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從最初的教育科研網路逐步發展成為商業網路,並已成為僅次於全球電話網的世界第二大網路。網際網路正在改變著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已經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並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進程。網際網路是人類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在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現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往都已離不開網際網路了。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1)學習計算機網路後的觀點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應用范圍:
一、商業運用
1、主要是實現資源共享(resource sharing)最終打破地理位置束縛(tyranny of geography),主要運用客戶-伺服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
2、提供強大的通信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如:電子郵件(E-mail)、視頻會議。
3、電子商務活動。如:各種不同供應商購買子系統,然後再將這些部件組裝起來。
4、通過Internet與客戶做各種交易。如:書店、音像在家裡購買商品或者服務。
二、家庭運用
1、訪問遠程信息。如:瀏覽Web頁面獲得藝術、商務、烹飪、政府、健康、歷史、愛好、娛樂、科學、運動、旅遊等等信息。
2、個人之間的通信。如:即時消息(instant messaging)運用<QQ、MSN、YY>、聊天室、對等通信(peer-to-communication)<通過中心資料庫共享,各大網盤,但是容易造成侵犯版權>。
3、互動式娛樂。如:視頻點播、即時評論及參加活動<電視直播網路互動>、網路游戲。
4、廣義的電子商務。如:電子方式支付賬單、管理銀行賬戶、處理投資。
三、移動用戶
以無線網路為基礎。
1、可移動的計算機:筆記本計算機、PDA、3G手機。
2、軍事:一場戰爭不可能靠區域網設備通信。
3、運貨車隊、計程車、快遞專車等應用。
四、社會問題
網路的廣泛運用已經導致了新的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
⑵ 我是學計算機網路的問一下以後的發展趨勢如何
個人很籠統的觀點
因為硬體和軟體上的一些缺點,現在的網路的盈利點還是比較窄,但是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硬體上,比如網路的搭建上,國內的網路速度明顯偏慢,但是規劃還可以,2008奧運會前ADSL就要達到8M的速度。軟體上,比如音樂的下載,因為知識產權的問題,收費起來比較困難,網路交易的騙術比較多,缺少一些法律的保護和監管。
如果這些在短時間都備起了,正規了,那麼網路這個信息樞紐是可觀的。
⑶ 請各位談談自己學習了計算機網路後的收獲
收獲很大。
⑷ 學習計算機網路技術以後能做什麼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後??
說實在的,只有基礎,基本不能做事
做事要的是技術,技術來源於技術理論和實踐
其中技術理論的入門前提則是網路基礎
掌握了網路基礎後,只是技術入門前提~~~~~
⑸ 學習計算機網路技術以後主要的工作方向
計算機網路技術 應用的最多的就是通信行業和相應的通信生產企業,如華為,中興等!
⑹ 通過學習計算機網路技術你的收獲是什麼
思路:寫自己通過學習計算機獲得的技能。
正文: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高科技世紀,是信息世紀。計算機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我們作為一名學生,學好計算機已經必不可少。
所以,計算機與未來的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更應該把計算機學好。
在現在高科技時代,電腦已成了一種無法排斥的因素。電腦可以代替人類完成許多工作,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跨世紀的一頁,電子計算機能夠模擬人類部分思維活動,是人腦功能的延伸。計算機將人類帶入信息社會。
就拿教育來講,現在,可以用計算機來教書,如「網上教學」﹑「遠程教育」,而且,如果在學習上有什麼困難,你可以去請教網上的老師,還可以在網上與同學討論學習上的問題,這時,計算機就成了你忠誠的夥伴。
還有,老師如果用計算機教學,還能使學生學到書本中沒有的知識,能將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活靈活現的顯示出來,不但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又使我們對計算機有了更深的認識,還能使舊的教學方式有了更新。
未來的世界裡,同學們也許能坐在網路教室里,傾聽老師講課,手裡操縱著計算機,課堂上十分活躍,同學們個個多專心聽講,老師們也認真利用計算機教書,那該有多麼好啊!
計算機是一門幽深莫測的功課,它正等待著我們去的探索。我們將在這個寶庫里學到更多的知識。「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好計算機雖不容易,但卻有著它的樂趣。
⑺ 學習計算機網路應用的以後工作該往哪方面發展
1、科學計算:求取各種數學問題的數值解。
2、計算機輔助設計:從設計集成電路、電子器件到計算機系統;從光學鏡頭、齒輪等機械零件到大型發電設備、飛機、船舶,以及土木建築和大型水利工程等。
3、測試、實驗室自動化:使用計算機實現數據的採集、分析、處理和實驗過程的自動化;計算機模擬可為各種系統的分析和設計提供新的重要途徑。
4、實時檢測控制:工業生產過程綜合自動化,工藝過程最優控制,武器控制,通信控制,交通信號控制等。
5、辦公室自動化:用計算機處理各種業務、商務;處理數據報表文件;進行各類辦公業務的統計、分析和輔助決策。
6、經濟管理:國民經濟管理,公司企業經濟信息管理,計劃與規劃,分析統計,預測,決策;物資、財務、勞資、人事等管理
7、情報檢索:圖書資料、歷史擋案、科技資源、環境等信息檢索自動化;建立各種信息資料庫。
8、圖像處理:對各種航空攝影圖片、衛星圖片和醫療診斷中斷層掃瞄圖片等的處理。
9、人工智慧、專家系統和機器人。
平面設計用到你感興趣的ps 等技術 你可以往這方面發展
⑻ 學習計算機網路有什麼意義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等國家的研究者就開始了網路教育的嘗試,90年代則成為網路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網路學習環境具有哪些主要的新特性?它對於教育而言具有哪些深層意義?當前的網路教育是否實現了這些優勢?本文就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來回答這些問題。
2 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
對於教育來說,網路具有哪些重要意義?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看網路究竟在學習環境上導致了哪些重要變化。許多文章都具體論及了網路學習環境的特性。跳出這些具體的特性描述,網路學習環境所帶來的新變化可以歸為三個主要側面。
2.1 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
有效的教育活動離不開學生、教師與信息資源的互動。在傳統學習環境中,信息資源的存在及其傳遞形式主要局限於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對面的口頭傳授,以教科書為藍本的課堂面授成了教學的主要形式。這樣的信息傳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溝通形式上缺乏靈活性,同時不宜於信息資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區間教育信息資源的巨大不平衡。網路為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功能強大的、集成性的信息傳遞媒介,通過WWW、FTP、計算機會議、視頻會議等形式,網路可以實現各種數字化信息資源的跨越時間與空間、跨越平台的溝通傳遞,實現優秀教學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網路大大提高了信息資源傳遞的便捷性、靈活性、集成性、即時性,大大豐富和擴展了教育活動可以利用的信息資源內容。教師和學生所面對的不再只是此時、此地的信息資源,而是一個無限延伸、無縫連接的、巨大的信息資源庫。
2.2 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
網路不僅更好地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傳遞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徵與加工方式也發生了重要變化。
(1)信息表徵的超媒體化:網路學習環境的核心是一種超媒體的信息組織與表徵方式,即每個信息結點(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本身是以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等不同形式表現的,而各個信息結點之間又依據其意義聯系建立了豐富的非線性鏈接(超鏈接)。因此,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面對的不只是語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於一體的多媒體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預定順序信息序列,而是一個可以按照思維與理解路線自由跳轉、自由展開的立體信息空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開自己的學習路徑、學習過程。
(2)信息加工(processing)與處理(transaction)方式更為便捷和靈活: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信息操作處理。通過搜索引擎、資料庫檢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詢、獲取、下載自己需要的信息(當然需要學習者對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相關性和即時性等進行批判性評價),並對下載信息進行選擇、編輯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用戶友好的網路創作工具可以支持學生的創新、創作活動,學生藉助少量的技術支持就可以創作、發布自己的網站,建立自己的網頁,甚至結合自己的任務目的參與建立網上圖書館、資料庫、雜志、博物館以及其他基於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庫,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公布在網上,從而增加了學習者在知識建構上的主動性和發言權,這是以往的學習環境所難以做到的。
2.3 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
網路越來越成為一種促進人類溝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際交往與互動則在教育過程中佔有核心地位。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可以作為功能強大的人際互動媒介,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網上聊天室、視頻會議等),也可以支持非同步交互(如E-mail, BBS等),可以是一對一的交互,也可以是一對多、多對多的交互。這將大大促進學生與同伴、教師、專家的跨越時空的溝通交流。而且,利用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可以實現學生的網上遠程協作學習以及教師之間的合作工作。網路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與智慧的聯網,它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從而可以實現更便捷、更廣闊、更靈活開放的人際溝通互動。
3 網路學習環境能帶來什麼
網路學習環境的這些新特性能給教育帶來什麼呢?顯然,網路也可以像原來的CAI一樣來輔助傳統的教學活動。然而,與以往的教學媒體相比,網路應該更有潛力引發教育的深層變革。
3.1 學校教育模式的虛擬化、開放化
學校教育中的傳統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師、學生班級、課本、課程表,其典型形式是在特定教室中進行的班級授課。由於網路環境中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以及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隨著網路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這種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可能會被打破,教育將變得更為虛擬化和開放化。學校教育無需再局限在學校圍牆所及的物理空間中,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通過網路聽課,學習課程內容,完成和提交作業,與同學、老師或其他人討論,甚至參加考試;同時也可以在學校中通過網路使用位於不同地方的教育資源,如數字圖書館、遠程實驗室等。另一方面,學校中將可以採用更靈活、更個性化的時間安排和時間進度,而不是統一的課程表。研究者用分布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來描述這種虛擬化的學習方式。
3.2 合作探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
與建構主義等學習與教學理論的發展相適應,合作探究學習成為新型教學模式的核心。由於網路所引起的人際溝通互動方式的變化、信息表徵與加工方式的變化以及信息資源傳遞與共享機制的變化,網路學習環境在合作探究學習上具備了更多的潛在優勢,可以為這種學習活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網路可以為作為有力的合作學習工具。學生以計算機為媒介的通訊(CMC)大大擴展了參與溝通的成員的范圍,擴展了理解與思想的廣度。另外,對於那些比較內向和高焦慮的學生而言,網路提供了一種更為適宜的溝通工具,可以減少面對面對話時的壓力和尷尬。而且,網路既可以支持生動的同步交互,讓學生能夠與身處遠方的學生或教師、專家實時交流;同時又可以實現靈活的非同步交互。研究表明,在非同步交互中,學生可以在發出自己的發言之前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於實現更為深入的討論、研討(Owston, 1997)。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了網路互動中的「聽眾效應」,即與作為作業「給老師」寫作文相比,學生通過網路為身處異地的同伴(「聽眾」)寫文章會產生更好的寫作效果。這是因為在這種溝通中,學生的寫作具有真實感和明確的目的性,因而會對自己的表達進行更好的監控和反思。這種促進性效果不僅表現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學、數學以及社會研究等學科中均發現了相同的效應(Fabos & Young, 1999)。網路可以支持當地學生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協作學習,創建各種主題的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和教師廣泛地參與到合作活動中,甚至將教育系統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體之中。這種跨文化的溝通合作既有利於促進學習效果,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
網路環境也有利於實現開放靈活、積極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開放靈活的超媒體信息表徵與組織方式、及時更新的最新前沿信息、各種豐富的網路資料庫、便捷的溝通方式等等,都可以為探究性學習提供更為適宜的信息資源環境。網路環境中的搜索引擎、問題解決工具、計算工具等都可以為探究活動提供有力的認知工具支持。各種網頁創作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很方便地將自己的探究結果發布在網上,個性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當前,研究者強調要利用網路來支持學習者的基於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基於課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即針對學習目的和內容為學習者設計一定的問題、任務,讓他們利用網路資源和工具展開探究活動,合作研究問題、完成任務,形成探究報告或某種產品等,通過問題解決來建構相應的知識理解和思維能力。
當然,學生網上合作探究活動的過程是怎樣的?學生是如何尋找信息、合作探究的?是如何分享他們所建構的理解的?教師應該在何種程度上發揮引導作用?應該如何評價合作探究學習的效果?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還需要深入研究(Windschitl, 1998)。
3.3 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
20世紀初,面對傳統教育機械、被動、割裂生活經驗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具有巨大沖擊力的命題。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在這些方面卻並沒有太大實質性的改觀。學校文化與整個社會文化之間仍舊存在人為的隔閡,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與其在現實世界的生活經驗之間依舊沒有得到良好的溝通。甚至學校中的各種學科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背離了其學術本源,也背離了其生活本源(比如,學校數學既不同於數學家的數學,也不同於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數學)。網路環境的新特性似乎有可能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重新整合,促進「做」與「學」的重新整合。網路是一種具有強大交互性的媒體,在網路上信息可以沿著不同方向流通,從長遠來看,網路對學習和教學帶來的深刻影響可能是教育機構與社會之間的信息溝通(Levin & Thurston, 1996)。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網路接觸工作、生活、科研等現場的情境性信息,可以與當事人(實踐者、研究者等)對話交流。另外,如前所述,當前的課程與教學改革非常重視基於問題式學習、基於課題式學習。網路使得教育者可以在學校之外的世界中廣泛地採集這種「問題」或「課題」,而且,更重要的是,網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的探索成果立刻被推廣應用到社會中,這種探究活動不僅具有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實際意義。學校可以作為中介幫助當地社區與其他地區、文化之間進行交流合作。學校往往會具備當地社區中較好的網路設施,而且學生、教師也往往能更熟練地使用網路。作為學習活動的一部分,學生可以與當地的成人交流,找出當地社區面臨的挑戰或問題,而後利用網路獲取有關信息,與其他地方的人士聯系,以促進社區問題的解決。因此,學生、教師所進行的網上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實現高效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同時也可以服務於社區發展,使學生、教師成為更有貢獻的社區成員。比如,美國加州、伊利諾和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學生通過網路協作探究當地的缺水問題。一開始,這些學生分別搜集當地的資料,具體描述當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而後,他們通過網路交流情況,相互分析各地的資料,判斷其他地方是否有什麼當地尚未採用的有效措施。比如加州的學生發現,以色列採用「滴水灌溉」的方法,而當地沒有採用這一技術,於是他們以此為基礎向當地政府提出了關於採用這一技術的建議。
網路深刻地改變了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它打破了隔離學校與社會的許多壁壘。其中有些壁壘曾經發揮著保護學生的作用,這樣的保護措施需要在新的網路環境中進行重建;而更多的壁壘則是割裂了「學」與「做」,割裂了「學校」與「社會」。學校與社會的重新整合將需要角色與職能的重新分配,社會結構的重構,以及對整個教育體系的重新思考。
4 關於網路教育現狀的反思
網路似乎向我們預示著教育的變革與發展,而現有的網路教育是否已經實現了這些潛能了呢? Paulsen(2000)對26個國家的130個網路教育機構的網路課程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大多數網路教育機構仍在嘗試階段,所提供的網路課程和支持服務都還不夠豐富,所採用的入學和學習方式還不夠靈活,都稱不上是虛擬或網上大學。Mioser等(2000)對全球436個教育網站進行了定量分析,發現:(1)從教學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網路教育並未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只有28.2%的網站包含有探究活動,3/4以上的網站是高度結構化的、嚴格規定好的學習過程,多數網站所引發的認知過程是信息提取(52.5%)、或機械學習(42%),較少關注分析推理過程(32.6%),更少涉及問題解決和決策活動(5%)。只有極少網站有學生建模或適應性機制。盡管網路在協作學習上有獨到的優勢,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2.8%的網站支持協作學習。(2)從信息表徵與加工來看,網路應該說具有最佳的信息表徵、組織和處理功能,是一種高級的整合性媒體。但在所分析的網站中,它們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絕大多數網站都高度依賴於文本。另外,網路作為超文本信息結構,其中可以採用合適的導航和搜索工具。但是,這些教育網站內部鏈接不豐富,外部鏈接非常少,也缺少網路特有的導航和搜索工具(如認知地圖、搜索引擎等)。83%的網站完全依賴於網站內的資源,只有31%的網站提供了其他網站鏈接,22%的網站給學習者指明了網路以外的資源,即網路僅作為學習環境中的一個部分。很少有網站將同伴、專家作為學習資源。(3)從交流功能來看,這些教育網站只採用了有限的交互功能,最集中的交流工具是email,其他工具使用都很少。而且,這些網站中幾乎沒有發現支持協同工作和學習共同體的成分。盡管網路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動,然而這些網站最多採用的是更低級別的交互方式:瀏覽(76%)。因此,這一研究讓我們看到的是「超前一步的技術,落後兩步的教學」,現有的網路教育並沒有很好地發揮網路的潛在優勢。而我國當前的網路教育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境地。
5 結論
教學媒體本身並不能自動導致好的學習效果。究竟應該如何創建有效的網路教育模式?如何利用網路的潛在優勢促進教育模式的深層轉變?這些都是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美國國會成立的「網路教育委員會」在其提交的報告中也強烈呼籲 「要為有效的網路學習建立堅實的教育理論基礎」。Mioser等甚至提出可以建立與網路環境相適應的「網路教育學」 (Webagogy)。網路教育是一個如此復雜的領域,需要多學科的研究者開展跨學科深入研究,更深入地、批判性地檢討信息技術、教學理論、學習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以便為有效的網路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導。
參考文獻
[1] Fabos, B. & Young, M. D. (1999).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Review of Ecational Research, 69(3), 217-259.
[2] Levin, J. & Thurston, C. (1996). Eca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cational Leadership, 54(3), 46-50.
[3] Mio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cation, 33(1), 55-77.
[4]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ational Researcher, (1), 27-33.
[5] Paulsen, M. F. (2000).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eb-based Ecation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cation. Keynote on the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ICEUT), Beijing.
[6]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2000).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Report of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7] Windschitl, M. (1998). The WWW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Ecational Researcher, 27 (1), 28-33.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under Web-Based Learning (WBL) 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l th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e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schooling system will be more open and virtua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oriented, and there need be a re-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However, WBL of the time being has not yet realized its promises.
⑼ 談談你對計算機和網路的看法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正文: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技術,通訊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無疑是現代信息革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隨著網路技術的誕生,人類的社會經濟生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大的改變。人們坐在家裡就可以完成過去要跑好多路,浪費好長時間才可以完成的任務,享受過去找好多人或查找好多書才能享受到的精神幸福,可以說,你掌握了網路技術,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你就不用再受過去學習,工作所要受到的好多痛苦。
但是,網路技術同時又給一些不法之徒製造了新的犯罪機會和犯罪手段,給執法機關製造了新的麻煩。比如,網路黑客入侵機關企業電腦,網路詐騙。也給一些自製力差的青少年提供了沉溺於玩耍娛樂的手段,比如,結交約會異性朋友,游戲棋牌等。給青少年的學校學習帶來影響,給家長教育出了一道難題。
⑽ 生活中的計算機網路對我們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影響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影響我們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的普及,網路正在以「無網不入」的觸角延伸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領域中。「網路最終所能帶來的社會變化並不只是建立一個信息市場,而在於形成長久的個體關系與群體關
系。」
事實表明,人們正在使網路由通信工具發展為交往工具,網路已不僅僅是一種先進的通訊手段,而是形成了影響整個社會生活的「網路環境」,網路也由此逐漸具有了文化的意義。
網路文化已經發展為一種重要的亞文化形式,不僅包括與網際行為有關的規范、習俗、禮儀和特殊的語言符號形式,還包括網際欺詐、信息濫發、網上狂言等現象。廣義的網路文化包括一切與信息網路技術有關的物質、制度、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網路技術與網路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包含人的心理狀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網路文化是通過多種活動和載體,作用於人的知識結構和想像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從而影響人的思維過程,並最終改變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整體素質。
電信、傳媒和計算機多媒體網路通信,都以電信號或光信號傳輸信息,主要的技術指標是頻率、帶寬(單位時間信息傳輸量)和總頻道容量,主要的通信方式是幾乎無延時的(實時)雙向一對一聲音傳輸和單向的一對多聲像傳播。隨著計算機技術升級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計算機多媒體網路通信得到迅速發展。多媒體網路通信的實質是將圖、文、聲、數統一轉化為數字信號加以傳播,傳統的電信和傳媒技術也可由此納入網路通信,即所謂計算機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TCP/IP協議賦予每一台聯網計算機一個獨一無二的地址,任何計算機只要採用該協議與互聯網中的任一主機通信,都可以成為互聯網的一部分。互聯網的
每一台電腦終端在信息傳遞和發布方面均具有高時效性,不受時間和距離的限制,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提高了信息的時效性。因此,當代大學生可以利用電腦足不出戶就能獲取外界大量的信息。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無中心和用戶驅動的「網際網路」。隨著網路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網路教育、遠程教育方興未艾,逐漸成為全球性的教育模式。這種開放式教育新模式,較少約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個人行為,這樣大學生可以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空間中接收和傳播信息。
網上相互交流是網路文化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是利用媒介的信息相互傳播,通過校園BBS、QQ、MSN、聊天室、E-mail等開放式交互場所,實現網上一對一、一對多的在線即時對話與討論,是網上的非實時匿名公共留言區,是自由言論的場所。因此,網路場所及文化給大學生帶來巨大便利,也刺激著大學生的好奇心,網上交流已成為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網路的發展,網路空間成為許多網民的交往空間,網路空間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網路將點與點、線與線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虛幻的空間世界。在一個虛擬網路下,學生置身於一個「虛擬社區」之中,可以直接與素昧相識的人交流思想,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使自己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網上交往方式受到個體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念、道德行為等因素的互動影響,使現代高校校園文化更加多樣性和復雜性,增加教育工作的艱巨性。
網路文化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許多大學生以上網沖浪為樂事,以成為網路高手為一種榮耀。進而在網路文化形成的虛擬世界中,他們可以做現實世界中一切不便作和不能作的事情。青少年的叛逆精神在網路虛擬世界中大有用武之地,網戀、黑客等成為這些人自我表現的首選方式。
網路文化促進了我們對世界的了解,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網路文化是一個各種信息融合在一起的資料庫,包括有關政治、經濟、教育、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信息的資料庫充滿在網路空間。大學生進入網路世界後,並不需要過多的網路方面的知識,只需點擊瀏覽器就能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遊。由於網路文化的普及,人們不需要購買和翻閱大量的書籍,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人們為獲取知識所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被減到最小,這是其它教育媒體所無法相比的。
網路有利於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增強自信。美國心理學PatriciaWallance在《互聯網心理學》中談到了一個典型案例:一個相貌平平的學生在網上找回了自信。他說過去因為自己相貌平平,在面對面的課堂討論時總不愛回答問題。由於人們總是忽略他做的評論,他就乾脆不再發表意見。但他發現互聯網卻是一個不以貌取人的地方。第一次參加網上討論,就表現出深刻的思想且不乏幽默。一兩天的時間內就有好幾個人回信表示同意他的觀點,在辯論中站在他這一邊。這是在教室里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互聯網為他提供了一個使他充分發揮自己潛力的公平競技場,使他擁有足夠的自信心證明自己的資質,甚至改變了他對待實際生活的態度。
網路文化為我們加強人際交往拓展了新的空間,提供了寬松的社交環境,網路空間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人際交流的第二空間。
網路文化有利於激活我們的創新意識,培養自身主觀能動性。網路提供了一個可以不限地域、不限距離的虛擬世界,形成了「地球村」這一新的概念。當代大學生可以利用網路文化的共享性這一特徵使文化這種無形資產瞬間擴散到各地,達到「文化增值」,同時也顯示了文化的自身價值,激發了他們創新知識和探索未知的念頭。網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擺脫了對知識權威的從眾心理,更有利於創造性的發揮。網路文化的高科技特點進一步使學生意識到腦力勞動
和創造性勞動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培養創新能力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網路的開放性和透明性,有利於及時發現我們思想領域的危機和問題,便於思想政治工作者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要深入研究網路給學生思想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要學會利用網路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大學生樂於在網上發表各自的觀點、意見,進行交流,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學習掌握互聯網技術,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並充分利用網路傳播的優勢加強和他們的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傾向,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指導,並把不良思想消滅在萌芽狀態。
網路文化沖擊了我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在當前的國際互聯網的信息中, 80%以上的網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務信息由美國提供,我國在整個互聯網的信息輸入和輸出的流量中,僅佔到0. 1%和0. 05%,很明顯,美國掌握全球文化的節奏和方向,從而使得一些大學生崇拜西方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由於大學生的人世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強,加上網上的這些反動思想言論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容易使大學生受到蒙蔽,從而影響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網路「垃圾」信息橫行,導致大學生的思想、意志受到毒害和腐蝕。由於網路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使用方便和難以控制的特點,一些黃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趁機而入。
網路中虛擬的人際交往導致了我們交往方式的改變和交際障礙的產生。長時間泡在網上使得大學生人際淡化,不喜歡和現實社會的人交流。沉溺於網路的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他人、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容易加劇他們的自我封閉。
21世紀是信息和知識的時代,網路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網路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要加強網路法規建設和網路倫理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水平和網路行為自律意識,推動網路文明建設,發展健康向上的、科學的、大眾的網路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網德」教育,形成大學生對網路道德的正確認識,增強他們道德判斷能力,提高個人修養,養成道德自律。健康有序的文化環境有利於大學生主體意識沿著正確、合理的方向發展,反之,則會把大學生引向墮落的深淵。因此,要加強網路文化建設,確保一個良好的網路文化環境,使大學生在網路文化環境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