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防范信息泄密事件的发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需要做到:
1、在处理快递单时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
2、使用公共网络,下线要先清理痕迹;
3、上网评论时不要随意留个人信息;
4、网上留电话号码,数字间用“-”隔开避免被搜索到;
5、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保管好;
6、慎用手机APP的签到功能;
7、慎重使用云存储;
8、加密并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
9、别随便晒孩子照片;
10、网上测试小心有炸;
11、警惕手机病毒;
12、别让旧手机泄密;
13、安装软件少点“允许”;
14、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在公共场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费Wi-Fi。
实行信息公开,尊重群众知情权,是现代行政的特点。只有增加信息透明度,才能确保依法行政的顺利进行。过去有一个误区,认为群众知道得过多不便于管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普通信息被当作秘密,存在定密过多、过滥的现象。结果群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社会承受心理差,稍有问题就胡乱猜疑,谣言四起,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但又不能因为信息公开,就将保密原则摒弃一边。
当前,国际社会战争的阴影依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各类组织还在伺机而动,不法分子期望攫获更多利益。有的决策和意见在酝酿中尚不成熟,有的内容涉及到国家利益和国防安全等,—旦被获取,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危害国家安全、人民利益。因此,信息发布工作中,只有严格区分“秘"与“非秘”,"既要准,又不能漏”,才能确保信息公开和保密两不误,真正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八条
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Ⅱ 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律旨在保护国家网络安全,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等的主体责任和义务,以及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应急等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律旨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处理、保护等环节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3.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准入门槛、信息内容管理、用户信息保护等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
4.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的行为规范,包括不得利用网络发布有害信息、实施网络暴力等行为,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
这些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国家网络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权益,同时也规定了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