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rdt21
扩展阅读
无线网络不亮灯了 2024-11-13 03:43:20

计算机网络rdt21

发布时间: 2022-12-14 01:16:24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知识点简答题整理

基带传输:比特流直接向电缆发送,无需调制到不同频段;

基带信号:信源发出的没有经过调制的原始电信号;

URL :统一资源定位符,标识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全网范围唯一;

传输时延: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要的时间;

协议:协议是通信设备通信前约定好的必须遵守的规则与约定,包括语法、语义、定时等。

网络协议:对等层中对等实体间制定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

MODEM :调制解调器;

起始(原始)服务器:对象最初存放并始终保持其拷贝的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并通过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集合;

解调: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多路复用:在一条传输链路上同时建立多条连接,分别传输数据;

默认路由器:与主机直接相连的一台路由器;

LAN :局域网,是一个地理范围小的计算机网络;

DNS :域名系统,完成主机名与 IP 地址的转换;

ATM :异步传输模式,是建立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基础上的一种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Torrent :洪流,参与一个特定文件分发的所有对等方的集合;

Cookie :为了辨别用户、用于 session 跟踪等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的数据;

SAP :服务访问点;

n PDU : PDU 为协议数据单元,指对等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单位;第 n 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PP :点对点传输协议;

Web caching :网页缓存技术;

Web 缓存:代替起始服务器来满足 HTTP 请求的网络实体。

Proxy server :代理服务器;

Go-back-n :回退 n 流水线协议;允许发送方连续发送分组,无需等待确认,若出错,从出错的分组开始重发;接收方接收数据分组,若正确,发 ACK ,若出错,丢弃出错分组及其后面的分组,不发任何应答;

Packet switching :分组交换技术;

CDMA :码分多路复用技术;各站点使用不同的编码,然后可以混合发送,接收方可正确提取所需信息;

TDM :时分多路复用,将链路的传输时间划分为若干时隙,每个连接轮流使用不同时隙进行传输;

FDM :频分多路复用,将链路传输频段分成多个小的频段,分别用于不同连接信息的传送;

OSI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是计算机广域网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把网络分为 7 层;

CRC :循环冗余检测法,事先双方约定好生成多项式,发送节点在发送数据后附上冗余码,使得整个数据可以整除生成多项式,接收节点收到后,若能整除,则认为数据正确,否则,认为数据错误;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ocket (套接字):同一台主机内应用层和运输层的接口;

转发表:交换设备内,从入端口到出端口建立起来的对应表,主要用来转发数据帧或 IP 分组;

路由表:路由设备内,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建立起来的最佳路径表,主要用来转发 IP 分组;

存储转发:分组先接收存储后,再转发出去;

虚电路网络:能支持实现虚电路通信的网络;

数据报网络:能支持实现数据报通信的网络;

虚电路:源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的一条逻辑连接,创建这条逻辑连接时,将指派一个虚电路标识符 VC.ID ,相关设备为它运行中的连接维护状态信息;

毒性逆转技术: DV 算法中,解决计数到无穷的技术,即告知从相邻路由器获得最短路径信息的相邻路由器到目的网络的距离为无穷大;

加权公平排队 WFQ :排队策略为根据权值大小不同,将超出队列的数据包丢弃;

服务原语:服务的实现形式,在相邻层通过服务原语建立交互关系,完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

透明传输:在无需用户干涉的情况下,可以传输任何数据的技术;

自治系统 AS :由一组通常在相同管理者控制下的路由器组成,在相同的 AS 中,路由器可全部选用同样的选路算法,且拥有相互之间的信息;

分组丢失: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到达接收方的现象;

隧道技术:在链路层或网络层通过对等协议建立起来的逻辑通信信道;

移动接入:也称无线接入,是指那些常常是移动的端系统与网络的连接;

面向连接服务:客户机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发送实际数据的分组前,要彼此发送控制分组建立连接;

无连接服务:客户机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发送实际数据的分组前,无需彼此发送控制分组建立连接;

MAC 地址:网卡或网络设备端口的物理地址;

拥塞控制:当网络发生拥塞时,用响应的算法使网络恢复到正常工作的状态;

流量控制: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使收发双方协调一致;

Ad Hoc 网络:自主网络,无基站;

往返时延:发送方发送数据分组到收到接收方应答所需要的时间;

电路交换:通信节点之间采用面向连接方式,使用专用电路进行传输;

ADSL :异步数字用户专线,采用不对称的上行与下行传输速率,常用于用户宽带接入。

多播:组播,一对多通信;

路由器的组成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交换结构、选路处理器;

网络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客户机 / 服务器结构、对等共享、混合;

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设备,网卡是数据链路层设备,路由器是网络层设备;

双绞线连接设备的两种方法:直连线和交叉线,同种设备相连和计算机与路由器相连都使用交叉线;不同设备相连用直连线;

MAC 地址 6 字节, IPv4 地址 4 字节, IPv6 地址 16 字节;

有多种方法对载波波形进行调制,调频,调幅,调相;

IEEE802.3 以太网采用的多路访问协议是 CSMA/CD ;

自治系统 AS 内部的选路协议是 RIP 、 OSPF ;自治系统间的选路协议是 BGP ;

多路访问协议:分三大类:信道划分协议、随机访问协议、轮流协议;

信道划分协议包括:频分 FDM 、时分 TDM 、码分 CDMA ;

随机访问协议包括: ALOHA 、 CSMA 、 CSMA/CD(802.3) 、 CSMA/CA(802.11) ;

轮流协议包括:轮询协议、令牌传递协议

ISO 和 OSI 分别是什么单词的缩写,中文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理解写出 OSI 分成哪七层?每层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OSI分为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层名称解决的问题主要功能

应用层实现特定应用选择特定协议;针对特定应用规定协议、时序、表示等,进行封装。在端系统中用软件来实现,如HTTP;

表示层压缩、加密等表示问题;规定数据的格式化表示,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会话层会话关系建立,会话时序控制等问题;规定通信的时序;数据交换的定界、同步、建立检查点等;

传输层源端口到目的端口的传输问题;所有传输遗留问题:复用、流量、可靠;

网络层路由、拥塞控制等网络问题;IP寻址,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相邻节点无差错传输问题;实现检错与纠错,多路访问,寻址;

物理层物理上可达;定义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等;

因特网协议栈分层模型及每层的功能。

分层的优点:使复杂系统简化,易于维护和更新;

分层的缺点:有些功能可能在不同层重复出现;

​​



假设一个用户 ( 邮箱为: [email protected]) 使用 outlook 软件发送邮件到另一个用户 ( 邮箱为: [email protected]) ,且接收用户使用 IMAP 协议收取邮件,请给出此邮件的三个传输阶段,并给出每个阶段可能使用的应用层协议。

用户 [email protected] 使用outlook软件发送邮件到 163 邮件服务器

163邮件服务器将邮件发送给用户 [email protected] 的yahoo邮件服务器

用户 [email protected] 使用IMAP协议从yahoo邮件服务器上拉取邮件

第1、2阶段可以使用SMTP协议或者扩展的SMTP协议:MIME协议,第3阶段可以使用IMAP、POP3、HTTP协议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三次(二次为什么不行)?

为了实现可靠数据传输,TCP协议的通信双方,都必须维护一个序列号,以标识发送出去的数据包中,哪些是已经被对方收到的。三次握手的过程即是通信双方相互告知序列号起始值,并确认对方已经收到了序列号起始值的必经步骤。

如果只是两次握手,至多只有连接发起方的起始序列号能被确认,另一方选择的序列号则得不到确认。

选择性重传 (SR) 协议中发送方窗口和接收方窗口何时移动?分别如何移动?

发送方:当收到ACK确认分组后,若该分组的序号等于发送基序号时窗口发生移动;向前移动到未确认的最小序号的分组处;

接收方:当收到分组的序号等于接收基序号时窗口移动;窗口按交付的分组数量向前移动;

简述可靠传输协议 rdt1.0, rdt2.0, rdt2.1, rdt2.2 和 rdt3.0 在功能上的区别。

rdt1.0:经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数据传送不出错不丢失,不需要反馈。

rdt2.0(停等协议):比特差错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认为信道传输的数据可能有比特差错,但不会丢包。接收方能进行差错检验,若数据出错,发送方接收到NAK之后进行重传。

rdt2.1:在rdt2.0的基础上增加了处理重复分组的功能,收到重复分组后,再次发送ACK;

rdt2.2:实现无NAK的可靠数据传输,接收方回发带确认号的ACK0/1,

收到出错分组时,不发NAK,发送接收到的上一个分组的ACK;

rdt3.0:实现了超时重发功能,由发送方检测丢包和恢复;

电路交换和虚电路交换的区别?哪些网络使用电路交换、报文交换、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请各举一个例子。

电路交换时整个物理线路由通讯双方独占;

虚电路交换是在电路交换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组机制,在一条物理线路上虚拟出多条通讯线路。

电路交换:电话通信网

报文交换:公用电报网

虚电路交换:ATM

数据报交换:Internet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线路由通信双方独占;

虚电路交换:面向连接,分组交换,各分组走统一路径,非独占链路;

数据报交换:无连接,分组交换,各分组走不同路径;

交换机逆向扩散式路径学习法的基本原理:

交换表初始为空;

当收到一个帧的目的地址不在交换表中时,将该帧发送到所有其他接口(除接收接口),并在表中记录下发送节点的信息,包括源MAC地址、发送到的接口,当前时间;

如果每个节点都发送了一帧,每个节点的地址都会记录在表中;

收到一个目的地址在表中的帧,将该帧发送到对应的接口;

表自动更新:一段时间后,没有收到以表中某个地址为源地址的帧,从表中删除该地址;

非持久 HTTP 连接和持久 HTTP 连接的不同:

非持久HTTP连接:每个TCP连接只传输一个web对象,只传送一个请求/响应对,HTTP1.0使用;

持久HTTP连接:每个TCP连接可以传送多个web对象,传送多个请求/响应对,HTTP1.1使用;

Web 缓存的作用是什么?简述其工作过程:

作用:代理原始服务器满足HTTP请求的网络实体;

工作过程:

浏览器:与web缓存建立一个TCP连接,向缓存发送一个该对象的HTTP请求;

Web缓存:检查本地是否有该对象的拷贝;

若有,就用HTTP响应报文向浏览器转发该对象;

若没有,缓存与原始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向原始服务器发送一个该对象的HTTP请求,原始服务器收到请求后,用HTTP响应报文向web缓存发送该对象,web缓存收到响应,在本地存储一份,并通过HTTP响应报文向浏览器发送该对象;

简要说明无线网络为什么要用 CSMA/CA 而不用 CSMA/CD ?

无线网络用无线信号实施传输,现在的技术还无法检测冲突,因此无法使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而使用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A;

简述各种交换结构优缺点,并解释线头 HOL 阻塞现象。

内存交换结构:以内存为交换中心;

       优点:实现简单,成本低;

       缺点:不能并行,速度慢;

总线交换结构:以共享总线为交换中心;

       优点:实现相对简单,成本低;

       缺点:不能并行,速度慢,不过比memory快;

纵横制:以交叉阵列为交换中心;

       优点:能并行,速度快,比memory和总线都快;

       缺点:实现复杂,成本高;

线头HOL阻塞:输入队列中后面的分组被位于线头的一个分组阻塞(即使输出端口是空闲的),等待交换结构发送;

CSMA/CD 协议的中文全称,简述其工作原理。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在共享信道网络中,发送节点发送数据之前,先侦听链路是否空闲,若空闲,立即发送,否则随机推迟一段时间再侦听,在传输过程中,边传输边侦听,若发生冲突,以最快速度结束发送,并随机推迟一段时间再侦听;

奇偶校验、二维奇偶校验、 CRC 校验三者比较:

奇偶校验能检测出奇数个差错;

二维奇偶校验能够检测出两个比特的错误,能够纠正一个比特的差错;

CRC校验能检测小于等于r位的差错和任何奇数个差错;

GBN 方法和 SR 方法的差异:

GBN:一个定时器,超时,重发所有已发送未确认接收的分组,发送窗口不超过2的k次方-1,接收窗口大小为1,采用累计确认,接收方返回最后一个正确接受的分组的ACK;

SR:多个定时器,超时,只重发超时定时器对应的分组,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大小都不超过2的k-1次方,非累计确认,接收方收到当前窗口或前一窗口内正确分组时返回对应的ACK;

⑵ 美国的军队主要任务是什么

《2004年度国防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美国国防战略的计划原则,军事任务的界定、武装部队成功完成作战任务所需的能力及武器装备发展方向,上述军队建设重点内容大都反映在2005财年国防拨款法案中。从上述三个文本,可以归纳出,2005年美国国防战略与军队建设政策动向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防战略向“先发制人”转变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于军事上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对手,因此,其国防战略主要以“威慑”为主。然而,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开始后不久,突遇的“9.11”事件转变了美国人的许多固有观念,同时也引起了其军事战略思想的转变。“9.11”事件使美国人认识到恐怖主义已成为新世纪的主要威胁形式,以反恐战争为主的“不对称战争”也成为新的战争形式。由于恐怖主义具有的隐蔽性与突发性,导致未来威胁的不确定性,即不知道未来风险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爆发,因此,美国就需要相应调整其国防战略,这即是“先发制人”国防战略出台的背景。

“先发制人”国防战略,与美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威慑”战略相对应,成为美国新的防务战略。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在觉察到对手对美国有威胁时,先于其行动之前将其击败。即过去美国主要是通过威慑敌人来达到自身的安全,现在企图通过先发制人战略,迅速击败敌人,从战略上保卫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正如美国副国务卿阿米塔奇所说:“我们不给敌人先出手打击我们或打击我们的朋友及盟友的机会,不管这些朋友盟友是阿拉伯国家还是以色列。”根据这一理论,美国有权判断谁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并采取军事行动,哪怕这种威胁实际上并不存在。该计划的核心主旨是:美国要事先排除任何竞争对手,建立在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同时,为适应“先发制人”国防战略的变化,更好应对现在和未来威胁,保护美国安全,2004年美国确立了有效的战略目标和风险管理机制,这种新的平衡风险的机制,不仅包括直接战争计划风险,而且还包括对部队人员管理和军事转型的风险,即降低部队管理风险、降低作战风险、降低机构风险、降低未来挑战风险。达到既能加强部队建设,有效地防止大规模战争等传统威胁的发生,又能防止恐怖主义袭击、计算机网络战及核生化武器攻击等新型威胁,保护美国安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战略目的。伊拉克战争是“先发制人”国防战略的第一次实践,标志着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思想经过十余年摸索与实践,已经出现重大改变。

二、建军模式向“基于能力”转变

为配合国防战略的转变,美国建军模式要求重点建设应对21世纪新威胁的能力,而不只是应对特定地区的威胁和需求。“制定防务计划不仅为了防御那些已知的威胁,而且也要应对未知的威胁;不仅要关注谁?会在何时、何地威胁美国,而且更要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威胁美国,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对抗未知威胁。” [1]因此,需要建军模式向“基于能力”转变,最终使美国军事始终拥有绝对的优势,走在所有敌对国家的前面,才能“先发制人”,从军事能力上保卫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把对美国任何时候的安全威胁都降为最低。

经过近3年“基于能力”的建军探索,并经过“反恐”战争的检验,应该看到,美军“基于能力”(而不是传统的“基于威胁”)的建军模式已基本定型。在布什政府的第2任期内,这一模式将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美国把以“基于能力”的建军模式明确为“1-4-2-1”型。“1”是保护美国本土,“4”是在海外4个地区(欧洲、东北亚、东南亚沿海区和中东8西南亚)威慑敌对行动,“2”是在同时发生的2场战争中迅速击败敌人,“1”是至少在其中1场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所谓“1-4-2-1”型就是指按以上指标来确定部队的结构和规模。为达到这一目标,美军不是通过扩军来增强实力,而是通过军事转型来实现部队战斗力的大幅提高。

为支持“基于能力”的建军模式,布什政府不断加大国防投入,并将国防预算的重点转向建设美国军队应对21世纪威胁的能力方面。2005年的国防预算总额高达42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主题就是“应对当前的威胁,为将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并重点强调“赢得全球反恐战争的胜利”和“部队继续转型,应对 2010年及其以后所面临的威胁”。全力支持“军事力量的转型”,淘汰不适应战略需求的装备,开发“面向21世纪的新型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另外,为了建设一支基于能力的新型军事力量,2005财年国防预算加强了在新型装备技术研发、导弹防御、信息和情报、空间以及部队防护等方面的投资。

三、军事转型向“全面推进”转变

为实现先发制人的国防战略,构建能力型的部队,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赢得全球反恐战争的胜利,最大可能地保卫美国安全,要求美军必须进行转型。在 2003年国防报告中,美军把转型定义为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衡量标准也是动态的,2004年国防报告也继续发展了这一概念。美国防部认为衡量转型的最可靠方法就是观察文化是如何变化的?正如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说:“我们正尽力促进一种非传统思维的文化的发展――一种人们能够愿意尝试新事物的自由和灵活的氛围……这种文化不是等待威胁出现并予以证实,而是在其出现之前进行预测-并且迅速发展和利用创新能力劝阻和遏制那些威胁。”[2]因此,利用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遏制新的威胁的出现,即是转型的实质。2004年,确定转型的总目标是实现军事的“全谱优势”,确定转型的战略企图,就是自上而下建立一种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不断地推进美军继续转型,拉大与其他国家(既包括潜在对手也包括盟国)的军事能力的时代差距,始终保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先优势,抢先占领21世纪国际战略竞争的先机,降低未来挑战风险,实现美国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国家战略目标,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2004年是美军全面推进军事转型的一年,由于转型的特点要求,时间上领先对手,部队快速机动,情报准确化,武器精确化,作战联合化,因此,2004年转型方面的建设主要有:加大转型开支,提出美军转型构想,调整海外军力部署,发展模块化部队,实验联合作战,采办新式装备,改革国防部运作等方面。

提出“10-30-30”美军转型构想。即一旦决定动武后,美军要在10天内完成战斗准备并向预定地区进发,用30天时间击败敌人,并使其在可预见的将来无力恢复有组织的反击;然后再以30天时间调整部署,为全球任何地区的新一轮战斗任务做好准备。根据拉姆斯菲尔德这个用70天打一场仗的转型模式,美军1 年可以打5场战争。

调整海外军力部署。为实现转型构想,美国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军事力量的重新部署。在欧洲,削减西欧驻军,寻求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波兰等国建立新的“前沿作战基地”,实行兵力部署向东欧的扩展。在西太平洋地区,强化驻日美军的指挥与控制能力,组建东北亚指挥中心,加强关岛的海空兵力;将驻韩美军分阶段向南迁移,这一迁移计划意味美军既可以避免受到朝鲜的直接威胁,同时又向朝鲜发出警告,即在摆脱威胁之后,美军可能会对其采取某种军事行动。在中亚地区,美军已设立多个军事基地,并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等国家的磋商,谋求增加军事基地,强化军事存在。

加大转型开支。2005财年继续加大对军事转型的投资,在投资领域方面,表现为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诸多方面投入大量经费。同时,继续支持6 个转型作战目标:一是保卫美国本土和海外作战基地;二是向远距离的战区投送和维持军事力量;三是能在地球任何角落对敌人实施打击,摧毁敌人的庇护所;四是提高太空作战能力,保持美国不受障碍地进入太空;五是利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连接各军种部队,实施联合作战;六是保护美国信息网络不受攻击,同时使敌人的信息网络瘫痪。[3]2005财年国防预算投资300亿美元对以上六个目标进行支持,比2004财年的243亿美元增长23.5%。

四、部队建设向“适应任务需要”转变

在国防转型战略指引下,美军事力量的首要军事任务是:保卫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在关键地区提前阻止侵略和威胁;在两个相互重叠的大规模冲突中迅速打败侵略,同时为总统保留一个冲突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选择,包括政权更迭或实施占领的可能性;进行有限数量的小规模应急作战。[4]美部队建设应以满足上述军事任务为最终目的,因此,军队建设的目标是:用尽可能少的经费建设一支满足21世纪作战任务需要的轻型、快速机动、灵活高效、模块化、网络化的联合部队。

1.构建“联合部队”

联合联队能够将各军种、作战司令部、其他政府机构以及多国伙伴的力量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益。联合部队具有更高水平的互操作性和“专门为联合而研制的”系统,也就是利用联合的体系结构和采办策略来规划和设计的系统。这种互操作性将确保技术、条令和文化不会限制联合司令部实现各种目标的能力,以便能增加联合部队能力,以降低作战风险。

联合部队的特征有:全面一体化、有远征能力、网络化、分布式联合作战能力、适应性强、决策优势、杀伤性强。“完全一体化”是未来联合部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各军兵种部队难以形成有机的整体,无法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的问题。首先,从转变观念开始,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消除各军兵种部队体制上的障碍和束缚;其次,三军组建新的模块化部队,在战时进行组合,使不同的作战职能充分溶合,形成有机的整体,最终实现各部队的完全一体化,生成高度集中统一的战斗力;再次,加强各军种、战区级司令部和作战支援部门的联合能力,并最终完全实现一体化。最终,联合部队指挥官将拥有一支具有内在互通性和协同性的、具备联合作战能力的作战力量。

远征作战能力是指联合部队的所属单位能在全球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即使在无法得到美国现有各类军事基地提供支援保障的情况下,也能在全球作战空间内,实施快速部署,迅速展开并持续作战。这就要求美军未来联合部队必须大幅度提高独立作战能力,空军要重点发展远距离投送能力。为此,美军要求对驻扎在国内、外或实施前沿部署的有关部队必须进行适当编组,以便在无法得到支援保障的情况下也能充分发挥美军在情报和机动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投入作战并取得胜利。

为实现联合部队,2004年美国陆军注重建设一支轻型、模块化、网络化、反应快速、战斗力更强的“目标部队”,最终实现: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部署适当的部队。在未来10年,五角大楼拟将陆军10个主要作战师,分“三步走”,即从“传统部队”经“过渡部队”,到“目标部队”的模式,改建成规模较小、易于快速部署的“目标部队”。美陆军现在每个师的编制为1.5万至2万人,改建后的作战旅编制仅为3000人至5000人。这种新建制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可以尽快部署到全球的热点地区,便于临时与其他军种搭配协调作战。未来美国陆军将成为一支把空降部队、步兵部队与坦克、装甲车及其他火力融为一体的部队。这样的美国陆军将真正确立战争中的全面优势,具备全面执行美国军事战略任务的能力。

2005财年,陆军加大“目标部队”建设的投资,其中,30亿美元用于发展“未来作战系统”,比去年增长76%。“目标部队”的特点是兼具重装部队和轻装部队的优点。目前,美国陆军正用轻型的“斯瑞克”装甲车取代现役的装甲车,部队配备轻型的牵引火炮。最近正在组建“斯瑞克”装甲旅,表明美国陆军转型计划正如期进行。可以预见,一支“精干高效”的新型陆军作战力量将成为陆上战场的主宰。

2.军事人才待遇更加优厚

美军认为,高素质军事人才是美军战备水平高低的体现,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是满足军事任务需要的基础,是国家的安全的保证。要建设联合部队,就需要用优厚的待遇,建设一支规模合理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为部队服务。2005年美军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吸引和保留军事人才:一是,提高工资水平,2004财年用于军事人员方面的费用为9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亿美元,平均提高军人工资4.15%,2005年军人普遍加薪3.5%;二是,提高军人福利待遇及其家庭生活的质量,改善工作和生活设施,提高三军的医疗保障水平,增加军人基本的住房补贴,2005财年军人自己承担的住房开支降为0,永久性地提高危险地区补贴每月225美元,永久性地提高军人家庭分离补贴每月250美元。三是,为军事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战场防护,同时,为给作战人员提供较好的联合专业军事教育,以便提供更多的联合经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尽快与高技术装备相结合,最快地形成战斗力。这反映了美军为满足信息时代新的作战任务需要,十分注重为高素质军事人才提供优厚待遇,以促使其为军队工作。

3.作战方式向“联合作战”转变

联合作战是诸军兵种在单一指挥官的控制下共同实施的作战方式,充分发挥诸军兵种参战力量的整体威力,是实施联合作战追求的效益目标。美国军队以通讯和协调为基础的联合一体作战思想在伊拉克战场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除了打击手段更加先进以外,指挥控制系统使军事力量与指挥中心得到有效结合,诸军兵种行动得到高度联合,降低了未来挑战的风险。

充分网络化是未来联合作战的前提,因此,各军兵种网络互联、信息实时共享成为联合作战的基础。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之所以能顺利实施联合作战,主要是依靠联合作战网络中心实现了信息的联合,能够统一指挥所有参战部队进行作战。该网络系统联结了数以千计的指挥机构,并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使美军各指挥员可以及时、快捷地了解战况。网络中心战遵从无限潜能的“曼特卡尔费法则”的网络原理,因此,网络能力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网络中心战从理论上说具有无限的作战潜能和发展前景。2003财年国防预算对12个网络中心战开发项目进行投资,2004财年增加到33个,国防部希望在2005财年进行约50项网络中心战开发项目。

作战方式转型的重点在于未来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美军认为,未来联合作战理论是国防部转型战略的关键,涵盖了所有支撑美国军事能力的领域。美军将分三阶段继续发展联合作战转型,近期(2-3年)联合作战行动,对作战司令部的战争计划、作战和训练的经验教训和联合条令进行修订;中期(5年)联合方案,制定出联合作战理论总框架,并指导发展四个下一级联合作战理论,即本土安全、维护稳定行动、战略威慑和大规模作战行动;远期(15-20年)联合构想,要对当前的联合构想进行修订,使其成为长期性联合作战的综述文件。可以预见,美军的联合作战理论在中长期将会有较大突破。

建立更为有效的机构,进行联合作战训练,加强联合行动。在全球各个作战司令部建立永久性联合司令部,这些司令部将配备最先进的指挥、控制、计算机、通信、情报和监视装备,司令部人员将接受联合作战训练。2004财年,完成常设联合部队司令部(SJFHQ)的模型概念测试,在2005财年向全球范围内的地区性司令部进行推广,常设联合司令部有利于快速使用跨军种的能力业应对世界各地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危机。训练军人具有联合作战的知识和技术,建立联合国家训练能力,有利于联合部队在战役和战术层次上开展训练并获得相差经验。“联合国家训练能力”一旦实现,将能够为联合部队提供真实的训练,并且支持战场态势感知功能,这项新的训练能力将使联合部队对非对称挑战和各种威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五、装备采办向未来作战需要转变

为配合部队建设,需要发展适应未来作战的新型武器装备。最近的几场战争,使美国人深切认识到,高科技武器具有无比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国一直在加快新武器研制的步伐,并取消不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装备。2005财年更加注重采办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新型武器装备和技术,用于军事科研、开发、试验与评估费投入689亿美元,比2002年的474亿美元增长45%;用于购买新型装备的费用达749亿美元,与上年的742亿美元相比增长不大,但结构有所调整。

美军军事科研、开发、试验与评估费(RDT&E)预算主要投向作战研发、系统研究及演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进技术发展、先进元件研发及样机等方面。在2005财年的军事预算中,研究、发展、测试及评估(RDT

⑶ 计算机网络可靠数据传输原理rdt2.1,处理受损ACK和NAK的情况。如果接收方发送的NAK受损变

好几年了呀,NAK受损变成ACK会令程序死锁。接收方收到ack后会继续发下一个编号的分组,而接收方在等待前一个分组的接受。收到下一个编号的分组后就又会返回nak,接收方以为下一个编号的分组没收到就又会发,然后循环往复,死锁

⑷ 计算机网络中rdt是什么意思还有ACK,pkt都是什么意思

可靠数据协议:发送方通过该协议把数据交给更底层(比如运输层交给网络层),底层负责传输,接收方再通过该协议把数据取出。我们把这个协议称作rdt(reliable data transfer)
当接收方收到来自上层的数据,需要反馈给发送方一个确认信息,即ACK

CCNA工具包解压后,出现的许多文件,后缀是PKT。

⑸ 《计算机网络》TCP协议rdt2.2版中,sequence number用0和1来判断重传,判断前一0号数据包和后一0号数据包

不会的,在路途中的包,只要传输时间超过多少秒,负责传输的路由器就把这个包销毁掉,术语叫丢弃。此时发送方接收不到接收方收到包的停息,就会重传。所以不会出现两个包都到达的情况。

⑹ 计算机专业毕业薪资高吗

计算机学员毕业后薪资多少,这是目前大部分人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但是计算机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需要具体看从事的是哪一个行业,目前计算机分为系统开发、软件开发、硬件开发、设计类等不同方向。

最后,大家在冬天也要注意一下饮食问题。比如说冬天应该吃更多的高蛋白食物,比如肉类和鸡蛋,可以让你变得更加温暖,而且肉类中的铁元素还可以增加人们的抗寒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吃肥肉,也不要吃太多的红肉,可以多吃一些鱼肉来代替。

此外,冬天还应该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来补肾,比如说黑豆、黑芝麻、黑米等等,这些食物适当的吃一些,不仅可以补肾,还可以增强血管弹性,保护身体健康。

⑺ 计算机网络自学笔记:TCP

如果你在学习这门课程,仅仅为了理解网络工作原理,那么只要了解TCP是可靠传输,数据传输丢失时会重传就可以了。如果你还要参加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司面试等,那么下面内容很有可能成为考查的知识点,主要的重点是序号/确认号的编码、超时定时器的设置、可靠传输和连接的管理。

1 TCP连接

TCP面向连接,在一个应用进程开始向另一个应用进程发送数据之前,这两个进程必须先相互“握手”,即它们必须相互发送某些预备报文段,以建立连接。连接的实质是双方都初始化与连接相关的发送/接收缓冲区,以及许多TCP状态变量。

这种“连接”不是一条如电话网络中端到端的电路,因为它们的状态完全保留在两个端系统中。

TCP连接提供的是全双工服务 ,应用层数据就可在从进程B流向进程A的同时,也从进程A流向进程B。

TCP连接也总是点对点的 ,即在单个发送方与单个接收方之间建立连接。

一个客户机进程向服务器进程发送数据时,客户机进程通过套接字传递数据流。

客户机操作系统中运行的 TCP软件模块首先将这些数据放到该连接的发送缓存里 ,然后会不时地从发送缓存里取出一块数据发送。

TCP可从缓存中取出并放入报文段中发送的数据量受限于最大报文段长MSS,通常由最大链路层帧长度来决定(也就是底层的通信链路决定)。 例如一个链路层帧的最大长度1500字节,除去数据报头部长度20字节,TCP报文段的头部长度20字节,MSS为1460字节。

报文段被往下传给网络层,网络层将其封装在网络层IP数据报中。然后这些数据报被发送到网络中。

当TCP在另一端接收到一个报文段后,该报文段的数据就被放人该连接的接收缓存中。应用程序从接收缓存中读取数据流(注意是应用程序来读,不是操作系统推送)。

TCP连接的每一端都有各自的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

因此TCP连接的组成包括:主机上的缓存、控制变量和与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变量名,以及另一台主机上的一套缓存、控制变量和与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

在这两台主机之间的路由器、交换机中,没有为该连接分配任何缓存和控制变量。

2报文段结构

TCP报文段由首部字段和一个数据字段组成。数据字段包含有应用层数据。

由于MSS限制了报文段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当TCP发送一个大文件时,TCP通常是将文件划分成长度为MSS的若干块。

TCP报文段的结构。

首部包括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它用于多路复用/多路分解来自或送至上层应用的数据。另外,TCP首部也包括校验和字段。报文段首部还包含下列字段:

32比特的序号字段和32比特的确认号字段。这些字段被TCP发送方和接收方用来实现可靠数据传输服务。

16比特的接收窗口字段,该字段用于流量控制。该字段用于指示接收方能够接受的字节数量。

4比特的首部长度字段,该字段指示以32比特的字为单位的TCP首部长度。一般TCP首部的长度就是20字节。

可选与变长的选项字段,该字段用于当发送方与接收方协商最大报文段长度,或在高速网络环境下用作窗口调节因子时使用。

标志字段ACK比特用于指示确认字段中的ACK值的有效性,即该报文段包括一个对已被成功接收报文段的确认。 SYN和FIN比特用于连接建立和拆除。 PSH、URG和紧急指针字段通常没有使用。

•序号和确认号

TCP报文段首部两个最重要的字段是序号字段和确认号字段。

TCP把数据看成一个无结构的但是有序的字节流。TCP序号是建立在传送的字节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传送的报文段的序列之上。

一个报文段的序号是该报文段首字节在字节流中的编号。

例如,假设主机A上的一个进程想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上的一个进程发送一个数据流。主机A中的TCP将对数据流中的每一个字节进行编号。假定数据流由一个包含4500字节的文件组成(可以理解为应用程序调用send函数传递过来的数据长度),MSS为1000字节(链路层一次能够传输的字节数),如果主机决定数据流的首字节编号是7。TCP模块将为该数据流构建5个报文段(也就是分5个IP数据报)。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7;第二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1007,第三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2007,以此类推。前面4个报文段的长度是1000,最后一个是500。

确认号要比序号难理解一些。前面讲过,TCP是全双工的,因此主机A在向主机B发送数据的同时,也可能接收来自主机B的数据。从主机B到达的每个报文段中的序号字段包含了从B流向A的数据的起始位置。 因此主机B填充进报文段的确认号是主机B期望从主机A收到的下一报文段首字节的序号。

假设主机B已收到了来自主机A编号为7-1006的所有字节,同时假设它要发送一个报文段给主机A。主机B等待主机A的数据流中字节1007及后续所有字节。所以,主机B会在它发往主机A的报文段的确认号字段中填上1007。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主机B已收到一个来自主机A的包含字节7-1006的报文段,以及另一个包含字节2007-3006的报文段。由于某种原因,主机A还没有收到字节1007-2006的报文段。

在这个例子中,主机A为了重组主机B的数据流,仍在等待字节1007。因此,A在收到包含字节2007-3006的报文段时,将会又一次在确认号字段中包含1007。 因为TCP只确认数据流中至第一个丢失报文段之前的字节数据,所以TCP被称为是采用累积确认。

TCP的实现有两个基本的选择:

1接收方立即丢弃失序报文段;

2接收方保留失序的字节,并等待缺少的字节以填补该间隔。

一条TCP连接的双方均可随机地选择初始序号。 这样做可以减少将那些仍在网络中的来自两台主机之间先前连接的报文段,误认为是新建连接所产生的有效报文段的可能性。

•例子telnet

Telnet由是一个用于远程登录的应用层协议。它运行在TCP之上,被设计成可在任意一对主机之间工作。

假设主机A发起一个与主机B的Telnet会话。因为是主机A发起该会话,因此主机A被标记为客户机,主机B被标记为服务器。用户键入的每个字符(在客户机端)都会被发送至远程主机。远程主机收到后会复制一个相同的字符发回客户机,并显示在Telnet用户的屏幕上。这种“回显”用于确保由用户发送的字符已经被远程主机收到并处理。因此,在从用户击键到字符显示在用户屏幕上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每个字符在网络中传输了两次。

现在假设用户输入了一个字符“C”,假设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起始序号分别是42和79。前面讲过,一个报文段的序号就是该报文段数据字段首字节的序号。因此,客户机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42,服务器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79。前面讲过,确认号就是主机期待的数据的下一个字节序号。在TCP连接建立后但没有发送任何数据之前,客户机等待字节79,而服务器等待字节42。

如图所示,共发了3个报文段。第一个报文段是由客户机发往服务器,其数据字段里包含一字节的字符“C”的ASCII码,其序号字段里是42。另外,由于客户机还没有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任何数据,因此该报文段中的确认号字段里是79。

第二个报文段是由服务器发往客户机。它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服务器所收到的数据提供确认。服务器通过在确认号字段中填入43,告诉客户机它已经成功地收到字节42及以前的所有字节,现在正等待着字节43的出现。第二个目的是回显字符“C”。因此,在第二个报文段的数据字段里填入的是字符“C”的ASCII码,第二个报文段的序号为79,它是该TCP连接上从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数据流的起始序号,也是服务器要发送的第一个字节的数据。

这里客户机到服务器的数据的确认被装载在一个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数据的报文段中,这种确认被称为是捎带确认.

第三个报文段是从客户机发往服务器的。它的唯一目的是确认已从服务器收到的数据。

3往返时延的估计与超时

TCP如同前面所讲的rdt协议一样,采用超时/重传机制来处理报文段的丢失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超时间隔长度的设置。显然,超时间隔必须大于TCP连接的往返时延RTT,即从一个报文段发出到收到其确认时。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传。

•估计往返时延

TCP估计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往返时延是通过采集报文段的样本RTT来实现的,就是从某报文段被发出到对该报文段的确认被收到之间的时间长度。

也就是说TCP为一个已发送的但目前尚未被确认的报文段估计sampleRTT,从而产生一个接近每个RTT的采样值。但是,TCP不会为重传的报文段计算RTT。

为了估计一个典型的RTT,采取了某种对RTT取平均值的办法。TCP据下列公式来更新

EstimatedRTT=(1-)*EstimatedRTT+*SampleRTT

即估计RTT的新值是由以前估计的RTT值与sampleRTT新值加权组合而成的。

参考值是a=0.125,因此是一个加权平均值。显然这个加权平均对最新样本赋予的权值

要大于对老样本赋予的权值。因为越新的样本能更好地反映出网络当前的拥塞情况。从统计学观点来讲,这种平均被称为指数加权移动平均

除了估算RTT外,还需要测量RTT的变化,RTT偏差的程度,因为直接使用平均值设置计时器会有问题(太灵敏)。

DevRTT=(1-β)*DevRTT+β*|SampleRTT-EstimatedRTT|

RTT偏差也使用了指数加权移动平均。B取值0.25.

•设置和管理重传超时间隔

假设已经得到了估计RTT值和RTT偏差值,那么TCP超时间隔应该用什么值呢?TCP将超时间隔设置成大于等于估计RTT值和4倍的RTT偏差值,否则将造成不必要的重传。但是超时间隔也不应该比估计RTT值大太多,否则当报文段丢失时,TCP不能很快地重传该报文段,从而将给上层应用带来很大的数据传输时延。因此,要求将超时间隔设为估计RTT值加上一定余量。当估计RTT值波动较大时,这个余最应该大些;当波动比较小时,这个余量应该小些。因此使用4倍的偏差值来设置重传时间。

TimeoutInterval=EstimatedRTT+4*DevRTT

4可信数据传输

因特网的网络层服务是不可靠的。IP不保证数据报的交付,不保证数据报的按序交付,也不保证数据报中数据的完整性。

TCP在IP不可靠的尽力而为服务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可靠数据传输服务。

TCP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方法涉及前面学过的许多原理。

TCP采用流水线协议、累计确认。

TCP推荐的定时器管理过程使用单一的重传定时器,即使有多个已发送但还未被确认的报文段也一样。重传由超时和多个ACK触发。

在TCP发送方有3种与发送和重传有关的主要事件:从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数据,定时器超时和收到确认ACK。

从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数据。一旦这个事件发生,TCP就从应用程序接收数据,将数据封装在一个报文段中,并将该报文段交给IP。注意到每一个报文段都包含一个序号,这个序号就是该报文段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字节流编号。如果定时器还没有计时,则当报文段被传给IP时,TCP就启动一个该定时器。

第二个事件是超时。TCP通过重传引起超时的报文段来响应超时事件。然后TCP重启定时器。

第三个事件是一个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报文段(ACK)。当该事件发生时,TCP将ACK的值y与变量SendBase(发送窗口的基地址)进行比较。TCP状态变量SendBase是最早未被确认的字节的序号。就是指接收方已正确按序接收到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TCP采用累积确认,所以y确认了字节编号在y之前的所有字节都已经收到。如果Y>SendBase,则该ACK是在确认一个或多个先前未被确认的报文段。因此发送方更新其SendBase变量,相当于发送窗口向前移动。

另外,如果当前有未被确认的报文段,TCP还要重新启动定时器。

快速重传

超时触发重传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超时周期可能相对较长。当一个报文段丢失时,这种长超时周期迫使发送方等待很长时间才重传丢失的分组,因而增加了端到端时延。所以通常发送方可在超时事件发生之前通过观察冗余ACK来检测丢包情况。

冗余ACK就是接收方再次确认某个报文段的ACK,而发送方先前已经收到对该报文段的确认。

当TCP接收方收到一个序号比所期望的序号大的报文段时,它认为检测到了数据流中的一个间隔,即有报文段丢失。这个间隔可能是由于在网络中报文段丢失或重新排序造成的。因为TCP使用累计确认,所以接收方不向发送方发回否定确认,而是对最后一个正确接收报文段进行重复确认(即产生一个冗余ACK)

如果TCP发送方接收到对相同报文段的3个冗余ACK.它就认为跟在这个已被确认过3次的报文段之后的报文段已经丢失。一旦收到3个冗余ACK,TCP就执行快速重传 ,

即在该报文段的定时器过期之前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5流量控制

前面讲过,一条TCP连接双方的主机都为该连接设置了接收缓存。当该TCP连接收到正确、按序的字节后,它就将数据放入接收缓存。相关联的应用进程会从该缓存中读取数据,但没必要数据刚一到达就立即读取。事实上,接收方应用也许正忙于其他任务,甚至要过很长时间后才去读取该数据。如果应用程序读取数据时相当缓慢,而发送方发送数据太多、太快,会很容易使这个连接的接收缓存溢出。

TCP为应用程序提供了流量控制服务以消除发送方导致接收方缓存溢出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 流量控制是一个速度匹配服务,即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与接收方应用程序的读速率相匹配。

前面提到过,TCP发送方也可能因为IP网络的拥塞而被限制,这种形式的发送方的控制被称为拥塞控制(congestioncontrol)。

TCP通过让接收方维护一个称为接收窗口的变量来提供流量控制。接收窗口用于告诉发送方,该接收方还有多少可用的缓存空间。因为TCP是全双工通信,在连接两端的发送方都各自维护一个接收窗口变量。 主机把当前的空闲接收缓存大小值放入它发给对方主机的报文段接收窗口字段中,通知对方它在该连接的缓存中还有多少可用空间。

6 TCP连接管理

客户机中的TCP会用以下方式与服务器建立一条TCP连接:

第一步: 客户机端首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NY比特被置为1报文段。该报文段中不包含应用层数据,这个特殊报文段被称为SYN报文段。另外,客户机会选择一个起始序号,并将其放置到报文段的序号字段中。为了避免某些安全性攻击,这里一般随机选择序号。

第二步: 一旦包含TCP报文段的用户数据报到达服务器主机,服务器会从该数据报中提取出TCPSYN报文段,为该TCP连接分配TCP缓存和控制变量,并向客户机TCP发送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这个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还是不包含应用层数据。但是,在报文段的首部却包含3个重要的信息。

首先,SYN比特被置为1。其次,该 TCP报文段首部的确认号字段被置为客户端序号+1最后,服务器选择自己的初始序号,并将其放置到TCP报文段首部的序号字段中。 这个允许连接的报文段实际上表明了:“我收到了你要求建立连接的、带有初始序号的分组。我同意建立该连接,我自己的初始序号是XX”。这个同意连接的报文段通常被称为SYN+ACK报文段。

第三步: 在收到SYN+ACK报文段后,客户机也要给该连接分配缓存和控制变量。客户机主机还会向服务器发送另外一个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对服务器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进行了确认。因为连接已经建立了,所以该ACK比特被置为1,称为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

一旦以上3步完成,客户机和服务器就可以相互发送含有数据的报文段了。

为了建立连接,在两台主机之间发送了3个分组,这种连接建立过程通常被称为 三次握手(SNY、SYN+ACK、ACK,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 。这个过程发生在客户机connect()服务器,服务器accept()客户连接的阶段。

假设客户机应用程序决定要关闭该连接。(注意,服务器也能选择关闭该连接)客户机发送一个FIN比特被置为1的TCP报文段,并进人FINWAIT1状态。

当处在FINWAIT1状态时,客户机TCP等待一个来自服务器的带有ACK确认信息的TCP报文段。当它收到该报文段时,客户机TCP进入FINWAIT2状态。

当处在FINWAIT2状态时,客户机等待来自服务器的FIN比特被置为1的另一个报文段,

收到该报文段后,客户机TCP对服务器的报文段进行ACK确认,并进入TIME_WAIT状态。TIME_WAIT状态使得TCP客户机重传最终确认报文,以防该ACK丢失。在TIME_WAIT状态中所消耗的时间是与具体实现有关的,一般是30秒或更多时间。

经过等待后,连接正式关闭,客户机端所有与连接有关的资源将被释放。 因此TCP连接的关闭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互相交换连接关闭的FIN、ACK置位报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