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怎么样
很牛逼。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ing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简称ICT)创建于1956年,总部坐落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科学院南路六号。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中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计算所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随着学科与技术发展,从计算所陆续分离出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计算中心、软件研究所和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及联想、曙光等高技术企业。计算所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
计算所拥有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移动计算与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依托科研基地,计算所加强了原始创新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共性技术研究,以解决计算机学科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计算所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期的、战略性的技术储备和基础,并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计算所正在发展成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洛阳、苏州、宁波、东莞等地的若干个分部组成的网络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致力于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努力成为社会公认的引领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计算技术主要源头。目前设立了计算机系统研究部、网络研究部、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三个研究部下设十三个研究中心或实验室。[2]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高端计算体系结构、微体系结构、编译和编程、VLSI与容错计算、非传统体系结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应用环境、高性能计算应用、高性能处理器体系结构、IP及系统芯片(SoC)设计技术、低功耗处理器设计技术、处理器验证与测试技术、纳米级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高速信号传输技术、存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云计算系统与基础设施、网络搜索与挖掘、舆情计算与内容安全服务、网络仿真与安全应用、网络科学与社会计算基础理论、移动互联网、可信互联网、传感器网络、低耗能无线通信基带芯片、协同无线通信与软件无线电技术、高速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复杂异构移动通信网络控制、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和新一代低功耗无线网络系统架构等;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研究方向包括:知识网格、智能科学、大规模知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和翻译、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理解、大规模高维数据可视化、智能感知与交互技术、情境计算、嵌入式与先进终端技术、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数字内容处理技术、基于“龙芯”的低成本信息化应用集成技术、生物信息处理、跨媒体计算、虚拟现实、网格操作系统等。[1]
截至2013年底,计算所获得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0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43项(含非第一完成单位7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63项(含非第一完成单位7项)。[1]
现任领导编辑
孙凝晖
男,博士,研究员。1968年3月出生,籍贯安徽寿县,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随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1995年攻读在职博士,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先后担任计算所智能中心研发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2005年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2005年至2009年先后担任计算所系统结构研究部主任、计算机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计算所副总工程师(兼),所长助理(兼)等职务,2009年7月起任中科院计算所常务副所长,2011年7月起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
孙凝晖研究员先后参加并领导了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高效能计算机、曙光6000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其中提出了一系列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设计方法,并行算法和应用的优化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和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2001、2003、2006年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6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孙凝晖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现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高性能计算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计算机学报主编,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领域编委,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委。
李锦涛
男,博士,研究员,
李锦涛
1962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兼)、前瞻研究实验室主任(兼),计算所职代会和工会主席。李锦涛研究员于1986年考入计算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于1989年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并于1989-199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做访问学者。李锦涛研究员在工作期间,先后被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会长等。李锦涛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媒体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普适计算技术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已申请40余项专利,出版着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他主持的智能化网络访问终端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全国10多个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应用,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隋雪青
男,研究员级高工,1964年出生,
隋雪青
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参加曙光1号的应用开发,1995年进入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从事国产曙光服务器的产业化推广工作。2001年调回计算所工作,历任技术发展处处长、所长助理,主要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先后以成立合资企业、建立孵化器进行技术入资,以成立计算所分部进行技术辐射,以技术拆分专利许可进行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技术转移与辐射。
陈熙霖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5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91年和94年分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1994)、副教授(1996)、教授(1999)。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访问。回国后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先后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科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总工兼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主任、所长助理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技术以及多模式人机接口。先后主持过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计划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合作出版专着1本,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在内的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担任过十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张光辉
男,博士,高级工程师。1964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纪委书记兼党委副书记。198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总参某部从事通信系统的国防科研与管理工作。多次参与国家和军队大型通信系统科研项目,涉及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DSP软硬件实现、通信装备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信源的编解码算法、信道纠错的软硬件实现、各类多址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宽带模拟信号与高数据率数字信号的实时采集与存贮、电子设备在线测试诊断技术等。作为主要贡献者,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学术委员会编辑
学术委员会是计算所的最高学术管理组织。[3]
名誉主任:夏培肃汪成为
主任委员:徐志伟
副主任委员:孙凝晖
委 员: (按姓氏音序排序)
陈熙霖 程学旗 方滨兴 高庆狮 胡伟武 李德毅 李国杰
李锦涛 李凯 李晓明 李忠诚 陆汝钤 孟丹 倪光南
倪明选 孙凝晖 王兆其 徐志伟 许鲁 赵伟 诸葛海
秘 书
研究实体编辑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成立于2005年11月,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相关领域的研究。
计算机系统研究部下设: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处理器研究中心
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
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华为联合实验室)
数据存储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4]
研究方向:
●计算机体系结构
●计算机系统
●高性能计算机
●服务器技术
●处理器技术
●编译技术
●并行算法和应用
●存储技术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操作系统
●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信息服务支撑技术
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
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下设:
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网络技术研究中心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中心(移动计算与新型终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专项技术研究中心[2]
信息科学技术正面临着系统化、跨越式发展新的临界点。网络科学所关注基本问题正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部针对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网络服务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等多层次实际需求,研究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新一代网络通信互连标准与关键技术、网络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平台、惠及大众的低成本网络服务软件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与系统。 研究部下设科研实体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中心、信息智能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网格与服务计算研究中心、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与网络管理技术课题组。
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面向下一代网络通信、接入、互联研究。包括核心关键技术与标准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实验网建设;2、面向服务和计算共享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共享基础理论、系统软件平台与行业应用软件;3、新型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网络安全管理、可控可管的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4、网络科学基础理论及新一代网络服务基础理论与系统研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研究部的主要目标包括:1、面向科学问题,形成网络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国际着名团队,在网络科学的基础理论、网络系统的专利标准等方面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2、面向国家需求,承担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国家级网格平台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建设完成一系列重大系统;3、面向广大的社会信息网络终端用户需求,研制惠及亿万网络群体的网络服务软件,提供低成本、社会化、智能化的网络信息服务。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
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下设:
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
前瞻研究实验室[2]
为我国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智能信息处理研究部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知识网格,涉及Internet上实现分布知识的共享、集成、运用和知识管理的模型、理论、方法体系以及平台和机制;海量知识库,涉及大规模知识获取与组织、基于知识的计算机艺术和自然语言处理、并行地理图象知识处理系统、NKI支撑下的应用研究;图像理解与识别,涉及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分析技术;可视化与复杂数据展示,涉及大规模虚拟人与环境的建模与合成技术;多媒体分析与处理,涉及音视频数据的编码、分析理论与应用;多语言与多模态人机交互,涉及自然语言处理、评测与交互技术以及手语识别与合成等技术。
前瞻研究实验室创立于2005年11月,其目标聚焦在基础性、前瞻性和交叉学科研究,与国内外研究团队的合作研究,推动计算所在信息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的持续发展;为计算所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前瞻研究中心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公平竞争、择优支持、鼓励创新”的运行机制,旨在营造一个“创新、求实、高效、和谐”的研究氛围,倡导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容忍失败的创新理念,努力把中心建成知识创新骨干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基础性、前瞻性计算技术研究的乐园。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首批进入前瞻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实体包括信息检索课题组和影视动漫关键技术课题组等。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创立于2007年3月,其目标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关先进技术研发上。
普适计算研究中心为所直属研究中心,由普适研究中心所级领导小组具体指导中心的工作。中心坚持“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原则,协调并集中网络终端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紧密结合应用需求,努力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争取成为国家级先进普适终端方向的工程技术中心。
首批进入普适计算研究中心的科研实体包括媒体计算课题组、网络终端课题组以及实时信号处理课题组。
管理部门编辑
综合处
综合处是计算所的中心枢纽,它对外代表计算所的形象,对内是联系工作的窗口,肩负着综合、协调、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职能。
行政工作:主要负责代表法人单位的印章管理、公文管理、办公用房的管理、职工宿舍的管理、房产管理、住房补贴的发放、职工体检安全保卫、科研环后勤境的支撑保障等工作。
党务工作:主要负责党务、纪检监察、统战和群众等工作。
基建园区建设:主要负责计算所新园区的建设。
宣传工作:主要负责代表法人单位的政务信息、宣传、科普、网站等工作,同时承担所刊《创新·求实》编制、所中文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系统管理等工作。
所务工作:所务会、所长办公会相关工作;所内外重要联络工作。[5]
人力资源处
本着“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为计算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及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组织保证。主要工作有: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工作;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薪酬管理;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险的管理;员工的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人事档案的管理;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百星计划”、“定向培养制度”“人力资源基金”、“出国留学基金”等);“百人计划”的招聘工作;科技副职的选派和管理;“西部之光”人才项目的引进与管理;外国专家的引进工作;王宽诚项目的申请与管理;各类公派留学的申请与管理;人事印章管理等。[6]
科研处
科研处是所务会领导下的一个执行机构,是所务会有关科研工作决议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代表所务会对计算所与科研相关的重大活动进行必要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为科研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所需的服务和支撑,规范计算所的科研工作。
科研处下设机构包括:学术规划办公室、科研项目(军工)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含保密办公室、综合档案室、质量管理办公室)
学术规划办公室职责:负责全所科研与学术战略与规划的研究、制定与调整,组织全所春秋两季战略规划会的举办;承担所学术委员会日常工作事务,负责全所所级学术报告的发布、组织与管理;承担全所科技论文和专着的统计、优秀学术论文的评选;负责国际合作和外事管理,包括办理因公出国的手续、国际会议的举办以及其他与国际合作有关的事宜;与科研管理办共同负责每年科学院组织的研究所评估工作等。
科研项目(军工)办公室职责: 围绕计算所的科学发展战略及科研规划,负责全所科研项目(含军工)的策划、争取以及军工产品生产的组织管理、产品交付及交付后的跟踪等;负责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申请、自查、整改等。
科研管理办公室职责: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管理;负责全所纵向课题(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含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学院、国家其它部委、地方政府等)的申报组织工作;负责课题的合同评审工作;负责除知识产权外的科技成果的管理(包括成果的验收、鉴定、登记、奖励申报等);负责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国家工程中心的管理;与学术规划办共同负责研究所评估;负责科技部和科学院的综合统计等。
保密办公室职责:负责组织宣传贯彻上级有关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和组织落实保密委员会工作计划;开展全所保密日常管理;监督、指导和检查各单位(部门)保密管理工作情况;提出年度保密培训计划和协同人力资源处开展保密教育;监督全所实施各项保密审查审批;完成全所保密档案。
综合档案室职责:负责全所综合档案管理,监督、指导实体(部门)各类档案预立卷工作,督促全所各类档案材料归档,完成全所各类档案分类、整理、装订、立卷和数据录入、编目、上架等工作,实现对全所各类档案的规范管理,为全所各项工作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责:归口管理计算所质量和标准化相关工作。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质量管理相关文件的制定与修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外部审核,监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负责重点项目的质量监控与跟踪,组织质量问题的归零处理;负责出所检验、合格证签发及质量证明文件提供;负责重点项目的标准化审查、组织企业标准制定及国家、行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全所质量相关工作的宣传与培训;计算所质量相关工作的外部联络。[7]
技术发展处
技术发展处是计算所为实现技术转移和孵化所设立的专门机构,是技术转移工作的规划者、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技术发展处下设知识产权办、技术转移办,分别担负计算所技术转移工作中涉及到的不同职责。
技术发展处通过产业关键技术、技术入股、专利许可、技术孵化和院地合作等不同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了泛合作。在技术发展处的推动下,计算所在科研成果孵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例如:通过大力开展院地合作,从2002年开始,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苏州分部、上海分部、肇庆分部、宁波分部、台州分部和东莞等分部,共计吸引当地政府与企业资金2.2亿元,这些分部不仅推动了计算所的成果辐射面,也成为当地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参股创立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北京神州天脉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等多家高科技公司,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贡献力量;同时,在对外合作中还承担了Intel、Nokia、联想等知名企业委托的许多高科技研究开发课题。
技术发展处各办公室主要职能设置介绍如下:
技术转移办:技术转移办主要负责计算所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执行层面的工作,兼有管理和拓展业务两方面的职能,负责包括融资与企业孵化、技术许可与转让、分部管理、参股公司管理和企业联合实验室管理、企业合作的横向实验室管理等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各项工作。计算所分部的管理和计算所科研成果在分部所在区域的成果辐射与转化。
知识产权办:主要负责工作包括专利分析与专利策略、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技术许可政策、标准策略与推进及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合同审查和法律事务等工作,其职能贯穿科研选题立项-研发中期-形成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全过程。[8]
研究生部
研究生部是所务会和所党委领导下的、执行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育工作指导小组有关研究生教育工作决议的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中科院研究生院关于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方针、政策;
2.紧密配合本所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具有“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精神的IT领域领军型人才和创业者为特色,开展计算所教育品牌建设;
3.规范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住宿、学籍及档案管理、课程建设、助学金/奖学金、论文答辩、导师遴选与培训上岗、学生社团、就业指导、博士后进出站、受理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客座学生、同学会、教育基金会管理等;
4.开展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研究。[9]
财务资产处
财务资产处是按照国家财经政策,负责做好全所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执行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用好用活各项资金、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部门。
其工作职责为: [10] (1)根据计算所战略发展规划制定财务工作规划,根据研究所年度计划,在所长授权范围内,汇总并调整各部门预算,编制年、季度财务预、决算并监督执行;
(2)合理配置财务机构和人员,确保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
(3)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全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监督执行;
(4)负责研究所资金的运筹、调配、核算等工作;
(5)定期进行研究所财务状况分析,及时、准确地报告重大财务风险并提出解决方案;
(6)负责研究所各类项目的预算评估、成本核算和控制,并且对项目的财务风险实施监控;
(7)建立规范的核算体系,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财务、资产信息;
(8)负责国有资产年报、年检、产权变动登记;
(9)负责对分部和下属企业以及基建项目有关财务的监督管理。
(10)负责全所属固定资产(仪器、设备、家具)的管理。
(11)组织和配合科研项目等各类审计工作;
支撑部门编辑
科研支撑中心
科研支撑中心是在所务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于2009年11月成立,是进一步加强我所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的一个重大改革举措,负责全所科研支撑体系的建设。
科研支撑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全所公共科研支撑平台建设、运维服务和管理工作;全所网络环境建设规划、实施与日常维护、技术支持;全所信息化工作规划与实施推进管理(包括网络信息安全日常管理与定期检查);图书期刊的购入管理与借阅服务;图书、资料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维护;文献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公共EDA设计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集成电路相关公共资源库的建立、使用服务与管理;EDA 相关渠道管理;集成电路设计服务等;负责《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四个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等。
中心拥有一套13万亿次计算能力、270TB共享存储空间的共享计算平台和20多台高速信号传输、集成电路验证加速、硬件调试测试实验室设备和防静电实验环境,提供基于虚拟化和云技术的统一IT支撑服务、同构千核实验环境和全流程EDA设计技术服务。图书情报方面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图书情报服务,包括图书资料查阅、项目查新、影响力分析等知识化服务,定期出版的《信息技术快报》为计算机界同行及企业和政府的决策者了解计算所科研工作的窗口。四个学术刊物多年来一直排名国内计算机专业前列,多次获得国家科技期刊奖项和基金资助。
成果介绍编辑
到2006年底,全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93项,共获国家、院、市、部级科技奖励:2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33项,院、部级科技奖励145项。
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信息主动推送的集成系统
基于龙芯CPU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龙芯的SMP芯片组及其相关系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虚拟计算环境的关键技术研究
动态容灾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语义与知识网格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蛋白质质谱鉴定中的优化问题
支持移动、漫游的多媒体会晤业务系统
基于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视频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运动系统及示范应用
基于IPv6移动话音业务关键技术试验
新一代机群关键技术研究
中科SoC芯片系列化关键技术研究
可互操作空间数据引擎的高速通道研究
能力服务器——低成本信息化技术
网络化内存关键技术及原型系统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级关键技术研究及两个典型示范应用
新型结构龙芯CPU研究
蓝鲸网络存储技术成果转化
生物运行机制的形式化描述探索
车载综合信息处理与红外安全系统的研制和智能交通信息交互的研究
B. 人民防空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2008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4号,以下简称“《意见》”)下发后,广州军区与中南五省(区)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贯彻〈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2008〕15号,以下简称“《贯彻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防空工作的工作要求和建设目标,是指导我市人民防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和《贯彻意见》精神,又快又好地推进我市人民防空事业的发展,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人民防空领导和组织建设
(一)落实政府对人民防空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HT〗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肇庆高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人民防空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指定一名副职领导分管人民防空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制,把人民防空工作绩效纳入政府任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分管领导述职内容。各级人防主管部门要组织编制人民防空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有效措施,每年度应向辖区人民政府报告年度工作情况。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一次人民防空工作汇报,研讨和解决人民防空工作重大问题。
(二)坚持军事机关对人民防空工作领导。〖HT〗肇庆军分区和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对辖区人民防空工作负领导责任,在2009年底前明确1名同级军事干部兼任人防办副主任,将人民防空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配合市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抓好人民防空建设工作。肇庆军分区司令部负责协调和指导全市人民防空有关业务。
(三)继续加强各县(市、区)人民防空行政主管部门建设。没有独立设置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县(市、区)要在2009年底前完成。端州区、鼎湖区街道办事处和各县(市)设有市级经济开发区功能的城镇要逐步开展人民防空工作。开展人民防空工作的城镇、街道办事处和重点目标单位要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要求由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另行制订方案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按有关规定配备领导班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中发〔2001〕9号)要求,各县(市、区)人防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任免前须征求当地人民武装部和市人防主管部门意见,按职数配备,应优先在人防系统内选配。进入人防部门的干部职工,应优先在军事院校中挑选。
(五)健全人民防空事业机构设置与管理。根据《贯彻意见》精神,市人民防空工程物业管理站加挂“市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站”牌子,增加人民防空工程质量监督职能。人民防空基本指挥所建成后要及时成立管理机构。
二、提高人民防空警报通信和指挥信息化能力
(一)明确人民防空指挥体系。人民防空警报通信和指挥信息化建设要遵循“军地一体、联合防空、分级控制”的原则,使我市指挥体制统一、指挥机构健全、指挥关系顺位,充分发挥其战时能指挥和平时参与防灾救援的功能。
(二)加快人民防空指挥所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防空组织指挥工作规定》(国人防〔2007〕5号)精神,结合实际,在市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基本建成的基础上,2009年底前完成市人防机动指挥所建设,2010年底前完成基本指挥所建设并投入使用,在条件成熟时还要建设预备指挥所。各县(市、区)要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基本指挥所和机动指挥所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所需土地行政划拨,其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强化人民防空警报能力和有(无)线通信系统建设。人防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人民防空指挥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负责组织辖区警报与指挥通信系统建设,及时编制和修订《防空警报器布点规划》。按规划目标增设警报器,加强设备管理、定期维护检修和技术改造,制订防空警报器管理规定,实施行之有效的手段,保持城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防空警报无线控制系统建设步伐,2009年底前要形成全市范围防空警报统控能力。重点目标和重点范围必须装备具有二次报警能力的警报设备,建立有(无)线双重控制系统。各县(市、区)要尽快建立人防单边带无线电台数传网络,使全市形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并具备数据、声音、图像传输能力的网络,战时用于防空指挥、平时可作用防灾救灾应急通信。信息、广播电视、交通、供电、军事机关、基础电信运营等部门,负责为人民防空指挥信息系统提供网络、管线、信道、频道、电力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三、切实抓好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和利用规划
(一)严格人民防空工程规划管理。要将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列为政府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依法将人民防空建设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将其中要素作为强制性内容予以严格落实。
(二)规范防空地下室规划建设和利用。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定期修编《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人防各专项规划,于2009年前完成编制《肇庆市城区(含高要市城区)人防地下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要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工作方针,防护工程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城市规划区新建民用建筑必须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因地质条件无法修建的,要按照规定标准缴纳易地建设费。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批准免建、少建防空地下室和减免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不得以少建、不建防空地下室或减免易地建设费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防空地下室防护工程设计、审查、监督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会同建设部门共同负责。新建民用建筑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查、认可的,规划部门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不得发给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开工。民用建筑工程竣工后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验收或未出示其已缴纳人防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凭证的,建设部门不得给予竣工验收备案。根据国防战备需要,并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已建的人防工程在保障防护能力的前提下,制订人民防空地下工程利用规划,达到“整合资源、改造利用、强化管理、盘活资产、以物业养物业”的目的,实现“战备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强化已建防护工程和配套设施管理,营造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投资环境。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在建设工事时,应积极改造旧工事,完善战备功能,强化平战转换和管理,依据战备需要和地理要素,合理安排防护工事使用性能,提高其平战结合的可用性。单建式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配套设施及附属工程)享受国防工程和社会公益性项目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土地使用税。坚持“谁投资、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发利用人民防空工程,并享受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自来水和用电增容减免,用水量和用电量适当宽松等方面优惠政策,改善其投资环境。
四、积极制订《防空袭方案》和《重点目标防护方案》,建设实施平战两用的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疏散地域等场所
(一)修订《防空袭方案》。各县(市、区)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要根据修订方案的要求和纲目,认真组织《防空袭方案》修订工作。《防空袭方案》由地方政府和人民武装部审定,报市人民政府和肇庆军分区批准后,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
(二)制订《重点目标防护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发改部门牵头、人民防空等主管部门和重点目标主管部门监督指导、重点目标单位具体落实”的原则,确定辖区重点目标并划分类别,组织、指导重点目标单位组建防护机构和防空救援队伍。每个重点目标要制订防护方案和应急救援方案,并报军事机关和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备案。平时应加强对重点目标的伪装防护,明确职责任务,适时开展防护演练。属重要工程或重大项目的,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或备案前须征求人民防空部门意见。
(三)建设人民防空疏散基地、疏散地域等场所。有计划地建设应对战时临时安置、疏散人员和突发重大灾害的场所。建设应具有疏散隐蔽和接替指挥双重功能、平战两用的人民防空疏散基地场所。按照《广东省肇庆市防空袭方案》的具体措施,切实做好战备防空疏散保障和疏散人员分配工作,划分隐蔽位置,确定疏散路线,标明工事出入口,维持疏散治安秩序。规划、建设部门在规划、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设施时要兼顾人民防空疏散功能的需要,做到布局合理、方便疏散、保障供给和有利服务。
五、积极推进防空防灾一体化转变
要将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纳入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作为应急管理成员单位,明确相应职能职责。加强指挥信息化建设,在防灾救援中充分利用人民防空指挥、通信、警报、工程和防空救援组织等资源,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指挥救援提供支持。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适时加挂“市民防局”牌子,增加民防职能,积极推进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向防空防灾一体化职能转变。
六、依法落实人民防空建设经费
(一)落实政府负担的人民防空经费。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列支人民防空建设经费,确保人民防空重点建设项目等资金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人民防空工作人员予以适当的下洞补贴。
(二)规范社会负担的人民防空经费的征缴、使用和管理。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足额征收社会负担的人民防空经费,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项用于人民防空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使用社会负担的人民防空经费,需按规定报上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批准。各级财政、审计、监察和人民防空部门要加强对社会负担的人民防空经费征缴、使用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
七、加大人民防空执法监督和宣传教育力度,做好年度防空警报试鸣活动
(一)加大人民防空执法和监管力度。加强人民防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法规宣传机构,落实人民防空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人民防空工作问责制,提高人防执法能力。对在人民防空工作中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造成损失、影响恶劣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上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接受举报或监督检查发现重大案件的,依法查处。
(二)做好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工作。将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纳入国防教育体系,纳入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范围,纳入社区宣传工作,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大中小学教育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人民防空主管部门每年度在中小学开展“三防”教育,宣传部门与新闻媒体应积极配合。各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要主动承担防灾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群众防空观念和忧患意识。
(三)抓好防空警报试鸣工作。各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要认真开展年度防空警报试鸣活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在警报试鸣前要加强对政府关于防空警报试鸣公告的宣传,交警、供电、信息中心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试鸣工作。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要适时结合防空警报试鸣工作,会同军事机关选择合适的社区开展防空袭疏散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