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设置 » 网络议程设置辨析
扩展阅读
手机视频截取gif软件 2024-09-29 02:26:58
24g中继无线网络设置 2024-09-29 02:24:37
联通网络设置接入点5g 2024-09-29 02:15:36

网络议程设置辨析

发布时间: 2024-06-25 03:41:45

Ⅰ 《传播学教程》此书重点

以下都是《传播学教程》的重点,希望你学业有成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一) 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定义:P73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定义P81
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 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二) 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一)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二)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
(三)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
第二节: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
(二) 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一)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
(二)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
(三)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
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
(一)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
(二)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 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
(二)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
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
二、利益禾逵刖�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种饕�绞絇132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
(二)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
(三) 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两种含义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
(二) 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三) “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
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
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
(一) 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
(二) 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
(三) 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
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一)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
(三)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
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一) 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
(二)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
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
(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
(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
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一)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
(二) “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
(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麦库姆斯和肖的观点P2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三个特点P214-215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着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P216
韦弗的三类公众议题(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P216
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P217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意义: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重要作用、使人们注意大众传播过程的背后控制问题P217-218
问题:只强调“形成”而不涉及“反映”、不能绝对化P218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三个要点:P221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
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
“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
“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与人的行为关系密切的三种现实(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P224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格伯纳“培养”理论的内容P226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
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文化指标研究的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P228-229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一) 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蒂奇诺的“知沟”扩大三个原因P231
(二) “上限效果”假说:“上限效果”假说的内容P231
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
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2-233;缩小社会“信息沟”乃至“知沟”的两个对策P234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一) 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
(二) 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二、“新世界秩序”论争: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
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
第十四章 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传播现的三个原因P257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西欧:塔尔德的模范理论P258、西默尔的传播网络理论P259
美国:杜威:对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点P259、哭利:《社会组织》的“传播”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我的概念P259、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传播”的定义P259-260、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P260、李普曼:“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P260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一) 拉斯韦尔:传播三项基本功能与5W模式P261
(二) 卢因:把关人研究P261
(三)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P262
(四) 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的贡献P262
(五) 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单位、编写教材、出版论着)P263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一)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传播模式)P265
(二) 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的运用P266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一)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局限P267
(二)美国经验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主义的社会观P2668
(三)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14个重大成果P26669-270
三、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一)批判学派的由来极其立场: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不同)P271-272
(二)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派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伯马斯批判理论P275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

Ⅱ 𨱒庢湰涔剧殑涓昏佷綔鍝

锛堜竴锛夎宪浣
1.銆婂獟浠嬬粡娴庝笌涓锲界粡娴庣爷绌躲嬶纴涓婃捣浜ら氩ぇ瀛﹀嚭鐗堢ぞ2010.1
2.銆婃枃鍖栦綋鍒舵敼闱╀笌浼犲獟闆嗗洟缁忚惀绠$悊銆嬶纴涓婃捣浜ら氩ぇ瀛﹀嚭鐗堢ぞ锛埚緟鍑虹増锛
3锛庛娄腑锲藉ぇ浼椾紶濯掕绋嬭剧疆锷熻兘镰旂┒銆嬶纴鐢樿们浜烘皯鍑虹増绀2002-7锛
銮峰缑鏁栾偛閮ㄣ佸浗锷¢櫌瀛︿綅濮斿憳浼氭壒鍑嗕负钬滃叏锲戒紭绉鍗氩+璁烘枃钬濇彁钖嶈烘枃锛
銮峰缑涓婃捣甯傜涓冩$ぞ浼氱戝︿紭绉鎴愭灉璇勫栦腑銮峰缑浜岀瓑濂栥
4.銆娄紶鎾瀛︾爷绌舵柟娉曞艰恒嬶纴涓锲戒汉姘戝ぇ瀛﹀嚭鐗堢ぞ2008.10
5.璐㈢粡鏂伴椈.涓滃寳璐㈢粡澶у﹀嚭鐗堢ぞ銆2006.8
锛堜簩锛夎烘枃
1锛庝腑锲藉弹浼椾笌浼犲獟璁绋嬭剧疆锷熻兘锛 澶嶆棪瀛︽姤(绀句细绉戝︾増)2003.1锛屼腑锲界ぞ绉戞枃鎽2003.3
2.鍙椾䌷璁绋嬨佸獟浠嬭绋嬩笌鐪熸g幇瀹炲叧绯绘楠岋纴鐜颁唬浼犳挱2002.4浜哄ぇ澶嶅嵃璧勬枡2002.6杞杞
3锛庢垜锲戒紶濯掔粍缁囧彂灞旷殑鐩镙囥佽矾寰勫拰绛栫暐镰旂┒.鏂伴椈鐣 2006.1銆佹柊鍗庢枃鎽2006.15
4.娆х编浼犲獟浜т笟瑙勫埗鍙婃ā寮忥纴褰扑唬浼犳挱 2006-09-15 浜哄ぇ澶嶅嵃璧勬枡杞杞
5.涓锲戒紶濯掍骇涓氩彂灞旷殑绯荤粺宸ョ▼镰旂┒.鏂伴椈鐣.2005.6
6. 鏋勫缓骞跨数鍐呭逛骇涓氱殑ERIM绯荤粺鍒涙剰妯″纺锛屾柊闂荤晫2008-12-15
7.璁绋嬭剧疆鐞呜虹爷绌剁殑瓒嫔娍锛 褰扑唬浼犳挱 2004-03-25
8.鎻忚堪浼犳挱鍐呭圭壒寰併妫楠屼紶鎾镰旂┒锅囱锯攒铍鍐呭瑰垎鏋愭硶绠浠(涓) 锛
褰扑唬浼犳挱 1999-12-15
9.涓锲戒紶濯掍骇涓氩竞鍦虹粨鏋勚佽屼负涓庣哗鏁埚垎鏋愶纴鏂伴椈澶у2005-09-30
10.鎻忚堪浼犳挱鍐呭圭壒寰併妫楠屼紶鎾镰旂┒锅囱锯攒铍鍐呭瑰垎鏋愭硶绠浠(涓)锛
褰扑唬浼犳挱 2000-01-20
11.妞嶅叆寮忓箍锻婄殑杩愮敤鍜屽勭悊镰旂┒钬斺斾互2007骞村ぎ瑙嗘槬鏅氢负渚嬶纴
骞垮憡澶ц(鐞呜虹増)锛2007-08-10
12.璁绋嬭剧疆镐濇兂娓婃簮鍙婃棭链熷彂灞曪纴褰扑唬浼犳挱锛2003-05-25
13.琛屼负鍙橀噺瀵硅绋嬭剧疆鏁忔劅搴﹀奖鍝岖殑瀹炶瘉镰旂┒锛岀幇浠d紶鎾2004-02-15
14.涓锲戒紶濯掆滆棰樿剧疆锷熻兘钬濈幇鐘跺垎鏋悫斺旀垜锲介栨″氨浼犲獟钬滆棰樿剧疆锷熻兘钬濊繘琛屾娊镙疯皟镆ワ纴鏂伴椈璁拌2001-06-05
15.瀛︿範鍨嬬粍缁囩殑鍐呮兜鍙婃垚闀挎満鍒讹纴璐㈣锤镰旂┒锛2004-02-01
16.鎴戝浗浼犲獟浜т笟鍙戝𪾢镄勮矾寰勚佺洰镙囧强鎺鏂斤纴鏂伴椈鐣岋纴2006-02-28
17.涓婃捣缃戠粶鍙椾䌷镄勭幇鐘跺强鍙戝𪾢瓒嫔娍铍铍钬滀笂娴峰竞姘戜笌濯掍粙鐢熸佲濇娊镙疯皟镆ユ姤锻
(涔嬩笁) 鏂伴椈璁拌 2000-09-05
18.锘轰簬鍏卞悓鍒╃泭镄勪笂娴锋苯杞﹀伐涓氲法鏂囧寲绠$悊妯″纺锛岃蒋绉戝 2005-08-28
19.涓澶涓庡湴鏂瑰厷镄勬満鍏虫姤璁绋嬬殑瀹炶瘉鍒嗘瀽
钬斺斻娄汉姘戞棩鎶ャ嬩笌銆婅В鏀炬棩鎶ャ嬩釜妗堢爷绌讹纴鏂伴椈鐣 2003-04-28
20.蹇幂悊鍙橀噺瀵硅绋嬭剧疆鏁忔劅搴﹀奖鍝岖殑瀹炶瘉镰旂┒锛屼笂娴蜂氦阃氩ぇ瀛﹀︽姤(鍝插︾ぞ浼氱戝︾増) 2005-04-30
21.浜哄彛缁熻″﹀彉閲忓硅绋嬭剧疆鏁忔劅搴﹀奖鍝岖殑瀹炶瘉镰旂┒锛屾柊闂诲ぇ瀛2003-09-30
22.鍏氱殑链哄叧鎶ヤ笌鏅氭姤璁绋嬬殑瀵规瘆镰旂┒钬斺斻婅В鏀炬棩鎶ャ嬩笌銆婃柊姘戞櫄鎶ャ嬩釜妗堢爷绌讹纴
褰扑唬浼犳挱 2005-09-25
23.鎴戝浗鎶ヤ笟闆嗗洟镄勫岗钖屾不鐞嗙粨鏋勶纴 褰扑唬浼犳挱 2005-01-25
24.涓锲戒紶濯掍笟鎶曡瀺璧勭瓥鐣ユ敛搴滃喅绛栫殑鍗氩纸鍒嗘瀽锛
涓婃捣澶у﹀︽姤(镊铹剁戝︾増)锛2005-06-30
25.镞ユ湰鏂伴椈涓庝紶鎾镰旂┒杩拌瘎锛屾柊闂讳笌浼犳挱镰旂┒ 2000-03-30
26.鍧氭寔鍏氭у师鍒 瀹炵幇铡嗗彶杞鎶樷斺旀垜锲戒笁娆℃柊闂绘敼闱╃殑瀵规瘆镰旂┒锛
涓锲借拌咃纴1999-11-15
27.钬沧柊闂荤瓥鍒掆濈殑鐣屽畾鍙婃ц川锛岀幇浠d紶鎾-鍖椾含骞挎挱瀛﹂櫌瀛︽姤 2000-08-15
28.鎻忚堪鍙椾䌷鐗瑰緛銆鎻绀哄洜鏋滃叧绯烩攒钬旇皟镆ョ爷绌舵硶绠浠嬶纴褰扑唬浼犳挱 2000-05-20
29.瀵广婂瑰浗鍐呮湁鍏斥灭‖鏂伴椈钬濆拰钬滆蒋鏂伴椈钬濈晫瀹氱殑璐ㄧ枒銆嬬殑璐ㄧ枒锛屽浗闄呮柊闂荤晫 1999-04-20
30.鏋勭瓒鎴戝浗浼犲獟浜т笟鍙戝𪾢镄勭郴缁熷伐绋嬶纴鏂伴椈鐣 2005-08-28
31.镞ユ湰鏂伴椈娉曞埗:鍐茬獊涓庡拰瑙o纴鏂伴椈璁拌 2000-02-05
32.涓锲芥柊闂讳紶鎾瀛﹀︾戝缓璁剧殑3PC妯″纺鏋勬兂锛 鐜颁唬浼犳挱 1999-06-15
33.鎻忚堪鍙椾䌷鐗瑰緛銆鎻绀哄洜鏋滃叧绯烩攒铍璋冩煡镰旂┒娉旷亩浠(涓)锛屽綋浠d紶鎾 2001-01-25
34.璁哄ぇ浼椾紶濯掍笌鍒涙柊鍨嫔浗瀹跺缓璁撅纴 绉戞妧绠$悊镰旂┒ 2007-08-15
35.鏂伴椈涓庡d紶杈ㄦ瀽锛屾柊闂荤埍濂借2000-04-10
36.鏂伴椈鍟嗗搧灞炴ф柊璁猴纴鎺㈢储涓庝簤楦 1999-07-20
37.鎴戝浗鎶ヤ笟闆嗗洟涓夌淮缁╂晥鍧囱娌荤悊妯″纺锛屼腑锲芥姤涓2005-09-15
38.涓锲藉弹浼椾笌澶т䌷浼犲獟璁绋嬭剧疆锷熻兘镰旂┒锛岀浜屽众涓锲戒紶鎾瀛﹁哄潧 2002-06-01
39.瀛︿範鍨嬬粍缁囩殑L钬擮IC绯荤粺钥﹁垗鍙娄簰锷锛岀粡娴庣$悊 2004-01-08
40.绾犳d腑锲芥苯杞﹀伐涓氢富浣撶珵浜夊姏涓庝骇鍝佺珵浜夊姏镄勯敊浣嶏纴缁忔祹绠$悊2004-04-08
41.锘轰簬鍏卞悓鍒╃泭镄勪腑寰锋苯杞﹀伐涓氲法鏂囧寲绠$悊镰旂┒.杞绉戝2005.4
42.瀹d紶绠$悊涓庡喅绛栵纴 涓锲借拌2000-11-15
43.涓夋℃敼闱╀笁涓涓嶅彉镄勮瘽棰 锛屽啗浜嬭拌 2000-08-15
44.鎶㈠崰甯傚満鍒堕珮镣光斺斻婇潚骞存姤銆嫔彂灞旷瓥鐣ヨ瘎鏋愶纴涓锲藉嚭鐗2000-07-30
45.杩愮敤瀹d紶瑙勫緥 鎻愰珮瀹d紶璐ㄩ噺钬斺旇皥瀹d紶鍙婂叾镐ц川鍜屽姛鑳 锛岃拌呮憞绡 2000-10-15
46.瀛︽湳鎴愭灉路璁烘枃 琛屼负鍙橀噺瀵硅绋嬭剧疆鏁忔劅搴﹀奖鍝岖殑瀹炶瘉镰旂┒锛
涓锲藉︽湳骞撮壌(浜烘枃绀句细绉戝︾増) 2004/01/01
47.鍏氭姤閲嶅ぇ浜嬩欢鎶ラ亾涓璁绋嬭剧疆镩烘湳璇勬瀽钬斺斾互銆婅В鏀炬棩鎶ャ嬩负涓渚嬶纴
涓滃崡浼犳挱锛200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