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网络安全的主要特征
网络安全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② 网络安全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抵赖性。
保密性是指网络中的信息不被非授权实体(包括用户和进程等)获取与使用。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国家机密,也包括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商业机密和工作机密,还包括个人信息。
人们在应用网络时很自然地要求网络能提供保密性服务,而被保密的信息既包括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也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
主动防御走向市场:
主动防御的理念已经发展了一些年,但是从理论走向应用一直存在着多种阻碍。主动防御主要是通过分析并扫描指定程序或线程的行为,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判定是否属于危险程序或病毒,从而进行防御或者清除操作。
不过,从主动防御理念向产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智能化问题。由于计算机是在一系列的规则下产生的,如何发现、判断、检测威胁并主动防御,成为主动防御理念走向市场的最大阻碍。
由于主动防御可以提升安全策略的执行效率,对企业推进网络安全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尽管其产品还不完善,但是随着未来几年技术的进步,以程序自动监控、程序自动分析、程序自动诊断为主要功能的主动防御型产品将与传统网络安全设备相结合。
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效准确地对病毒、蠕虫、木马等恶意攻击行为的主动防御产品将逐步发展成熟并推向市场,主动防御技术走向市场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③ 网络安全的特性
保密性 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 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 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 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审查性 出现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从网络运行和管理者角度说,希望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受到保护和控制,避免出现“陷门”、病毒、非法存取、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胁,制止和防御网络黑客的攻击。对安全保密部门来说,他们希望对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防堵,避免机要信息泄露,避免对社会产生危害,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④ 网络安全的五个特征
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网络安全解决措施的信息。例如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可审查性:出现安全问题时提供依据与手段。
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在网络空间中,管理、运行以及拥有者、用户等主体间的责任难以完全划清,维护网络安全,不是一个部门、某些机构的“份内事”,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共同的责任。
⑤ 网络安全的特征是什么
网络安全五个属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以及不可抵赖性。这五个属性适用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教育、娱乐、医疗、运输、国家安全、电力供给及通信等领域。
第一、保密性
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或者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保密性是指网络中的信息不被非授权实体获取与使用。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国家机密,也包括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商业机密或者工作机密,还包括个人信息。人们在应用网络时很自然地要求网络能够提供保密性服务,而被保密的信息既包括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也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
第二、完整性
数据未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或丢失的特性。数据的完整性是指保证计算机系统上的数据和信息处于一种完整和未受损害的状态,这就是说数据不会因为有意或者无意的事件而被改变或丢失。除了数据本身不能被破坏外,数据的完整性还要求数据的来源具有正确性和可信性,也就是说需要首先验证数据是真实可信的,然后再验证数据是否被破坏。
第三、可用性
可用性是指对信息或资源的期望使用能力,即可授权实体或用户访问并按要求使用信息的特性。简单来说,就是保证信息在需要时能为授权者所用,防止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系统拒绝服务。比如网络环境下的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
第四、可控性
可控性是人们对信息的传播路径、范围及其内容所具有的控制能力,即不允许不良内容通过公共网络进行传输,使信息在合法用户的有效掌控之中。
第五、不可抵赖性
也就是所谓的不可否认性。在信息交换过程中,确信参与方的真实统一性,即所有参与者都不能否认和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或者承诺。简单来说,就是发送信息方不能否认发送过信息,信息的接收方不能否认接收过信息。
⑥ 网络安全定义、特点、分类
网络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
主要指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及其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广义上讲,凡是涉及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网络安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技术性和管理上的诸多原因,一个网络的安全由主机系统、应用和服务、路由、网络、安全设备、网络管理和管理制度等因素决定
1.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和进程;
2.完整性:保护数据不被没有得到许可的实体修改,并且能够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
3.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妨碍授权者的工作;
4.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
5.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全方位、整体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反映了不同的安全问题。
根据国家计算机安全规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实体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用安全。
根据网络的应用现状情况和网络的机构,可将安全防范体系划分为5层:
1.物理层安全:包括通信线路安全、物理设备和机房安全等。主要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软/硬件设备的安全性、设备备份、防灾害能力、防干扰能力、设备运行环境和不间断电源保障等。
2.系统层安全:网络内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安全,主要体现3个方面:(1)操作系统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不安全性因素,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系统漏洞等;(2)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问题;(3)病毒对操作系统的威胁。
3.网络层安全:主要有网络层身份认证、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保密和完整性、远程接入的安全、域名系统的安全、路由系统的安全、入侵检测手段和网络设施防毒等。
4.应用层安全:主要由提供服务的应用软件和数据的安全性产生,包括Web服务、电子邮件系统和DNS等,还包括病毒对系统的威胁
5.管理层安全:主要包括安全技术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制度、部门与人员的组织规则等。
⑦ 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特征
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特征有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使得信息安全发展出更多的安全要素,例如可认证性、不可抵赖性和实用性。
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在促进政府和企业信息系统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为降低安全风险,提升安全等级,解决安全问题,一个新兴的、庞大的产业由此诞生——信息安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