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滴滴下架背后:中企赴美上市需披露何种信息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谢九
7月4日,滴滴被监管部门要求从应用商店下架,原因是“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滴滴被下架之后,暂停新用户注册,已下载滴滴App的用户可正常使用。
早在7月2日,滴滴就已经被监管部门要求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目的是“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在业内早就司空见惯,但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
图 视觉中国
6月30日,滴滴低调赴美上市,上市交易刚刚才3天,就收到了监管部门的重罚。滴滴到底违规收集了什么信息,现在还没有公开。之前有网友猜测,滴滴为了去美国上市,把中国的道路信息和用户数据泄露给美国,滴滴方面的回应是“恶意造谣。”滴滴的副总裁表示,“和众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一样,滴滴国内用户的数据都存放在国内服务器,绝无可能把数据交给美国”。
那么,滴滴到底有没有可能泄露数据呢? 熟悉一些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中国赴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
图丨视觉中国
今年3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示,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该消息引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集体大跌。中国外交部也表示坚决反对,“我们敦促美方停止将证券管理政治化、停止针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做法,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提供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那么,这份为《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大的反应呢?
2001年,美国爆发了着名的安然公司造假丑闻,为了解决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美国推出了严厉的萨班斯法案,创建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监管。
美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都能够接受PCAOB的监管,但是涉及到美国之外的公司,PCAOB的监管就遇到了一定的阻力。2019年,PCAOB曾经公布了一份名单,在过去2年内,有241家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拒绝接受检查,其中137家来自中国大陆,93家来自中国香港。
当地时间2020年3月9日,美国纽约,纽约证券交易所内景。(图 视觉中国)
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监管机构无法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获得在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底稿,因为这和中国的相关法规形成了抵触。 2009年,中国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曾经出台一份文件,叫做《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要求“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这和美方的监管就形成了冲突。后来中美双方的监管机构几经沟通,但最终中方也无法完全满足美方的要求。
2020年4月份,瑞幸咖啡造假事件曝光之后,美国有了足够的理由对中国公司加强监管。 去年6月份,美国参议院提出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该法案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提出了更多的信息披露要求,核心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如果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要求,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第二,上市公司需要提交文件,证明没有被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披露董事会里共产党官员姓名、共产党党章是否写入公司章程等。
在美国参议院首次提出该方案之后,去年年底,美国众议院也通过了该法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通过。今年3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示,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正案。
图 视觉中国
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正式生效之后,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想要保留上市资格,就必须满足信息披露要求,否则就有可能被取消上市地位。 对于滴滴而言,作为国内出行领域的龙头老大,原本早就应该实现上市梦想,但是由于过去几年的几起恶性事件,让滴滴的上市之路变得无比坎坷。这一次滴滴终于来到了美国资本市场,应该也是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市机会,对于美国方面的信息披露要求,自然也是会尽量满足。当然,这种信息披露的底线是否会触犯国内的相关保密规定,这也只有监管部门来做出认定。
近期迎来监管风暴的不只是滴滴,还有BOSS直聘、运满满和货车帮等几家公司,这家公司也都被要求展开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暂停新用户注册。 无独有偶,这几家公司都是在今年6月份在美国上市, BOSS直聘的上市日期是6月11日,运满满和货车帮的实际控制人满帮集团,上市日期是今年6月22日,滴滴上市日期是6月30日。
目前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大概有200多家,还有更多计划赴美上市的公司, 对于这些已经在美国上市,或者计划将来去美国上市的公司而言,未来将不得不在中美双方的双重监管中生存, 一方面要满足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否则就将失去美国的上市地位,同时更要满足国内的监管要求,否则可能连日常经营都无法进行。 但想要同时满足中美双方的监管需求,难度之大也是不难想象。
图 视觉中国
对于那些既想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又不触犯国内监管要求的高 科技 公司而言,将来还有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就是去香港上市。 一方面,香港资本市场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满足很多高 科技 公司的融资需求,同时,也没有美国资本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和去美国上市遭遇的双重压力相比,香港资本市场无疑要友好很多。
如果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高 科技 公司放弃在美国上市,转而投奔香港资本市场,这对于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乃至提升香港经济无疑也是大有裨益。 在滴滴、BOSS直聘等几家赴美上市的公司被强力监管之后,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公司考虑将香港作为上市首选之地。
❷ 为何很多互联网企业都选择在美国上市新规下赴美上市大潮将结束
7月初,政府突然叫停滴滴出行,将滴滴出行等20多款APP下架,给出的原因是滴滴出行严重的收取了用户的各类个人信息,但真实原因绝不仅仅如此。在政府叫停滴滴出行之前,也就是上个月的月底滴滴出行悄摸摸的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其上市的小心翼翼,没有做宣传,也没有在官网去展示。然后7月10日,中国国家网信办就颁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滴滴出行很有可能在美国上市之后,将国内的用户信息交给了美国!
为什么这么多的互联网企业都选择了美国上市?
针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也非常奇怪,为什么阿里、滴滴等一系列互联网公司都选择了纳斯达克上市呢?为什么不在中国的A股上市,为什么不在新三板上市?或者再近地说,为什么没有直接选择港股上市?
原因很简单,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好处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条件要比中国A股宽松许多,宽松在哪里呢?首先也说明一下中国A股上市的难度在哪里。A股上市的条件是近三年连续净盈利3000万以上,就单单这一点,就把这些互联网公司拒之门外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认为这些互联网公司动不动估值几百个亿,其实盈利能力非常差,连续三年3000万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美国纳斯达克的审核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宽松,而且针对于上市,资本有一套流程通过VIE来进行操作,所以这些互联网公司想要上市套钱只能够去美股了;
第二,由于纳斯达克上市在美国发生,所以其互联网企业自身就带有了全球化地位,给互联网企业披上了一层“高大上”的外衣,因此许多的互联网公司会选择在美国上市,这样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他们自认为会更有好处,能够从全球角度来布局公司的发展,而且上市的这些公司通过VIE来进行合理避税,使得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收入更加有保障;
第三,国外的估值比国内的高。简单来说,就是这家公司在中国估值10个亿,但是在纳斯达克可能估值就是15个亿,甚至是20个亿,因此这些公司能够用更少的股权获取一样的融资,对于资本套利来说是再好不过了,这样能够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对于资本来说是好事情,因此也会选择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通过以上的回答,我相信许多小伙伴对纳斯达克上市的原因有所了解了对吧,那么为什么网信办通过滴滴出行上市出卖中国用户信息的事件迅速制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呢?下面我和你说一下,中国新规的作用到底在哪?
上市就要提交数据?中国政府表示很生气!
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有一个条件,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需要提供该公司所有用户的信息,用户信息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目前抖音火起来之后,大家都清楚了用户画像的概念。如果国外势力对于中国国内的用户画像越了解,对于中国国情越熟悉,其则能够制定更加符合中国现状的制裁制度对中国进行打击!因此针对于滴滴出行悄悄上市,悄悄将国内的用户信息提交给美国,只是为了让这些资本能够尽快套现盈利,中国政府表示非常生气!
我感觉滴滴出行这次估计是要凉了!收集用户信息其实并不是它一家在做,之前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就私自收集用户信息,但是最多被网信办责令整改,而滴滴这次是把家里面收集的资料为了利益拱手给了美国人,这种行为小的来说是无知,大的来说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此次《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办法,则说明了一个信号:赴美上市不可能了,不要再想这个事情了!
赴美上市遇阻碍,资本们何去何从?
赴美上市现在来看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想要通过网信办的审查其实很难,如果按照网信办的要求去美国上市,估计又不符合美国那边的上市需求了,而那些投资了巨量资金,做等着企业上市套利的资本们将何去何从呢?可以选择去港股上市!
港股相对于A股来说,其上市的条件宽松许多,而且港股的货币流通性比新三板要好许多,所以当赴美上市遇阻之后,能够帮助资本进行进一步运转的最佳方式,就是到香港进行港股上市,而如果有真的魄力去做企业的,那就可以老老实实地做大做强,资本们也不要着急套现,坐等企业发展强大,连续三年收益达到3000万以上,符合A股上市的标准,然后选择在A股进行上市,毕竟虽然美股现在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说不准就不如A股了,从目前的中国国债市场可以看出,外资对于中国的资产非常看好,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信心!
启示
中国是 社会 主义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对于美国来说仅一步之遥。中国的这片土壤创造了一个个传奇,在中国做投资,做发展则会更加持久,更加稳定。此次《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对于滴滴出行等行为的愤怒,同时也说明这些资本们要从国家角度考虑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我们国家自己强大起来了,大家才能够平等自由地在世界各个区域开展贸易,发展自己。
❸ 网络安全审查到底查什么
#BOSS直聘等被网络安全审查# #滴滴出行被下架#
原创:镇长本人
公众号:大树乡长
最近有一个新词:网络安全审查。
反垄断调查大家已经比较了解了,那网络安全审查是什么,又为什么好像特别针对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呢?
这件事要放在整个国际大环境尤其中美博弈的视角下去考量,比如下半年必然要进行的中美谈判。
最近关于网络安全审查说法很多,但有的太过于荒唐,小镇始终认为对企业要就事论事,要批评但不能造谣,要打击不当得利但也要保护企业的正当利益。
造谣式的批评也分散了 社会 舆论,实不可取;这种造谣对企业正当利益如果造成损害,也理应付出代价。
先辟几个典型的谣言:
第一个:企业把国内数据卖给了美国换取在美国上市。
这个谣言太过低级,要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大多数业务仍然在国内,这么做简直自绝于人民,在美国上市本身也比较简单,没有必要这么做。
更何况,不要小瞧中国政府的威慑力,中美同为世界大国,如果有企业做了这种事,中国一定会追究到底,哪怕在一些方面做出让步也在所不惜,美国也没必要保护几个人。
所以,这个谣言可以停了,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企业在红线问题上绝不会犯糊涂。
第二个:有的质疑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伤害中国利益。
一些企业为什么去美国上市,跟VIE架构有关。拆掉VIE架构在国内挂牌上市大概成本是上一轮估值的3%,假如上一轮估值100亿美元,付出的成本大概是20亿人民币,确实很多,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相比付出的资金成本,在国内上市审核远比美国严格、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是更大的因素。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外国投资者套现需求,中国现在资金监管太严,如果在国内上市,那外国投资者能拿到的只能是人民币,在香港又溢价太低。
至于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一般来说,国家其实是乐见的。毕竟业务在中国,在美国上市,拿外国人的钱发展中国,对中国没啥不好。
接下来,再简单分析下网络安全审查到底查什么?
直接上结论:审查的重点不在于企业已经做了什么,而在于查企业有没有能力做好信息安全防护。
就拿这几天来说:
1. 这是监管部门第一次启动网络安全审查,而且是依职权主动发起。被调查企业被认定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需要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2.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是一个偏向于技术审查的办法,重点是审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情况。
3. 被调查企业可能被查的是“产品和服务使用后带来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非法控制、遭受干扰或破坏,以及重要数据被窃取、泄露、毁损的风险”。
4. 被查企业系统运行必然大量采购众多供应商提供的网络设备和服务,是否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将是审查重点。
5. 由于是首次启用网络安全审查,监管部门需要确定一些基本的原则,大概率需要启动特别审查程序,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准。审查的时间估计在3个月以上,可能持续到2021年底,这也跟中美谈判时间有一定关系。
至于审查结果和最终影响,今天就先不谈了。
为什么要查这些呢?举个例子。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用户个人隐私越来越多的被获取,比如一个人的行程、履历、聊天记录又或者录音等等,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分析很多事情,比如说分析某些人员有什么样的特征,日常去哪里,家在哪里,跟什么人有接触等等。
这些信息一旦达到一个数量级,将具有战略性价值,会使得一个国家透明化。不在于有没有做,而是存在风险就必须重视。
我们当然相信成长在中国的企业是不会有胆子更没必要泄露这些数据的,但是面对外国的国家力量,我们的企业是否有能力保护这些数据?如何确保企业自己的员工不会出现问题?维持运营的相关设备和服务有没有问题?
而这些,就是本次审查的重点。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还将面临一个难题:美国通过的《外国公司承担责任法案》,明确要求在美上市公司证明“其不受外国政府拥有或控制”,美国相关部门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上市审计底稿和相关数据,届时如何处理将是很艰难的决断。
相比之下,反垄断不过是市场经济领域的事情。
最后提醒下有志于上市或者海外开拓的企业家,中国已经是世界性大国,除了考虑行业、商业,还要考虑国家战略和政策,一些企业还应该把国际因素考虑在内。
时代变了,尽可能避免误判,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
❹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规定当事人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当事人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报书;
(二)关于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分析报告;
(三)采购文件、协议、拟签订的合同或者拟提交的首次公开募股(IPO)等上市申请文件;
(四)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应当自收到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审查申报材料起10个工作日内,确定是否需要审查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十条网络安全审查重点评估相关对象或者情形的以下国家安全风险因素:
(一)产品和服务使用后带来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非法控制、遭受干扰或者破坏的风险;
(二)产品和服务供应中断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业务连续性的危害;
(三)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开放性、透明性、来源的多样性,供应渠道的可靠性以及因为政治、外交、贸易等因素导致供应中断的风险;
(四)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遵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情况;
(五)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者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以及非法利用、非法出境的风险;
(六)上市存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者大量个人信息被外国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风险;
(七)其他可能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因素。
第十一条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认为需要开展网络安全审查的,应当自向当事人发出书面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包括形成审查结论建议和将审查结论建议发送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第十二条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结论建议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意见。
❺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
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 社会 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新增第六条: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审查的重点评估对象新增了数据处理活动以及国外上市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如核心数据、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毁损、非法利用或出境的风险以及被国外政府影响、控制、恶意利用的风险等。
到底什么是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以网络为主要的安全体系的立场,主要涉及网络安全域、防火墙、网络访问控制、抗DDOS等场景,更多是指向整个网络空间的环境。网路资讯及资料均可存在于网路空间内或网路外。“资料可视为资料的主要载体,资料是对资料进行有意义分析的价值资产,常见的资料安全事件有网络入侵、资料泄露、资料篡改等。而数据安全则是以数据为中心,主要关注数据安全周期的安全和合规性,以此来保护数据的安全。常见的数据安全事件有数据泄露、数据篡改等。
我们的《网络安全法》要求网络运营商在处理个人信息方面设置各种铁笼,从收集个人信息到使用个人信息,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系统。在法律的层面,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不能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并且设立了严苛的法律责任来针对瞎收集、乱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从法律上杜绝出现你刚打完某APP的网络电话说想吃火锅,打开某APP就给你推送火锅点的优惠卷等等这种荒唐的现象。让我们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泄露。
7月2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此后半个月里,“滴滴”网络安全审查事件一直在持续。从最开始“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到7月9日“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被曝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集体下架,再到近日七部门进驻,规格甚至超过了当初特斯拉的“五部门约谈”。
为什么滴滴前脚上市就被网络安全审查?因为滴滴“偷偷”上市的行为很容易让人怀疑一点——在美国纽交所IPO的过程中,滴滴是否泄露了中国境内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和其他数据。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也可能有所担心,便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信息泄露可能涉嫌犯罪,也就是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这个罪指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致使刑事案件证据灭失,情节严重的;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行为。
所以,信息泄露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问题,而且是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社会 问题。这是一个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金钱和权力。个人认为,大范围的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一场传染病的流行。
❻ 焦虑的“火花思维”,艰难的赴美IPO之路
文 | 王雨桐
监管压力之下,教培行业紧张的气氛还未舒缓,又一家在线教育企业跳出来成为焦点。
近日,北京心更远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火花思维)新增一则行政处罚信息。
处罚事由为北京心更远 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赵珍在向消费者孙女士推销课程时,告知孙女士“购60节课赠20节课”,在孙女士完成购买后,才告知赠送的20节课程中,只有5节课是直接赠送,其他15节需要每周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特定内容,才能获赠。
对此,火花思维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警告。
据了解,日前火花思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递交了招股书,欲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SPRK”,拟筹资1亿美元,承销商包括瑞士信贷、花旗集团、中金公司、富途和老虎证券。
如若一切顺利,成功上市的火花思维将成为国内“在线素质教育第一股”。
资料显示,火花思维的创始人罗剑此前在赶集网任CTO,而火花思维则是一家名叫“玩多多”定位于玩具租赁市场的公司。不过,玩多多上线之后,并未取得预期的成绩,于是团队转型新项目。
2018年3月,火花思维上线了第一门在线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小班教学、AI互动、动态分层等特色教学方式,慢慢延伸到包括数理思维、国文素养、英语语培这三大儿童在线教育方向。
不到3年时间,火花思维就完成了从A轮到E+共9轮融资,融资总金额约6亿美元。
火花思维在2021年1月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已经达到了15亿美元。
2020年2季度到2021年1季度,火花思维的营收为14.8亿元,PS(市销率)为6.56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如果按2020年营业收入11.74亿元计算,那么火花思维的市场PS值为8.27倍,高出同行很多。
在线教育的一大特色便是“烧钱”,火花思维也不例外。
根据火花思维的招股书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火花思维营收4.54亿元,而上年同期为人民币1.50亿元;净亏损3.74亿元,亏损率分别达395.4%、81.1%、82.4%。
算下来,火花思维近两年亏损超17亿元,亏损幅度巨幅扩大。
亏损持续扩大,营销费用增加,盈利尚且遥遥无期,火花思维在此时上市,靠二级市场的资金来续命?
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用户需求逐步升级、学科领域持续细分,在线小班课赛道开始火爆,行业内通常将2-25名学员规模的班级定义为小班课。
因为小班课具备一定的个性化和互动性,价格方面的优势相对于1对1来说也很明显,所以小班课的形式受到欢迎。
而火花思维主营业务就是在线小班课,每个班有4到8名学生,固定同班学员和教师,每名学员通常在固定的时间内,每周上两节课。
除了授课教师之外,每名学员还配备一名辅导老师,平台主攻数学思维、语文和英语三个学科的培训。旗下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数理思维和语文为主的火花直播课;二是新推出的品牌“小火花AI课”,学科覆盖低龄段的数学、语文以及英语。
根据招股书信息显示,火花思维亏损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收入结构单一,因为营收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在线小班课程。
2021年一季度,在线小班课程占总净收入的92.3%。
根据中科院的报告,2020年火花思维占据了七成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二名的豌豆思维市场份额只有火花思维的一半。
但是放眼K12在线教育整体市场,火花思维在营收方面只能算底部平台。
根据各公司披露的信息,学而思+小猴AI 100亿,高途课堂K12业务62亿,掌门教育40.18亿元,火花思维营收规模在上市中排名垫底。
用户规模也是其它平台的一个零头。
2021年开年以来,随着国内对教培机构监管政策不断加码,在线教育的玩家们便不太乐观,教培机构的生意从往年的巅峰直线坠入谷底。
2021年1月7日,教育部提出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总基调;1月18日,相关部门发文“点名”在线教育滋生的乱象与监管问题;1月26日,在线教育被中消协纳入重点关注行业等等。暑假来临,校外培训的监管愈发严格。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今年6月1日生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周末为中小学生组织集体辅导课,以及,课外培训机构不得向未达到学龄的未成年人提供小学课程教育。
而火花思维无法确定其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的内容服务是否会被认定为小学课程教育。
选在现在上市,似乎不能算是一个好时机。
在招股书内,火花思维也提及,与业务和行业相关的风险之一,是当前民办教育以及课外辅导市场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政策风险。
另一边,国内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安全审查趋严。
7月10日,网信办就《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要求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前脚喜马拉雅和keep都取消了赴美上市的计划,另一面货拉拉也传出了取消美国上市,回到香港上市。
火花思维作为拥有众多儿童用户数据的在线教育企业,其极大可能需要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行业遇冷,赴美上市网络安全审查趋严,如今又被行政处罚,火花思维的上市之路举步维艰。
❼ 用户信息超百万公司国外上市须审查,将带来什么影响
用户信息超百万公司国外上市须审查,相关企业海外上市门槛将会提高,有助于防范网络安全风险事件发生。
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据意见稿第二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以下简称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数据处理者(以下称运营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意见稿第六条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运营者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报书;
二、关于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分析报告;
三、采购文件、协议、拟签订的合同或拟提交的IPO材料等;
四、网络安全审查工作需要的其他材料。
以上内容参考澎湃新闻-国家网信办拟规定:掌握超百万用户信息运营者赴国外上市须审查
❽ 用户信息超百万公司国外上市须审查 ,公众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7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www.moj.gov.cn、www.chinalaw.gov.cn),进入首页主菜单的“立法意见征集”栏目提出意见。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3、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1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安全协调局,邮编100044,并在信封上注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
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1年7月25日。
网络安全审查工作的时限:
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认为需要开展网络安全审查的,应当自向运营者发出书面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包括形成审查结论建议和将审查结论建议发送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相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征求意见;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
网络安全审查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和相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查结论建议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意见。
以上内容参考 央视新闻-国家网信办拟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运营者赴国外上市须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