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资讯 » 科研处网站意识形态的问题有哪些

科研处网站意识形态的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7-16 15:00:53

❶ 网络意识形态 存在哪些问题 下一步措施

如何看待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无疑成为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之一,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有着快捷性,以及便捷性,使得它所传播的内容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维护互联网的秩序也成为了新的课题。

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网络时代的信息?又该如何去看待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之前我们在主流媒体上也看到这样的文章,比如说像“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样的呼吁,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地维护网络的(秩序)安全。那么实际上我们也有自己的疑问,比如说我们要怎么去看待这个网络秩序之后的网络监管的问题,中间是不是有一个度会存在?比如说网络监管和言论自由,这两个会不会有冲突?中间的度又怎么样去把握?

这是一个特别难把握的度,这就存在着我们对网络自由它的限度的这个理解,而且我们讲了,任何自由它都不是绝对的,所谓的不是绝对的就是说它有界限,你的秩序也好,你的监管也好,你的自由也好,都得要在法律的底线和道德的底线上来进行。
田桐:那么实际上我们在,尤其是近两年,经常会发现这个网络反腐,包括微博反腐,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那么您觉得网络反腐它在这个合法性方面有什么样的应该注意的方面?

实际上说到网络反腐啊,现在还有其他的反腐方式,比如说现在讲的什么二奶反腐,干女儿反腐,这些都有,那为什么网络变成了一个反腐的主要的渠道?我这里就觉得就是,我们本身反腐的制度上面有些问题,网络它毕竟是一种传输的工具,正是因为没有别的手段来进行反腐了,所以我们只好说来网络反腐,但是网络反腐呢在这个界限上有的它把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那种,所谓的那个揭示贪官的一些材料放到网上去,结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那说明什么呀?说明我们正常的反腐体制不是(很)健全。所以我觉得反腐跟网络它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而结合起来,实际上真正要是反腐的话,还是应该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那么我们就现在看到的很多的例子都能够证明网络反腐确实有一定的成效,比如说在微博上会发布一些信息,那怎么样看待这个合法性?它的合法性也就是,看他这个做法到底有没有,比如侵犯隐私,或者有没有泄露某些国家机密,或者是有些其他的这个信息,如果说这个尺度把握不准的话,我觉得这个不怪网络,还是怪我们现实的反腐的这个制度不健全,所以弄得我们今天没别的办法,就是网络上有一句这个话叫做什么?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这个实际上是一个没办法的办法。

所以看来这只是一点小的问题,还需要其他扩大反腐整个的一个系统的问题。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网上有很多,拥有很多粉丝,或者拥有很多话语权,拥有很多人气的大V们,他们说话是否应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从他们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任何公众人物或者任何公共空间,我们的参与者都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尤其是有些名人,他的社会影响比较大,他们的公众责任,或者社会责任应该说,他们要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大一点,这个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那么如果他们触犯到一些,或者是说到一些不应该说的事情,或者言语过于激烈的话,是否会引来一些问题出现?

那有的时候呢,我就看到底,比如说我举个例子,现在我们一说谣言,它叫网络谣言,后来我在琢磨,谣言它跟网络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后来想想,你无论什么谣言,你哪怕是电话谣言或者电视谣言,它实际上跟它那个传播媒体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所以刚才讲的那些要承担那些责任,它只不过是网络是一种方式,我们真正要去分辨它到底触犯了哪一个,比如法律条文或者什么,还是看他发布的言论是不是真实的,或者是不是违反法律的。

所以网络本身是没有错的。

解说: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之一,为什么说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远未终结?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怎样发挥的?网络信息如何能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怎么看待网络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首先一个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一般来说,我们简单地说,比如这个大网络全书辞典里面就说了,意识形态它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说白了就是什么?就是对我们现实的某种反映的一种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在研究网络信息意识形态功能的时候,我们倒不要那么理性化,直截了当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带有倾向性的那种思想意识,也就是我们在各种的信息当中,包含了你主体发布者、信息传播者,以及信息接收者的那样的一种什么?一种思想倾向。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这样讲,几乎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那些信息都包含着某些意识形态功能。那么这里头有一个背景要讲一下,就是有人提出网络产生以后,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而我的观点就是意识形态远没有终结。讲网络意识形态终结的,实际上有这样一些人,比如那个MIT媒体实验室这个主任尼葛洛庞帝,他就认为有了网络以后,就像樟脑丸会从固态直接挥发一样,他说全球性的电脑国度掌握了政治领空之后,民族国家根本不需要一场混乱就已经消失无踪。他的意思也就是,网络意识形态超越论,就是网络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这样的界线,达到了一种这种状态。

另外美国的电子前线基金会的埃瑟·戴森,她大概也说过这样的意思,也就是网络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界线,但我把她的观点概括为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有限终结论。所谓有限终结论,她也成为在网络世界里面除了消除了一些意识形态的对抗之后,也有一些由于各个国家之间,或者各个民族之间,或者各个主体之间产生的那种意识形态对抗。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是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认为由于有了网络以后,实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已经消失了,但是我刚才讲了,实际上远没有终结。下面我是从几个方面来讲,就是网络信息意识形态没有终结。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远不能消除信息发布者和信息内容的意识形态特征,对吧,他那种的话语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是包含着发布者的这样的一个思想倾向的。

另外,第二就是网络信息,他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多种多样的因素有关,各种参与主体,他都会把自己的意向,把自己的观点带到网上去,这样就形成了什么?就形成了网络变成信息意识形态物化的一个大的平台,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的严重。再一个就是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并没有达到我们现在讲的世界是平的,那种一马平川的信息平等交流,实际上在发布信息和传输信息的过程当中,它的话语权也是不平等的。所以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由于有了网络以后,并没有达到所谓的意识形态消失,相反,意识形态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我个人觉得就是,我们研究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吧,这就是网络对我们现实的影响。

❷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且复杂的。

2、面对已有和可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国一方面应当避免出现类似冷战时期美苏双方那样的对抗局面,寻求更多的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中国也不能犯幼稚的错误,而应当适度保持警觉。这既是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之需要,也是从类似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中获得的警示经验。

3、国内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拿党史国史说事,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4、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5、西方势力搞“颜色革命”的惯用手法,就是从意识形态入手,从否定和丑化体制入手,这不能不令每一名中国人特别是党员干部提高警惕。正如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

❸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网络意识形态论争的程度加深。

网络已经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西方敌对势力在我国国内物色骨干和代理人,收买网络写手、宗教极端势力等极端反共分子进入网络舆论场,致使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大量充斥于网络信息平台,大量反共反华的书籍在网络上传播,搅乱着人们思想,撕裂着社会共识。

二、“左”、“文革重现”成为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工具。

在现实社会中,否定改革开放、试图走封闭僵化老路的“左”的思潮确实存在,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阻力。但与此同时,现在网络上还流行着一种一提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观点就被讥讽为“左”,被上纲上线为“文革重现”、“文革余孽”、“阶级斗争复辟”的现象。

这种言论的实质是,通过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者“敏感化”、“污名化”的方式,企图以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对此,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走,更不能落入他们的陷阱。

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污名化的危险。

在网络上,一些误导民心的错误言论,企图以西方政治价值观标准塑造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与之相较,一些机构、媒体和个人缺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感,甚至是非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模糊、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不敢亮剑和发声。

一些忠诚拥护党和社会主义的同志,则在网络上遭到污名化,受到人身攻击和威胁。目前,这种淡化甚至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已经在网络上出现。

需要警惕的是,这样的舆论氛围将可能导致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信服力弱化,导致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被边缘化,进而导致网民群众的信仰危机。

四、蓄意诋毁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网络舆论参与者,正在呈现类组织化的态势。

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攻击党、社会主义和中国类言论的典型特征。固然,网络作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地、社会怨气的集中地,是民众表达各种情绪的自由场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维护人民言论自由的坚定立场。

但是,网络上确实存在着利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形成攻击党、社会主义和国家的类组织结构,他们尤其善于利用社群化、裂变式的网络新媒体,通过夸大其词、制造谣言等方式,致使一个小的社会话题引发“蝴蝶效应”,掀起一次次“呲中捧美”的舆论热潮。

五、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对于民众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在公共讨论的网络舆论场上,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存在大量匿名用户的舆论场上,掌握话语优势的“意见领袖”,能够利用网民的从众心理,制造出有利于自己信息传播的“沉默的螺旋”。

这些明星式的“意见领袖”在网民中拥有极高的关注度、追随度,他们影响网民受众心理的能力很大,能够使网民从喜欢他们到接受他们的每一句话,并能够为之盲目地参与到他们所引导的意识形态论争中去。

在这样的情势下,由这些“意见领袖”发起或参与的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往往形成舆论风暴,能够迅速号召大批拥趸及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使意识形态论争朝着他们主导的方向发展。

❹ 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意识形态是一个哲学范畴词汇,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出自《意识形态原理》。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本词条“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马克思与恩格斯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❺ 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下,仙岩镇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与时代发展不和谐的地方,意识形态工作中还存在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加快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表现在:部分群众大局意识、集体观念淡薄,只顾个人眼前利益,不顾集体和长远利益;一些群众观念更新慢,对调整产业结构认识不够,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小富即满不思进取,部分群众不信科学信迷信,迷信活动有所抬头。

2、意识形态工作“一手软”现象:思想重视不够,有些人认为意识形态工作离我们距离尚远,无需操心;有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协调发展,在理论武装、干部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手软”现象;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经济等业务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投入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于研究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二)原因分析

1、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呈现多样性,导致各种不良思想凸显出来,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意识形态工作者自身认识、工作措施有差距,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2、群众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仅靠说服教育、思想引导很难解决根本性问题。

3、乡镇财力紧张,对意识形态方面经费的投入太少,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在基层落实不够有力。

❻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七个突出问题是什么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势也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他们不再限于兜售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生活价值观,而是向政治、哲学价值观发展。布热津斯基攻击共产主义学说的“大简化理论”,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然挑战。这些社会思潮极具迷惑性,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赢得人们的信服和认同,从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时下正在热议的“中国模式”,一定意义上是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之后的另一种理论陷阱,是西方敌对势力“棒杀”中国的意图落空后推出的“捧杀”阴谋。种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因其系统性、理论性,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因此,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这是固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内生力量
三是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1991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斧头旗落下,标志着存在70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大国不复存在。随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东剧变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外因,也有苏联共产党腐化变质的内因;既有苏联实行僵化社会主义的体制性因素,也有意识形态领域混乱的思想性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终归是由于苏联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世界各国对国际共运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反映不同,评价不一。一时,各种思想汇聚同一事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有人抛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悲观绝望;还有人将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和失误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认为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时。在我国也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的论调,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弱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
四是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任何国家都希望在全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抢占发展先机。富国强民、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必然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关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关注能源资源的新开发、关注科技人才的新发展,而少有关注传统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意识形态问题。共同的发展主题和对现代化的追求,将人类纳入一个同质发展的轨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日益淡化。但实际上,现代化作为源发于西方而逐渐向世界扩展的人类历史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其本身便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披上普遍性外衣的现代化理论,旨在向“欠发达国家”许诺:只要按照美国的现代化模式发展,就能摆脱落后和愚昧,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摆脱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范式的影响,对“欠发达”世界由于非殖民化而释放出来的新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力量进行疏导和控制。与此同时,将这些“欠发达”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便于进行资本剥削。因而,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性,避免陷入“发展的幻象”之中
五是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多种所有制的并存、阶级阶层的变化和利益的分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关心和维护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利益,关注和重视个体的利益和感受,并以此作为价值评判尺度,好坏优劣皆依主体自身加以判断。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不可避免。另外,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各种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客观上也为多元价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
六是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与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快捷性、交互性、开放性、海量性等特点。借助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平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获得了新的技术载体、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言论空间,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时,信息网络化也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西方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强势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防御能力构成很大挑战。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网络一定程度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另一方面,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动接受主导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❼ 意识形态问题主要表现

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中主体部分,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