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网络是怎样产生的
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数学上,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
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是人类发展史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的功能:
1、资源共享
网络的主要功能就是资源共享。共享的资源包括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以及存储在公共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资源。网上用户能部分或全部地共享这些资源,使网络中的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分工协作,从而大大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2、快速传输信息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高速地传递各种信息,交换数据,发送电子邮件,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
产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
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2)计算机网络碰撞是如何产生的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㈢ 计算机网络是怎样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有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主持研制的,取名ARPA网,音译为阿帕网。
据说该署有个信息处理技术处,专门负责扶持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研究开发项目。1966年,该处处长是时年34岁的鲍勃·泰勒。堂堂一个处只有两个人,许多事情都得由处长亲自动手。在他的办公室里间放置了三台终端,分别是三个联机系统的远程终端。这三个系统的主机,机型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操作命令不同,加之这三台终端的型号也不同,有三套不同的操作使用方法。泰勒常被这三个终端弄得手忙脚乱,非常烦恼,这使他想起了曾与同事们讨论过的一个想法:计算机联网。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承包该处项目的各个研究小组都想拥有自己的计算机,都向泰勒要经费,他真有点招架不住。他想,如果把已有的计算机联成网络,那么在研究小组之间就能共享计算机资源和研究成果。泰勒向署长作了汇报,讲述了资源共享的好处和其终端问题。他建议由ARPA投资建造一个小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署长爽快地同意了,马上给了100万美元的经费。
泰勒本人是学心理学的,他需要挑选一位一流的计算机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他看中了林肯实验室的拉里·罗伯茨。罗伯茨于1966年12月走马上任,时年29岁。罗伯茨一上任,很快就制订了先4个节点然后扩展到15个节点的网络计划。但具体方案的设计却花了两年时间,最后采纳了林肯实验室卫斯里·克拉克的建议:即在各节点上增加一台小型计算机,原有的计算机只与它相连接;由这些新加的小型计算机联成次级网络,承担网络通信功能。这种计算机被定名为“接口报文处理机”(简称IMP)。IMP的制造任务,通过公开招标被一家名不经传的BBN公司夺得。
第一台IMP机于1969年8月30日到达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后的三台IMP机分别安装在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对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1969年12月,四个节点的ARPA网诞生了。
㈣ 计算机网络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一、原因
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二、意义
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4)计算机网络碰撞是如何产生的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着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
1、物理层(Physics Layer)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㈤ 计算机网络中碰撞的概念
不是一个概念,你只要理解了是传输信号的时候发生了冲突。系统只能执行一个命令,你跟甲说话,这个过程中,你跟甲直接的乙如果也跟其他人说话,系统就执行不过来了,所以只能等你说完,乙才能说话。就是这么个概念
㈥ 求问:在计算机网络中 OSI 模型中,碰撞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你说的这个应该是不对的,碰撞域是在传输的过程中出现的,貌似是没有网段之分的,只是有3种碰撞发生的解决方法,根据这个解决方法能推算出碰撞持续时间,以及数据发送成功的概率、延时。
㈦ 计算机网络互联是如何产生的
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追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它的演变可概括地分成三个阶段:
(1)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2)多个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的计算机网络。
(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
所谓联机系统,就是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在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建立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就是将地面的雷达和其他测量控制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中心计算机进行处理,开创了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这类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严格地说,与以后发展成熟的计算机网络相比,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这样的系统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外,其余的终端设备都没有自主处理的功能,还不能算计算机网络。但现在为了更明确地区别于后来发展的多个计算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专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随着连接的终端数目的增多,为了使承担数据处理的中心计算机减轻负载,在通信线路和中心计算机之间设置了一个前端处理机FEP(Front End 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专门负责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控制,出现了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分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心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另外,在终端较集中的地区,设置集中器和多路复用器,它首先通过低速线路将附近群集的终端连至集中器或复用器,然后通过高速通信线路、调制解调器与远程中心计算机的前端机相连,构成如图4-14所示的远程联机系统,提高了通信线路利用率,节约了远程通信线路的投资。
㈧ 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局域网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使用广播信道通信。局域网有多种传输媒体,由于价格便宜双绞线是局域网的主流传输媒体,当数据率很高时,往往需要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
局域网的主要优点:能进行广播或组播;高传输速率;低误码率;高可靠性和可用性;较低的时延。
(图3-l3(1))是星形网。由于 集线器(hub) 的出现和双绞线大量用于局域网中, 星形以太网以及多级星形结构的以太网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图3-13(2)是环形网,图3-13(3)为总网,各站直接连在总线上。总线两端的 匹配电阻 吸收在总线上传播的电磁波信号的能量, 避免在总线上产生有害的电磁波反射 。总线网以传统 以太网 最为着名。
“局域网工作的层次跨越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由于局域网技术中有关数据链路层的内容比较丰富,因此我们就把局域网的内容放在数据链路层这一章中讨论。但这并不表示局域网仅仅和数据链路层有关。”
共享信道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众多用户能够合理而方便地共享通信媒体资源。这在技术上有两种方法:
(1)静态划分信道: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等。用户只要分配到了信道就不会和其他用户发生冲突。但这种划分信道的方法代价较高,不适合于局域网使用。
(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又称为多点接入(multiple access),其特点是信道并非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这里又分为以下两类:
随机接入:随机接入的特点是所有的用户可随机地发送信息。但如果恰巧有两个或更多的用户在同一时刻发送信息,那么在共享媒体上就要产生碰撞(即发生了冲突),使得这些用户的发送都失败。因此,必须有解决碰撞的网络协议。
受控接入:受控接入的特点是用户不能随机地发送信息而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这类的典型代表有分散控制的令牌环局域网和集中控制的多点线路探询(polling),或称为轮询。
受控接入则由于目前在局域网中使用得较少,大多使用随机接入以太网。
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通信适配器(adapter)进行的。适配器本来是在主机箱内插入的一块网络接口板(或者是在笔记本电脑中插入一块PCMCIA卡一个人计算机存储器卡接口适配器)。这种接口板又称为网络接口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或简称为“ 网卡 ”。由于现在计算机主板上都己经嵌入了这种适配器,不再使用单独的网卡了。在这种通信适配器上面装有 处理器和存储器(包括RAM和ROM) 。 适配器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的,而适配器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 I/O 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 因此, 适配器 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 要进行数据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的转换 。由于网络上的数据率和计算机总线上的数据率并不相同,因此在适配器中必须装有 对数据进行缓存 的存储芯片。在主板上插入适配器时,还必须把管理该适配器的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这个驱动程序以后就会告诉适配器,应当从存储器的什么位置上把多长的数据块发送到局域网,或者应当在存储器的什么位置上把局域网传送过来的数据块存储下来。适配器还要能够 实现以太网协议 。
适配器在 接收和发送各种帧 时,不使用计算机的CPU。这时计算机中的CPU可以处理其他任务。当适配器收到有差错的帧时,就把这个帧直接丢弃而不必通知计算机。当适配器收到正确的帧时,它就使用中断来通知该计算机,并交付协议栈中的网络层。当计算机要发送IP数据报时,就由协议栈把IP数据报向下交给适配器,组装成帧后发送到局域网。图3-15表示适配器的作用。我们特别要注意,计算机的 硬件地址就在适配器的ROM中 ,而计算机的 软件地址一IP地址 , 则在 计算机的 存储器中 。
㈨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
2.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
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
1976年,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
3.第3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
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
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
4.第4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
拓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即连通性和共享。
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㈩ 计算机网络中差错是如何产生
电流的不稳定,数据的拥塞,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因而产生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