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资讯 » 汉字的演变过程的网站有哪些
扩展阅读
电脑黑屏白字怎么调整 2025-02-08 18:11:06
手机怎么让软件强制全屏 2025-02-08 18:07:50
电脑25位密码没有怎么办 2025-02-08 18:07:47

汉字的演变过程的网站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4-22 13:16:00

A. 汉字有哪些演变过程呢

1、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因其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形式,其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已经成为很多书法爱慕者学习临摹的对象。
2、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因其多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字体与甲骨文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其字体多清秀优美,亦是很多人学习临摹的方向。
3、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又称籀文,其相对甲骨文和金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大篆开始变得线条化和规范化,为方块文字打下了基础。

B. 有个网站输入一个字然后按字源字形就会出现这个字的发展 是个文字转换的网站 有知情者把网址发下好

字源网。网址:字源网-首页

汉字的演变: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

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

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

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2)汉字的演变过程的网站有哪些扩展阅读:

文字的创始人:仓颉

人们传说仓颉是创造文字的始祖,事实上他只是文字的总结和完善。仓颉生活在大约公元前24世纪,现在都已经是公元21世纪了,距离现在四千多年。

但是在六七千年前中国的文字就已经开始缓慢的发展着。比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就有文字符号,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象形字等等。这应该就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最早雏形了。

在出现了闻名遐迩的甲骨文之后,仓颉才开始总结造字。但是他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的。

历史上有记载,荀子在《解蔽篇》里说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一也。”意思是,文字不是仓颉自己造的,就好像人人都会种庄稼,后稷不是唯一的创始者一个道理。

时至今日,从仓颉造字开始到现在,中国的成型的文字现存的有56000个。在中国的五千年的文明海洋里,每个时代都产生了灿烂的文化。

而汉字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滞,汉字作为一种记载的载体,在完成了它的最初使命后。逐渐被人们开发出了更多的功能,比方说汉字的字体欣赏,书法的发展,中国画的发展都是来源于此。

C.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宋体、仿宋、黑体、综艺体、彩云体、华文新魏、琥珀体、华文细黑、姚体、舒体、微软雅黑体、幼圆体等。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中国汉字的历史是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

D. 汉字经过了哪五个演变过程呢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6、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4)汉字的演变过程的网站有哪些扩展阅读:

汉字的起源:

自古以来就有“苍颉造字”这之说。

苍颉非常聪明,从结绳记事开始就研究更复杂的记事方法。进而研究形象记事从而逐渐有了象形文字。

其实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应该是上天派下来为原始人类提高生活技能而传授的文化知识,为了当时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后逐渐演变成现代的文字。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这样说来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测出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应该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汉字的起源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

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

E. 中国汉字的发展历程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拓展资料:

广义的汉字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参考资料:汉字_网络

F. 有没有介绍常见汉字演化或来历的网站

中国文字的简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政府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主持关心下,结合了上百名专家,对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文字进行了一次字体的简化。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经历了上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又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识字扫盲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简化文字,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数以亿计的人民大众,能够尽早尽快地识字认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以此为最基本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科技,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
有些台湾人第一眼看到简体字,大概会感到惊讶。中国大陆的字改变了那么多,尤其是离乡几十年的老兵,看到家乡变了,文字也变了。有的人讨厌看简体字,一见到它就说是“匪书”、“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简化运动看满清政府的剃发相提并论,说共产党为了要改造人民,强迫人民阅读简体字,事实上不然。

汉字自古以来就有繁体与简体两套写法,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可发现汉字简体的形迹,例如“车”就有多种写法。后来经过篆体隶化,并存两种写法的文字越来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隶楷化,当时或许是为了美观对称,很多古字都增加笔画,而简体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破字”等,在民间社会仍广为流传。

不过,有时候文字有简化和繁化的现象,左传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当一件我们要表达的事很抽象,最初时无法造字,于是找来一个与它音近的字来借代,当后来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这个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时后来仍旧无法造字,于是一个字去加偏旁,去别异,表示与本来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时一个字越写越繁了,人有觉得麻烦了,就去简化了,于是在魏晋有俗文字学,即俗体字。也有的字越来越简单了,又不易看清本义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笔画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笔划写得越来越繁的字,绝对不少于写得越来越简的字。

繁化和简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后来就通行使用。例如:杨坚在北周时以外戚辅政,进封“随王”,但他嫌“随”有“走”之意,于是改“随”为“隋”。武则天最爱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个字。其中一个“国”字,她改成“□”中间加“武”,但后来觉得自己被包围在围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国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随着时代改变,出现了繁体、简体、俗体、异体等字。官方的文书,都采用繁体,其他的文字是难登大雅之堂。这段期间,民间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约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开始文字的简化。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的中共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字是将“国”的“或”改成“王”,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许多知识份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时,一些爱国的知识份子考虑到若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复杂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在此思潮下,汉字拼音化于焉展开。维新运动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皆主张文字拼音化,但是维新运动只有百日,拼音化运动也胎死腹中。(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份。在此期间,许多人提出提升国人知识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识水准就先提升识字率,增加识字率就要将复杂的中国字简化。简化文字获得许多知识份子的赞成,主张使用白话文的知识份子绝大部份赞成文字简化。着名的国学家胡适也不反对。

1922年钱玄同在北洋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减省汉字笔化方案》说“文字是一种工具,自应以适用与否为首要标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简化汉字是治标方法,治标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当时还提出汉字拼音化,能说就能写,不过中国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罢。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当时称为“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么写,书就怎么印,使得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能普及大众。同年八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简化的原则为:1、述而不作。2、择社会上比较通行之简体字最先采用。3、已简化的字就不再求简。但是,立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对。结果,于1936年2月废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战发生,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的统治范围内推广,该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简化运动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简体字出炉

1949年中共政权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集民间及民国以来主张汉字简化学者们的建议,于1954年底提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于1955年2月公布于人民日报上,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由董必武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该会成员。该会于1956年1月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P.75)

G. 谁有汉字的演变的网站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
行草
帛,纸
楷书
汉,唐
竹简,帛
隶书


小篆

青铜器,石
籀文
周,春秋,战国
龟甲,兽骨
甲骨文
商周
主要载体
代表性文字
形成时代
甲骨文展示
甲骨文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金文展示
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则最能见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则体现出自然朴实的风格.
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隶书: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图为汉隶.
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 .
楷书: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图为钟繇作品《宣示表》.
草书与行书 :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图为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是个有名的地方,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图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行书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草书

H. 哪个网站可以查到汉字的演变过程 知乎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I. 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我们可以通过下图体会汉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