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专家建言网络安全
扩展阅读
更改电信光猫网络设置 2025-01-15 13:41:23
不是无线网络的手机 2025-01-15 13:30:14

专家建言网络安全

发布时间: 2024-08-20 18:30:41

‘壹’ 林闽钢的代表成果

(含教材和个人主编着作)
15. 《现代社会保障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4. 《现代社会服务》,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3.《现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流派与名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
12.《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中国经验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与创新》(第二主编刘喜堂),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 艾伦·迪肯(Alan Deacon)着:《福利视角——思潮、意识形态及政策争论》,周薇等译,林闽钢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09.《中国社会政策》(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08.《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第二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07.《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06.《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05.《转变中的经济秩序:社会学视野下的企业与市场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04.《走向全球化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林闽钢等着),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
03.《农村社会学》(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2.《跨世纪的环境发展》(第二作者为常佳伟),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01.《现代社会保障》,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85.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优化路径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7期。
84.《社会救助法的定位和框架》,《中国民政》,2014年第2期。
83.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第二作者周正),《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取向和定位》(第二作者梁誉),《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81. 《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及实现途径》,《人口与社会》,2014年第1期。
80. 《中国老年人口养老状况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第二作者梁誉、刘璐婵),《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79. 《医疗服务体系的纵向整合模式及其选择》(第二作者张瑞利),《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78. 《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政府资助方式研究》(与程绍辉合作),《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77.《底层公众现实利益的制度化保障: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和发展路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1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4年第2期。
76.《中国贫困家庭类型、需求和服务支持研究》(第二作者梁誉、刘璐婵),《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75.《社会保障教学和研究的历史追溯:以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为基点的研究》(第二作者王刚),《社会保障研究》(京),2013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3年第9期。
74.《我国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73. 《实行国民年金制度改革,增强养老保险的公平性》,《新华月报》,2013年第15期。
72. 《论我国群体性事件管理的柔性化》(第二作者陶鹏),《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6期。
71. 《职业福利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与丁学娜合作),《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3期。
70. 《从三个方向瞄准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目标》,《中国社会保障》,2013年第9期。
69.《我国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社会服务管理》,(与丁群晏合作),《东岳论丛》,2013年第7期。
68. 《区域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估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城市发展研究》(第二作者王增文),2013年第3期。
67.《缓解城市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的政策体系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1期转载;
66. 《东亚福利体制研究: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社会保障研究》(京)(第二作者刘璐婵),2012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3年第3期。
65.《我国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探索》,《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第6期。
64.《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基于CHNS数据的分析》(第二作者为张瑞利),《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
63.《城市贫困救助的目标定位问题——以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东岳论丛》,2011年第5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1年第8期。
62.《试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月刊》,2011年第7期。
61.《我国城市低保家庭脆弱性的比较分析》,《社会保障研究》(第二作者为祝建华),2011年第6期。
60.《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发展战略研究》,《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59.《回到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的蒂特马斯立场辨析》,《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11年第5卷。
58.《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与李凤琴合作),《河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7.《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发展战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56.《灾害救助中的政府与NGO互动模式研究》(第二作者为战建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55.《我国进入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推进时期》,《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1期。被《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24期转载。
54.《代际分化视角下的东亚福利体制》(第二作者为吴小芳),《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1年第3期。
53.《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52.《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整合》,《学海》,2010年第4期。
51.《灾害救助中的NGO参与及其管理——以汶川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为例》(第二作者为战建华),《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3期。
50.《福利污名的社会建构》(与祝建华合作),《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0年第9期。
4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隐性强制研究》,(第二作者为郭燕),《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5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10年第7期。
4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平衡性分析》(第二作者为吴小芳),《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年第8期。
47.《化解供方诱导需求与重构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控费路径》,《学海》,2009年第2期。
46.《东亚福利体制与澳门社会政策发展》,载李向玉主编:《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45.《转型期我国体制型风险的成因及其治理》(与童文莹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4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2期。
43.《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选择》,《群言》,2009年第6期。
42.《中国转型时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第二作者为许金梁),《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被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22期全文转载; 全文收入《专家建言》,2008年第19期。
41.《中国贫困治理三十年回顾与前瞻》(第二作者为陶鹏),《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4期转载;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9年第4期。
40.《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社会民主主义的公共政策转型》,《二十一世纪》(香港),2008年8月号,总第108期。
3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失及其治理方略》,《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8年第8期。
38.《东亚福利体制与社会政策发展》,《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
37.《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医疗券”研究》(第二作者为李楠),《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5期。
3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失研究》,《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35.《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34.《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模式探讨》,《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第4辑。
33.《高科技园区的社会建构: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2期。
3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何去何从》,《中国社会保障》,2006年第7期。
31.《慈善组织社会问责探讨》,《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6期论点摘编;
30.《欧盟反社会排斥政策探讨》(第二作者为董琳),《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年第3辑。
29.《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治理结构的转型》,《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转载;
28.《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第二作者为吴娆),《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27.《我国行业性中介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商贸经济》2005年第10期;
26. Min Zhou and Mingang Lin. 2005.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Ethnic Capital: The Case of Immigrant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5.《危机事件与集体行动逻辑》,《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24.《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与周敏合作),《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转载;
23.《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22.《社区福利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第9期;
21.《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社会》,2002年第7期;
20.《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9.《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9期;
18.《建构责任多元化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的福利病治理及其借鉴》(第二作者为刘立强),《学海》,2002年第2期;
17.《福利多元化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第二作者为王章佩),《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转载;
16.《苏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期;
15.《迈向网络时代的新社会学》,《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0年第4期;
14.《社会学危机的内涵:社会学中库恩主义思潮评述》,《学海》,2000年第2期;
13.《章太炎与中国社会学》(第二作者为李保军),《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2.《德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改革》,《当代社会保障》,1998年第3期;
11.《苏南城市化发展研究》,《江海学刊》,1996年第5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6 年第6期;
10.《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评价》(第二作者为李建秋),《当代社会保障》,1995年第3期;
09.《中国农村社会机制及运行模式的转换》,《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5 年第5期;
08.《建立我国农村贫困监测体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10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5 年第12期;
07.《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调适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
06.《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界定》,《管理现代化》,1994年第2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 年第3期;
05.《国外关于贫困程度测量的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7期;
04.《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与童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被全文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4 年第6期;
03. Tong Xing and Lin Mingang. 1993. A Study on Poverty Line in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 No.3.
02.《吸毒行为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3年第3期;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3 年第4期;
01.《面对8500万贫困人口》,《社会保险导刊》,1993年第3期;
其它
11.《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着力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29日。
10.《创新社会治理的四个关键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日。
09.《为城市低保贫困家庭提供社会救助服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30日。
08.《推进城市贫困家庭分类救助,促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中国社会报》,2012年12月24日。
07.《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定位、重点及其配套措施》,《中国社会报》,2012年2月27日。
06.《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促进民生持续改善》,《新华日报》,2011年4月29日B5。
05.《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人民日报》,2011年2月24日第7版。
04.《中国如何实现养老“倍增计划”》,《钱经》,2011年第5期。
03.《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四大梗阻》,《中国社会报》,2006年8月23日第3版。
02.《美国华人社区的蜕变:从唐人街到蒙特利公园市》,《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第2期。
01.《经济社会学的新探索:评汪和建的〈现代经济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选取)
17. 20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12&ZD063),主持人。
16. 2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研究(11JJD840010),主持人。
15. 2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立和健全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11BGL069),主持人。
14. 2010,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苏南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0JD014),主持人。
13. 2010,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民政部社会救助司项目:缓解我国低收入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MSJ10-003),主持人。
12. 2009,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民政部社会救助司项目: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绩效评估(MSJ09-001)。主持人。
11. 200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项目: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34109032),主持人。
10. 2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发展的社会政策研究(NCET-08-0285),主持人。
09. 2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研究(07BSH068),主持人。
08. 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缺失及其对策研究(70641031),主持人 。
07. 200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研究(04SHB013),主持人。
06. 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70341033),主持人 。
05. 2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企业科层制与市场网络的关系(01CSH004),主持人。
04. 1999,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cation in Asia项目:苏南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主持人。
03. 199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乡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97CSH004),主持人。
02. 199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苏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社会问题(06-015),主持人。
01. 199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项目:Seven Farmers in Asia: A Comparative Rural Sociology,第二主持人。 08. 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14年-2017年)
07. 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2017年);
06. 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05. 中国卫生经济理论和政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04.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
03. 中国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
02. 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成员、干事;
01. 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09. 2013. 5. 9-11, 2013年台湾社会福利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金门,金门大学。
08. 2012. 11. 6. Persistent Poverty in Urban China: Patterns and Challenges, The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an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07. 2012. 9. 8-9. New Social Risk and the Changing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ecurity, Tokyo Keizai University, Japan.
06. 2010. 12. 3-4, 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与大中华地区的政策回应研讨会,香港,香港教育学院。
05. 2010. 5. 7-8, 第十届台湾社会福利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嘉义,中正大学。
04. 2009. 5. 23-24, 第九届台湾社会福利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台北,东吴大学。
03. 2009. 4. 21-22, 腾飞的澳门:回归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澳门理工学院。
02. 2006. 11. 25-26. Labor Migration,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sia,The 16th Japan-korea-China Joint Symposium,Saga University, Japan.
01. 2002. 10. 9. The Human Face of Global Mobility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Skilled and Professional Migration in Europe and the Asia-Pacifi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02. 2012.10-12,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
01. 200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受到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cation in Asia基金会资助;
10. 2013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2);
09. 201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2);
08. 2010年,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07. 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06. 2004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05. 2003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1);
04. 2002年,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
03. 1999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2);
02. 1997年,江苏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01. 199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2)。 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表示,城乡社会保障分割,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造成了损害。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制度并轨和体系整合,将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把城乡分设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制度合一、服务衔接、功能配套”的保障体系。体系整合是提升效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它要求加快实现从分散立法向综合立法转变,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范围,整合保障项目的业务管理流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的中期目标是一个制度、两个标准、覆盖全体,即先实现基本保障制度的统一,但允许城乡待遇存在差别,制度覆盖全体居民;长期目标是多个层次、统一管理、协调发展,即除了统一基本保障制度,还需构建城乡一体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并实现统一管理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