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來信息系統按照什麼作戰職能構成並建立相應子系統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17有用+1
13
體系作戰能力編輯
本詞條缺少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體系作戰能力是信息化轉型期面臨的系統工程,其緊迫性和艱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把握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特點規律,堅持理論先導、統籌規劃、務實創新、科學求證的思路,是當務之急。
中文名
體系作戰能力
外文名
System capabilities
內 容
信息化轉型期面臨的系統工程
作 用
構建靈敏、快捷、穩定的信息系統
研究作戰體系建設的客觀規律
確立作戰體系建設的新理念。體系作戰的優勢主要表現為:通過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之間的協同、互補,形成新的作戰能力;通過決策信息的高度共享達成決策優勢,並轉化為行動優勢;通過作戰要素、作戰單元的自適應和自同步,保證整個作戰體系在受敵人攻擊後仍然保持穩定,避免能力驟降或體系崩潰;通過動態組合具有特定功能的任務共同體,提高靈活、快速的應變能力。對上述規律的認識是形成新理念的內核,我們應當打破思維定勢,努力實現觀念上的「五個轉變」:將機械化戰爭單一軍種為主的合同作戰轉變為多軍兵種聯合作戰;將以平台為中心轉變為以網路為中心;將單元對抗轉變為體系對抗;將重視火力轉變為既重視火力更重視信息力和機動力;將重視數量規模轉變為重視質量效能,從而為我軍體系作戰能力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制定作戰體系建設的總目標。體系作戰能力的基礎是信息系統,其物質依託是信息技術及其物化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其作用機理是信息力、打擊力、機動力、保障力的高度聚合和精確釋放;其制勝關鍵是信息優勢的全程獲取和整體功能的發揮;其表現形式是要素融合、效能倍增的整體作戰能力。概括地講,體系作戰能力的總目標是情報預警、指揮控制、力量運用、綜合保障的一體化,最終實現作戰效能的最大化。因此,體系作戰能力建設要圍繞「互聯、互通、互操作」根本要求,突出抓好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信息化武器裝備和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理論法規、體制編制和人才隊伍等六大系統的整體建設,從而實現體系作戰功能的高度融合,真正發揮體系作戰的綜合效能。
確定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的新思路。「技術上每進步多少,軍事上就落後多少」。縱觀聯合作戰發展的歷史,有三個方面應當加以關註:一要打牢以高效能的信息系統為標志的建設基礎,這是前提和保證;二要突出破擊敵作戰體系的「撒手鐧」這個重點,這是核心和關鍵;三要兼顧「雙重任務」的時代需要,謀劃當前與長遠。考慮到上述要求,我軍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思路應當是「打牢基礎設施、構建優良環境、突出四種能力」。基礎設施是指直接支撐作戰體系有效運行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網路化信息傳輸、綜合處理、應用服務和安全保障等功能;優良環境是指對作戰體系的建設、運用發揮重要作用的外部環境,包括作戰理論、法規制度、人才隊伍、體制編制和聯合訓練等;四種能力即預警偵察能力、指揮控制能力、精確打擊能力、綜合保障能力。這是指揮體系作戰能力的具體體現。
構建靈敏、快捷、穩定的綜合信息系統
加強統籌協調。搞好綜合信息系統的統籌協調,是保證體系作戰能力沿著預定方向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軍信息網路建設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系統建設依然存在著分別建設、各自為政、各取所需、兼容性差、難以融為一體的突出問題。尤其在橫向協調聯繫上,柵格技術標准和介面不統一,網路結構不合理,互操作能力弱,使軍兵種間簡單的互通型網路系統,難以向高度融合的互聯互通型信息系統跨越。加強頂層設計,必須採取需求工程技術、體系結構技術、效能評估技術、建模模擬技術,對現有格局進行改造。首先,應特別強調體系結構技術和需求工程技術這兩項核心支撐技術。同時,制定全軍軍事綜合信息系統建設的規范和標准,建立由高層次管理機構與作戰、裝備、研發部門相結合的領導小組,形成頂層設計的長效機制。此外,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不同軍兵種的需求,以體系破擊基本戰法為主線,運用戰爭設計工程與模擬模擬手段,堅持改組、重建、保留相結合,清晰描述作戰需求、系統發展和裝備換代之間的信息交互關系,提出滿足不同軍兵種作戰需求的系統結構和技術標准,使單一軍兵種簡單互通型信息系統快速升級,轉變為高度融合的三軍共享信息系統。
扭住集成建設。《軍隊信息化建設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軍隊信息化建設技術路線圖」提出,對各類信息資源以及支持資源進行系統集成,提高網路「端到端」、「即插即用」、「按需分發」、「柔性重組」的能力。當前,信息系統建設弊端有三:網路系統在可伸縮、可重組、可替代方面與體系作戰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不能滿足作戰地域全覆蓋、結構功能重組合、設備損壞可替代的要求;信息系統與作戰單元之間的介面單一,系統融合度不夠,持續寬頻動中通、信息對抗能力不足;信息系統與戰場感測器、偵察監視系統和武器平台、諸軍兵種作戰平台之間耦合度低,缺乏有效鉸鏈。因此,必須從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應用集成三個層次入手,整合公共信息平台,通過子系統的功能優化、模塊組合和數據鉸鏈,統一系統介面、統一系統管理、統一與數據格式,依靠集成建設解決軟體硬體的「異構性」問題。軍隊現有無線、有線、衛星、移動通信等,應盡可能與地方信息系統兼容,建立軍地一體、縱橫貫通、多路迂迴的三軍互聯網。此外,還應通過開發資料庫技術,整合資源,運用數據鏈將感測器、指揮中心、武器平台等作戰要素融為一體,實現信息分發、指揮控制與武器系統的自動鉸鏈,按照作戰需求集成情報偵察、預警探測、指揮控制、火力與機動、綜合保障等子系統,提高體系作戰能力。
強化安全防護。信息安全應當與體系建設同步考慮,把體系的可靠性、穩定性作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著眼點,抓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晶元、高端元器件和基礎軟體研發,加強網路安全、密碼安全等防護手段建設,完善安全管理法規和風險評估機制,增強對網路攻擊的預警能力。同時,應當看到,加強進攻手段建設對確保系統安全不可忽視,以攻助防能夠增強網路安全防護能力。為此,可以運用小型化、自適應、猝發等抗干擾技術強的通信裝備,選用模塊化、通用化、標准化、兼容性好的信息設施,確保系統受損時能迅速替換或重組。同時,不能忽略系統監控、維修和管理,加強電磁頻譜管控,防止自擾或互擾。
打造體系作戰所需要的力量體系
凝聚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力量如何才能擰成一股繩?在全局上,應遵循「自頂向下」的分解原則,而在局部上則應遵循「自底向上」的聚合原則,以體系作戰能力為紐帶,加速聯合作戰力量的一體化建設。軍種自成體系的訓練編組模式應當打破,代之以按區域組建聯合訓練指揮機構,形成統轄參戰軍種、適應體系作戰要求的網狀扁平、縱橫一體的訓練指揮體制。同時,整合隸屬於不同建制的偵察、預警、探測、定位等各類情報偵測力量,全面提高參戰部隊的戰場感知能力與信息共享能力。此外,要加快攻克「瓶頸」的步伐,大力發展聯合作戰所需的各類信息化主戰裝備,提高現有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含量,使武器系統有更快的反應速度和更高的作戰效能。對各類作戰物資、勤務力量和後勤裝備也應進行整合,力求構建作戰部隊與保障機構、保障實體之間的一體化物流配送體系,以直達、快速的精確保障代替逐級、粗放式保障。
實現武器系統的綜合配套。攻防兼備的武器系統,是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基礎。它包括:發展集情報、偵察、監視、通信等為一體的指揮系統,提高聯合作戰的指揮與控制能力;發展通用數據鏈、高速數據鏈和專用數據鏈,提高各作戰體系的快速反應能力;發展天基信息感知、導航定位、空間測繪系統,以及關鍵空間、臨近空間的攻防對抗系統,提高太空預警、引導和反制能力;發展水下、空中、陸上的多層次、遠距離精確制導兵器,以及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動能武器以及非致命武器,提高精確打擊和毀傷能力;有重點地發展電子戰、網路戰系統,提高電磁空間的對抗能力;發展大型運輸機、綜合運輸補給艦、戰場偽裝和多功能戰場裝備搶修等裝備保障系統,提高一體化綜合保障能力。
把握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我軍機械化尚未完成,又需向信息化過渡,這個客觀現實要求體系作戰能力的形成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分層次、分步驟推進。在聯合的層次上,由以前的軍種戰役軍團之間的聯合,逐步向多軍兵種戰術兵團的聯合過渡。在聯合的空間上,由以前的戰役地幅的聯合,逐步向更為精確的戰術地幅的聯合發展。在聯合的時間上,由在預定時間內的聯合,逐步向即時、隨機的方向轉變。總之,體系作戰能力要由應對小規模低強度體系作戰,向應對大規模、高強度體系作戰發展。但是,體系能力的形成要注意保持理性,聯合作戰層次下沉、擴大體系能力形成的規模要控制好幅度,留有餘地,不是層次越下沉越好,聯合的面越大越好,因為體系作戰能力的形成受制於體制、裝備、人才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遍地開花。貪多求快的結果是欲速則不達。
深化作戰指揮體系的調整改革
立足長遠發展,加大改革力度。從目前看,體制編制轉型仍是制約作戰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現行指揮體制由於指揮機關攤子大、機構重疊,產生了政出多門、互相掣肘的現象。領導機關集軍政、軍令於一身,指揮、管理職能交叉,影響機關效能發揮;戰區機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本區陸軍的指揮機構,還沒有形成對其它軍種部隊的聯合指揮機制……這些問題導致了內耗嚴重,難以保證指揮的時效性和反饋的准確性。體制編制最終決定作戰體系的效能,迴避矛盾會使我們錯失發展良機,不疼不癢的改革也難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完善體制編制,必須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按照系統論證、總體設計、分步推進的思路,立足當前需要,著眼長遠發展,盡快研究制定符合體系作戰要求的近中期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方案。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咨詢作用,廣泛聽取部隊合理化建議,積極借鑒外軍的成功做法,增強體制編制調整改革的科學性。
圍繞系統集成,增強融合能力。我軍的作戰力量體系經過幾次調整改革,各軍兵種結構得到了較大改善。現在的問題是軍種界限過於分明,作戰功能單一;新型軍兵種部隊數量少,適應體系作戰的模塊化、小型化、多能化新型編組模式尚未成型。為了適應體系作戰的需要,當務之急是盡快提高軍種融合度,調整軍兵種構成比例,適時組建新型作戰力量。按照系統集成原則,打破利益壁壘,消除人為界線,在軍種之間、兵種之間進行優化組合,使小型化、合成化、多能化的聯合作戰模塊,由按軍種職能編組向按作戰功能融合轉變,作戰體系由單元功能融合向要素能量聚合轉變。通過體系作戰要素的融合,實現體系作戰效能的最大值。
強化作戰功能,堅持同步推進。我軍傳統指揮體系縱向層次較多,是影響戰時指揮效能的突出矛盾。如果指揮信息完成一次運轉周期,需要經歷多層指揮機構的逐級傳遞、層層過關,那麼在快節奏的戰場上,就無法實現軍兵種和友鄰之間橫向溝通,削弱了信息傳遞的時效性。戰時體制編制是平時體制編制的延續,調整體制編制要突出作戰功能,壓縮機關編制,減少層次,合並機構,優化職能,理順關系。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依託社會力量提供保障的醫療、文體、干休所等非作戰單位,及時移交地方,走社會化保障之路。同時調整部隊內部結構,處理好平時職能與戰時職能之間的關系,按戰時職能編組部隊,做到平戰結合、以戰為主,強化體制編制的作戰功能。
2. 簡述wifi連接點的網路成員和結構
WiFi網路結構和工作原理 WiFi網路結構
* 站點(Station),網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 基本服務單元(Basic Service Set,BSS)。網路最基本的服務單元。最簡單的服務單元可以只由兩個站點組成。站點可以動態的聯結(associate)到基本服務單元中。 * 分配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DS)。分配系統用於連接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Medium)邏輯上和基本服務單元使用的媒介是截然分開的,盡管它們 物理上可能會是同一個媒介,例如同一個無線頻段。
* 接入點(Access Point,AP)。接入點即有普通站點的身份,又有接入到分配系統的功能。 * 擴展服務單元(Extended Service Set,ESS)。由分配系統和基本服務單元組合而成。這種組合是邏輯上,並非物理上的──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物有可能在地理位置相去甚遠。分配系統也可 以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
* 關口(Portal),也是一個邏輯成分。用於將無線區域網和有線區域網或其它網路聯系起來。
這兒有3種媒介,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以及和無線區域網集成一起的其它區域網使用的媒介。物理上它們可能互相重迭。IEEE 802.11隻負責在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上的定址(Addressing)。分配系統和其它區域網的定址不屬無線區域網的范圍。 IEEE802.11沒有具體定義分配系統,只是定義了分配系統應該提供的服務(Service)。整個無線區域網定義了9種服務:
* 5種服務屬於分配系統的任務,分別為,聯接(Association)、結束聯接(Diassociation)、分配(Distribution)、集 成(Integration)、再聯接(Reassociation)。
* 4種服務屬於站點的任務,分別為,鑒權(Authentication)、結束鑒權(Deauthentication)、隱私(Privacy)、 MAC 數據傳輸(MSDU delivery)。 WiFi工作原理
WiFi 的設置至少需要一個Access Point(ap)和一個或一個以上的client(hi)。AP 每100ms將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經由beacons(信號台)封包廣播一次,beacons封包的傳輸速率是1 Mbit/s,並且長度相當的短,所以這個廣播動作對網路效能的影響不大。因為WiFi規定的最低傳輸速率是1 Mbit/s ,所以確保所有的WiFi client端都能收到這個SSID廣播封包,client 可以藉此決定是否要和這一個SSID的AP連線。使用者可以設定要連線到哪一個SSID。
中國電信提供最優質的網路通訊服務,目前安徽電信有活動,話費1折扣,9元打99元,建議直接通過安徽電信營業廳或者實體營業廳查詢。
3. 無線網路的組建方案
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是企業網,企業都在致力於建設一個高速、安全、可靠、可擴充的網路系統,以實現企業內信息的高度共享、傳遞,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為了實現對外信息的交流,還需要建立出口通道,實現與Internet互聯,可以方便地進行資料查詢。企業所需要的信息化服務要求較高,其網路應具有以下特點:
· 作為一個基於企業Intranet的信息管理和應用的網路系統,提供相應的各種服務
·網路上各種軟、硬體資源能得到共享,並能快速、穩定地傳輸各種信息,提供有效的網路信息管理手段
· 採用開放式、標准化的系統結構,以利於功能擴充和技術升級
· 能夠與外界進行廣域網的連接,提供、享用各種信息服務
· 具有完善的網路安全機制。
· 能夠與原有的計算機區域網絡和應用系統平滑地連接,調用原有各種計算機系統的信息。
4. 美軍的C4ISR系統是什麼
C4代表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四個字的英文開頭字母均為「C,」所以稱「C4。」「I」代表情報;「S」代表電子監聽;「R」代表偵察。C4ISR是軍事術語,意為自動化指揮系統。它是現代軍事指揮系統中,7個子系統的英語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即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 Communication、計算機computer、情報Intelligence、監視Surveillance、偵察Reconnaissance。C4ISR,就是美國人開發的一個通訊聯絡系統。
C4ISR是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的英文單詞的縮寫。C4ISR系統是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是兵力的倍增器。美國戰略C4ISR系統是美國軍事指揮當局作出重大戰略決策以及戰略部隊的指揮員對其所屬部隊實施指揮控制、進行管理時所用的設備、器材、程序的總稱,是美國整個軍事C4ISR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1.戰略C4ISR系統的「大腦」
指揮中心是戰略C4ISR系統的「大腦」。它主要包括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備用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和國家空中作戰中心三處。在指揮中心,美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利用指揮鏈逐級向第一線作戰部隊下達命令,最快只需3~6分鍾;若越級向核部隊下達命令,最快只需要1~3分鍾;只需40秒鍾便可實現與主要司令部的電話會議。指揮中心是美國軍事當局分析判斷局勢,定下決心,下達命令的中心,是C4ISR系統的核心。 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始建於1962年,設在五角大樓內。該中心負責平時至三級戰備的指揮,分設四個室,分別是參謀長聯席會議室、通信室、當前態勢顯示室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屏幕投影顯示設備技術室。該中心有3台「霍尼韋爾」6000系列大型計算機作為主機,用於處理各種軍事數據。有6個2.4米×3米的大屏幕顯示器,用於在緊急會議室顯示敵我力量及其他情報。它擁有先進的通信聯絡設備如參謀長聯席會議警報網、自動電話會議系統、緊急文電傳輸系統等終端設備。該中心存有8份進行全面戰爭的計劃和60份在各種危機情況下行動的計劃。
備用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始建於1967年,位於華盛頓以北約110千米的馬里蘭州里奇堡地下,工程設施加固,生存能力較強。它與國家軍事指揮中心相連,設有軍事指揮的重要資料庫。當美軍進入二級戰備時便接替指揮任務。
國家空中作戰中心,設在阿拉斯加州的奧弗特空軍基地,原名國家緊急空中指揮所,在核戰爭中承擔對戰略部隊的指揮與控制職責。1993年易名為國家空中作戰中心,其職責也不再限於核戰。該作戰中心為4架E-4B型飛機,稱作「尼普卡」,停駐在格里索姆空軍基地,由奧弗特空軍基地的指揮控制中心控制。國家空中作戰中心平時不參與指揮,只了解情況。當美軍處於臨戰狀態時,它便升空待命。一旦國家指揮當局登上「尼普卡」,該中心便成為主要的指揮作戰中心。因它能在空中機動,是美國戰略C4ISR系統中生存能力最強的一部分。它配有大量的先進的電子設備,能同衛星、導彈潛艇、導彈發射中心、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備用國家軍事指揮中心等進行通信。
2.戰略C4ISR系統的「神經」
通信系統把各指揮中心、預警系統、作戰部隊以及情報部門等有機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在美國戰略C4ISR系統中,有通用和專用的40多個通信系統,這些通信系統構成縱橫交錯的網路,就象人體內的神經一樣,將大腦的各種指令傳給肢體,同時又將反饋信息有效地傳給大腦。
美國戰略C4ISR系統中主要的通用通信系統有國防通信系統、國防衛星通信系統、最低限度緊急通信網等。其中國防通信系統建於60年代初,由國防通信局負責管理和技術保障,三軍負責維修。它主要保障美國總統同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情報機關、戰略部隊的通信聯絡,保障國防部長與各聯合司令部、特種司令部的通信聯絡,為戰略防禦提供情報。其中的北方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建立最早,由3個大型雷達站組成,可提供15分鍾的預警時間。但該系統對付低空目標和多目標的能力較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軍於70年代起對其進行改進。改進後其功能大大提高,如圖勒站的作用距離從原來的4800千米增到5200千米,掃描范圍擴展到240°。
潛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由預警衛星和陸基預警雷達網承擔。前者發現來襲目標,後者進一步跟蹤、識別和獲取精確數據。此外,空間監視系統和海洋監視衛星對系統提供支援。潛射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網,由潛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和大型固態相控陣預警雷達組成。其中,前者可對從大西洋和太平洋發射的潛射彈道導彈提供約6分鍾的預警時間,後者作用距離500千米,探測高度4.5萬米。
預警衛星系統由於具有監視區域大、不易受干擾、生存能力強和提供的預警時間長等優點,現已成為美國戰略預警系統中最重要的預警手段。美國的預警衛星系統是3星組網,導彈發射後幾秒鍾,該系統就能探測到,並在3~4分鍾的時間內將信息傳到北美航空航天司令部。它在對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導彈進行預警時,可分別提供25分鍾和15分鍾的預警時間。
3.戰略C4ISR系統的前景
美國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建成了體積龐大、自動化程度高的戰略C4ISR系統,為實現其霸權主義政策和軍事戰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C4ISR系統並非十全十美。一是它易受攻擊,生存能力弱。由於精確打擊技術、反衛星技術和「黑客」技術的發展,在先進作戰理論的牽引下,C4ISR系統將是兵家打擊的重點目標。二是它的互通性能差。由於美國各軍兵種長期以來各自為政,並且受戰略武器的特性所限,使美軍戰略、戰術與盟軍的C4ISR系統之間相互溝通有一定的困難。目前美軍針對系統的弱點,加快改革的步伐。美軍以「勇士C4I」計劃為藍本,在近期內對各軍種C4ISR的系統進行系統集成,實現最大程度的互通,遠期目標則是建立一個多級保密的全球無縫信息網。美軍1996年開通了「全球指揮與控制系統」,取代服役多年的「世界軍事指揮與控制系統」,新系統大大提高了數據兼容能力,為全軍提供了通用的操作環境,為實現「勇士C4I」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下世紀初,天基紅外探測系統、海軍協同作戰系統、新型無人飛機等信息系統將進入現役。其中全球廣播系統是由衛星、光纖及無線電話網路組成的大型全球信息系統,該系統將聯通各軍種C4ISR系統,為各聯合司令部提供近實時戰場圖像,可將目前通信系統的容量提高500倍以上。海灣戰爭中需數小時才能完成的情報信息搜索、處理、傳遞功能,該系統將只需數秒即可完成。美國國防部稱,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和一體化C4ISR的系統,能使美軍具備近實時發現、跟蹤、定位和攻擊地球表面任何目標的能力,在正確的時間、地點精確地使用兵力,並提高國防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5. 智能化作戰能否、取代信息化作戰
新軍事變革的技術支撐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群,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軍事變革的最終實現是軍事理論、武器裝備和編制體制的全面革命。沒有信息化武器裝備,就不可能打贏信息化戰爭,也就不可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隨著我軍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大量信息化武器裝備將陸續裝備部隊,這類裝備的主要特點是造價高,技術新,系統復雜,更新換代周期短,對操作使用、管理和保障的要求高。我們過去學習的機械化裝備和機械化戰爭的知識二三十年不更新都能夠繼續使用,而現在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和信息化戰爭知識一兩年就更新一次,這對教育訓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學習裝備新知識,就不能發揮手中武器的應有效能;如果不研究戰爭新樣式,就不可能打贏信息化戰爭,也就不可能完成建設信息化軍隊的歷史使命。 從四場戰爭中武器裝備的運用情況來看,最主要的分以下四類:C4ISR系統、信息戰裝備、對地攻擊武器和地面作戰裝備。 C4ISR系統的作戰運用建設信息化戰場,奪取信息化優勢,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一切基礎在於實現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和作戰空間的網路化。 C4ISR系統的發展發現目標就意味著打擊目標,而打擊目標就意味著摧毀目標。因此,及時准確地發現目標,是精確打擊目標的基礎和前提。發現目標,主要通過偵察監視和預警系統實現。美軍的偵察、監視和預警體系非常健全,基本覆蓋了所有維度、所有空間、所有頻段。對地面目標的偵察、監視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體的C4ISR系統。電子信息裝備在作戰中的運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體化程度的強弱。所謂信息化和一體化,核心是C4ISR系統,目的是發揮粘合劑和力量倍增器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大特點:技術融合,系統集成。武器裝備是形成戰鬥力的基礎,武器裝備的數字化和網路化,是實現一體化作戰和聯合作戰的物質基礎。機械化裝備主要是強調個性化和獨立性,是縱向力量的放大和增強。信息化武器裝備強調技術融合、系統集成,橫向一體化,強調綜合多功能,在不增加裝備數量的情況下,通過綜合集成使力量倍增。武器裝備信息化,必須要具備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縱向成系統,橫向成體系,縱橫雙向成網路,只有這樣,才能成建制、成系統、成體系形成一體戰能力。武器裝備實現信息化之後,體系對抗就成為戰爭對抗的主要因素,陸、海、空天電等多維戰斗空間將融為一體,不同國家、不同軍兵種、不同部隊的不同裝備能夠在技術上融為一體。結構優化,固強補弱。一體化作戰體系的結構優化和固強補弱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同裝備之間能夠實現力量互補。武器裝備實現信息化和一體化之後,就能夠以網路為中心,相互之間在作戰能力上也就能夠固強補弱,優化結構,發揮最大效能;二是不同國家之間能夠實現力量互補。木桶原理在機械化戰爭中強調的短板效應,在信息化戰爭中得到了彌補,短板效應的結構性缺陷不再明顯,因為在網路中心戰和橫向一體化環境中,網路各節點之間是相互彌補、資源共享的關系。三是不同軍種之間能夠實現力量互補。機械化戰爭中,陸、海、空三軍在各自戰場遂行獨立的軍種戰役,都會因戰場時空范圍或受地理、地形、氣象等條件的限制而影響作戰效能的發揮。C4ISR系統把三軍融為一體之後,各自不再有完全獨立的戰場,戰場出現一體化趨勢,在這樣的戰場上,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力量取長補短,固強補弱,原來時空范圍和物理條件的限制不再成為作戰效能發揮的制約因素,因此各軍兵種都能夠把各自的力量發揮到極
致,使之呈指數增長。橫向一體,效能可控。信息化武器裝備強調質量效能,結構決定功能,數量規模雖然仍很需要,但不再是決定作戰效能的關鍵要素,最關鍵的要素是武器裝備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後的結構優化。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結構優化特徵是扁平化。如果從戰術、戰役到戰略層面的指揮控制系統實現了信息化和一體化,戰略指揮員就可以直接指揮到單兵,單兵也完全可以直接向戰略指揮員報告情況,機械化時代形成的戰役戰術等龐大的中間多層次指揮機構就成為作戰的障礙和累贅。由於信息的實時化和控制的有效性增加,戰爭變得更加可控,更好駕馭。C4ISR系統的運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和多國部隊所建立的戰區通信網路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多、最全、最先進的,它運用衛星通信技術和數字化通信網路技術,把數十年來各國研製、生產和裝備的各種戰略、戰區及戰術通信網路和設備全面融合,綜合為一體化的高效率的C3I通信系統,以98%以上的高戰備率確保白宮、五角大樓、後勤支援基地與中央總部、多國部隊和基層作戰部隊之間的聯系,確保洲際之間、戰區與本土之間、多國及友鄰部隊之間、各軍兵種之間、飛機、艦艇和坦克等作戰平台之間,以及上下、左右、縱橫、交叉的不間斷的持續通信和信息交換。海灣戰爭總指揮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當時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開設戰區指揮部,各下屬司
令部也是在沙特開設。施瓦茨科普夫與各級指揮官討論重大問題或研究作戰方案基本是採用開會或面對面商談的方式進行,各級指揮機構信息溝通也是採取電話、電報、軟盤傳遞等方式進行。科索沃戰爭是第一次大規模實戰運用全球一體化C4ISR指揮控制系統。C4ISR系統的全球化、網路化、一體化和實時化特徵,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的區分概念,戰略指揮員其實已經具備指揮戰術性作戰行動的能力,中間的戰役層次事實上已經沒有必要存在了。科索沃戰爭中美軍首次啟用遠程異地實時電視電話系統。戰略、戰役和戰術級指揮官,在科索沃戰爭中每天召開一次電視電話會議,審視作戰行動的進展,協調後續的作戰行動,傳達上級的作戰意圖。這種新穎的數字化、網路化會議系統,對於及時通報情況,掌握戰爭全局,統一思想和意志,了解不同部隊作戰行動,減少相互之間的誤會和摩擦,在准確的時
間和地點集中兵力兵器,實時信息傳遞、快速定下決心和平行制定作戰計劃等,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得到各級指揮員的好評。 在科索沃戰爭中,由於牽涉到北約十幾個國家聯合作戰,所以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三級指揮體制。戰略層次,是指遠離戰區並對整個戰局進行戰略控制的最高指揮當局,主要是對戰爭全局和作戰指導等重大問題進行決策。戰役指揮層次,基本上屬於戰區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是負責科索沃戰役指揮的最高指揮機構,這一機構設在比利時蒙斯,擔任科索沃戰役總指揮的戰區最高指揮官克拉克上將,就是在這個距離戰區2000公里以外的蒙斯總部進行指揮的,這是戰役總指揮第一次遠離戰區進行遙控指揮。正常情況下,北約南歐戰區常設地區性司令部負責戰時聯合作戰指揮任務。這些司令部包括南歐盟軍海軍部
隊司令部、南歐盟軍空軍部隊司令部、歐洲盟軍司令部快速反應軍司令部,司令均為中將和上將軍銜。但是,在戰役指揮層面,戰爭中又產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個是臨時任命常駐大西洋和歐洲的美國海、空軍司令兼任北約盟軍戰區最高指揮,另一個是在戰區戰役指揮層次上面又臨時增設了一個指揮層次。這樣可能考慮到便於與北約部隊指揮協調,但更深層次反映了美軍對北約的不信任,希望大權獨攬。從戰區戰役指揮層面來看,顯得非常混亂,許多指揮層次從技術上來看完全沒有必要,之所以設立是考慮到現行體制的需要。戰術指揮層次,是指艦艇、飛機等戰術級別的指揮機構,主要是執行具體的戰術作戰指揮任務。其中,空軍的戰術指揮層次是盟軍空中作戰中心,它是聯系飛行員和空中指揮引導員,並指揮空戰的神經中樞,是一體化的作戰指揮系統。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刻意試驗網路中心戰和扁平式指揮的能力,所以沒有按照戰略、戰役和戰術層次設立指揮體系,也沒有在阿富汗戰區設立前沿指揮部,只是在美國本土設立了一個戰略總指揮部,下面直接就是戰術指揮層次,所以這場戰爭的指揮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性戰斗的指揮嘗試。所謂網路中心戰,其核心就是超越軍兵種條塊分割的傳統指揮模式,實現橫向一體化協同作戰,各作戰單位共享情報資源,信息暢通無阻,實現實時指揮和控制。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首次試驗網路中心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從阿拉伯海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有80%以上事先並不知道要去戰區的什麼地方、攻擊什麼樣的目標,只是在起飛
以後的飛行途中才接到指揮系統發來的最新任務指令,這時飛行員便可在指揮系統的引導下,選擇最佳路徑和方式對目標進行攻擊。從阿富汗戰爭開始,網路中心戰就已經正式進入作戰程序,在這種作戰程序中,指揮機構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最主要的不再是聽取下屬發來的請示,也不再是擬制電報或下達話音指令,而是在C4ISR系統的輔助指揮控下,側重於做好這樣三項工作:一是通過C4ISR系統掌握敵我雙方的情報,驅散戰爭迷霧,定下作戰決心;二是進行作戰規劃計劃,提前下達作戰任務指令,確定聯合作戰中各部隊的具體認為是、出動批次、作戰任務、作戰目的、作戰要求,具體各部隊如何實施沒有必要進行統一部署,只是提出准確的打擊時間、地點、目的和要求即可,按照委託式指揮原則由部隊自行協同;三是進行毀損評估,對上一次任務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以便確定下一批次的打擊任務。伊拉克戰爭中,由於地面部隊的大規模介入,所以美軍又恢復實施三級指揮體制。戰略指揮部仍然設在美國本土,技術上主要依託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戰區指揮部中央總部司令部設在卡達,中央總部陸軍司令部設在科威特,中央總部空軍司令部設在沙特,中央總部海軍司令部設在巴林;戰術級指揮機構分別在各司令部下設立戰術作戰指揮中心。戰爭中,美軍使用了全球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C4ISR系統的全球化、網路化、一體化和實時化特徵,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的區分概念。戰爭中,網路中心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網路中心戰中,指揮機構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不再是忙於聽取和答復下屬發來的請示,而是側重進行戰略謀劃、戰爭規劃計劃、作戰任務區分,並提前下達任務指令。所有這一切,都採取委託式指揮方式,藉助C4ISR系統進行聯合作戰。C4ISR系統的構成全球戰略指揮控制系統美軍全球作戰,主要依賴全球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指揮協調。這個系統是美國1962年組建的戰略指揮控制系統,當時主要目的是應付核大戰,所以在沒有經過總體論證和整體設計的情況下,就匆匆忙忙地把各軍兵種及國防部的現有系統和設備拼湊在一起,組成了最初的戰略C3I系統。由於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加上數據格式不統一,互連互通有困難,所以直到70年代初還是一個鬆散的聯合體。之後,經過統一管理和規劃,並改造了計算機等關鍵設備,統一了數據格式並實行了標准化,才使該系統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啟用了這套系統,在海灣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兼容性差、互通性和信息共享能
力差和設備老化等缺陷。戰爭結束後,經過大規模更新和改進,1995年重新命名為「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主要由三大塊組成:一是偵察探測系統,包括偵察和預警衛星、預警飛機和地面雷達預警網等;二是指揮控制中心,包括國家級、國防部級、軍兵種級、駐外司令部級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指揮中心等;三是通信系統,主要是國防通信系統、國防衛星通信系統和艦隊衛星通信系統,其餘的還有遠程對潛通信系統和最低限度緊急通信網等。戰略通信系統是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中的神經網路、紐帶和橋梁,沒有它,偵察預警系統的情報就無法向各級指揮中心傳送,各級指揮中心掌握不了情報信息就不能對局勢做出判斷並定下決心,分散在美國本土或世界各地待命的作戰部隊既不了解威脅態勢、又接不到作戰命令,所以戰鬥力再強也將是無所作為。通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美國動用40多個通信系統組成了這個戰略通信網路。國防通信系統是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性通信系統,它主要由自動電話網、自動數字網和自動電話保密網三個分系統組成,其中,自動電話網正在被具有遠程話音通信功能的「國防交換網」所取代,自動數字網也正在被採用廣域數據網技術的「國防數據網」所取代。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中的國防通信系統在海灣地區開設了3個主節點和9個分節點,從而把海灣地區所有的指揮系統都接入到整個戰略通信網路之中。情報偵察監視系統如果說戰略和戰術通信系統是C4ISR系統的神經中樞的話,那麼偵察監視系統則是C4ISR系統的耳目;通信系統是順風耳,偵察監視系統則是千里眼。偵察監視系統具有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它分布在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平台上,構成了全天候、全天時、立體化監控體。伊拉克戰爭中,天基偵察監視平台中包括成像偵察、電子偵察、海洋監視、導彈預警等50多顆衛星,空基偵察監視平台包括十多種有人偵察機和近十種、上百架無人偵察機;地基偵察監視平台包括各種夜視裝備、地面偵察雷達和拋投式地面遙感偵察裝備等;海基偵察監視平台包括遠洋海上偵察監視艦船、航空母艦攜載的預警機、偵察機、偵察直升機、宙斯盾防空系統及艦載雷達等。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在本土有21處、本土之外基地上有33600名人員對航天偵察監視系統進行支持。美國部署的軍用衛星系統覆蓋了對伊作戰所需的各個信息領域,動用的衛星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衛星、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等。在偵察衛星方面,主要包括3顆鎖眼光學成像衛星,3顆長曲棍球雷達成像偵察衛星,3顆入侵者電子偵察衛星和12顆二代白雲電子型海洋監視衛星;在導航定位衛星方面,共投入了GPS―2和GPS―2R共24顆衛星,定位精度從16米提高到10米。還動用了由14顆國防衛星通信系統衛星、4顆軍事星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組成保障伊拉克戰區戰略及戰術通信的天基信息傳輸系統。此外,租用了一些商用衛星,主要是地球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等。在空基偵察監視系統方面,伊拉克戰爭中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無人機的大量使用。無人機、巡航導彈和靈巧彈葯在戰爭中的大量使用,標志著機器人戰爭和智能化戰爭的開始,象徵著信息化戰爭在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海灣戰爭中,美國主要是海軍的先鋒和陸軍的獵犬無人機。這些無人機還不是美國研製的,是從以色列購買的,當時戰列艦上的406毫米巨炮射程在45公里以上,所以要用這種無人機為火炮進行目標校正,以提高命中精度,戰爭中也進行了戰場戰術偵察阿富汗戰爭中,無人機的使用比較廣泛,美軍首次試驗了全球鷹、指針和捕食者三種無人機。全球鷹是一種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主要用於連續監視高空、遠程和長續航時間的偵察任務。飛行高度在20000米左右,最大續航時間大於42小時,每日監視范圍可達13�7萬平方公里。捕食者是中空長航時無人機,主要用於小區域或山谷地區的偵察監視工作,可為特種部隊提供詳細的戰場情報。升限7620米,續航時間40小時,在目標上空的巡邏時間可達24小時。阿富汗戰爭中首次攜帶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成功摧毀地面目標。伊拉克戰爭中,不僅再次使用捕食者無人機攜帶反坦克導彈摧毀了伊軍一輛自行高炮,而且首次使用了龍眼和影子200等無人機。影子200是陸軍研製的一種小型戰術無人機,可用於進行近實時、高精度、長時間的偵察、監視和目標獲取及毀傷評估。空重75公斤,連續偵察時間4個小時,最大航程125公里,飛行高度3000米。伊拉克戰爭中使用了10架龍眼無人機,它是一種小型、全自動、可返回、手持式發射的無人機,用於為海軍陸戰隊小部隊提供偵察和危險探測能力。飛行重量僅約2�3公斤,鋰電池可以保證無人機以約76公里時速飛行60分鍾。二人小組可以在10分鍾左右完成組裝發射。無人機可獲取目標的日光型或紅外圖像,並能通過數據鏈將圖像信息實時傳輸給用戶。戰術區域數字通信系統戰區的戰術通信主要依賴戰術區域數字化通信網,它是一種採用數字化通信設備的柵格狀地域通信網路,主要是在集團軍或師的作戰地域內進行聯合作戰的作戰指揮控制和通信聯絡。網路內開設有若干通信中心和節點,以無線電接力線路、電纜、衛星通信線路或無線電台通信網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覆蓋范圍較廣的野戰通信網路。這種網路的主要特點是:機動性強,可行進間通信;可靠性高,一個或多個節點及通信中心發生故障或毀損不影響其他線路的暢通;由於柵格狀網路縱橫交錯、不分主次,所以敵人很難確定司令部位置。海灣戰爭中,美國和多國部隊就開始使用戰術地域通信網,主要是美國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機動用戶設備,英國的松雞地域戰術通信系統和法國的里達自動綜合傳輸網。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是美軍1974年研製、1983年開始裝備空軍預警機並用於三軍聯合作戰的數據通信網路。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廣泛裝備美國和北約參戰國陸、海、空及海軍陸戰隊的飛機、艦艇、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和防空中心,其主要特點是沒有主台和屬台之分,網路中任何用戶都可通信,互不幹擾;保密性好;採用擴頻跳頻技術,抗干擾力強;容量大,功能多,集通信、導航、測距、敵我識別於一體。它是一種多功能數字數據和話音通信系統,採用了擴頻技術和時分多路存取技術,工作在965―1215兆赫頻段。可容納10―20個網路,每個網路容量為1520―2560個用戶,有效工作半徑300―500公里,預警機為中繼站時通信距離可達1000公里。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是美軍8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的先進通信系統,是陸、海、空及海軍陸戰隊共用型區域通信網。海灣戰爭時尚處於模/數共用、以數字為主的階段,1992年以後已實現全數字化通信。美國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系統,就是移動用戶設備系統。這是一個類似於民用行動電話那樣的多節點全數字化無線電電話系統,是一種新型、小規模的區域性通信網路,其特點是全數字化,能在陸上或空中機動,具有較高的自動化功能,操作簡單,生存力強。1988年開始裝備美國本土的四師一旅和駐歐部隊的三個師。移動用戶設備通信網可在一個軍(或5個師)37500平方公里的作戰地域內,為8100個用戶服務(其中機動用戶1900個,固定用戶6200個)。系統可提供話音、數據和傳真通信,可與戰略通信網、民用通信網互通,也能與衛星通信終端相連,可為軍、師兩級部隊在更大范圍內通信提供方便。 伊拉克戰爭中,地面部隊配備了先進的信息、指揮系統,如第四機步師裝備了8000套21世紀旅及旅以下戰場指揮系統(FBCB2)。它是基於戰術互聯網的新型戰場通信系統,可將GPS數據、空中偵察機和地面部隊及中央情報局等機構的信息進行融合,實時向參戰部隊提供。其最大特點是通過戰術互聯網將平台相互連接,傳遞態勢認知數據,跟蹤敵軍和友軍,了解戰場態勢。其他部隊裝備1000套,第三機步師和第7旅也有裝備。
6. 無線網路一般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基站包括基站收發信機(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一個基站控制器可以控制十幾以至數十個基站收發信機。而在WCDMA等系統中,類似的概念稱為NodeB和RNC。基站(BS)即公用移動通信基站是無線電台站的一種形式,是指在有限的無線電覆蓋區中,通過移動通信交換中心,與行動電話終端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無線電收發信電台。基站是移動通信中組成蜂窩小區的基本單元,完成移動通信網和移動通信用戶之間的通信和管理功能。
7. 美國陸軍的FCS系統是什麼
FCS顧名思義: furure未來 combat戰斗 system系統
FCS網路融合了多種信息技術體系結構、硬體和軟體,其中包括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TRS)、戰術級作戰人員信息網(WIN--T)以及情報感測器。
美國陸軍的FCS未來作戰系統的一期原型系統的軟硬部件已經進入部署測試階段。初步目標是把無線電子系統和網路通信模塊集成到現有的陸軍作戰車輛上,比如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布雷德利步兵戰車和輪式高機動性多功能車輛。FCS一期原型系統中採用的新技術包括戰術UGS和城市UGS。這些感測器可以投放在巡邏區域的邊界上,防止敵人的埋伏或是滲透。UGS中的紅外運動感應器可以監測到敵軍的行動並向我們的作戰人員發出警告。
8. Wi-Fi的組成結構
一般架設無線網路的基本配備就是無線網卡及一台AP,如此便能以無線的模式,配合既有的有線架構來分享網路資源,架設費用和復雜程度遠遠低於傳統的有線網路。如果只是幾台電腦的對等網,也可不要AP,只需要每台電腦配備無線網卡。AP為Access Point簡稱,一般翻譯為「無線訪問接入點」,或「橋接器」。它主要在媒體存取控制層MAC中扮演無線工作站及有線區域網絡的橋梁。有了AP,就像一般有線網路的Hub一般,無線工作站可以快速且輕易地與網路相連。特別是對於寬頻的使用,無線保真更顯優勢,有線寬頻網路(ADSL、小區LAN等)到戶後,連接到一個AP,然後在電腦中安裝一塊無線網卡即可。普通的家庭有一個AP已經足夠,甚至用戶的鄰里得到授權後,則無需增加埠,也能以共享的方式上網。 隨著無線網路的不斷興起和發展,2010年無線網路模塊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
但是無線保真模塊畢竟是一高頻性質的產品,它不象普通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生產設計的時候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現象和問題,讓一些沒有高頻設計經驗的工程師費勁心思,有相關經驗的從業人員,往往也是需要藉助昂貴的設備來協助分析。
對於無線網路部分的處理,有直接把無線保真部分Layout到PCB主板上去的設計,這種設計,需要勇氣和技術,因為本身模塊的價格不高,主板對應的產品價格不菲,當有無線保真部分產生的問題,調試更換比較麻煩,直接報廢可惜;所以很多設計都願意採用模塊化的無線保真部分,這樣可以直接讓Wi-Fi部分模塊化,處理起來方便,而且模塊可以直接拆卸,對於產品的設計風險和具體的耗損也有很大幫助。
具體的硬體設計應該和相關無線保真模塊咨詢時,要考慮清楚以下方面:
通信介面方面:2010年基本是採用USB介面形式,PCIE和SDIO的也有少部分,PCIE的市場份額應該不大,多合一的價格昂貴,而且實用性不強,集成的很多功能都不會使用,其實也是一種浪費。
供電方面:多數是用5V直接供電,有的也會利用主板設計中的電源共享,直接採用3.3V供電。
天線的處理形式:可以有內置的PCB板載天線或者陶瓷天線;也可以通過I-PEX接頭,連接天線延長線,然後讓天線外置。
規格尺寸方面:這個可以根據具體的設計要求,最小的有nano型號(可以直接做nano無線網卡);有可以做到迷你型的12*12左右(通常是外置天線方式採用);通常是25*12左右的設計多點(基本是板載天線和陶瓷天線多,也有外置天線接頭)。
跟主板連接的形式:可以直接SMT,也可以通過2.54的排針來做插件連接(這種組裝/維修方便)。
軟體的調試要結合具體的方案主控,畢竟無線保真部分僅僅是一個無線的收發而已。很多用戶在咨詢的時候,很容易混淆!可以說,2013年無線保真模塊應用最火爆的領域就是MID市場,同時傳統的一些網路領域應用市場也有滲透,比如一些工業控制領域/網路播放領域/甚至一些遙控領域也有在考慮的,基本上是能用到網路的部分都希望嘗試無線化! 一個無線保真聯接點網路成員和結構站點(Station),網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基本服務單元(Basic Service Set,BSS)是網路最基本的服務單元。最簡單的服務單元可以只由兩個站點組成。站點可以動態地聯結(Associate)到基本服務單元中。
分配系統(Distribution System,DS)。分配系統用於連接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Medium)邏輯上和基本服務單元使用的媒介是截然分開的,盡管它們物理上可能會是同一個媒介,例如同一個無線頻段。
接入點(Access Point,AP)。接入點既有普通站點的身份,又有接入到分配系統的功能。
擴展服務單元(Extended Service Set,ESS)。由分配系統和基本服務單元組合而成。這種組合是邏輯上,並非物理上的--不同的基本服務單元物有可能在地理位置相去甚遠。分配系統也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
關口(Portal),也是一個邏輯成分。用於將無線區域網和有線區域網或其它網路聯系起來。
這兒有3種媒介,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分配系統使用的媒介,以及和無線區域網集成一起的其它區域網使用的媒介。物理上它們可能互相重疊。
IEEE802.11隻負責在站點使用的無線的媒介上的定址(Addressing)。分配系統和其它區域網的定址不屬無線區域網的范圍。
IEEE802.11沒有具體定義分配系統,只是定義了分配系統應該提供的服務(Service)。整個無線區域網定義了9種服務,
5種服務屬於分配系統的任務,分別為,聯接(Association),結束聯接(Diassociation),分配(Distribution),集成(Integration),再聯接(Reassociation)。
4種服務屬於站點的任務,分別為,鑒權(Authentication),結束鑒權(Deauthentication),隱私(Privacy), MAC數據傳輸(MSDU delivery)。
9. 無線網路系統有哪幾個重要部分組成
你是問電腦無線網路系統?
簡單說包括硬體和軟體---無線網卡以及和其運行必須的驅動軟體。
10. 解釋一下美軍的軍用數據鏈
軍用數據鏈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並使得指揮控制系統、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獲得極大提高的功績而在眾多信息技術當中獨樹一幟,迅速成為戰爭信息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最近,來自國家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材料為我們揭開了它的神秘紗飾。
倍增戰鬥力的軍用數據鏈
1982年,貝卡谷地,空中交戰。敘利亞軍隊出動米格—21、米格—23等戰斗機,以色列軍隊出動F—15、F—16戰斗機和預警機。盡管雙方的戰斗機的戰術技術性相差不大,以色列空軍使用了預警指揮機作為空戰系統的「黏合劑」,整體效能大為增加。戰果:以色列空軍戰斗機與敘利亞空軍戰斗機的戰損比為1:81,同時敘利亞還付出19個地空導彈陣地被摧毀的代價。戰後,世界各國軍事專家對這次空戰不約而同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以色列空軍使人望而生畏的能力來自於一架預警指揮機和數十架先進戰斗機高度協同和配合。」
1999年,阿富汗戰爭。美軍戰前曾多次失去了打擊高價值目標的機會,其原因在於美軍的情報傳遞、指揮決策到打擊行動花費的時間太長,作戰體系中存在連接「縫隙」。不久後,美軍使用通信衛星和數據鏈,對相關作戰單元進行了無「縫隙」的鏈接,加快了情報傳遞、指揮和打擊的速度,在「閉環C4i系統」作戰行動計劃中,通過Linkl6數據鏈的連接作用,將「全球鷹」無人機、RC-135信號情報偵察飛機、E-8C「聯合星」戰場監控飛機、F-15E戰斗機和B-2隱形轟炸機組成一個「閉合環路」,從發現目標到摧毀目標不到10分鍾,有效滿足了遂行緊急突擊任務的需求。
2003年,伊拉克戰爭。3月20日傍晚,伊兩輛機動導彈發射車向科威特境內發射一枚「阿巴比爾」—100導彈。之後不到半小時,這兩輛機動導彈發射車即被美空軍第332遠征聯隊戰斗機擊毀。這是美軍第一次准確定位可移動目標並快速出擊獲得的戰果。4月7日中午,美國空軍的一架B—1B戰略轟炸機剛剛在伊拉克西部完成空中加油,准備返回巴格達上空繼續游獵待戰,突然接到E—3預警機的呼叫:發現新目標!該機立即飛向目標空域。稍頃,4枚精確制導鑽地炸彈直接命中目標。此時,E—3預警機又有呼叫。B—1B立即飛越巴格達市區。一分鍾後位於城西地區的某一敏感目標被擊中。整個作戰過程10多分鍾。這是美軍在網路中·心戰概念指導下,在伊拉克空中作戰中展現的「短路作戰」場景。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各型參戰飛機安裝了快速戰術圖像系統和目標數據實時接收與修正系統,從而使美軍從衛星、偵察機和其他手段獲得的信息都能夠通過Linkl6數據鏈實時地傳送到參戰飛機和參戰部隊。每一位戰斗機和轟炸機的飛行員可隨時了解到戰場變化情況,對打擊目標進行隨時的修訂和更新。目前,通過最先進的Linld6數據鏈,E-3,E-8預警指揮機可「短路」接收地面特種部隊等發送來的目標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直接「短路」分發給作戰飛機。通過飛機和武器間的數據鏈,空中指揮平台可直接控制戰斗平台的精確制導武器展開攻擊。正是由於數據鏈的實時信息遞輸作用,才縮短了感測器—射手鏈的周期,做到了實時發現、實時打擊。在這次戰爭中,數據鏈實現了軍事家的一個多年的夢想——「在廣闊的充滿『迷霧』的戰場上,發現目標,即攻擊、即摧毀。」
軍用數據鏈包含的基本科技奧秘
軍用數據鏈是採用無線網路通信技術和應用協議,實現機載、艦載和陸基作戰數據系統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系統效能的系統。數據鏈包含三大要素——消息標准、通信協議和傳輸設備。在一定的環境下,數據鏈可為指揮員、戰斗員和其他作戰人員以及武器平台實時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
在情報源和指揮控制系統之間,融合並傳遞通過遠程警戒雷達、無線電技術偵察,前進觀察平台等手段獲得的情報信息,實現情報資料共享,在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平台之間分發綜合戰場態勢信息,傳送作戰指揮控制命令:根據聯合作戰的要求,在各軍兵種指揮控制系統之間作戰部隊(分隊)之間以及各類武器平台之間傳輸任務協同信息等。使用數據鏈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實時戰場態勢信息的共享,實現三軍聯合作戰和各軍兵種獨立作戰的實時指揮,實現多平台感測器協同探測,支持多平台火力協同打擊,支持探測平台與武器平台的協同作戰,從而形成作戰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因此,數據鏈也自然地被人們稱之為信息化戰爭力量的「倍增器」。
世界軍事強國競相發展數據鏈
數據鏈的建設始於20世紀50年代,並首先裝備於地面防空系統、海軍艦船,而後逐步擴展到預警飛機和作戰飛機。美軍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啟用的「賽其」防空預警系統率先在雷達站與指揮控制中心間建立了點對點的數據鏈,使防空預警反應時間縮短為15秒鍾。隨後,北約為「賽其」防空預警系統研製了點對點的Unkl數據鏈,使遍布歐洲的84座大型地面雷達站形成整體預警能力。20世紀50年代末期,為解決空對空、地(艦)對空的空管數據傳送問題,北約還研製了點對面、可進行單向數據傳輸的Link4數據鏈,後經改進,使其具備了雙向通信和一定的抗干擾能力。
從美軍發展數據鏈的進程看,首先是從各軍種自選研製各自妁數據鏈路起步,隨著戰爭理念的變化,在聯合作戰的軍事需求牽引下,逐步向著支持三軍聯合作戰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數據分發能力。如戰術數據終端向聯合信息分發系統的演變不僅考慮了與各指揮控制系統和武器系統的鏈接(如指揮控制器),而且還考慮了與戰略網的互通,並不斷改進戰術通信網的無線電設備,使其數字語言和超視距戰場態勢監視結合起來。
專家預測,未來數據鏈將向如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是將實現多個數據鏈共同存在、協同作戰。多鏈路協同作戰是指多個數據鏈通過共享指揮與控制處理器,構成完鼙的聯合數據鏈體系,為作戰指揮系統提供統一、完整的戰術信息。關鍵是數據轉發,也就是將某一數據鏈的數據,經過一定的格式轉換後再發送到另一個數據鏈中。美空軍最近提出「空中互聯網」的概念,其設計思想就是將各種使用不同的數據鏈路的空中平台聯接起來。
二是數據鏈系統的技術性能將進一步提高。從技術角度上講,數據鏈路總的發展趨勢是在兼容現有裝備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的頻率資源,拓展數據鏈帶寬,提高數據傳輸速率,改進網路結構,增大系統信息容量,提高抗干擾和抗截獲能力,不斷提高數據分發能力,從戰術數據終端向聯合信息分發系統演變。
三是一體化數據鏈系統將得到青睞和重點發展。現代戰爭作戰任務繁重,作戰區域廣闊,作戰節奏轉換快,作戰信息需求海量,對自動化指揮系統的數據通信速率、容量等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數據鏈不得不求助於空間通信系統,利用衛星通信及其他遠距離傳輸信道,形成「天—空—地—點」一體化的數據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