虫的鸣声进行分析作为高原蝗虫分类的依据。
多媒体技术与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相结合,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相结合,与人工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推理机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水稻主要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柑桔病毒病等的专家系统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3信息与信息网络技术美国总统克林顿首先提出了以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为标志的
NI1计划,各国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计划,并为此投人或计划投人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美国的校园网已将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联网,全美初步实现了资料共享和全美范围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美国的第一大公用数据网INTERNET如今已成为全球的计算机互联网,共有100多个国家,500()万以上的用户与之相连。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跨国界的病虫远程观测及信息数据的实时反馈、病虫害的预警和远程控制与防治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国内,一系列“金字工程”的实施,促使计算机网络得到巨大发展。目前,已经投人使用的中国公用数据通讯网有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DDN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综合业务数据网(PSTN),金桥网。利用以上通讯网络开展的信息网络有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经济信息网(CEINE'I'),其他ISP公司(INTERNET代理商)。
植保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已得到初步发展。为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
提高病虫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测报
专业技术有机地结合,开发了“全国病虫测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与管理系统(PEST7VET)。目前已与全国大部分省植保站和部分区域站开通,大大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信息的利用率,初步实现了测报系统内的远程观测、远程信息反馈、遥距控制、虫灾预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
3我国植保信息技术发展前景
我国植保信息技术(Infom}ation Technology)中,微机平台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超媒体和专家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及植保数据库的容量、质量和应用水平,较国际组织和某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我国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不断完善,并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计划加以实施。我国植保工作者正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