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osi两个网络用户怎么设置通讯
扩展阅读
魅族修改网络信号 2024-11-26 16:38:44
怎么看路由器的连接网络 2024-11-26 16:13:48

osi两个网络用户怎么设置通讯

发布时间: 2024-11-26 13:53:33

1. 两个广域网中的节点怎样互相通信

可以直接引用我以前发的先了解一下

IP地址不能用于直接的通信,这是因为IP地址是抽象的网络层地址,不是物理地址

以Ping命令为例,实际通信过程如下

  • A和B要发送的人在同一个网段首先,Ping命令会构建一个固定格式的ICMP请求数据包,然后由ICMP协议将这个数据包连同IP地址一起交给IP层协议(和ICMP一样,实际上是一组后台运行的进程),IP层协议将以IP地址作为目的地址,本机IP地址作为源地址,加上一些其他的控制信息,构建一个IP数据包,并想办法得到与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Media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以太网的物理地址,每一个网卡会有一个全球唯一固定的MAC地址例如:00-23-5A-15-99-42),以便交给数据链路层构建一个数据帧。关键就在这里,IP层协议通过机器B的IP地址和自己的子网掩码,发现它跟自己属同一网络,就直接在本网络内查找这台机器的MAC,如果以前两机有过通信,在A机的ARP(地址映射协议,将IP地址转化为MAC地址)缓存表可能会有B机IP与其MAC的映射关系,如果没有,就发一个ARP请求广播(向本网内所有主机发送)“x.x.x.x的MAC地址是什么”,这个广播所有主机都能收到,但是只有B才回应,发送自己的MAC地址,得到B机的MAC,一并交给数据链路层。后者构建一个数据帧,目的地址是IP层传过来的物理地址,源地址则是本机的物理地址,还要附加上一些控制信息,依据以太网的介质访问规则,将它们传送出去。

主机B收到这个数据帧后,先检查它的目的地址,并和本机的物理地址对比,如符合,则接收;否则丢弃。接收后检查该数据帧,将IP数据包从帧中提取出来,交给本机的IP层协议。同样,IP层检查后,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后交给ICMP协议,后者处理后,马上构建一个ICMP应答包,发送给主机A,其过程和主机A发送ICMP请求包到主机B一模一样。

  • A和B不在同一网段内在主机A上运行“Ping8.8.8.8”后,开始跟上面一样,到了怎样得到MAC地址时,IP协议通过计算发现D机与自己不在同一网段内(子网掩码的计算),就直接将交由路由处理,也就是将路由的MAC取过来(路由器IP已知),这被称作代理ARP,至于怎样得到路由的MAC,跟1一样,先在ARP缓存表找,没有就广播。路由得到这个数据帧后,再跟主机B进行联系。

对路由器来说,他收到目的IP地址后动作如下

路由器的某一个接口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会查看包中的目标网络地址以判断该包的 目的地址在当前的路由表中是否存在(即路由器是否知道到达目标网络的路径)。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与本路由器的某个接口所连接的网络地址相同,那么马上数据转发到相应接口;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不是自己的直连网段,路由器会查看自己的路由表,查找包的目的网络所对应的接口,并从相应的接口转发出去;如果路由表中记录的网络地址与包的目标地址不匹配,则根据路由器配置转发到默认接口,在没有配置默认接口的情况下会给用户返回目标地址不可达的ICMP信息。 如此层层查找,直到将消息转发到目的地。 而对主机来说,其中的过程都由网络设备完成,主机只要将数据发送到自己的网关,剩下的事情就交给网络设备了。

  • PS:8.8.8.8是GOOGLE提供的免费DNS服务器地址

  • 扩展:

OSI七层模型:http://ke..com/view/547338.htm

TCP/IP协议:http://ke..com/view/7729.htm

IP地址:http://ke..com/view/3930.htm

ICMP:http://ke..com/view/21916.htm

DNS:http://ke..com/view/22276.htm


对于广域网来说,可以将他想象成为一朵云,云中无数路由器星罗棋布相互连接,依靠一定的

路由协议(例如BGP)互相构建路由表,位于云外的各个局域网只要通过路由器连接到云中,源节点就不必考虑云内的具体结构,寻路过程依靠各个路由器自己完成。

2. 一台电脑怎么串联两个路由器

设置的步骤如下:

1.首先,来认识一下路由器上的几个接口,从左到右依次是电源、出线、进线和复位。
为了方便介绍,把路由器1称为A,路由器2称为B。新买的路由器一般情况下地址都是192.168.1.1,用户和密码都是admin。

2.将B连上电脑和网线,在浏览器中输入B的默认IP地址,输入admin进入B的设置页面。

3.然后依次选择“基本设置“--“WAN口设置”中的模式,选择DHCP(动态IP),这样就省去拨号的麻烦了。

4.再选择“LAN口设置”,把“IP地址”这栏改为192.168.3.1

5.设置完成后再进入“DHCP服务器”,把“启用”勾上,点击保存然后重启B。B的设置就完成了。以后再想进入B的设置的话,只要输入192.168.3.1就可以。

6.设置好之后,就可以把B随便放在哪儿啦。最后介绍一下怎么把A和B串联:用一根网线,把网线的一头接在A的出线口上,另一头接在B的进线口上。线接好后就能打开电脑上网了,再设置好无线参数就能用手机上网了。

拓展资料:

1.路由器(Router,又称路径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它能将数据通过打包一个个网络传送至目的地(选择数据的传输路径),这个过程称为路由。路由器就是连接两个以上各别网络的设备,路由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

2.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

3.路由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3. 两个不同网段可不可以划分同一VLAN,网关如何

两个不同网段可以划分同一VLAN,解决方法如下:

1、首先在电脑桌面上打开Cisco Packet Tracer Student软件,就能在这里对vlan的划分及配置。

4. 什么是OSI,怎么使用

在在计算机网络产生之初,每个计算机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它们之间互不相容。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互连的体系结构(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开放"这个词表示: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连接。这个分委员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即OSI参考模型,它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框架。
OSI参考模型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各层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应的数据单位如下:
· 物 理 层(Physical Layer)

我们知道,要传递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纽线、同轴电缆等,但具体的物理媒体并不在OSI的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物理层的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 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在这一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为原始的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是比特。
· 数 据 链 路 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的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传送数据时,如果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方重发这一帧。
· 网 络 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 传 输 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的任务时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在这一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文。
· 会 话 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 表 示 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 应 用 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

OSI中的若干概念
上面我们简单的说明了7层体系的OSI参考模型,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常把上面的7个层次分为低层与高层。低层为1~4层,是面向通信的,高层为5~7层,是面向信息处理的。
开放系统互连是使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进程能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的进行信息交换。目前形成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的正式文件是ISO 7498国际标准,又记为OSI/RM,笼统的称为OSI,我国的相应标准是GB 9387。
为了更好的理解OSI参考模型以及日后更深入的学习OSI的各个层次,我们将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阐述, 然后对ISO 7498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首先,在上面我们已经说起过体系结构的问题,并且已经知道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是指实际运作的一组物体或物件,而在"OSI系统"这种说法中,"系统"具有其特殊含义(即参考模型),为了区别起见,我们用"实系统"表示在现实世界中能够进行信息处理或信息传递的自治整体,它可以是一台或多台计算机以及这些计算机相关的软件、外部设备、终端、操作员、信息传输手段的集合。若这种实系统和在和其他实系统通信时遵守OSI标准,则这个实系统就叫做开放实系统。但是,一个开放实系统的各种功能都不一定和互连有关,而我们以后要讨论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的系统,只是在开放实系统中和互连有关的部分,我们把这部分系统称为开放系统。
好,说了这么半天,我自己都搞晕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ISO 7498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吧。
在OSI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容易处理的范围较小的问题,在OSI中,问题的处理采用了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先丛最高一级的抽象开始,这一级的约束很少,然后逐渐更加精细的进行描述,同时加上越来越多的约束,在OSI中,采用了图3-1的三级抽象,这三级抽象分别是: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规范也称规格说明。

如图,OSI体系结构也就是OSI参考模型,它是OSI所制定的标准中最高一级的抽象。用比较形式化的语言来讲,体系结构相当于对象或客体的类型,而具体的网络则相当于对象的一个实例。OSI参考模型正是描述了一个开放系统所要用到的对象的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对象类型与这些关系之间的一些普遍的约束。
比OSI参考模型更低一级的抽象是OSI的服务定义。服务定义较详细的定义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一些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的一层,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样实现的无关。此外,各种服务还定义了层与层之间的抽象接口,以及各层为进行层与层之间的交互而用的服务原语。但这并不涉及到这个接口是怎样实现的。
OSI标准中最低层的抽象是OSI协议规范,各层的协议规范精确的定义:应当发送什么样的控制信息,以及应当用什么样的过程来解释这个控制信息。协议的规范具有最严格的约束。
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很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CCITT和ISO。许多问题都是他们共同商议决定的。从历史上看,CCITT与ISO的TC97工作领域是很不相同的,CCITT原来是从通信的角度考虑一些标准的制定,而TC97则关心信息处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于是通信与信息处理就成为CCITT和TC97所共同关心的领域。CCITT的建议书X.200就是关于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它和上面提到的ISO 7498 基本上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