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1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2.第2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
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1976年,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3.第3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
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4.第4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計算機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有兩個,即連通性和共享。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㈡ 計算機網路中,數據是如何到達指定主機的
我們日常使用的網路背後,隱藏著復雜的傳輸機制。當你在電腦上輸入「ping」命令時,實際上是在向目標電腦發送一個ICMP協議的數據包,這個過程涉及到了多個網路層協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是如何操作的。
首先,當你輸入「ping」命令後,電腦A會生成一個ICMP協議的數據包,我們稱之為「小德」。接下來,「小德」要經過IP協議的審核,它會將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添加到數據包的頭部和尾部,確保數據包能夠准確地到達目標電腦。
然後,「小德」要經過ARP協議的處理,ARP協議會將IP地址轉換為硬體地址,以便交換機能夠根據硬體地址找到相應的計算機。如果交換機無法直接找到目標地址,它會發送廣播請求來詢問其他設備。
在准備離開區域網之前,「小德」還需要進行CRC校驗,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沒有損壞。CRC是一種校驗方法,用來確保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丟包或損壞,FCS是數據包里的一個區域,用來存放CRC的計算結果。
離開區域網後,「小德」會通過雙絞線傳輸到路由器。路由器會根據路由表將數據包轉發到下一個網路,這個過程涉及到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封裝和解封裝。
到達電腦B所屬的網路後,「小德」會經過ARP表查詢,找到對應的區域網段或埠,然後被轉發到電腦B。電腦B會檢查數據包的CRC值,確保數據完整,然後將數據包交給IP協議進行處理。
IP協議會根據目標地址確定應用協議,如果是ICMP協議,就會生成一個回應數據包,即「回應小德」,並以同樣的順序向電腦A發送。這個過程會再次經過路由器和交換機,最終到達電腦A。
以上就是數據包從電腦A到電腦B的簡單傳輸過程,任何復雜的網路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起來的。
㈢ OSI模型中,數據是怎樣傳輸的
數據從自己電腦發送到對方電腦是經過從上到下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到達最後的物理層,然後轉換成比特流,最後通過一定的傳輸介質,像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纖傳到對方電腦上。在到達對方電腦的物理層時,同樣是一層一層往上傳應用層。
(3)計算機網路完整發送過程擴展閱讀: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
㈣ 計算機在乙太網中發送數據的流程是怎樣的
在 tcp/ip 模型下是這樣的:
首先數據由應用層(application)先把數據流(data stream)發往 傳輸層(transport)傳輸層再把數據流封裝成 段(data segment)再往下發往 網路層(internet) 網路層把段封裝成 包(packet)再往下發往網路訪問層(network access)網路訪問層把 包封裝成幀 以比特流的形式 在物理鏈路上傳輸
然後到達另一台計算機 另一台計算機把 幀解封裝成 包 然後包解封成 段數據 然後解封成數據流 最後發往你應用成的軟體 比如QQ 由應用層的軟體處理這些數據
下面是什麼是 封裝 和解封裝的具體概念
封裝:
以用戶要發送email為例,講解網路如何封裝數據:
步驟1:創建數據----當用戶發送email時,其中的字母和數字字元被轉換成可
以在網路上傳輸的數據。
步驟2:為端到端的傳輸將數據打包----對數據打包來實現互連網的傳輸。通
過使用分段(segment),傳輸功能確保email系統兩端的主機之間能可靠的通信。
步驟3:在報頭上添加網路地址----數據放置在一個分組或數據報中,其中包
含了帶有源和目的邏輯地址的網路報頭。這些地址有助於網路設備沿著已選定的路
徑發送這些分組。
步驟4:在數據鏈路報頭上添加本地地址----每一台網路設備都必須將分組放
入幀中。該幀使得可以傳送到該鏈路上下一台直接相連的網路設備。在選定的路徑
上的每一個網路設備都必須把幀傳遞到下一台設備。
步驟5:為進行傳輸而轉換為比特
解封裝:
步驟1:檢驗該MAC目的地址是否與工作站的地址相匹配或者是否為一個乙太網
廣播地址。如果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就丟棄該幀。
步驟2:如果數據已經出錯了,那麼將它丟棄,而且數據鏈路層可能會要求重傳數
據。否則,數據鏈路層就讀取並解釋數據鏈路報頭上的控制信息。
步驟3:數據鏈路層剝離數據鏈路報頭和報尾,然後根據數據鏈路報頭上的控制信
息把剩下的數據向上傳送到網路層。
㈤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握晌棚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謹鄭絡;
第段則二代計算機通信網路;
第三代:計算機互聯網路;
第四代: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㈥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美國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飛機定票系統SABBRE-1就是這類系統的代表。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目前,人們通常認為它就是網路的起源,同時也是Internet的起源
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系統是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6)計算機網路完整發送過程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
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