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無線感測網路物聯網智慧城市
擴展閱讀
移動卡槽2怎麼設置網路 2024-09-20 09:07:25
計算機網路多久學會 2024-09-20 09:06:50

無線感測網路物聯網智慧城市

發布時間: 2022-02-22 21:02:23

Ⅰ RFID技術,物聯網,智慧城市之間是什麼關系

RFID技術是聯結物體與網路的重要橋梁,憑借其便攜性與低成本成為物聯網最重要的信息感知技術。通過RFID技術可以獲取超大量的、准確且有價值的數據。可見,RFID技術是推動大數據研究和應用的催化劑。廈門致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RFID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的開發,並通過實行方案收集、構建大數據服務中心。

Ⅱ 有關通訊網、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問題,包括智慧城市的問題。

通信網主要功能是數據傳輸比較多,比如說像中國移動,電信,聯通!互聯網就不解釋了!物聯網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但技術並不是新的,綜合了例如感測器,gps(全球定位系統),rfid(射頻識別技術)把任何需要感知識別的物體連入互聯網中,最後根據需要讓物體完成事先設定的動作!比如說可以用手機遠程操控你家的空調和電視或者窗簾!目前物聯網的應用范圍還不是很廣,需要不斷創新!讓物聯網技術更加貼近生活1

Ⅲ 物聯網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主要特點

大規模

為了獲取精確信息,在監測區域通常部署大量感測器節點,可能達到成千上萬,甚至更多。感測器網路的大規模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感測器節點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區域內,如在原始大森林採用感測器網路進行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需要部署大量的感測器節點;另一方面,感測器節點部署很密集,在面積較小的空間內,密集部署了大量的感測器節點。

感測器網路的大規模性具有如下優點:通過不同空間視角獲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信噪比;通過分布式處理大量的採集信息能夠提高監測的精確度,降低對單個節點感測器的精度要求;大量冗餘節點的存在,使得系統具有很強的容錯性能;大量節點能夠增大覆蓋的監測區域,減少洞穴或者盲區。

自組織

在感測器網路應用中,通常情況下感測器節點被放置在沒有基礎結構的地方,感測器節點的位置不能預先精確設定,節點之間的相互鄰居關系預先也不知道,如通過飛機播撒大量感測器節點到面積廣闊的原始森林中,或隨意放置到人不可到達或危險的區域。這樣就要求感測器節點具有自組織的能力,能夠自動進行配置和管理,通過拓撲控制機制和網路協議自動形成轉發監測數據的多跳無線網路系統。

在感測器網路使用過程中,部分感測器節點由於能量耗盡或環境因素造成失效,也有一些節點為了彌補失效節點、增加監測精度而補充到網路中,這樣在感測器網路中的節點個數就動態地增加或減少,從而使網路的拓撲結構隨之動態地變化。感測器網路的自組織性要能夠適應這種網路拓撲結構的動態變化。

動態性

感測器網路的拓撲結構可能因為下列因素而改變:①環境因素或電能耗盡造成的感測器節點故障或失效;②環境條件變化可能造成無線通信鏈路帶寬變化,甚至時斷時通;③感測器網路的感測器、感知對象和觀察者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動性;④新節點的加入。這就要求感測器網路系統要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具有動態的系統可重構性。

可靠性

WSN特別適合部署在惡劣環境或人類不宜到達的區域,節點可能工作在露天環境中,遭受日曬、風吹、雨淋,甚至遭到人或動物的破壞。感測器節點往往採用隨機部署,如通過飛機撒播或發射炮彈到指定區域進行部署。這些都要求感測器節點非常堅固,不易損壞,適應各種惡劣環境條件。

Ⅳ 物聯網智慧城市的優勢是什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城市已經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政治和技術的權利,並被無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發揮著主導作用。

在人工智慧技術內核的支持下,智慧城市可將百萬級的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計算,可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的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形成以數據為驅動的城市決策機制,根據實時數據調控配置公共資源。

所以,智慧城市不僅給我們帶來快捷,同時還能夠給我們帶來清潔能源,即進行低碳模式生活,還可對城市資源進行能源管理,即所謂的智能能源+大數據驅動下的能效管理。

在國內,目前最嚴重的是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而在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設基礎上,城市資源不僅可以得到關鍵變數的參數化建模、模擬和控制,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夠將一個區域作為一個系統進行參數化建模和模擬,通過數據的檢測、分析、反饋形成一個閉環系統,從宏觀的整體來把握城市資源信息的控制和管理。

尤其是在人工智慧迅速發展的當下,通過物聯網、雲計算等移動通信網路技術將最新的高科技產品嵌入到智慧城市裡面,不斷豐富城市科技內容。使原有的城市環境在新的技術基礎上,不斷改善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緊缺、住房不足、失業、疾病等帶來的不足。

智慧城市是一種循環再生的新型城市,它作為一種戰略被提出至今,除了能夠實現對城市核心系統的感知及互聯互通,它還可以為現代化城市帶來更高層次的智能化演變,帶動更深入的群眾體驗及參與度,它是努力推進知識社會,面向下一代的創新突破,是構建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態,更是解決當下城市、農村發展的關鍵所在。

發掘科技一家專業的物聯網硬體方案公司:發掘科技

Ⅳ 智慧城市物聯網是什麼

「十三五」規劃提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建設一批新型示範性智慧城市。日前,國家發改委表示,「十三五」期間,將有針對性地組織100個城市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涉及方方面面的多個環節。為推動新型智慧城市的順利建設,需在頂層設計中構建優秀的總體架構。那麼如何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的總體架構?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部總經理鄭志彬博士、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會會長李林教授就此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華為鄭志彬博士:

近日,在華為舉辦的「新ICT,讓城市更智慧——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發布會」上,其發布了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整體架構,即「一雲二網三平台」。


1、「三中心」

(1)網路融合與安全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網路融合與安全中心」以構建新型智慧城市天地一張柵格網為核心要素。實現電子政務外網、公共互聯網(包括電信、移動、聯通等運營商網路)、智慧城市無線網、智慧城市物聯網(包括公安視頻專網)之間的網路互聯和傳輸信息及數據的互通,以及網路與信息的安全保障。

(2)大數據資源中心

「大數據資源中心」建設以形成新型智慧城市大數據的「總和」為核心要素。將分散的、重復的、難於訪問的操作數據轉換成集中統一的、有價值的知識數據。「大數據中心」為不同來源的數據提供了一致的數據視圖,將不同介質、不同組織方式的數據集成轉換成為一個一致的分析型數據環境。

(3)管理、指揮與運行中心

新型智慧城市以建立一個高效的管理、指揮和運行中心為核心要素。更好對城市的市政設施、公共安全、生態環境、宏觀經濟、民生民意等狀況有效掌握和管理,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統一的管理、指揮和運行中心,實現城市資源的匯聚共享和跨部門的協調聯動,為城市高效精準管理和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支撐。通過可視化技術實現對智慧城市網路、數據、信息的集成與應用的展現、監控、管理、運營、服務的功能。

2、「一平台」

「一平台」即「公共信息一級平台」。「公共信息一級平台」以新型智慧城市各類信息資源的調度管理和服務化封裝,支撐智慧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智慧化功能為核心要素。應用「智慧城市信息柵格技術」,構建新型智慧城市一體化信息服務平台。實現智慧城市涉及政府政務信息、城市管理信息、社會民生信息、企業經濟信息各行業級二級平台、業務級三級平台和應用系統之間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交換、業務功能協同。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新技術和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體現了「以技術為引領」到「以理念為引領」,「以管理為核心」到「以服務為核心」和「以業務為驅動」到「以數據為驅動」的轉變。

Ⅵ 大數據,物聯網與智慧城市三者有何關系

智慧城市是在數字城市、平安城市等基礎框架之上建立的全新實體,通過物聯網將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進行有效融合,自動和實時地感知現實世界中人和物的各種狀態和變化,由雲計算中心處理其中海量和復雜的計算與控制,為城市管理和公眾提供各種智能化的服務。

從國家政策來看,中國「863計劃」智慧城市項目總體技術體系架構在科技部863計劃「智慧城市(一期)」項目的支持下,863計劃智慧城市項目(一期)總體組提出了「六橫兩縱」的智慧城市技術框架。「六橫」層層遞進,最下層的是城市的感知層,再是傳輸層,再上面依次分別是處理層、支撐服務層、應用服務層,最上面是智慧應用層,貫穿全局的是安全保障體系以及標准與評測。

而要真正實現智慧城市,必須引入大數據技術,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的需求,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才能實現海量數據的搜集、處理、加工、分析,並真正作用於具體細分行業:

一、大數據融合技術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城市系統之間由於標准問題無法有效集成,形成信息孤島。因此,在大數據融合技術領域,一方面要加強大數據標准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海量異構數據建模與融合、海量異構數據列存儲與索引等關鍵技術研發,為給予底層數據集成的信息共享提供標准和技術保障。

二、大數據處理技術

大規模數據在智慧城市系統流動過程中,出於傳輸效率、數據質量與安全等因素的考慮,需要對大規模數據進行預處理。大數據處理技術往往需要與基於雲計算的並行分布式技術相結合,這也是目前國際產業界普遍採用的技術方案。

三、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

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為智慧城市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決策支持能力。相比於大數據融合和處理技術,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更為復雜,是國際學術界和產業界面臨的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行業用戶對大數據技術的需求日漸明顯,大數據行業應用遍地開花。小編通過金鵬信息在智慧城市大數據應用的探索,分享一些國內外的實際案例供借鑒。

1.國內的智慧城市

2013年3月,北京市的「智慧朝陽服務網」正式上線。通過大數據技術的處理、分析手段,從支撐庫提煉出數據後發送到服務管理系統,然後通過服務門戶,包括微信、微博、移動應用、服務網站、機頂盒等多元化的方式與不同的用戶群體進行溝通。

2.國外的智慧城市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府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設置了18個路邊控制站,通過使用RFID技術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機和先進的自由車流路邊系統,自動識別進入市中心的車輛,自動向在周一至周五(節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間進出市中心的注冊車輛收稅。通過收取「道路堵塞稅」減少了車流,交通擁堵降低了25%,交通排隊所需的時間下降50%,道路交通廢氣排放量減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40%。

3.智慧醫療

金鵬信息醫療制定了基於英特爾大數據解決方案的區域衛生數據中心建設目標,在鄭州區域衛生數據中心形成了完整的大數據解決方案。經過反復測試和調優,這一區域衛生大數據計算架構可以滿足海量數據(一億條以上記錄數)的高並發檢索和實時數據分析的性能要求,滿足了「智慧」的大數據需求。

4.智慧警務

通過充分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視頻智慧分析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移動通信網路、移動警務智能系統、數字集成等前沿科技,實現警務工作現代化、智能化、流程化、可視化。

5.智慧交通

鄭州建立智能公交系統,使公交車信息就在地圖上顯示出來:如最近的一輛公交車還有5分鍾到站,滿員;下一輛公交車還有10分鍾到站,有空座,可以選擇乘坐;下樓2分鍾,走到站台1分鍾,餘下7分鍾,還有時間坐下喝杯熱茶。

6.智慧消防

鄭州建立智能消防系統,報警人只需撥打119,系統將立刻定位報警人當前位置,並調用位置所在區域監控攝像頭,確定災情地點和火勢情況。

7.智慧城市規劃

在城市規劃方面,通過對城市地理、氣象等自然信息和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等人文社會信息進行挖掘,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強化城市管理服務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Ⅶ 窄帶物聯網解決智慧城市哪些問題

窄帶物聯網一般指基於蜂窩網路(手機3G/4G什麼的)的,寬頻相對較小,不適合傳輸視頻音頻。但是移動性特別好,適合移動的設備中的萬物互聯。
既然是移動的,那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汽車了、貨車了,運人運物的一些地點的定位數據(純文本類數據)適於窄帶物聯網。
還有不適合布線的地方,例如井下水管等惡劣氣候場所,用於傳輸用量滿載等的一些數據。例如提供洪水預警。
還有一些非視頻音頻的傳輸,也可以取代有線的物聯網,完全是因為考慮方便和以後的移動性或者臨時性的物聯網應用。
最後其實一切,不需要大量數據傳輸的物聯網應用場景,都可以用窄帶物聯網來做。

Ⅷ 如何最好地利用物聯網及雲計算技術實現智慧城市

隨著我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斷深入和發展,智慧政務在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應急職能方面作用愈發重要,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地位日益凸顯,尤其是國家提出網路強國戰略以來,加快智慧政務發展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國要深化智慧政務改革,不斷適應新形勢,謀劃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構建新模式,發掘新途徑,滿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態。

一、工程導向到問題導向

智慧政務發展容易陷入誤區:以工程建設為導向,認為簡化審批、加快建設一大批信息化系統,就能較好地提高政府履職能力。這種以工程為導向的建設模式,不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增強智慧政務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當下,智慧政務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建立以需求為主導的建設機制。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需求為目標,切實提高政府履職能力為出發點,合理規劃智慧政務建設項目,有效提高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時效性、規范性和權威性。

二、分散建設到集約化建設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中缺乏頂層設計,分散、低水平、重復投資現象普遍存在。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地市級、區縣級設有獨立機房的部門平均比例分別為70%、32%、22%;省級、地市級、區縣級政府網站分散建設的比例分別平均為78%、32%、30%。智慧政務基礎設施建設分散狀況嚴重,粗放式的建設模式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給業務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帶來各種困難。因此,亟需切實加強智慧政務規劃、建設、運營的統籌協調,加快實現從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設,向集約化、高績效的協同發展轉變,從部門獨立建設、自成體系,向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轉變。

三、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參與「治理」的主體包括了各類權力部門、公共部門,以及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他們在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過程中是平等關系。「社會治理」彌補了「社會管理」內涵的局限,使社會治理體製得以創新和拓展。智慧政務是社會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務建設模式要始終適用於、服務於社會治理模式的變動和演化。

1、規范社會共建機制,打造以政府主導為一體,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為兩翼的社會共治模式。

2、規范監督和保障機制,規范參與方的權、責、利。

3、鼓勵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快形成統一有效的購買服務平台和機制,釐清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的服務種類、性質和內容,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加快促進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模式的轉變。

四、由數據割據到數據開放共享

據統計,政府擁有社會信息資源總量的80%之多,但有關部門調研的38個部委涉及的80個專網里,實現橫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這對數據尷尬刻畫了目前政府數據共享面臨的數據壁壘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務業務數據成指數量級增長,但由於各業務系統技術標准、開發環境、系統架構等存在巨大差異,客觀上對政府部門數據共享造成了技術屏障。大數據時代,要徹底消除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羈絆,

1、開放數據。要盡快規劃政府數據開放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推進開放數據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實數據共享機制,明確數據共享的權、責、利,根據「一數一源」原則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鮮活性、權威性。

3、加快制定應用規范和技術標准,藉助信息技術和手段打通各異構業務系統。

五、數據支撐到輔助領導決策

從發展歷程看,中國智慧政務經歷了辦公自動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網到「三網一庫」的發展階段。伴隨著智慧政務的發展,社會保障、社會治安、電子口岸、社會信用、食品和葯品監管、應急指揮、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安全監管等重點信息系統項目不斷展開研究、設計、立項和建設工作。這些信息系統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門內部辦公、管理和協調,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關業務系統和各部門的相關信息資源,完善綜合分析、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等業務應用系統,為領導決策指揮提供全面、准確、及時的信息服務,在大數據時代已日顯迫切。當下,這些信息系統需要通過整合智慧政務網路,以提高應用水平、發揮系統效能為重點,深化智慧政務應用,推動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資源整合,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政務輔助領導決策體系,提高政府宏觀管理與科學決策能力,加速推進我國政府信息化輔助決策的進程。

六、履行政府職能轉向提供公共服務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主要是從政府內部需求角度推進的,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方便監管,對民眾需求的考慮顯然不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智慧政務建設,打造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基礎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不斷創新優化完善公共服務,不斷將公共服務電子化,使智慧政務由流程規范化自動化,提高服務效率,轉變為有效為社會公眾提供最終交付品,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務效能和水平。

七、傳統模式到新興形態

作為新興技術,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潛在的價值逐漸得到挖掘,關注度不斷得以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大力推進國家智慧政務建設,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範,加強雲計算服務平台建設;《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規劃的中期評估並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目前針對雲計算的「十三五」規劃也已經啟動。未來發展中,智慧政務應繼續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藉助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擴展政務信息來源,構建異構信息資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務信息化資源利用效能,深化業務應用,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

八、核心技術設備國產化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逐漸完善,但是整體來看,國產設備佔有率低,核心設備差距明顯,潛在的戰略風險、數據泄漏風險和情報監控風險,嚴重威脅著信息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棱鏡門」事件之後,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為多個領域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智慧政務設備國產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開,國產晶元、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等基礎信息技術攻關有望加速,應用牽引、平台重構、分階段實施的國產化新思路將全面鋪開。
金鵬信息智慧政務解決方案

Ⅸ 無線網與物聯網的區別

你指的應該是無線感測網(WSN wireless senser network)和物聯網的關系吧?
物聯網其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
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
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無線感測器網路其英文名稱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種分布式感測網路,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檢查外部世界的感測器。
WSN中的感測器通過無線方式通信,因此網路設置靈活,設備位置可以隨時更改,還可以跟互聯網進行有線或無線方式的連接。
無線感測器網路廣泛應用於軍事、智能交通、環境監控、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
二者主要區別如下:
1、物聯網更廣泛
2、無線感測器網路只是物聯網的重要部分,用於各類環境參數監控

3、物聯網的基本分層可以分為:感知層面、傳輸層面、計算分析層面和應用層面(不同文獻說法不同)。
4、無線感測網處於感知層面,是物聯網信息的捕捉和獲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