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网络层 数据流走向
网络层是IP层的,主要负责IP寻址,路由分发,传输的是IP数据报,对应的硬件是路由或者三层交换机。
你说是数据流向指的是同层的,还是帧的封装还是解封?实际上物理上传递,你的网络流也就是IP数据报经过1、封装变成MAC帧,经过MODEM发送出去,最后传递给路由器或者交换机,而路由器或者交换机都要MAC帧解封成IP数据报,然后选择路由进行转发;2、解封传递给传输层->应用层->到相关具体的进程或者线程。同层上是抽象的传输,传输的只是IP数据报。
只有你理解计算机是怎么联网实现下载资源的过程。数据流向就会很清楚了。
⑵ 网络中数据各层是怎样进行传输的
你已经说到了一个,既然网络层用路由器来转发数据包了,那么还要用到下面几层干吗! 从发送方到目的放,是从高层到底层的,然后从底层到高层,每一层的数据都封装在下一层的数据报中,这个过程一方面他要寻早目的地址等,中间经过路由器,其实也是靠路由器转发,那么,其实转发过程是只用到下面的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无关上面两层,只是到了目的地才上交到运输层,网络层把数据报封装到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元中,传输媒体上交给物理层,物理层用传输媒体传送,其实传送的是传输媒体,而传输媒体只是传送他能传送的信号,即上面交给他什么他就传送什么,故他的上层物理层要信号转换等,然后传输媒体把信号传给路由器,当然假设这中间经过了路由器,路由器在网络层,故信号得从底层到网络层层层的破开,然后下一个转发同样道理。
说得有点乱!!
⑶ 数据是怎样在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流动的
有三种,一,启动时的数据流动方向,那是指操作系统。
二,操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应用程式的数据流动方向。那是指应用程式。
三,电脑关机时数据流动方向。那也是指操作系统。
从你的提问讲一下分析可能你想问的是第二种,简单的说下:数据---内存--CPU缓存---CPU进行运算---反馈给内存---硬盘缓存---储存到硬盘。
⑷ 两台电脑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经过那些步骤
我暂且按我的理解说说吧。
先看一下计算机网络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
│ 应用层 │←第七层
├—————┤
│ 表示层 │
├—————┤
│ 会话层 │
├—————┤
│ 传输层 │
├—————┤
│ 网络层 │
├—————┤
│数据链路层│
├—————┤
│ 物理层 │←第一层
└—————┘
而我们现在用的网络通信协议TCP/IP协议者只划分了四成:
┌—————┐
│ 应用层 │ ←包括OSI的上三层
├—————┤
│ 传输层 │
├—————┤
│ 网络层 │
├—————┤
│网络接口层 │←包括OSI模型的下两层,也就是各种不同局域网。
└—————┘
两台计算机通信所必须需要的东西:IP地址(网络层)+端口号(传送层)。
两台计算机通信(TCP/IP协议)的最精简模型大致如下:
主机A---->路由器(零个或多个)---->主机B
举个例子:主机A上的应用程序a想要和主机B上面的应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将要通信的数据发到传送层,在传送层上加上与该应用程序对应的通信端口号(主机A上不同的应用程序有不同的端口号),如果是用的TCP的话就加上TCP头部,UDP就加上UDP头部。
在传送成加上头部之后继续向往下传到网络层,然后加上IP头部(标识主机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数据,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然后传给下层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最后到物理层变成二进制数据经过编码之后向外传输。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经过许多各种各样的局域网,举个例子:
主机A--->(局域网1--->路由器--->局域网2)--->主机B
这个模型比上面一个稍微详细点,其中括号里面的可以没有也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这个取决于你和谁通信,也就是主机B的位置。
主机A的数据已经到了具体的物理介质了,然后经过局域网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机A来的数据先经过解码,还原成数据帧,然后变成网络层数据,这个过程也就是主机A的数据经过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在路由器上面的一个反过程。
然后路由器分析主机A来的数据的IP头部(也就是在主机A的网络层加上的数据),并且修改头部中的一些内容之后继续把数据传送出去。
一直到主机B收到数据为止,主机B就按照主机A处理数据的反过程处理数据,直到把数据交付给主机B的应用程序b。完成主机A到主机B的单方向通信。
这里的主机A、B只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双方不一定就是个人PC,服务器与主机,主机与主机,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大致都是这样的。
再举个例子,我们开网页上网络:
就是我们的主机浏览器的这个应用程序和网络的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应用成所用的协议就是HTTP,而服务器的端口号就是熟知端口号80.
大致过程就是上面所说,其中的细节很复杂,任何一个细节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对于非专业人员也没有必要深究。
⑸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流程是什么
1、提取阶段:由输入设备把原始数据或信息输入给计算机存储器存起来。
2、解码阶段:根据CPU的指令集架构(ISA)定义将数值解译为指令
3、执行阶段:再由控制器把需要处理或计算的数据调入运算器。
4、最终阶段:由输出设备把最后运算结果输出。
(5)计算机网络中数据流动的过程扩展阅读:
计算机数据的特点
双重性。 即计算机证据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密性和脆弱性。计算机证据以技术为依托,很少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避免其他证据的一些弊端,如证言的误传、书证的误记等,相对比较准确;但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信息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存在,而数字信号是非连续性的,如果有人故意或者因为差错对计算机证据进行截收、监听、窃听、删节、剪接,从技术上讲也较难查清。
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差错或者供电系统、 通信网络故障等环境和技术原因,都会使计算机证据无法反映客观真实情况。此外,计算机证据均以电磁浓缩的形式储存,使得变更、毁灭计算机证据较为便利,同样不易被察觉。在日益普及的网络环境下,数据的通信传输又为远程操纵计算机、破坏和修改计算机证据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多媒体性。计算机证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更使计算机证据综合了文本、 图形、 图像、 动画、 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这种以多媒体形式存在的计算机证据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的证据类型。
隐蔽性。计算机证据在存储、处理的过程中,必须用特定的二进制编码表示,一切都由这些不可见的无形的编码来传递。因此, 它是“ 无纸” 型的, 一切文件和信息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于磁性介质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计算机证据与特定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按常规手段难以确定。
⑹ 简述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
过程:电脑将数据封装上一定的头部,转换成0,1等二进制信号在线路上传播给路由器,路由器根据路由表转发数据,直达目的主机,再拆去头部信息,将纯的数据交给应用程序。
c/s(客户机/服务器)有三个主要部件:数据库服务器、客户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器负责有效地管理系统的资源,其任务集中于:
1.数据库安全性的要求
2.数据库访问并发性的控制
3.数据库前端的客户应用程序的全局数据完整性规则
4.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客户端应用程序的的主要任务是:
1.提供用户与数据库交互的界面
2.向数据库服务器提交用户请求并接收来自数据库服务器的信息
3.利用客户应用程序对存在于客户端的数据执行应用逻辑要求
4.网络通信软件的主要作用是,完成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传输。
三层C/S结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部分。
解决方案是:对这三层进行明确分割,并在逻辑上使其独立。
在三层C/S中, 表示层 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它担负着用户与应用间的对话功能。它用于检查用户从键盘等输入的数据,显示应用输出的数据。为使用户能直观地进行操作,一般要使用图形用户接口 (GUI),操作简单、易学易用。在变更用户接口时,只需改写显示控制和数据检查程序,而不影响其他两层。检查的内容也只限于数据的形式和值的范围,不包括有关业务本身的处理逻辑。
功能层 相当于应用的本体,它是将具体的业务处理逻辑地编入程序中。表示层和功能层之间的数据交往要尽可能简洁。
数据层 就是DBMS,负责管理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DBMS必须能迅速执行大量数据的更新和检索。现在的主流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RDBMS)。因此一般从功能层传送到数据层的要求大都使用SQL语言。
在三层或N层C/S结构中,中间件 (Middleware) 是最重要的部件。所谓中间件是一个用API定义的软件层,是具有强大通信能力和良好可扩展性的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它的功能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或者服务器和服务器之间传送数据,实现客户机群和服务器群之间的通信。其工作流程是:在客户机里的应用程序需要驻留网络上某个服务器的数据或服务时,搜索此数据的C/S应用程序需访问中间件系统。该系统将查找数据源或服务,并在发送应用程序请求后重新打包响应,将其传送回应用程序。随着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中间件日益成为软件领域的新的热点。中间件在整个分布式系统中起数据总线的作用,各种异构系统通过中间件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每个C/S环境,从最小的LAN环境到超级网络环境,都使用某种形式的中间件。无论客户机何时给服务器发送请求,也无论它何时应用存取数据库文件,都有某种形式的中间件传递C/S链路,用以消除通信协议、数据库查询语言、应用逻辑与操作系统之间潜在的不兼容问题。
三层C/S结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单一的访问点,可以在任何地方访问站点的数据库;
2.对于各种信息源,不论是文本还是图形都采用相同的界面;
3.所有的信息,不论其基于的平台,都可以用相同的界面访问;
4.可跨平台操作;
5.减少整个系统的成本;
6.维护升级十分方便;
7.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8.系统的可扩充性良好;
9.进行严密的安全管理;
10.系统管理简单,可支持异种数据库,有很高的可用性。
⑺ 计算机在以太网中发送数据的流程是怎样的
在 tcp/ip 模型下是这样的:
首先数据由应用层(application)先把数据流(data stream)发往 传输层(transport)传输层再把数据流封装成 段(data segment)再往下发往 网络层(internet) 网络层把段封装成 包(packet)再往下发往网络访问层(network access)网络访问层把 包封装成帧 以比特流的形式 在物理链路上传输
然后到达另一台计算机 另一台计算机把 帧解封装成 包 然后包解封成 段数据 然后解封成数据流 最后发往你应用成的软件 比如QQ 由应用层的软件处理这些数据
下面是什么是 封装 和解封装的具体概念
封装:
以用户要发送email为例,讲解网络如何封装数据:
步骤1:创建数据----当用户发送email时,其中的字母和数字字符被转换成可
以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
步骤2:为端到端的传输将数据打包----对数据打包来实现互连网的传输。通
过使用分段(segment),传输功能确保email系统两端的主机之间能可靠的通信。
步骤3:在报头上添加网络地址----数据放置在一个分组或数据报中,其中包
含了带有源和目的逻辑地址的网络报头。这些地址有助于网络设备沿着已选定的路
径发送这些分组。
步骤4:在数据链路报头上添加本地地址----每一台网络设备都必须将分组放
入帧中。该帧使得可以传送到该链路上下一台直接相连的网络设备。在选定的路径
上的每一个网络设备都必须把帧传递到下一台设备。
步骤5:为进行传输而转换为比特
解封装:
步骤1:检验该MAC目的地址是否与工作站的地址相匹配或者是否为一个以太网
广播地址。如果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就丢弃该帧。
步骤2:如果数据已经出错了,那么将它丢弃,而且数据链路层可能会要求重传数
据。否则,数据链路层就读取并解释数据链路报头上的控制信息。
步骤3:数据链路层剥离数据链路报头和报尾,然后根据数据链路报头上的控制信
息把剩下的数据向上传送到网络层。
⑻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首先我们从计算机里面的数据出发吧,比如QQ写入的信息是最原始的,也就是应用层的工作,然后表示层,是传输的编码,是用什么编码传输数据,有可能还包括加密的过程.而会话层主要进行端对端的连接的建立维持和断开.这三部分是端对端的连接. 下一层是传输层,主要包括端口和进程,表示用什么进程连接通信,比如说对方用QQ进行信息传递,这边有QQ,msn,yahoo,那么为什么就只有QQ能够接受到信息呢?这个功能识别就是靠传输层的作用了. 下面三层是点到点的连接. 网络层 写上IP 指明数据传输的路, 是快速的寻址,是能快速找到去往的路. 数据链路层是在网络层封装的基础上封装MAC地址是精确的寻址.当找到网关,在这个基础上定位哪台主机.然后最后物理层是原始的比特流传输,传输二进制0和1. 呵呵 我还是比较笼统的 不过能系统地了解整个过程
⑼ 【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中流动的是什么流动的动力是什么
两台主机通信,数据从一台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主要有以下三步工作:
1、主机A发送的数据进入线路
2、数据在线路中传输
3、数据从线路的另一端进入主机B中
其实第3步与第1步所做的事正好相反,先来看第1步中数据是怎么流动的?这个过程主要经过了以下步骤:
1、应用程序将要发送的数据写到进程的地址空间(用户态内存区);
2、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将数据从用户态的内存区复制到内核维护的一段内核缓冲区中,由于内核缓冲区通常是有限的,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排队。内核缓冲区的数据可能来自于多个进程;
3、内核通知网卡控制器来取数据,网卡驱动器根据网卡驱动程序得到内核缓冲的地址,并将数据复制到网卡缓冲区,这个过程按连接两端的内部总线宽度来复制,比如32位总线每次复制32位比特;
4、网卡缓冲区将数据发送到线路中,释放缓冲区准备下一轮复制,这些数据在这步都会转为2进制,因为只有2进制的数字信号才可以在线路中传输。发送时,网卡会根据介质产生各种信号。
数据在线路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光纤的速度快于铜线,一般接近光速。
并不是进入线路有多少数据,介质中就传播多少数据,这里有出口带宽的限制。众所周知,运营商在所有的基础交换节点上会设置关卡,用于限制数据从主机流入路由器转发队列的速度,只要流入路由器转发队列的数据,都会按路由器的出口带宽,流入其他网络。这种关卡设置实际上限制了你的主机发送数据的速度,也就是限制了主机的出口带宽。所以虽然主机发送数据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出口带宽的限制,这些数据要分批发送出去。
这些数据不会直接到达目的地,而是要通过多次排队转发到达目的地,转发之前可能要先排队。如果两主机在同一个城市或者接入的是同一个运营商,转发的次数或许会少一点。如果城市不同,会进入骨干网进行转发;如果接入不同的运营商(电信或者网通),这些数据必须进入骨干网再进入互联互通网络,由互联互通网络的交换机进行转发。
⑽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通过什么传输
1.先把你的计算机中“数字数据”通过调制器转化成“模
拟信号”(如果你是通过电话线上网){模拟信号数字化
的三个步骤分别是:采样、量化、编码}[其中通信方式包
括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基带、频带、
宽带}{也可以通过多路复用同时上传和下载};
2.它们的信息头中都带对方的地址,通过节点间的路由器
、交换机传到对方的机器上.(数据的交换技术包括电路
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它们各自都有优缺点)).
3.然后到达对方的机器上.
其中在本地OSI数据流为从第七层的“应用层”依次向下,
在向下的途中,加上各自的“标志”{封装技术},到达
第一层“物理层”后,通过物理传输介质,通过上面的技
术传输到对方的机器上,通过从第一层到最后一层拆卸各
自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