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于“格斗孤儿”事件,你的看法是什么
如何看待格斗孤儿回家的是非?是“安逸地吃洋芋”,还是“辛酸地吃牛肉”?是默许俱乐部血腥又不乏温情的援手,还是为解救格斗孤儿这样的神话叙事拍手称快?无论怎样,这群被命运捉弄过一次的孤儿,再次陷入了网络舆论的无底之洞——“坏”与“更坏”的二元抉择之中。
次坏选择逻辑,失焦的关键何在
一种是寄希望于当地政府解救的遥遥无期,一种是甘于穷困命运用拳头打出生活的无奈之隅,难道格斗孤儿只能在“坏”与“更坏”的市侩逻辑中选择吗?
这种被迫的次坏选择,你不能说它有多恶意,却叫人心底生凉。
“格斗”与“孤儿”,在这种带着个人英雄色彩的路径中,“格斗命运”被人们过度血腥化,以此来烘托解救的必要性,可“孤儿叙事”却在舆论的螺旋中被忽略,“交给政府”一句话点到为止。
或许,留下来格斗能够改变人生,但是不要忘记,这个社会绝不该把“穷”孩子的未来蜷缩在一个格斗的铁笼子里。社会的底线不能僭越,人性的善意不容妥协,宽纵格斗孤儿的次坏选择,也必将成为流向他们的又一股寒气。
事实上,关于“格斗孤儿回家利弊”的二元讨论,已经渐渐转移了舆论的焦点。舆论看似热闹的背后,关乎“回家后政府采取何种措施”的拷问依然原地踏步。
难道以中国当下的格局与体量,还不能承载这些孤儿们的童年吗?放弃职能责任,规避社会担当,一味地把格斗孤儿往“宿命”的路上驱赶,这些孩子必然没有“诗与远方”。
在此事上,知着君不希望舆论浪潮一过,他们还是被遗忘在大凉山的一角——尽管这样的期许稍显无力,但也总让人心有光亮,为这群孤独的生命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