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無線網路 » 帶寬和網路信號
擴展閱讀
蘋果電腦時間慢兩分鍾 2024-09-20 23:29:06
lg電視無線網路設置 2024-09-20 22:34:35

帶寬和網路信號

發布時間: 2022-02-15 00:08:18

① 網路帶寬與寬頻的區別是什麼 有什麼區別

帶寬決定網速,帶寬越小,網速越慢,就像小水管和大水管的區別,水管越大,能通過的水越多。

寬頻就是網路。

兩者有區別的


選讀:

MB和Mb有什麼區別

B並非b,嚴格上來說,有區別的。B是Byte(位元組)的縮寫;b是Bit(比特)的縮寫。1B=8b。

  • 網路運營商給的是b,例如20Mb

  • 電腦上一般顯示的是MB,如迅雷的下載速度

  • 兩者是8倍的關系

② 無線路由器速度和帶寬的關系

1、無線路由器的速度=2.4G速度+5G速度(玩的是銷售策略)。我們使用時只能選其一,手機用2.4G連WIFI後就不能用5G速度連WIFI,選擇5G連接網路就不能同時用2.4G連接網路,但是手機或電腦Wifi可以根據信號強弱自動切換。無線路由器的5G和手機5G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東西,手機5G是指第5代移動通信,路由器的5G是無線WIFI信號的傳輸頻率。
2、前幾年(現2021年)電信的寬頻100M和100M無線路由器的下載速度差異是8倍,它們的單位不同,電信是Byte(位元組)/秒,無線路由器是bit(位)/秒即bit/s(一般用bps做標示),1個位元組=8位。是B和b的區別。
3、前幾年(現2021年)100Mbps(玩概念或不說bps)路由器的下載速度=100/8=12.5M寬頻。所以你家裡如果是100M的寬頻,用的是100Mbps的路由器,12.5M(100Mbps)的路由器就成了瓶頸,經常有卡頓現象,特別是WIFI電視機經常轉圈等待緩沖。
最近幾年帶寬速度被偷換了單位,原來的10MB相當於現在的80Mbps(10MB*8=80bps),原來的20MB相當於現在的160Mbps(20MB*8=160bps)。好似寬頻提速升級了,實際上並沒有。有的路由器的內部還能看到用的MB/s單位。
4、100M寬頻用千兆路由器如何?也要看路由器的具體參數。舉個例子:千兆路由器WAR1200L的速度是2.4G:300Mbps、5G:867Mbps,300+867=1167bps,型號中1200就是指速度加起來1167接近1200,所以號稱1200兆。
再舉一個例子:同一個系列的千兆路由器WAR2600L的速度是2.4G:800Mbps、5G:1733Mbps,800+1733=2533bps,型號中2600就是指速度加起來2533接近2600。
5、WIFI中2.4G和5G的差異:頻率不同,穿牆的能力不一樣,5G的頻率更高。頻率越高、速度越快、穿牆能力越差。同一個WIFI的2.4G能穿兩堵牆不影響使用,5G能穿一堵牆不影響使用。有的路由器中5G頻率的WIFI是否打開,可以在路由器中進行設置。同一個路由器如果2.4G和5G頻率都打開了,你家裡的WIFI就有2個信號可供選擇連接。

③ 帶寬和網速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帶寬和網速的關系是:1Mbps=1024Kbps=1024/8KBps=128KB/s。

首先,運營商所說的200M寬頻光纖,完整單位是200Mbps,而我們電腦中所說的下載速度單位是:MB。因此200M寬頻下載速度並不代表下載速度就是200Mb/s。

網線影響網速:

根據現行標准,對絞電纜的導體應採用實心銅導體,銅芯的粗細也就是導體直徑是否達到標准要求,成為判定網線是否合格的最基本要素。

按照最高傳輸頻率,數字對絞電纜可分為7種,分別為3類、5類、5e類、6類、6A類、7類、7A類。類別不同,對應的導體直徑要求也不同,例如5e類產品導體直徑不得低於0.50毫米,偏差范圍在0.01毫米之內。

導體直徑越小,導體的電阻就越大,因此不合格網線的傳輸性能將大打折扣,在連接網路時,網速會明顯降低,影響我們的上網體驗。

④ 信道帶寬和信號帶寬有什麼區別

信道帶寬和信號帶寬的區別:

一、表示的對象不同

信道帶寬表示信道能夠達到的最大數據速率

信號帶寬表示信號頻譜圖可以觀察到一個信號所包含的頻率成分。

二、計算的方法不同

信道帶寬計算方法為信道能夠通過的最高頻率與信道能夠通過的最低頻率之差。

信號帶寬計算方法為諧波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

三、單位不同

信道帶寬的單位是每秒比特,簡寫為bps或b/s。

信號帶寬的單位為單位為dB。

四、作用不同

信道帶寬決定了信道中能不失真的傳輸脈序列的最高速率。

信號帶寬是為了觀察一個信號所包含的頻率成分。

⑤ 帶寬和網速有什麼關系

在各類電子設備和元器件中,我們都可以接觸到帶寬的概念,例如我們熟知的顯示
器的帶寬,內存的帶寬,匯流排的帶寬和網路的帶寬等等;對這些設備而言,帶寬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指標.不過容易讓人迷惑的是,在顯示器中它的單位是MHz,這是一個頻率
的概念;而在匯流排和內存中的單位則是GB/s,相當於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而在通訊領域,
帶寬的描述單位又變成了MHz,GHz……這兩種不同單位的帶寬表達的是同一個內涵么
二者存在哪些方面的聯系呢 本文就帶你走入精彩的帶寬世界.
一, 帶寬的兩種概念
如果從電子電路角度出發,帶寬(Bandwidth)本意指的是電子電路中存在一個固
有通頻帶,這個概念或許比較抽象,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解釋.大家都知道,各類復雜
的電子電路無一例外都存在電感,電容或相當功能的儲能元件,即使沒有採用現成的電
感線圈或電容,導線自身就是一個電感,而導線與導線之間,導線與地之間便可以組成
電容——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雜散電容或分布電容;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電容,電感,都會
對信號起著阻滯作用從而消耗信號能量,嚴重的話會影響信號品質.這種效應與交流電
信號的頻率成正比關系,當頻率高到一定程度,令信號難以保持穩定時,整個電子電路
自然就無法正常工作.為此,電子學上就提出了"帶寬"的概念,它指的是電路可以保
持穩定工作的頻率范圍.而屬於該體系的有顯示器帶寬,通訊/網路中的帶寬等等.
而第二種帶寬的概念大家也許會更熟悉,它所指的其實是數據傳輸率,譬如內存帶
寬,匯流排帶寬,網路帶寬等等,都是以"位元組/秒"為單位.我們不清楚從什麼時候起
這些數據傳輸率的概念被稱為"帶寬",但因業界與公眾都接受了這種說法,代表數據
傳輸率的帶寬概念非常流行,盡管它與電子電路中"帶寬"的本意相差很遠.
對於電子電路中的帶寬,決定因素在於電路設計.它主要是由高頻放大部分元件的
特性決定,而高頻電路的設計是比較困難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電路要高很多.這部分
內容涉及到電路設計的知識,對此我們就不做深入的分析.而對於匯流排,內存中的帶寬,
決定其數值的主要因素在於工作頻率和位寬,在這兩個領域,帶寬等於工作頻率與位寬
的乘積,因此帶寬和工作頻率,位寬兩個指標成正比.不過工作頻率或位寬並不能無限
制提高,它們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匯流排,內存部分對其作專門論述.
二, 匯流排中的帶寬
在計算機系統中,匯流排的作用就好比是人體中的神經系統,它承擔的是所有數據傳
輸的職責,而各個子系統間都必須籍由匯流排才能通訊,例如,CPU和北橋間有前端匯流排,
北橋與顯卡間為AGP匯流排,晶元組間有南北橋匯流排,各類擴展設備通過PCI,PCI-X總
線與系統連接;主機與外部設備的連接也是通過匯流排進行,如目前流行的USB 2.0,
IEEE1394匯流排等等,一句話,在一部計算機系統內,所有數據交換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總
線來實現!
按照工作模式不同,匯流排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並行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可以傳
輸多位數據,好比是一條允許多輛車並排開的寬敞道路,而且它還有雙向單向之分;另
一種為串列匯流排,它在同一時刻只能傳輸一個數據,好比只容許一輛車行走的狹窄道路,
數據必須一個接一個傳輸,看起來彷彿一個長長的數據串,故稱為"串列".
並行匯流排和串列匯流排的描述參數存在一定差別.對並行匯流排來說,描述的性能參數
有以下三個:匯流排寬度,時鍾頻率,數據傳輸頻率.其中,匯流排寬度就是該匯流排可同時
傳輸數據的位數,好比是車道容許並排行走的車輛的數量;例如,16位匯流排在同一時刻
傳輸的數據為16位,也就是2個位元組;而32位匯流排可同時傳輸4個位元組,64位匯流排可
以同時傳輸8個位元組......顯然,匯流排的寬度越大,它在同一時刻就能夠傳輸更多的數
據.不過匯流排的位寬無法無限制增加.時鍾頻率和數據傳輸頻率的概念在上一期的文章
中有過詳細介紹,我們就不作贅述.
匯流排的帶寬指的是這條匯流排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總量,它等於匯流排位寬與
工作頻率的乘積.例如,對於64位,800MHz的前端匯流排,它的數據傳輸率就等於
64bit×800MHz÷8(Byte)=6.4GB/s;32位,33MHz PCI匯流排的數據傳輸率就是
32bit×33MHz÷8=133MB/s,等等,這項法則可以用於所有並行匯流排上面——看到這里,
讀者應該明白我們所說的匯流排帶寬指的就是它的數據傳輸率,其實"匯流排帶寬"的概念
同"電路帶寬"的原始概念已經風馬牛不相及.
對串列匯流排來說,帶寬和工作頻率的概念與並行匯流排完全相同,只是它改變了傳統
意義上的匯流排位寬的概念.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並行匯流排比串列匯流排快得多,那麼,
為什麼現在各類並行匯流排反而要被串列匯流排接替呢 原因在於並行匯流排雖然一次可以
傳輸多位數據,但它存在並行傳輸信號間的干擾現象,頻率越高,位寬越大,干擾就越
嚴重,因此要大幅提高現有並行匯流排的帶寬是非常困難的;而串列匯流排不存在這個問題,
匯流排頻率可以大幅向上提升,這樣串列匯流排就可以憑借高頻率的優勢獲得高帶寬.而為
了彌補一次只能傳送一位數據的不足,串列匯流排常常採用多條管線(或通道)的做法實
現更高的速度——管線之間各自獨立,多條管線組成一條匯流排系統,從表面看來它和並
行匯流排很類似,但在內部它是以串列原理運作的.對這類匯流排,帶寬的計算公式就等於
"匯流排頻率×管線數",這方面的例子有PCI Express和HyperTransport,前者有×1,
×2,×4,×8,×16和×32多個版本,在第一代PCI Express技術當中,單通道的單
向信號頻率可達2.5GHz,我們以×16舉例,這里的16就代表16對雙向匯流排,一共64
條線路,每4條線路組成一個通道,二條接收,二條發送.這樣我們可以換算出其匯流排
的帶寬為2.5GHz×16/10=4GB/s(單向).除10是因為每位元組採用10位編碼.
三, 內存中的帶寬
除匯流排之外,內存也存在類似的帶寬概念.其實所謂的內存帶寬,指的也就是內存
匯流排所能提供的數據傳輸能力,但它決定於內存晶元和內存模組而非純粹的匯流排設計,
加上地位重要,往往作為單獨的對象討論.
SDRAM,DDR和DDRⅡ的匯流排位寬為64位,RDRAM的位寬為16位.而這兩者在結構
上有很大區別:SDRAM,DDR和DDRⅡ的64位匯流排必須由多枚晶元共同實現,計算方法
如下:內存模組位寬=內存晶元位寬×單面晶元數量(假定為單面單物理BANK);如果
內存晶元的位寬為8位,那麼模組中必須,也只能有8顆晶元,多一枚,少一枚都是不
允許的;如果晶元的位寬為4位,模組就必須有16顆晶元才行,顯然,為實現更高的
模組容量,採用高位寬的晶元是一個好辦法.而對RDRAM來說就不是如此,它的內存總
線為串聯架構,匯流排位寬就等於內存晶元的位寬.
和並行匯流排一樣,內存的帶寬等於位寬與數據傳輸頻率的乘積,例如,DDR400內存
的數據傳輸頻率為400MHz,那麼單條模組就擁有64bit×400MHz÷8(Byte)=3.2GB/s的
帶寬;PC 800標准RDRAM的頻率達到800MHz,單條模組帶寬為16bit×800MHz÷
8=1.6GB/s.為了實現更高的帶寬,在內存控制器中使用雙通道技術是一個理想的辦法,
所謂雙通道就是讓兩組內存並行運作,內存的總位寬提高一倍,帶寬也隨之提高了一倍!
帶寬可以說是內存性能最主要的標志,業界也以內存帶寬作為主要的分類標准,但
它並非決定性能的唯一要素,在實際應用中,內存延遲的影響並不亞於帶寬.如果延遲
時間太長的話相當不利,此時即便帶寬再高也無濟於事.
四, 帶寬匹配的問題
計算機系統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匯流排,這不可避免帶來匯流排速度匹配問題,其中最常
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前端匯流排和內存,南北橋匯流排和PCI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與內存匹配與否對整套系統影響最大,最理想的情況是前端匯流排帶寬與內
存帶寬相等,而且內存延遲要盡可能低.在Pentium4剛推出的時候,Intel採用RDRAM
內存以達到同前端匯流排匹配,但RDRAM成本昂貴,嚴重影響推廣工作,Intel曾推出搭
配PC133 SDRAM的845晶元組,但SDRAM僅能提供1.06GB/s的帶寬,僅相當於400MHz
前端匯流排帶寬的1/3,嚴重不匹配導致系統性能大幅度下降;後來,Intel推出支持
DDR266的845D才勉強好轉,但仍未實現與前端匯流排匹配;接著,Intel將P4前端匯流排
提升到533MHz,帶寬增長至5.4GB/s,雖然配套晶元組可支持DDR333內存,可也僅能
滿足1/2而已;現在,P4的前端匯流排提升到800MHz,而配套的865/875P晶元組可支持
雙通道DDR400——這個時候才實現匹配的理想狀態,當然,這個時候繼續提高內存帶寬
意義就不是特別大,因為它超出了前端匯流排的接收能力.
南北橋匯流排帶寬曾是一個尖銳的問題,早期的晶元組都是通過PCI匯流排來連接南北
橋,而它所能提供的帶寬僅僅只有133MB/s,若南橋連接兩個ATA-100硬碟,100M網路,
IEEE1394介面......區區133MB/s帶寬勢必形成嚴重的瓶頸,為此,各晶元組廠商都發
展出不同的南北橋匯流排方案,如Intel的Hub-Link,VIA的V-Link,SiS 的MuTIOL,
還有AMD的 HyperTransport等等,目前它們的帶寬都大大超過了133MB/s,最高紀錄
已超過1GB/s,瓶頸效應已不復存在.
PCI匯流排帶寬不足還是比較大的矛盾,目前PC上使用的PCI匯流排均為32位,33MHz
類型,帶寬133MB/s,而這區區133MB/s必須滿足網路,硬碟控制卡(如果有的話)之
類的擴展需要,一旦使用千兆網路,瓶頸馬上出現,業界打算自2004年開始以PCI
Express匯流排來全面取代PCI匯流排,屆時PCI帶寬不足的問題將成為歷史.
五, 顯示器中的帶寬
以上我們所說的"帶寬"指的都是速度概念,但對CRT顯示器來說,它所指的帶寬
則是頻率概念,屬於電路范疇,更符合"帶寬"本來的含義.
要了解顯示器帶寬的真正含義,必須簡單介紹一下CRT顯示器的工作原理——由燈
絲,陰極,控制柵組成的電子槍,向外發射電子流,這些電子流被擁有高電壓的加速器
加速後獲得很高的速度,接著這些高速電子流經過透鏡聚焦成極細的電子束打在屏幕的
熒光粉層上,而被電子束擊中的地方就會產生一個光點;光點的位置由偏轉線圈產生的
磁場控制,而通過控制電子束的強弱和通斷狀態就可以在屏幕上形成不同顏色,不同灰
度的光點——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整個屏幕上其實只有一個點可以被電子束擊中並發
光.為了實現滿屏幕顯示,這些電子束必須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一個一個象素點進行掃
描,若要完成800×600解析度的畫面顯示,電子槍必須完成800×600=480000個點的
順序掃描.由於熒光粉受到電子束擊打後發光的時間很短,電子束在掃描完一個屏幕後
必須立刻再從頭開始——這個過程其實十分短暫,在一秒鍾時間電子束往往都能完成超
過85個完整畫面的掃描,屏幕畫面更新85次,人眼無法感知到如此小的時間差異會"誤
以為"屏幕處於始終發亮的狀態.而每秒鍾屏幕畫面刷新的次數就叫場頻,或稱為屏幕
的垂直掃描頻率,以Hz(赫茲)為單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刷新率".以800×600
解析度,85Hz刷新率計算,電子槍在一秒鍾至少要掃描800×600×85=40800000個點的
顯示;如果將解析度提高到1024×768,將刷新率提高到100Hz,電子槍要掃描的點數
將大幅提高.
按照業界公認的計算方法,顯示器帶寬指的就是顯示器的電子槍在一秒鍾內可掃描
的最高點數總和,它等於"水平解析度×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次數)",單位
為MHz(兆赫);由於顯像管電子束的掃描過程是非線性的,為避免信號在掃描邊緣出現
衰減影響效果,保證圖像的清晰度,總是將邊緣掃描部分忽略掉,但在電路中它們依然
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在計算顯示器帶寬的時候還應該除一個取值為0.6~0.8 的"有效
掃描系數",故得出帶寬計算公式如下:"帶寬=水平像素(行數)×垂直像素(列數)
×場頻(刷新頻率)÷掃描系數".掃描系數一般取為0.744.例如,要獲得解析度
1024×768,刷新率85Hz的畫面,所需要的帶寬應該等於:1024×768×85÷0.744,結
果大約是90MHz.
不過,這個定義並不符合帶寬的原意,稱之為"像素掃描頻率"似乎更為貼切.帶
寬的 最初概念確實也是電路中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在"帶寬"這個頻率寬度之
內,放大器可以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如果超出帶寬范圍,信號會很快出現衰減失真現
象.從本質上說,顯示器的帶寬描述的也是控制電路的頻率范圍,帶寬高低直接決定顯
示器所能達到的性能等級.由於前文描述的"像素掃描頻率"與控制電路的"帶寬"基
本是成正比關系,顯示器廠商就乾脆把它當作顯示器的"帶寬"——這種做法當然沒有
什麼錯,只是容易讓人產生認識上的誤區.當然,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沒必要追究這么多,
畢竟以"像素掃描頻率"作為"帶寬"是很合乎人們習慣的,大家可方便使用公式計算
出達到某種顯示狀態需要的最低帶寬數值.
但是反過來說,"帶寬數值完全決定著屏幕的顯示狀態"是否也成立呢 答案是不
完全成立,因為屏幕的顯示狀態除了與帶寬有關系之外,還與一個重要的概念相關——
它就是"行頻".行頻又稱為"水平掃描頻率",它指的是電子槍每秒在熒光屏上掃描
過的水平線數量,計算公式為:"行頻=垂直解析度×場頻(畫面刷新率)×1.07",
其中1.07為校正參數,因為顯示屏上下方都存在我們看不到的區域.可見,行頻是一
個綜合解析度和刷新率的參數,行頻越大,顯示器就可以提供越高的解析度或者刷新率.
例如,1台17寸顯示器要在1600×1200解析度下達到75Hz的刷新率,那麼帶寬值至少
需要221MHz,行頻則需要96KHz,兩項條件缺一不可;要達到這么高的帶寬相對容易,
而要達到如此高的行頻就相當困難,後者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而出於商業因素考慮,
顯示器廠商會突出帶寬而忽略行頻,這種宣傳其實是一種誤導.
六, 通訊中的帶寬
在通訊和網路領域,帶寬的含義又與上述定義存在差異,它指的是網路信號可使用
的最高頻率與最低頻率之差,或者說是"頻帶的寬度",也就是所謂的"Bandwidth",
"信道帶寬"——這也是最嚴謹的技術定義.
在100M乙太網之類的銅介質布線系統中,雙絞線的信道帶寬通常用MHz為單位,
它指的是信噪比恆定的情況下允許的信道頻率范圍,不過,網路的信道帶寬與它的數據
傳輸能力(單位Byte/s)存在一個穩定的基本關系.我們也可以用高速公路來作比喻:
在高速路上,它所能承受的最大交通流量就相當於網路的數據運輸能力,而這條高速路
允許形成的寬度就相當於網路的帶寬.顯然,帶寬越高,數據傳輸可利用的資源就越多,
因而能達到越高的速度;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改善信號質量和消除瓶頸效應實現
更高的傳輸速度.
網路帶寬與數據傳輸能力的正比關系最早是由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Claude
Shannon所發現,因此這一規律也被稱為Shannon定律.而通俗起見普遍也將網路的數
據傳輸能力與"網路帶寬"完全等同起來,這樣"網路帶寬"表面上看與"匯流排帶寬"
形成概念上的統一,但這兩者本質上就不是一個意思,相差甚遠.
七, 總結:帶寬與性能
對匯流排和內存來說,帶寬高低對系統性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倘若匯流排,內存
的帶寬不夠高的話,處理器的工作頻率再高也無濟於事,因此帶寬可謂是與頻率並立的
兩大性能決定要素.而對CRT顯示器而言,帶寬越高,往往可以獲得更高的解析度,顯
示精度越高,不過現在CRT顯示器的帶寬都能夠滿足標准解析度下85Hz刷新率或以上
的顯示需要(相信沒有太多的朋友喜歡用非常高的解析度去運行程序或者游戲),這樣
帶寬高低就不是一個太敏感的參數了,當然,如果你追求高顯示品質那是另一回事了.

⑥ 信號的頻率和信號的帶寬之間的關系是怎樣啊

一個信號,可能是單一頻率的信號,也可能是一群頻率組合的信號。如音頻信號,可能包含有從 20Hz--2KHz的頻率信號,那麼可以說音頻信號的帶寬就是 20Hz--2KHz。又如一個視頻信號,則包含有從0-6MHz的頻率信號,那麼視頻信號的帶寬就是0-6MHz。
如果是個單一的頻率信號,如某一個頻率的正弦波信號,是沒有帶寬可言的;
而如果是某一頻率的方波,因為其包含有豐富的諧波頻率,這個方波信號是有帶寬的;

⑦ 網路上的帶寬是什麼意思

網路帶寬是指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1秒),能通過的最大位數據。就好象高速公路的車道一樣,帶寬越大,好比車道越多。網路帶寬作為衡量網路使用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它不僅是政府或單位制訂網路通信發展策略的重要依據,也是互聯網用戶和單位選擇互聯網接入服務商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謂帶寬,是「頻帶寬度」的簡稱,原是通訊和電子技術中的一個術語,指通訊線路或設備所能傳送信號的范圍。而網路中的帶寬是指在規定時間內從一端流到另一端的信息量
網路帶寬
,即數據傳輸率。帶寬對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有兩種基本的應用,在本文中所說的帶寬均是指數字信號。
數字信息流的基本單位是bit(比特),時間的基本單位是s(秒),因此bit/s(比特/秒)是描述帶寬的單位,1bit/s是帶寬的基本單位。不難想像,以1bit/s的速率進行通信是如何的緩慢。幸好我們可以使用通信速率很快的設備,56K的數據機利用電話線撥號上網,其帶寬是458752bit/s(1K=8
192bit/s),
電信ADSL寬頻上網在512Kbit/s至10Mbit/s間,而以太區域網則達10Mbit/s以上(1Mbit/s=8
388
608
bit/s)。
帶寬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在網路通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中帶寬的實際含義是在給定時間等條件下流過特定區域的最大數據位數。雖然它的概念有點抽象,但是可以用比喻來幫助理解帶寬的含義。把城市的道路看成網路,道路有雙車道、四車道也許是八車道,人們駕車從出發點到目的地,途中可能經過雙車道、四車道也許是單車道。在這里,車道的數量好比是帶寬,車輛的數目就好比是網路中傳輸的信息量。我們再用城市的供水網來比喻,供水管道的直徑可以衡量運水的能力,主水管直徑可能有2m,而到家庭的可能只有2cm。在這個比喻中,水管的直徑好比是帶寬,水就好比是信息量。使用粗管子就意味著擁有更寬的帶寬,也就是有更大的信息運送能力。

⑧ 寬頻與帶寬的區別

概念不同,寬頻是寬頻連接的通常說法,而帶寬是指某種網路數據傳輸的寬度,不在這個寬度里德信號或是數據就不能通過!這個與你的傳輸數據的硬體有關!

⑨ 什麼是網路帶寬和信道容量

嚴格的說,帶寬是指傳輸介質中的頻率寬度(上下限頻率之間的距離),信道容量是指在一定信噪比條件下,信道的最大信息傳輸能力,兩者的關系是C=Blog2(1+S/N)。
上面這個公式也就是香農公式,主要是給搞通信的人用的。
常說的網路帶寬,是用信道容量來借代,主要是給人以直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