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第二段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
擴展閱讀
單獨設置一個網路給軟體 2025-04-05 07:33:22
哪個購物網站電子產品好 2025-04-05 07:12:49

第二段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

發布時間: 2025-04-05 01:30:20

『壹』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網路通信的雙方都是計算機,即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以分組交換為主,可以使負載均衡,單機的響應速度提高。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資源子網。



(1)第二段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擴展閱讀: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是用晶體管製造的計算機。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計算機都採用電子管作元件。電子管元件有許多明顯的缺點。例如,在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都使計算機發展受到限制。

於是,晶體管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使用了晶體管以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了。第二代基本技術是機器穩定性提高。磁芯存貯器和各種輔助存貯器使用更為發展。採用中斷觀念,主要矛盾逐步轉向軟設備。

『貳』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標志著技術進步和網路特性的演變。
第一階段,以單機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出現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在這個時期,計算機網路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主計算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承擔通信處理的任務,而終端則主要用來接收顯示數據或為主機提供數據。這種系統的優點在於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好,但缺點是主機負擔重,可靠性較差,數據傳輸速率較低。
第二階段,分組交換網的誕生,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一階段,若乾颱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相互連接,形成了分組交換網路,實現了計算機間的直接通信。兩個標志性成果是分組交換技術的提出和TCP/IP協議的雛形形成。這標志著主機開始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任務則由分組交換網路完成。
第三階段,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隨著微型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各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需要將自己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這一時期,計算機組網出現了限制,同一網路中通常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的計算機。這種限制促使網路標准化的發展。1984年,ISO發布了OSI/RM參考模型,以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這一標准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應用。
第四階段,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始於20世紀90年代。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數字化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時代。
此外,20世紀60年代,分時系統的出現使得多人可以共享同一台計算機,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到同一台計算機上。分時系統提供了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和多路性等特點,使得用戶能夠感受到「一人一機」的使用體驗。及時性確保了多用戶操作的響應速度;獨占性讓每個用戶感覺自己獨佔了計算機資源;交互性支持用戶與計算機的實時交互;多路性則允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

『叄』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也稱為OSI模型的第二層)的主要特點包括:
1、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是OSI模型的第二層,主要負責將原始數據幀封裝成數據幀,並對其進行差錯檢測和糾正。數據鏈路層通常使用MAC地址來識別主機之間的通信。
2、傳輸層:傳輸層是OSI模型的第三層,主要負責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服務。傳輸層通常使用埠號來標識不同的應用程序。
3、會話層:會話層是OSI模型的第四層,主要負責建立、維護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會話層通常使用序列號來管理數據傳輸。
4、表示層:表示層是OSI模型的第第五層,主要負責將應用程序數據轉換為網路協議數據進行傳輸。表示層通常使用加密和壓縮等技術來提高數據安全性和傳輸效率。
5、應用層:應用層是OSI模型的最高層,主要負責處理具體的應用程序邏輯。應用層通常使用URL和HTTP等協議來進行數據傳輸和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