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順序是先連接無線路由器,之後連接交換機。兩者區別如下:
一、設備原理不同
1、交換機:用於電(光)信號轉發的網路設備。
2、無線路由器:可以看作一個轉發器,將家中牆上接出的寬頻網路信號通過天線轉發給附近的無線網路設備。
二、功能不同
1、交換機:為接入交換機的任意兩個網路節點提供獨享的電信號通路。
2、無線路由器:將單純性無線AP和寬頻路由器合二為一的擴展型產品,不僅具備單純性無線AP所有功能如支持DHCP客戶端、支持VPN、防火牆、支持WEP加密等等,而且還包括了網路地址轉換(NAT)功能。
三、作用不同
1、交換機:內部的CPU會在每個埠成功連接時,通過將MAC地址和埠對應,形成一張MAC表。
2、無線路由器:帶wifi功能就能通過無線路由器接入Internet,為實現無線區域網共享無線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⑵ 是先接路由器還是交換機
這個要根據你上交換機的目的來決定。如果目的是擴展路由lan口,那麼,交換機就接到路由器的lan口上。如果要擴展路由器進線(WAN),那就要將進線和路由器WAN口同時接到交換機。
⑶ 寬頻是否可以先接交換機然後再連接無線路由器
不行
1、交換機只能分線的,當你不進行路由器撥號連接上網路,先連接交換機是沒有意義的。
2、不如購買網線延長線,把網線延長到客廳之後,再進行路由器撥號上網這樣子。
⑷ 路由器和交換機到底誰先連接誰
我大致明白你說的意思了。正因為路由器是三層設備。它能實現路由轉發,路徑控制以及內外網分割等。所以它一般放在企業邊緣,如CE路由器(CustomerEdgeRouter)。
而二層交換機無法識別IP,主要是提供連通性,MAC地址轉發。所以一般企業區域網二層交換機都連接到CE或核心路由器上。當然,在多路訪問區域網中也可以在若干個路由器之間連接交換機。但更多的情況是二層交換機作為接入層提供與終端連接的功能。
⑸ 先接路由器還是交換機
先接路由器再接交換機,校園網應該是靜態IP的,這個IP要給路由器,然後路由器開啟DHCP自動分配IP地址給其他電腦
⑹ 路由器和交換機到底誰 先 連接誰
就用路由器就夠你用了,
不需要交換機,
你也不是企業單位,
家庭還是用路由器吧。先把線插在路由器上和電腦連接,
不於外來的寬頻連接,
在電腦上先設置好
你的寬頻賬號和密碼,
然後再把外來的寬頻線接到路由器上就好。
⑺ 校園網路由器和交換機先連接哪一個
一般家庭網路先連接路由器再接交換機,不過學校網路就不同了,一般的校園網終端都有大型路由分配網路,所以用戶只要用交換機即可,不必用路由器,但是路由器也能當交換機使用。
⑻ 區域網連接,先連交換機還是先連路由器,還有,電腦連到路由器和連到交換機一樣嗎
老兄,你只所以這樣問,是因為你還不知道 路由器 和交換機到低有什麼用,我先幫你解釋
交換機:
交換 switching 是按照通信兩端傳輸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設備自動完成的方法,把要傳輸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應路由上的技術統稱。廣義的交換機�switch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信息交換功能的設備。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交換概念的提出是對於共享工作模式的改進。我們以前介紹過的HUB�集線器就是一種共享設備,HUB本身不能識別目的地址,當同一區域網內的A主機給B主機傳輸數據時,數據包在以HUB為架構的網路上是以廣播方式傳輸的,由每一台終端通過驗證數據包頭的地址信息來確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說,在這種工作方式下,同一時刻網路上只能傳輸一組數據幀的通訊,如果發生碰撞還得重試。這種方式就是共享網路帶寬。
交換機擁有一條很高帶寬的背部匯流排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的埠都掛接在這條背部匯流排上,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後,處理埠會查找內存中的地址對照表以確定目的MAC(網卡的硬體地址)的NIC(網卡)掛接在哪個埠上,通過內部交換矩陣迅速將數據包傳送到目的埠,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廣播到所有的埠,接收埠回應後交換機會「學習」新的地址,並把它添加入內部MAC地址表中。
使用交換機也可以把網路「分段」,通過對照MAC地址表,交換機只允許必要的網路流量通過交換機。通過交換機的過濾和轉發,可以有效的隔離廣播風暴,減少誤包和錯包的出現,避免共享沖突。
交換機在同一時刻可進行多個埠對之間的數據傳輸。每一埠都可視為獨立的網段,連接在其上的網路設備獨自享有全部的帶寬,無須同其他設備競爭使用。當節點A向節點D發送數據時,節點B可同時向節點C發送數據,而且這兩個傳輸都享有網路的全部帶寬,都有著自己的虛擬連接。假使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乙太網交換機,那麼該交換機這時的總流通量就等於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時,一個HUB的總流通量也不會超出10Mbps。
路由器:
要解釋路由器的概念,首先要介紹什麼是路由。所謂「路由」,是指把數據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和動作,而路由器,正是執行這種行為動作的機器,它的英文名稱為Router。
簡單的講,路由器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
第一,網路互連,路由器支持各種區域網和廣域網介面,主要用於互連區域網和廣域網,實現不同網路互相通信;
第二,數據處理,提供包括分組過濾、分組轉發、優先順序、復用、加密、壓縮和防火牆等功能;
第三,網路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錯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為了完成「路由」的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著各種傳輸路徑的相關數據--路由表(Routing Table),供路由選擇時使用。路由表中保存著子網的標志信息、網上路由器的個數和下一個路由器的名字等內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統管理員固定設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統動態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動調整,也可以由主機控制。在路由器中涉及到兩個有關地址的名字概念,那就是:靜態路由表和動態路由表。由系統管理員事先設置好固定的路由表稱之為靜態(static)路由表,一般是在系統安裝時就根據網路的配置情況預先設定的,它不會隨未來網路結構的改變而改變。動態(Dynamic)路由表是路由器根據網路系統的運行情況而自動調整的路由表。路由器根據路由選擇協議(Routing Protocol)提供的功能,自動學習和記憶網路運行情況,在需要時自動計算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
由此,可見路由器在區域網中的重要角色。
你如果處在簡單lan的話,那就無所謂了,
如果是大型lan的話,那麼路由的許可權將更高。管理的網路將更復雜
⑼ 路由器和交換機區別是什麼一般路由器下有交換機,還是先交換機後路由器
現實中的路由器和交換機在功能上有交叉,這是為了豐富功能,提高產品競爭力。我認為你想知道的是這兩者概念上的區別。
路由器的目的是連接多個子網,當你要通訊的目標不在本子網內的時候,就要發給子網的網關,網關即是從你子網出去的第一個路由器,這就好像國家的郵政管理局一樣,你從一個地方向省外寄信,第一步是交給當地的郵局(網關),郵局通過查詢全國郵政網路的設置(路由表),就知道下一步寄到哪裡去(中間可能要經過很多站,也就是多個路由器),等到了地方,再由當地的郵局(目標網的網關)把郵件送到目標手裡。
交換機的目的是「形成網路」,一個子網內的機器要連起來,可以一個一個串起來,像糖葫蘆一樣,這是鏈狀網路,那麼1號機要和8號機通訊,就要先告訴2號,2號告訴3號,一路傳下去。這樣的網路是不需要額外裝置的,但是缺點也很明顯,中間哪個機器歇菜了,一個網就變成兩個無連接的子網而無法相互通訊了。所以鏈狀網路就進化成了星形網路,有一個大家交換數據的中心,就好像上世紀末的傳呼機一樣,你要和誰聯系,只要接通總台就行了,由總台責任把你要說的話發給目標,你不用關心目標在哪,也不用關心還有其它誰在網路里,它們都不影響你的通訊過程。這個像傳呼總台一樣作用的裝置,就是交換機。順便提一下,在交換機之前,有一種相同機制的設備叫「集線器」,但是它內部是共享線路的,所以只要有一個機器在發言,其他人就得等著,效率很低。這促使了交換機的出現。後者在轉發消息的時候互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