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
無線感測器的無線傳輸功能,常見的無線傳輸網路有RFID、ZigBee、紅外、藍牙、GPRS、4G、2G、Wi-Fi、NB-IoT。
與傳統有線網路相比,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具有很明顯的優勢特點,主要的要求有: 低能耗、低成本、通用性、網路拓撲、安全、實時性、以數據為中心等。
⑵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感測技術,包括光感、聲感等。
無線網路技術,基於紅外的、基於無線電磁波的等無線網路技術。
無線網路數據包在有線網路的傳輸技術,一般是需要進行二次封裝的,才能將無線網路數據包在有線網路中進行傳輸。
⑶ 無線感測網路求助
全新物聯網安防系統
本系統通過物聯網及感測網路的深入運用,實現了特定區域的安全防範以及智能控制等功能,結合人機對話以及邏輯判斷技術使得系統更加靈活具有前瞻性。
系統採取獨立設計,根據用戶需求對系統的各項配置進行有針對性的組合,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可有效避免系統的同一性(即任何2套系統之間都有較大區別),保證了系統的唯一性,並且預留用戶自我修改界面,可方便用戶自行對系統的各種狀態進行修改。
功能說明:
安全防範部分
安防部分分為三部分1.外圍周界檢測及防禦 2.過渡區檢測及防禦 3.核心區域檢測及緊急防禦。
1.外圍周界檢測及防禦
此部分主要對周界進行智能分析檢測,可對外圍徘徊進行語音警告,並對翻越人員進行有效防禦,採取智能檢測可有效避免誤檢和漏檢,通過軟體智能分析可有效區分人員動物或干擾。
2.過渡區檢測及防禦
過渡區位於外圍防禦區與核心區域之間,對於住宅用戶既院落部分,系統對於此部分採取跟蹤定位,當外圍區域被侵入後迅速定位侵入人員並啟動防禦措施對其進行防禦,同時可結合視頻設備對其進行抓拍,防禦手段可根據用戶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定製。
3.核心區域防禦
此區域為住宅的居住部分,包括門窗的檢測防禦,以及會客區的緊急防禦等功能,同時對房屋的主要出入口採取緩沖措施,即對出入口區域設定緩沖區,當緩沖區內存在多人的情況下系統需要多人全部身份驗證後才可允許進入,可有效避免跟隨以及人員內外結合進入的可能性。
緊急防禦功能,此功能只在有訪客到來以及核心區域被侵入的情況下才可啟動,在特殊情況下保護用戶的安全,同時避免了無侵入情況下的誤觸發的可能性。以上三個部分相互協同相互感知,彼此相互聯動,大大的加強了系統的穩定性及安全性。
並且系統還具備完善的燃氣泄露及消防報警功能系統在有燃氣設備的區域設置了燃氣檢測及處理功能,當系統發現某一區域燃氣濃度超標時,將第一時間通知用戶不要進入,同時系統自動根據現場條件進行處理,例如關閉燃氣總閥,打開通風設備以及切斷相應區域電源等一系列措施,確保用戶人身安全,當系統檢測已無危險時會自動解除相應狀態同時通知用戶危險已經解除,火災等突發情況處理同樣。
同時我們充分考慮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為系統設置了備用電源系統確保住宅供電失常情況下,系統可保持一定時間的正常使用,通訊暢通無阻,避免有不法分子企圖通過切斷電源來入侵系統。
智能家居部分
傳統智能家居無法擺脫大量的遙控器以及面板式的操作,而本系統無需任何額外的操作即可享受系統帶來的高度智能化得家居享受。
1.燈光控制
在房屋各個功能區採取出入口控制以及區域定位技術,將採集數據反饋到處理單元,對數據統一分析處理並發送至控制單元,通過控制輸出對各個功能區燈光進行調節控制,模式改變等。同時設置本地控制開關與系統並聯使用,通過簡單的操作可以進行燈光場景的設置,方便用戶根據不同的使用要求進行不同的選擇。
在客廳部分,系統通過出入口計數來判斷區域人員數量,同時結合室內光線強度自動開啟燈具,並調節光亮度以達到舒適的光線,系統根據門禁系統反饋信號,調用訪客數據對客廳區域燈光模式進行選擇,可由用戶自行定製不同的會客以及休息等模式下,燈光開啟方式數量強弱等。
在餐廳區域,系統根據處理單元自帶系統時鍾,以及光線條件以及人員移動,來自動調節控制燈光模式數量等,同樣用戶可根據個人喜好輕松DIY各種控制模式,彰顯個人品味。
在主卧室設置光線感應器,可根據室內的光線來調節照明燈的亮度,以尋求最舒適的感受,同時結合人員定位當無人時自動延時關閉燈光,當用戶起夜時系統將自動為其開啟床頭燈,同時根據其移動軌跡開啟相應區域燈,避免影響他人休息。
同時燈光系統可與安防系統聯動,當家中無人時如有不法分子妄想偷竊財務,系統將自動開啟個別區域的燈光嚇止其企圖。
對於室外、裝飾、泛光等照明方式的控制,將根據用戶需求進行設計同時預留多種方案供用戶自行切換。本系統還可以提供其它各種智能控制功能,尤其是該系統靈活方便,可根據用戶的不同要求隨時方便的更改,而不必對現場線路進行任何改動
2.門窗控制系統
本系統具有完善的門窗及窗簾控制功能,對於門的控制系統根據門禁系統反饋信號,通過控制輸出單元直接控制電控鎖的開關。窗及窗簾的控制系統採取多種控制方式,例如卧室窗的控制,系統可根據室內空氣成分以及外部天氣自動開窗通風,也可根據人員位置開關,還可以根據感測信號用戶自選開關。卧室窗簾控制我們採取人性化控制,系統檢測用戶是否起床,外部光線條件,以及卧室區域是否有人等進行分析判斷決定其開啟或關閉,同時保留手動開關定時開關等功能供用戶自由搭配選擇使用。
3.居家電器控制
居家電器控制部分,系統實現了無操作自動服務,即所有電器設備只要與系統相連即可根據用戶預先設定的工作模式,系統根據人員移動自動開啟,以熱水器為例,當用戶設定好其工作模式後(水溫,水量等),當用戶回家或到預定時間後將自動運行至所需條件,同時也可遠程設定各種參數,當用戶使用時一切都已准備就緒,所有電器設備的控制我們根據用戶喜好進行設計,同時預留多種模式搭配供用戶自行切換使用
人機界面部分
人機界面系統是本系統實現,用戶與系統溝通的窗口。我們在設計時充分徵求用戶意見及喜好,為其量身定做適合其個人品味的人機窗口,方便用戶在系統使用過程中隨時根據自己的喜好及需求對系統進行修改,輕松便捷輕松點擊滑鼠即可完成各種功能的搭配。
⑷ 什麼是物聯網和感測網有什麼區別
感測網 感測網 定義:隨機分布的集成有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單元的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功能:藉助於節點中內置的感測器測量周邊環境中的熱、紅外、聲納、雷達和地震波信號,從而探測包括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質現象。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技術是二十世紀計算機科學的一項偉大成果,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然而在目前,網路功能再強大,網路世界再豐富,也終究是虛擬的,它與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還是相隔的,在網路世界中,很難感知現實世界,很多事情還是不可能的,時代呼喚著新的網路技術。感測網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全新網路技術,它綜合了感測器、低功耗、通訊以及微機電等等技術,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感測網路將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無線感測網 無線感測網路技術是典型的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軍民兩用戰略高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GF軍事、國家安全、環境科學、交通管理、災害預測、醫療衛生、製造業、城市信息化建設等領域。無線感測器網路(WSNs)是由許許多多功能相同或不同的無線感測器節點組成,每一個感測器節點由數據採集模塊(感測器、A/D轉換器)、數據處理和控制模塊(微處理器、存儲器)、通信模塊(無線收發器)和供電模塊(電池、DC/AC能量轉換器)等組成。近期微電子機械加工(MEMS)技術的發展為感測器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微處理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感測器的智能化,通過MEMS技術和射頻(RF)通信技術的融合促進了無線感測器及其網路的誕生。傳統的感測器正逐步實現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網路化,正經歷著一個從傳統感測器(Dumb Sensor)→智能感測器(Smart Sensor)→嵌入式Web感測器(Embedded Web Sensor)的內涵不斷豐富的發展過程。 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無線感測網路實用和研發項目有遙控戰場感測器系統(Remote Battlefield Sensor System,簡稱 REMBASS --倫巴斯)、網路中心戰(NCW)及靈巧感測器網路(SSW))、智能塵(smart st)、Intel?Mote、Smart -Its項目、SensIT、SeaWeb、行為習性監控(Habitat Monitoring)項目、英國國家網格等。尤其是今年最新試製成功的低成本美軍「狼群」地面無線感測器網路標志著電子戰領域技戰術的最新突破。俄亥俄州正在開發「沙地直線」(A Line intheSand)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這個系統能夠散射電子絆網(tripwires)到任何地方,以偵測運動的高金屬含量目標。民用方面,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對該技術不斷研發的基礎上在多領域進行了應用。 英特爾與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正領導著微塵技術的研究工作。他們成功創建了瓶蓋大小的全功能感測器,可以執行計算、檢測與通信等功能。2002年,英特爾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將處方葯瓶大小的32個感測器連進互聯網,以讀出緬因州「大鴨島」上的氣候,評價一種海燕巢的條件。而2003年第二季度,他們換用150個安有D型微型電池的第二代感測器,來評估這些鳥巢的條件。他們的目的是讓世界各國研究人員實現無入侵式及無破壞式的、對敏感野生動物及其棲居地的監測。該公司開發出了用於家庭護理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根據演示,試制系統通過在鞋、傢具,以及家用電器中嵌入半導體感測器,幫助老年人、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以及殘障人士的家庭生活。該系統利用無線通信將各感測器聯網,可高效傳遞必要的信息,從而方便病人接受護理,還可以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該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是英特爾公司在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家庭的合作下,歷時一年研究完成的,2004年下半年開始試用。 日立製作所與YRP泛在網路化研究所2004年11月24日宣布開發出了全球體積最小的感測器網路終端。該終端為安裝電池的有源無線終端,可以搭載溫度、亮度、紅外線、加速度等各種感測器。設想應用於大樓與家庭的無線感測器以及安全管理方面。 三菱電機日前開發成功了一種設想用於感測器網路的小型低耗電無線模塊。能夠使用特定小功率無線構築對等(Ad-hoc)網路。目標是取代目前利用專線構築的家用安全網路,計劃2005年~2006年達到實用水平。具體而言,與紅外線感測器配合,檢測是否有人、與加速度感測器配合,檢測窗玻璃和傢具的振動、與磁感測器配合,檢測門的開關,等等。 在舊金山,200個聯網微塵已被部署在金門大橋。這些微塵用於確定大橋從一邊到另一邊的擺動距離—可以精確到在強風中為幾英尺。當微塵檢測出移動距離時,它將把該信息通過微型計算機網路傳遞出去。信息最後到達一台更強大的計算機進行數據分析。任何與當前天氣情況不吻合的異常讀數都可能預示著大橋存在隱患。 我國現代意義的無線感測網及其應用研究幾乎與發達國家同步啟動,1999年首次正式出現於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領域方向研究》的信息與自動化領域研究報告中,作為該領域提出的五個重大項目之一。隨著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深入,2001年中科院依託上海微系統所成立微系統研究與發展中心,引領院內的相關工作,並通過該中心在無線感測網的方向上陸續部署了若乾重大研究項目和方向性項目,參加單位包括上海微系統所、聲學所、微電子所、半導體所、電子所、軟體所、中科大等十餘個校所,初步建立感測網路系統研究平台,在無線智能感測網路通信技術、微型感測器、感測器節點、簇點和應用系統等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2004年9月相關成果在北京進行了大規模外場演示,部分成果已在實際工程系統中使用。國內的許多高校也掀起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熱潮。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沈陽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紛紛開展了有關無線感測器網路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一些企業如中興通訊公司等單位也加入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的行列。 感測網在民用方面,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環境監控等領域。國內從事感測網應用的大企業目前為數不多,小企業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北京鼎天軟體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已經承擔揚州電子政務和揚州應急指揮系統。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智能交通方面的工程,已經承擔上海市內、外環智能交通工程。嘉興中科無線感測網科技有限公司在數字航道、城市應急系統、機場監控等方面有較好的技術背景,相關項目工程正在進行中。沈陽東軟、北大青鳥、億陽信通等企業也感測網應用方面有所涉足,目前主要在電子政務方面,正在向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系統進發。 物聯網 所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 [1] 、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 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路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是利用無所不在的網路技術建立起來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術是RFID電子標簽技術. 以簡單RFID系統為基礎,結合已有的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中間件技術等,構築一個由大量聯網的閱讀器和無數移動的標簽組成的,比Internet更為龐大的物聯網成為RFID技術發展的趨勢。在這個網路中,系統可以自動的、實時的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並觸發相應事件。 物聯網又稱「感測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技術是二十世紀計算機科學的一項偉大成果,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然而在目前,網路功能再強大,網路世界再豐富,也終究是虛擬的,它與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還是相隔的,在網路世界中,很難感知現實世界,很多事情還是不可能的,時代呼喚著新的網路技術。 無線感測網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全新網路技術,它綜合了感測器、低功耗、通訊以及微機電等等技術,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無線感測網路將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定義:隨機分布的集成有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單元的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英文名: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縮寫:WSN 功能:藉助於節點中內置的感測器測量周邊環境中的熱、紅外、聲納、雷達和地震波信號,從而探測包括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質現象。 目前較為成型的分布式網路集成框架是EPCglobal提出的EPC網路。EPC網路主要是針對物流領域,其目的是增加供應鏈的可視性(visibility)和可控性(control),使整個物流領域能夠藉助RFID技術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EPC網路的關鍵技術包括: EPC編碼:長度為64位、96位和256位的ID編碼,出於成本的考慮現在主要採用64位和96位兩種編碼。EPC編碼分為四個欄位,分別為:①頭部,標識編碼的版本號,這樣就可使電子產品編碼採用不同的長度和類型;②產品管理者,如產品的生產商;③產品所屬的商品類別;④單品的唯一編號。 Savant,介於閱讀器與企業應用之間的中間件,為企業應用提供一系列計算功能。它首要任務是減少從閱讀器傳往企業應用的數據量,對閱讀器讀取的標簽數據進行過濾、匯集、計算等操作,同時Savant還提供與ONS、PML伺服器、其他Savant互操作功能。 對象名字服務,類似於域名伺服器DNS,ONS提供將EPC編碼解析為一個或一組URLs的服務,通過URLs可獲得與EPC相關產品的進一步信息。 信息服務,以PML格式存儲產品相關信息,可供其他的應用進行檢索,並以PML的格式返回。存儲的信息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時間相關的歷史事件記錄,如原始的RFID閱讀事件(記錄標簽在什麼時間,被哪個閱讀器閱讀),高層次的活動記錄如交易事件(記錄交易涉及的標簽)等;另一類是產品固有屬性信息,如產品生產時間、過期時間、體積、顏色等。 物理標示語言,PML是在XML的基礎上擴展而來,被視為描述所有自然物體、過程和環境的統一標准。在EPC網路中,所有有關商品的信息都以物理標示語言PML來描述,是EPC網路信息存儲和交換的標准格式。
⑸ 無線感測網路和無線感測器網路的區別!急急急!!
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新技術。它是一種短距離、低速率無線網路技術,是一種介於無線標記技術和BlueTooth之間的技術提案。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SensorNetwork)綜合了微電子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現代網路及無線通信技術、分布式信息處理技術等先進技術,能夠協同地實時監測、感知和採集網路覆蓋區域中各種環境或監測對象的信息,並對其進行處理,處理後的信息通過無線方式發送,並以自組多跳的網路方式傳送給觀察者。 都是無線技術沒有多大的區別,不過在編碼和數劇傳輸方試有所不同。
⑹ 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的應用有哪些
無線感測器網路所具有的眾多類型的感測器,可探測包括地震、電磁、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周邊環境中多種多樣的現象。基於MEMS的微感測技術和無線聯網技術為無線感測器網路賦予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⑺ 物聯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主要特點
大規模
為了獲取精確信息,在監測區域通常部署大量感測器節點,可能達到成千上萬,甚至更多。感測器網路的大規模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感測器節點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區域內,如在原始大森林採用感測器網路進行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需要部署大量的感測器節點;另一方面,感測器節點部署很密集,在面積較小的空間內,密集部署了大量的感測器節點。
感測器網路的大規模性具有如下優點:通過不同空間視角獲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信噪比;通過分布式處理大量的採集信息能夠提高監測的精確度,降低對單個節點感測器的精度要求;大量冗餘節點的存在,使得系統具有很強的容錯性能;大量節點能夠增大覆蓋的監測區域,減少洞穴或者盲區。
自組織
在感測器網路應用中,通常情況下感測器節點被放置在沒有基礎結構的地方,感測器節點的位置不能預先精確設定,節點之間的相互鄰居關系預先也不知道,如通過飛機播撒大量感測器節點到面積廣闊的原始森林中,或隨意放置到人不可到達或危險的區域。這樣就要求感測器節點具有自組織的能力,能夠自動進行配置和管理,通過拓撲控制機制和網路協議自動形成轉發監測數據的多跳無線網路系統。
在感測器網路使用過程中,部分感測器節點由於能量耗盡或環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節點為了彌補失效節點、增加監測精度而補充到網路中,這樣在感測器網路中的節點個數就動態地增加或減少,從而使網路的拓撲結構隨之動態地變化。感測器網路的自組織性要能夠適應這種網路拓撲結構的動態變化。
動態性
感測器網路的拓撲結構可能因為下列因素而改變:①環境因素或電能耗盡造成的感測器節點故障或失效;②環境條件變化可能造成無線通信鏈路帶寬變化,甚至時斷時通;③感測器網路的感測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動性;④新節點的加入。這就要求感測器網路系統要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具有動態的系統可重構性。
可靠性
WSN特別適合部署在惡劣環境或人類不宜到達的區域,節點可能工作在露天環境中,遭受日曬、風吹、雨淋,甚至遭到人或動物的破壞。感測器節點往往採用隨機部署,如通過飛機撒播或發射炮彈到指定區域進行部署。這些都要求感測器節點非常堅固,不易損壞,適應各種惡劣環境條件。
⑻ 無線感測器的應用領域
美國布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明了一種可以植入腦部並可對外發射無線信號的感測器(無線感測器),可能為腦功能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明的新型感測器可直接植入大型動物的腦部(豬和恆河猴),並可將記錄到的腦信號通過無線技術傳輸到體外監控設備。動物可以在較大范圍內自由活動,實驗成功記錄了它們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數據。無線感測器還可以進行無線充電,實現長期記錄。目前的結果顯示該感測器在一年時間內都可以保持穩定的信號傳輸。
⑼ 什麼是無線感測技術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出現了將傳統感測器採用點對點傳輸、連接感測控制器而構成感測網路雛形,我們把它歸之為第一代感測器網路。隨著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感測器網路同時還具有了獲取多種信息信號的綜合處理能力,並通過與感測控制的相聯,組成了有信息綜合和處理能力的感測器網路,這是第二代感測器網路。而從上世紀末開始,現場匯流排技術開始應用於感測器網路,人們用其組建智能化感測器網路,大量多功能感測器被運用,並使用無線技術連接,無線感測器網路逐漸形成。
無線感測器網路是新一代的感測器網路,具有非常上世紀70年代,其發展和應用,將會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
無線感測器網路可以看成是由數據獲取網路、數據頒布網路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組成的。其主要組成部分是集成有感測器、處理單元和通信模塊的節點,各節點通過協議自組成一個分布式網路,再將採集來的數據通過優化後經無線電波傳輸給信息處理中心。
⑽ 感測網是幹啥的
感測網的定義為隨機分布的集成有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單元的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目錄感測網功能中國感測網無線感測網感測網與物聯網展開感測網功能中國感測網無線感測網感測網與物聯網展開
編輯本段感測網功能藉助於節點中內置的感測器測量周邊環境中的熱、紅外、聲納、雷達和地震波信號,從而探測包括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
無線感測網節點狀態切換示意圖
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質現象。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技術是
二十世紀計算機科學的一項偉大成果,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然而在目前,網路功能再強大,網路世界再豐富,也終究是虛擬的,它與我們所生活的現
實世界還是相隔的,在網路世界中,很難感知現實世界,很多事情還是不可能的,時代呼喚著新的網路技術。感測網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全新網路技
術,它綜合了感測器、低功耗、通訊以及微機電等等技術,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感測網路將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無線感測網起源無線感測網路技術是典型的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軍民兩用戰略高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國防軍事、國家安全、環境科學、交通管理、災害預測、醫療衛生、製造業、城市信息化建設等領域。無線感測器網路(WSNs)是由許許多多功能相同或不同的無線感測器節點組成,每一個感測器節點由數據採集模塊(感測器、A/D轉換器)、數據處理和控制模塊(微處理器、存儲器)、
通信模塊(無線收發器)和供電模塊(電池、DC/AC能量轉換器)等組成。近期微電子機械加工技術的發展為感測器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微處理技術的發展促
進了感測器的智能化,通過MEMS技術和射頻(RF)通信技術的融合促進了無線感測器及其網路的誕生。傳統的感測器正逐步實現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網
絡化,正經歷著一個從傳統感測器(Dumb Sensor)→智能感測器(Smart Sensor)→嵌入式Web感測器(Embedded Web
Sensor)的內涵不斷豐富的發展過程。分類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無線感測網路實
用和研發項目有遙控戰場感測器系統(Remote Battlefield Sensor System,簡稱 REMBASS
--倫巴斯)、網路中心戰(NCW)及靈巧感測器網路(SSW))、智能塵(smart st)、Intel?Mote、Smart
-Its項目、SensIT、SeaWeb、行為習性監控(Habitat Monitoring)項目、英國國家網格等。尤其是今年最新試製成功的低成本美軍「狼群」地面無線感測器網路標志著電子戰領域技戰術的最新突破。俄亥俄州正在開發「沙地直線」(A Line in the Sand)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這個系統能夠散射電子絆網(tripwires)到任何地方,以偵測運動的高金屬含量目標。民用方面,美日等發達國家在對該技術不斷研發的基礎上在多領域進行了應用。轉折點英特爾與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正領導著微塵技術的研究工作。他們成功創建了瓶蓋大小的全功能感測器,可以執行計算、檢測與通信等功能。2002年,英特爾研究實驗室研究人員將處方葯瓶大小的32個感測器連進互聯網,以讀出緬因州「大
鴨島」上的氣候,評價一種海燕巢的條件。而2003年第二季度,他們換用150個安有D型微型電池的第二代感測器,來評估這些鳥巢的條件。他們的目的是讓
世界各國研究人員實現無入侵式及無破壞式的、對敏感野生動物及其棲居地的監測。該公司開發出了用於家庭護理的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根據演示,試制系統通過
在鞋、傢具,以及家用電器中嵌入半導體感測器,幫助老年人、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以及殘障人士的家庭生活。該系統利用無線通信將各感測器聯網,可高效傳遞必要的信息,從而方便病人接受護理,還可以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該無線感測器網路系統是英特爾公司在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家庭的合作下,歷時一年研究完成的,2004年下半年開始試用。
日立製作所與YRP泛在網路化研究所2004年11月24日宣布開發出了全球體積最小的感測器網路終端。該終端為安裝電池的有源無線終端,可以搭載溫度、亮度、紅外線、加速度等各種感測器。設想應用於大樓與家庭的無線感測器以及安全管理方面。
三菱電機日前開發成功了一種設想用於感測器網路的小型低耗電無線模塊。能夠使用特定小功率無線構築對等(Ad-hoc)網路。目標是取代目前利用專線構築的家用安全網路,計劃2005年~2006年達到實用水平。具體而言,與紅外線感測器配合,檢測是否有人、與加速度感測器配合,檢測窗玻璃和傢具的振動、與磁感測器配合,檢測門的開關,等等。
在舊金山,200
個聯網微塵已被部署在金門大橋。這些微塵用於確定大橋從一邊到另一邊的擺動距離—可以精確到在強風中為幾英尺。當微塵檢測出移動距離時,它將把該信息通過
微型計算機網路傳遞出去。信息最後到達一台更強大的計算機進行數據分析。任何與當前天氣情況不吻合的異常讀數都可能預示著大橋存在隱患。驕傲我國現代意義的無線感測網及其應用研究幾乎與發達國家同步啟動,1999年首次正式出現於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領域方向研究》的信息與自動化領域研究報告中,作為該領域提出的五個重大項目之一。隨著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深入,2001年中科院依託上海微
系統所成立微系統研究與發展中心,引領院內的相關工作,並通過該中心在無線感測網的方向上陸續部署了若乾重大研究項目和方向性項目,參加單位包括上海微系
統所、聲學所、微電子所、半導體所、電子所、軟體所、中科大等十餘個校所,初步建立感測網路系統研究平台,在無線智能感測網路通信技術、微型感測器、感測器節點、簇點和應用系統等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2004年9月相關成果在北京進行了大規模外場演示,部分成果已在實際工程系統中使用。國內的許多高校也掀起了無線感測器網路的研究熱潮。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沈陽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紛紛開展了有關無線感測器網路方面的基礎研究工作。一些企業如中興通訊公司等單位也加入無線感測器網路研究的行列。應用感測網[1]在民用方面,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環境監控等領域。國內從事感測網應用的大企業目前為數不多,小企業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北京鼎天軟體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已經承擔揚州電子政務和揚州應急指揮系統。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智能交通方面的工程,已經承擔上海市內、外環智能交通工程。嘉興中科無線感測網科技有限公司在數字航道、城市應急系統、機場監控等方面有較好的技術背景,相關項目工程正在進行中。沈陽東軟、北大青鳥、億陽信通等企業也在感測網應用方面有所涉足,目前主要在電子政務方面,正在向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系統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