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連接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這一時期的網路特點是主機作為中心節點,控制著分布在各處的終端設備,用戶通過本地終端訪問遠程主機。這種網路僅支持終端與主機之間的通信,不同子網之間無法進行數據交換。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區域網時代,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多台主機開始互聯,實現了計算機間的直接通信。區域網分為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以及通信子網內所有主機的資源。這一時期,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技術得到應用。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網時代,以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定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為標志,實現了不同廠商生產的計算機之間的互連。此外,TCP/IP協議的誕生為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特點是高速、大數據量、多業務。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B-ISDN)以及技術如ATM、ISDN、千兆乙太網等的出現,使得網路具有更高的交互性。這一時期,網路應用變得多樣化,如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成為可能。
計算機網路的本質是將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是由通信線路互連的多個自主工作計算機的集合體。
『貳』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
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
終端設備。這種以 單個計算機 為中心、 面向終端設備 的 網路結構 ,嚴格來講,是一種 聯機系統 ,只是計算機
網路的雛形,我們一般稱之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
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
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
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1983年,該委員會
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
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
代計算機網路。
(4)以 Internet為核心 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進入20世紀90年代, Internet的建立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和各種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了覆蓋世
界的大網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提出和實施, Internet迅猛發展起來,它將當今世界帶入了以網路為
核心的信息時代。目前這階段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呈現為: 高速互連 、 智能 與 更廣泛的應用
『叄』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
(1)計算機系統
(2)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通信設備指網路連接設備、網路互聯設備,包括:網卡、集線器、中繼器、交換機、網橋和路由器以及數據機等其他的通信設備。
(3)網路協議
如TCP/IP協議、NetBEUI協議、IPX/SPX協議。
(4)網路軟體
網路軟體可分為網路系統軟體和網路應用軟體兩大類型。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