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osi與tcpip模型計算機網路技術

osi與tcpip模型計算機網路技術

發布時間: 2022-03-31 23:46:41

計算機網路技術:TCP/IP體系結構將網路分為哪幾層TCP/IP體系結構與OSI模型的對應關系是

計算機網路技術:TCP/IP體系結構將網路分為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TCP/IP體系結構與OSI模型的對應關系是:osi的上三層對應tcp的應用層,傳輸層與網路層是一一對應的。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三個層次提供的服務相差不是很大,所以在TCP/IP協議中,它們被合並為應用層一個層次。由於運輸層和網路層在網路協議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TCP/IP協議中它們被作為獨立的兩個層次。



(1)osi與tcpip模型計算機網路技術擴展閱讀:

對不同種類的應用程序它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來使用應用層的不同協議,郵件傳輸應用使用了SMTP協議、萬維網應用使用了HTTP協議、遠程登錄服務應用使用了有TELNET協議。

在TCP/IP協議中,網路介面層位於第四層。由於網路介面層兼並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所以,網路介面層既是傳輸數據的物理媒介,也可以為網路層提供一條准確無誤的線路。

② OSI模型與TCP/IP的區別

OSI參考模型與TCP/IP模型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採用了層次結構的概念,在傳輸層定義了相似的功能,但是二者在層次劃分與使用的協議上是有很大差別的,也正是這種差別對兩個模型的發展產生的兩個截然不同的局面,OSI參考模型走向消亡而TCP/IP模型得到了發展,原因何在呢?本文從對OSI參考模型與TCP/IP模型的異同入手,從兩者在現在網路領域的使用情況來分析兩個模型的前景。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簡介

計算機網路中已經形成的網路體系主要有兩個: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OSI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TCP/IP參考模型是網際網路(Internet)的基礎。TCP/IP是一組協議的總稱,TCP和IP是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協議,TCP/IP體系還包含其他協議。和OSI的7層協議比較,TCP/IP參考模型中沒有會話層和表示層。互聯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是網路層最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包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傳輸層的最主要的協議。TCP是提供可靠服務、面向連接的協議;UDP是不可靠、無連接的協議。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比較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之共同點

1) 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

2) 它們的功能大體相似,在兩個模型中,傳輸層及以上的各層都是為了通信的進程提供點到點、與網路無關的傳輸服務;

3)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傳輸層以上的層都以應用為主導。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的主要差別

1) TCP/IP一開始就考慮到多種異構網的互聯問題,並將網際協議IP作為TCP/IP的重要組成部門。但ISO最初只考慮到使用一種標準的公用數據網將各種不同的系統互聯在一起。

2) TCP/IP一開始就對面向連接各無連接並重,而OSI在開始時只強調面向連接服務。

3) TCP/IP有較好的網路管理功能,而OSI到後來才開始這個問題,在這方面兩者有所不同。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評價

對OSI參考模型的評價

無論是OSI參考模型與協議,還是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都是不完美的。造成OSI參考模型不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之一是其自身的缺陷。會話層在大多數應用中很少用到,表示層幾乎是空的。在數據鏈路層與網路層之間有很多的子層插入,每個子層有不同的功能。OSI模型將「服務」與「協議」的定義結合起來,使得參考模型變得格外復雜,將它的實現起是困難的。同時,定址、流控與差錯控制在每一層里都重復出現,必然降低系統效率。虛擬終端協議最初安排在表示層,現在安排在應用層。關於數據安全性,加密與網路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也在參考模型的設計初期被忽略了。參考模型的設計更多是被通信思想所支配,很多選擇不適合於計算機與軟體的工作方式。很多「原語「在軟體的很多高級語言中實現起來很容易,但嚴格按照層次模型編程的軟體效率很低。

TCP/IP模型的評價

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也有它自身的缺陷

1) 它在服務、介面與協議的區別上不清楚。一個好的軟體工程應該將功能與實現方法區分開來,TCP/IP恰恰沒有很好的做到這點,這就使得TCP/IP參考模型對於使用新技術的指導意義不夠。

2) TCP/IP的主機-網路層本身並不是實際的一層,它定義了網路層與數據鏈路層的介面。物理層與數據鏈路層的劃分是必要和合理的,一個好的參考模型應該將它們區分開來,而TCP/IP參考模型卻沒有做到這點。

TCP/IP與OSI參考模型不同的命運

OSI參考模型一開始是由ISO來制定,但後來的許多標准都是ISO與原來的CCITT聯合制定,更多的是從通信思想考慮模型的設計,很多選擇不適合於計算機與軟體的工作方式。但是TCP/IP協議從70年代誕生以後,成功得贏得大量的用戶和投資。TCP/IP協議的成功促進了Internet的發展,Internet的發展又進一步擴大了TCP/IP協議的影響。TCP/IP不僅在學術界爭取了一大批用戶,同時也越來越受到計算機產業的青睞。IBM、DEC等大公司紛紛宣布支持TCP/IP協議,區域網操作系統NetWare、LAN Manager爭相將TCP/IP納入自己的體系結構,資料庫Oracle支持TCP/IP協議,UNIX、POSIX操作系統也一如既往地支持TCP/IP協議。相比之下,OSI參考模型與協議顯得有些勢單力薄。人們普遍希望網路標准化,但OSI遲遲沒有成熟的產品推出,妨礙了第三方廠家開發相應的硬體各軟體,從而影響了OSI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與今後的發展。

結論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都不完美,但TCP/IP參考模型發展是因為在ISO制定OSI參考模型過程中總是著眼於一次制定達到完美,所以的制定過程中考慮的方面比較多,但去忽略了IP這一協議的重要性,但當ISO認識到時只好在網路層劃出一個子層來完成類似的功能,在無連接服務一開始也不在考慮之列,還有就是網路管理功能的過度復雜等,造成了OSI遲遲沒有成熟的產品推出的成因,進而影響了廠商對它的支持,而這時的TCP/IP通過實踐得到到不斷的完善,也得到了大廠商的支持,所以TCP/IP參考模型得到了發展。

③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OSI體系結構模型和TCP/IP體系結構模型的內容及其特點

OSI採用的是7層體系結構
而TCP/IP則將OSI的第5層的會話層和第6層的表示層全都劃分到期自身的第5層---應用層
而OSI則是將這三層獨立分開..

經歷很長一段制定周期,將OSI復雜煩瑣標准制定出來後,而TCP/IP卻已經在互聯網路上搶佔了相當大的范圍,而幾乎也找不出廠家生產出符合OSI標準的產品。

OSI只是取得了理論成果,但市場化方面完全失敗了。
大行其道的TCP/IP取得了市場的成功,至今開始流行。

在討論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時候,可以將兩個協議對照參考...

OSI是基於硬體的分層,TCP/IP是邏輯上的劃分
osi是用於同種網路間的互聯,而tcp/ip是用於不同網路間的互聯,一開始兩者的定位就不同,
所以二者的應用范圍也不同,
OSI
Application Layer
Presentation Layer
Sess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TCP / IP
Applica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Data Link Layer Host to network,
Physical Layer No specific protocol

④ 試論述OSI參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異同和特點

一、OSI模型

OSI是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它是由ISO國際標准化組織所制定。

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

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

應用層

(一)物理層

物理層是OSI的第一層,它為設備之間的數據通信提供傳輸媒體及互連設備,為數據傳輸提供可靠的環境。

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 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

● 傳輸數據。

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

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數(BIT)),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

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物理層設備:水晶頭、網卡(屬於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兩層的設備)、網線、HUB。

(二)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數據通道。

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 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分離。

● 幀定界和幀同步

● 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 差錯檢測和恢復

數據鏈路層的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三)網路層

網路層主要功能:

● 路由選擇和中繼

● 激活、終止網路連接

● 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

● 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

● 差錯檢測和恢復

● 排序,流量控制。

● 服務選擇

● 網路管理

網路層的設備:路由器

(四)傳輸層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

傳輸層主要功能:

● 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

傳輸層的設備:四層交換機

TCP、UDP協議。

(五)會話層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

主要功能:

● 將會話地址映射為運輸地址

● 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參數(QoS)

● 對會話參數進行協商

● 識別各個會話連接

● 傳送有限的透明用戶數據

(六)表示層

表示層的作用之一是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以便能進行互操作。

表示層功能:

表示層設計了3類15種功能單位,其中上下文管理功能單位就是溝通用戶間的數據編碼規則,以便雙方有一致的數據形式,能夠互相認識。

(七)應用層

應用層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這些服務按其向應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組,並稱為服務元素。

應用層功能:

在實現多個系統應用進程相互通信的同時,完成一系列業務處理所需的服務。

比如:FTP、SMTP、DNS


二、TCP/IP模型

● 網路層

● 網際層

● 傳輸層

● 應用層

(一)網路層

是模型的最低層,負責將幀放進線路,或從線路中取下幀。

TCP/IP的網路層對應著OSI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一層包含物理通信介質和在這些介質上傳送幀的通信協議。

(二)網際層

網際層(互聯網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 ICMP網際控制消息協議:問題出現時向IP發送錯誤報告。

● IGMP網際分組管理協議:向路由器通知多播組成員的存在。

廣播不能跨路由器,路由器是隔離廣播的,但它隔離不了多播,它可以跨路由器。

● ARP地址解析協議:判斷主機的硬體地址。

(三)傳輸層

傳輸層是TCP/IP模型中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一層,它包括了OSI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兩個傳輸協議(TCP協議和UDP協議)在計算機之間提供通信對話。

(四)應用層

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⑤ 什麼是網路體系結構簡述OSI參考模型和TCP/IP兩種體系結構的差別。

在計算機網路技術中,網路的體系結構指的是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的目的是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現在廣泛採用的是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它是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送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你應該注意的是,網路體系結構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而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恰恰就是協議和拓撲。目前最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OSI
OSI當時是作為與IBM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系統網路體系結構)的競
爭者出現的,為了防止IBM的SNA稱為世界標准,而被一個公司所控制。這樣做,可以讓一個中性組
織-ISO來管理。但是,在OSI當中,會話層對大多數應用程序都沒有用,表示層幾乎是空的,而與此
相比,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的功能太多,隨後又把它們分成了幾個子層。除此之外,OSI還有一些問題
如定址、流量控制和出錯控制在各層重復出現,而網路管理和數據加密也沒有出現在模型中。
最初標準的另一個缺點是完全忽略了無連接服務和連接協議。但是最嚴重的可能是:模型是由通信
方面的人主持制定的。計算機和通信的關系幾乎沒有提及,而某些決定對於計算機和軟體的工作方式
完全不合適。
由於OSI模型和協議太復雜了,因此最初的實現又大又笨拙,而且很慢。不久後人們就把「OSI」和
「低質量」聯系起來。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有了改進,但它以前的印象還留在人門心裡。
TCP/IP
與之相反的是,TCP/IP模型第一次實現是做為UNIX的一部分而且非常好(更別提它是免費的)。
人們很快就開始使用它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這又反過來推動了改進,然後使用的人越來越
多。但是TCP/IP也有缺點
該模型沒有明顯的區分服務、介面和協議的概念。這一點OSI非常小心的進行了處理,因此對於使
用新技術來設計網路,TCP/IP模型並不是一個太好的模板。
完全不是通用的,而且不適合描述除TCP/IP模型以外的任何協議棧。
主機網路層在分層協議中根本不是通常意義下的層。它是一個介面,處於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之
間。
TCP/IP模型不區分甚至不提及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最後,雖然IP和TCP協議都被很好的設計,並且很好的實現了,但很多其他協議卻很特別,通常是
由一些研究生來探索,直到他們覺得累了。未曾良好實現的協議就背免費發送,造成大量應用紮下根
來,因此很難背替換,現在就難堪了,比如TELNET,實際上背設計用於10字元每秒的機械式電傳終
端,它不支持圖形用戶界面和滑鼠,但是直到現在它還在被廣泛的使用。
總的來說,除了本身的一些問題以外,OSI模型(去掉會話層和表示層)對於討論計算機網路特別有
用。但是,OSI協議並沒流行。TCP/IP模型正好相反,模型實際上不存在,但協議被廣泛使用。

⑥ OSI與TCP/IP模型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OSI是國際標準的模型,但是沒有真正的產品時按照OSI來做的。TCP/IP可以理解是OSI的商品化的模型,因為現在的網路設備都是按照TCP/IP的標准來做的。現在通用的確實是TCP/IP,區別只有層數的不同,這也是OSI的缺點,冗長。在實質上沒什麼區別,但是要學習的話,最好是兩個都要學的精通點!

⑦ 簡述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OSI參考模型

ISO / OSI ,它代表「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也就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有名的OSI 模型。OSI 標準是由一個稱為ISO (國際標准化組織),即「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的組織制定的。因此,從技術上說,它可以被稱為ISO / OSI 標准。

ISO/IEC 是 國 際 標 准 化 組 織 和 國 際 電 工 委 員 會 的 英 文 縮 寫, 它 是 致 力 於 國 際 標 准 的、 自 願 和 非 贏 利 的 專 門 機 構。 最 著 名 的OSI 標 准 是ISO/IEC 7498, 亦 稱 為X.200 建 議。 該 體 系 結 構 標 准 定 義 了 異 質 系 統 互 聯 的 七 層 框 架, 也 稱 為OSI 參 考 模 型。 基 於 此 框 架, 各 協 議 規 范 可 進 一 步 詳 細 地 規 定 每 一 層 的 功 能, 而 每 一 層 使 用 下 層 提 供 的 服 務, 並 向 其 上 一 層 提 供 服 務。

在OSI參考模型中,從下至上,每一層完成不同的、目標明確的功能。

1、物理層(Physical Layer)

物理層規定了激活、維持、關閉通信端點之間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以及過程特性。該層為上層協議提供了一個傳輸數據的物理媒體。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2、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3、網路層(Network Layer)

網路層負責對子網間的數據包進行路由選擇。此外,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4、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是第一個端到端,即主機到主機的層次。傳輸層負責將上層數據分段並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傳輸。此外,傳輸層還要處理端到端的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問題。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段(segment)。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會話層(Session Layer)

會話層管理主機之間的會話進程,即負責建立、管理、終止進程之間的會話。會話層還利用在數據中插入校驗點來實現數據的同步。

會話層協議的代表包括:NetBIOS、ZIP(AppleTalk區域信息協議)等。

6、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對上層數據或信息進行變換以保證一個主機應用層信息可以被另一個主機的應用程序理解。表示層的數據轉換包括數據的加密、壓縮、格式轉換等。

表示層協議的代表包括:ASCII、ASN.1、JPEG、MPEG等。

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1.3 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封裝過程

圖1-2 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封裝過程

如圖1-2所示,在OSI參考模型中,當一台主機需要傳送用戶的數據(DATA)時,數據首先通過應用層的介面進入應用層。在應用層,用戶的數據被加上應用層的報頭(Application Header,AH),形成應用層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然後被遞交到下一層-表示層。

表示層並不"關心"上層-應用層的數據格式而是把整個應用層遞交的數據包看成是一個整體進行封裝,即加上表示層的報頭(Presentation Header,PH)。然後,遞交到下層-會話層。

同樣,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也都要分別給上層遞交下來的數據加上自己的報頭。它們是:會話層報頭(Session Header,SH)、傳輸層報頭(Transport Header,TH)、網路層報頭(Network Header,NH)和數據鏈路層報頭(Data link Header,DH)。其中,數據鏈路層還要給網路層遞交的數據加上數據鏈路層報尾(Data link Termination,DT)形成最終的一幀數據。

當一幀數據通過物理層傳送到目標主機的物理層時,該主機的物理層把它遞交到上層-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負責去掉數據幀的幀頭部DH和尾部DT(同時還進行數據校驗)。如果數據沒有出錯,則遞交到上層-網路層。

同樣,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也要做類似的工作。最終,原始數據被遞交到目標主機的具體應用程序中。

TCP\IP參考模型
ISO制定的OSI參考模型的過於龐大、復雜招致了許多批評。與此對照,由技術人員自己開發的TCP/IP協議棧獲得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如圖2-1所示,是TCP/IP參考模型和OSI參考模型的對比示意圖。

圖2-1 TCP/IP參考模型

2.1 TCP/IP參考模型的層次結構

TCP/IP協議棧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計算機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和其後繼網際網路使用的參考模型。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U.S.Department of Defense,DoD)贊助的研究網路。最初,它只連接了美國境內的四所大學。隨後的幾年中,它通過租用的電話線連接了數百所大學和政府部門。最終ARPANET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互連網路-網際網路。最初的ARPANET於1990年永久性地關閉。

TCP/IP參考模型分為四個層次:應用層、傳輸層、網路互連層和主機到網路層。如圖2-2所示。

圖2-2 TCP/IP參考模型的層次結構

在TCP/IP參考模型中,去掉了OSI參考模型中的會話層和表示層(這兩層的功能被合並到應用層實現)。同時將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主機到網路層。下面,分別介紹各層的主要功能。

1、主機到網路層

實際上TCP/IP參考模型沒有真正描述這一層的實現,只是要求能夠提供給其上層-網路互連層一個訪問介面,以便在其上傳遞IP分組。由於這一層次未被定義,所以其具體的實現方法將隨著網路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2、網路互連層

網路互連層是整個TCP/IP協議棧的核心。它的功能是把分組發往目標網路或主機。同時,為了盡快地發送分組,可能需要沿不同的路徑同時進行分組傳遞。因此,分組到達的順序和發送的順序可能不同,這就需要上層必須對分組進行排序。

網路互連層定義了分組格式和協議,即IP協議(Internet Protocol)。

網路互連層除了需要完成路由的功能外,也可以完成將不同類型的網路(異構網)互連的任務。除此之外,網路互連層還需要完成擁塞控制的功能。

3、傳輸層

在TCP/IP模型中,傳輸層的功能是使源端主機和目標端主機上的對等實體可以進行會話。在傳輸層定義了兩種服務質量不同的協議。即: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協議是一個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協議。它將一台主機發出的位元組流無差錯地發往互聯網上的其他主機。在發送端,它負責把上層傳送下來的位元組流分成報文段並傳遞給下層。在接收端,它負責把收到的報文進行重組後遞交給上層。TCP協議還要處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以避免緩慢接收的接收方沒有足夠的緩沖區接收發送方發送的大量數據。

UDP協議是一個不可靠的、無連接協議,主要適用於不需要對報文進行排序和流量控制的場合。

4、應用層

TCP/IP模型將OSI參考模型中的會話層和表示層的功能合並到應用層實現。

應用層面向不同的網路應用引入了不同的應用層協議。其中,有基於TCP協議的,如文件傳輸協議(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虛擬終端協議(TELNET)、超文本鏈接協議(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也有基於UDP協議的,如簡單網路管理協議(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簡單文件傳輸協議(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TFTP)、網路時間協議(Network Time Protocol,NTP)等。

⑧ osi參考模型與tcp/ip模型的區別是什麼

這兩個參考模型都是為了解決計算機網路通信問題而提出來的。
兩者的主要區別OSI是官方的權威的全面的一種模型,把網路通信中的許多問題都事無巨細地列出並給出解決的方案;而TCP/IP則是一種實用的模型,其主要面對的是網際網路問題,至於區域網的通信問題則不在它的考慮范疇之內。

⑨ 簡述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 OSI網路分層參考模型

網路協議設計者不應當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應把通信問題劃分成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一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時限和測試比較容易。協議劃分的一個主要原則是確保目標系統有效且效率高。為了提高效率,每個協議只應該注意沒有被其他協議處理過的那部分通信問題;為了主協議的實現更加有效,協議之間應該能夠共享特定的數據結構;同時這些協議的組合應該能處理所有可能的硬體錯誤以及其它異常情況。為了保證這些協議工作的協同性,應當將協議設計和開發成完整的、協作的協議系列(即協議族),而不是孤立地開發每個協議。
在網路歷史的早期,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共同出版了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一台計算機操作系統中的網路過程包括從應用請求(在協議棧的頂部)到網路介質(底部) ,OSI參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個分立的層次。圖2.1表示了OSI分層模型。

┌—————┐
│應用層 │←第七層
├—————┤
│表示層 │
├—————┤
│會話層 │
├—————┤
│傳輸層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物理層 │←第一層
└—————┘
OSI七層參考模型

OSI模型的七層分別進行以下的操作:
第一層:物理層
負責最後將信息編碼成電流脈沖或其它信號用於網上傳輸。它由計算機和網路介質之間的實際界面組成,可定義電氣信號、符號、線的狀態和時鍾要求、數據編碼和數據傳輸用的連接器。如最常用的RS-232規范、10BASE-T的曼徹斯特編碼以及RJ-45就屬於第一層。所有比物理層高的層都通過事先定義好的介面而與它通話。如乙太網的附屬單元介面(AUI),一個DB-15連接器可被用來連接層一和層二。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通過物理網路鏈路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定義了不同的網路和協議特徵,其中包括物理編址、網路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幀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編址(相對應的是網路編址)定義了設備在數據鏈路層的編址方式;網路拓撲結構定義了設備的物理連接方式,如匯流排拓撲結構和環拓撲結構;錯誤校驗向發生傳輸錯誤的上層協議告警;數據幀序列重新整理並傳輸除序列以外的幀;流控可能延緩數據的傳輸,以使接收設備不會因為在某一時刻接收到超過其處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潰。數據鏈路層實際上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成,介質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al Link Control,LLC)。MAC描述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如何進行站的調度、發生和接收數據。MAC確保信息跨鏈路的可靠傳輸,對數據傳輸進行同步,識別錯誤和控制數據的流向。一般地講,MAC只在共享介質環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質環境中多個節點才能連接到同一傳輸介質上。IEEE MAC規則定義了地址,以標識數據鏈路層中的多個設備。邏輯鏈路控制子層管理單一網路鏈路上的設備間的通信,IEEE 802.2標準定義了LLC。LLC支持無連接服務和面向連接的服務。在數據鏈路層的信息幀中定義了許多域。這些域使得多種高層協議可以共享一個物理數據鏈路。
第三層:網路層
負責在源和終點之間建立連接。它一般包括網路尋徑,還可能包括流量控制、錯誤檢查等。相同MAC標準的不同網段之間的數據傳輸一般只涉及到數據鏈路層,而不同的MAC標准之間的數據傳輸都涉及到網路層。例如IP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因而可以實現多種網路間的互聯。
第四層:傳輸層
向高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網路數據流服務。傳輸層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多路傳輸、虛電路管理及差錯校驗和恢復。流控管理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確保傳輸設備不發送比接收設備處理能力大的數據;多路傳輸使得多個應用程序的數據可以傳輸到一個物理鏈路上;虛電路由傳輸層建立、維護和終止;差錯校驗包括為檢測傳輸錯誤而建立的各種不同結構;而差錯恢復包括所採取的行動(如請求數據重發),以便解決發生的任何錯誤。傳輸控制協議(TCP)是提供可靠數據傳輸的TCP/IP協議族中的傳輸層協議。
第五層:會話層
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與實體之間的通信會話。通信會話包括發生在不同網路應用層之間的服務請求和服務應答,這些請求與應答通過會話層的協議實現。它還包括創建檢查點,使通信發生中斷的時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個狀態。
第六層:表示層
提供多種功能用於應用層數據編碼和轉化,以確保以一個系統應用層發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個系統應用層識別。表示層的編碼和轉化模式包括公用數據表示格式、性能轉化表示格式、公用數據壓縮模式和公用數據加密模式。
公用數據表示格式就是標準的圖像、聲音和視頻格式。通過使用這些標准格式,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系統可以相互交換數據;轉化模式通過使用不同的文本和數據表示,在系統間交換信息,例如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標准信息交換碼);標准數據壓縮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被壓縮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的解壓;加密模式確保原始設備上加密的數據可以在目標設備上正確地解密。
表示層協議一般不與特殊的協議棧關聯,如QuickTime是Applet計算機的視頻和音頻的標准,MPEG是ISO的視頻壓縮與編碼標准。常見的圖形圖像格式PCX、GIF、JPEG是不同的靜態圖像壓縮和編碼標准。
第七層:應用層
最接近終端用戶的OSI層,這就意味著OSI應用層與用戶之間是通過應用軟體直接相互作用的。注意,應用層並非由計算機上運行的實際應用軟體組成,而是由向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資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應用程序介面)組成,這類應用軟體程序超出了OSI模型的范疇。應用層的功能一般包括標識通信夥伴、定義資源的可用性和同步通信。因為可能丟失通信夥伴,應用層必須為傳輸數據的應用子程序定義通信夥伴的標識和可用性。定義資源可用性時,應用層為了請求通信而必須判定是否有足夠的網路資源。在同步通信中,所有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都需要應用層的協同操作。
OSI的應用層協議包括文件的傳輸、訪問及管理協議(FTAM) ,以及文件虛擬終端協議(VIP)和公用管理系統信息(CMIP)等。

2. TCP/IP分層模型

TCP/IP分層模型(TCP/IP Layening Model)被稱作網際網路分層模型(Internet Layering Model)、網際網路參考模型(Internet Reference Model)。
第四層,應用層
第三層,傳輸層
第二層,互聯網層
第一層, 網路介面層
TCP/IP協議被組織成四個概念層,其中有三層對應於ISO參考模型中的相應層。TCP/IP協議族並不包含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因此它不能獨立完成整個計算機網路系統的功能,必須與許多其他的協議協同工作。
TCP/IP分層模型的四個協議層分別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一層:網路介面層
包括用於協作IP數據在已有網路介質上傳輸的協議。實際上TCP/IP標准並不定義與ISO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相對應的功能。相反,它定義像地址解析協議(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這樣的協議,提供TCP/IP協議的數據結構和實際物理硬體之間的介面。
第二層:網間層
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網路層。本層包含IP協議、RIP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負責數據的包裝、定址和路由。同時還包含網間控制報文協議(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用來提供網路診斷信息。
第三層:傳輸層
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傳輸層,它提供兩種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其中TCP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可靠的數據流運輸服務,UDP協議(Use Datagram Protocol)提供不可靠的用戶數據報服務。
第四層:應用層
對應於OSI七層參考模型的應用層和表達層。網際網路的應用層協議包括Finger、Whois、FTP(文件傳輸協議)、Gopher、HTTP(超文本傳輸協議)、Telent(遠程終端協議)、SMTP(簡單郵件傳送協議)、IRC(網際網路中繼會話)、NNTP(網路新聞傳輸協議)等
看我回答這么多 給點分吧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