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實驗報告總結怎麼寫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幾種常用的網路命令,通過使用這些命令能檢測常見網路故障。
2、理解各命令的含義,並能解釋其顯示內容的意義。
二、實驗內容
1、運行windows常用的網路命令,ipconfig、ping、stat、nbtstat、arp、route、tracert。
2、利用子網掩碼、實現子網的劃分。
3、了解vrp的各種視圖及各視圖下的常用命令。
三、實驗原理、方法、手段
該實驗通過執行一些常用的網路命令,來了解網路的狀況,並對一些網路協議能更好地理解。
實驗中用到的網路命令:
1、pconfig命令
該命令顯示ip協議的具體配置信息,命令可以顯示網路適配器的物理地址、主機的ip地址、子網掩碼以及默認網關等,還可以查看主機名、dns伺服器、節點類型等相關信息。
2、ping命令
該命令用於測試網路連接狀況以及信息發送和接收狀況。該命令用於檢驗網路連接情況,它可以顯示當前正在活動的網路連接的詳細信息。
3、nbtstat命令
該命令用於查看本地計算機或遠程計算機上的bios的統計數據,顯示協議統計情況以及當前tcp/ip的連接所使用bios情況,運用bios,可以查看本地計算機或遠程計算機上的bios名字列表。
4、arp命令
使用arp命令,你能夠查看本地計算機或另一台計算機的arp高速緩存中的當前內容,也可以用人工方式輸入靜態的網卡物理地址/ip地址對,有助於減少網路上的信息量。
四、實驗步驟
1、執行ipconfig,獲取計算機網路參數。
2、執行ping,測試到其它計算機的連通。
3、執行stat,查看當前正在活動的網路連接的詳細信息。
4、執行nbtstat,查看使用nbt的協議統計信息,以及當前使用nbt的tcp/ip連接。
5、執行arp,查看當前記錄的ip地址與mac地址映。
6、執行route,查看計算機路由信息。
⑵ 大一的計算機實驗報告1:掌握Windows 7系統及網路的常用操作
一、實驗目的要求:
1.熟悉Windows 7的圖形界面。
2.掌握窗口、菜單、工具欄等的基本操作。
3.熟練掌握資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
4.掌握文件夾的創建。
5.熟練掌握文件(夾)的重命名。
6.熟練掌握文件(夾)的移動、復制、刪除及屬性的設置。
7.掌握文件(夾)的查找方法。
8.了解快捷方式的創建與使用。
二、實驗內容:
(一)基本操作
1.開機,啟動Windows 7,觀察其桌面。
2.窗口的操作:
(1)打開窗口:
【操作步驟】
①雙擊「計算機」圖標,打開「計算機」窗口。
②雙擊「回收站」圖標,打開「回收站」窗口。
(2)切換窗口:
【操作步驟】
①單擊「計算機」任務按鈕,將「計算機」窗口切換為當前活動窗口。 ②單擊「回收站」任務按鈕,將「回收站」窗口切換為當前活動窗口。
(3)將窗口最大化、最小化與還原:
①最小化「回收站」窗口。
②最大化「計算機」窗口。
③將「計算機」窗口還原為原來大小。
(4)移動窗口:
將「計算機」窗口移至屏幕中間的位置。
(5)改變窗口大小:
A.將「計算機」窗口放大。
B.將「計算機」窗口再縮小。
(6)將已經最小化的「回收站」窗口重新打開。
(7)使「回收站」窗口和「計算機」窗口並排顯示/堆疊顯示/層疊顯示。
(8)關閉所有打開的窗口:
3.菜單及工具欄的操作:
【操作步驟】
①打開「E:」窗口。用滑鼠右擊窗格空白區域,出現彈出菜單。
②把滑鼠指向「新建」,單擊其子菜單中的「文本文檔」,將文件命名為「a.txt」。 ③單擊「編輯」菜單,執行「全部選定」命令。此時,窗口中內容均被選定。
4.資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 啟動資源管理器,練習以下內容
(1)顯示方式操作:
【操作步驟】
①單擊「查看」菜單,再單擊「小圖標」命令,觀察右窗格有何變化。
②分別以「大圖標」、「列表」、「詳細列表」的方式顯示右窗格。
(3)文件(夾)排序操作:
【操作步驟】
①單擊「查看」菜單,滑鼠指向「排列圖標」命令,出現子菜單。
②單擊「按名稱」命令,則以文件(夾)名的升序進行排序。
③單擊右窗格的列表標題「類型」,則按文件擴展名升序排列。
(4)選定文件(夾)操作:
A.選定單個文件(夾):選擇E:盤下的a.txt文件。
B.選定多個連續文件(夾):選定C:windowssystem32文件夾中所有擴展名為.exe的文件。
C.選定多個不連續文件(夾):選定C:windowssystem32文件夾下 中Calc.EXE、notepad.exe、mspaint.exe、write.exe等文件。
(5)文件夾選項操作:
設置用「Windows 資源管理器」查看文件和文件夾時顯示已知文件類型的擴展名。
【操作步驟】
①單擊「工具」菜單,執行「文件夾選項」命令,打開「文件夾選項」對話框。
②單擊「查看」選項卡,然後在「高級設置」列表框中去除「隱藏已知文件類型的擴展名」復選框中的「√」,再單擊「確定」按鈕。
(二)資源管理器的操作
右擊開始菜單,單擊快捷菜單中「資源管理器」。進行以下操作:
1.文件夾的'創建:
(1)在E:中建一個名為「Mytemp」的文件夾。
(2)在「Mytemp」文件夾中建立一個名為ABC的文件夾。
2.文件及文件夾的重命名:
(1)將「Mytemp」文件夾改名為「Mydir」。
【操作步驟】
①選定要改名的文件夾「Mytemp」。
②單擊「文件」菜單,再單擊「重命名」命令。
③輸入新名稱「Mydir」,回車。
(2)將「ABC」文件夾改名為「Myabc」。
3.文件與文件夾的基本操作:
(1)復制文件與文件夾:
A、將c:windowssystem32文件夾中calc.exe、notepad.exe、mspaint.exe等文件復制到「Mydir」文件夾中。
【操作步驟】
①單擊左窗格中c:windowssystem32文件夾,使其為當前文件夾。
②按住Ctrl鍵分別單擊右窗格中calc.exe、notepad.exe、mspaint.exe等文件。
③單擊工具欄中「復制」按鈕。
④單擊左窗格中「Mydir」文件夾,再單擊工具欄中「粘貼」按鈕。
B、將「Mydir」文件夾中calc.exe、notepad.exe等文件復制到「Myabc」文件夾中。
(2)移動文件與文件夾:
A、將Mydir文件夾中calc.exe文件移至C盤根目錄下。
【操作步驟】
①單擊左窗格中Mydir文件夾,使其為當前文件夾。
②滑鼠單擊右窗格中calc.exe文件,按Ctrl+X進行剪切。
③右擊C盤,單擊快捷菜單中「粘貼」命令。
B、將Myabc文件夾中calc.exe文件移至Mydir文件夾中,並將其屬性設置為隱藏。
4.刪除文件與文件夾:刪除Myabc文件夾。
5.查找文件與文件夾:
查找所有擴展名為.HTM的文件。
6.快捷方式的創建與使用:
(1)創建快捷方式:
在桌面上建立計算器(Calc)的快捷方式。
【操作步驟】
①單擊c:windowssystem32文件夾,使其打開。
②在右窗格中選中計算器應用程序(Calc)。
③單擊「文件」菜單,選擇「發送到」子菜單下的「桌面快捷方式」命令。
(2)快捷方式的使用:使用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啟動計算器。
【操作步驟】
①雙擊桌面上計算器的快捷方式圖標,即可啟動計算器。
②執行「文件」菜單擊中「退出」命令,則關閉了計算器。
三、注意事項:
1.在退出Windows7之前不要隨便關機,以免一些應用程序被破壞。
2.在退出Windows7之前,先關閉已打開的各個應用程序。
3.不能隨便重命名系統文件或文件夾,以避免改變系統程序,影響系統運行。
4.不要隨便刪除、移動不熟悉的文件或文件夾,以防破壞系統,造成系統癱瘓。
⑶ 計算機網路網路命令實驗報告的實驗指導與數據處理怎麼寫
計算機網路網路命令實驗報告的實驗指導與數據處理根據實驗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進行匯總寫作。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計算機網路網路命令實驗報告的實驗指導與數據處理的具體寫作方式如下。
1、實驗指導:介紹所需用的實驗方法,概念和操作細節進行介紹。
2、數據處理:介紹數據的來源,以及數據分析的方法,提供三種以上方法。
⑷ 計算機網路ping命令實驗報告
在本次實驗中,目標是深入理解並熟練運用ping命令及其常用參數。實驗工具是一台連接到網路的Windows操作系統PC機。
實驗內容主要包括通過ping命令對www.163.com等站點進行測試。首先,基礎的ping命令發送4個ICMP回送請求,每包32位元組,通常會收到4個回應。接下來,我們嘗試了不同參數的組合,如:
- 使用ping -n 8 www.163.com發送8個數據包,評估連續性。
- ping -t www.163.com通過持續運行,觀察是否需要中斷才能停止。
- 通過ping -l 5600 -n 2 www.163.com測試大包數據傳輸。
- 設置ICMP請求的TTL值為3的ping -i 3 www.163.com,觀察TTL對路由的影響。
- 利用ping -n 1 -r 7 www.163.com追蹤最多7個路由節點。
實驗結果分析顯示,TTL值反映了IP分組的最大路由數量,往返時延的長短直接關繫到網路連通性和穩定性。TTL過小可能導致超時,即使網路本身是通的。這些數據為我們評估網路性能提供了重要依據。
總的來說,ping命令作為網路診斷的常用工具,它的應用對於確保網路連通性和服務質量至關重要。建議在日常網路維護中,定期使用ping命令進行網路狀況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⑸ 求計算機網路基礎的實驗報告
目前,中國的3G通訊網路即將進入商用化應用階段,對技術標準的取捨選擇也成為移動運營商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WCDMA和TD-SCDMA在技術上各有千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會出現哪種標准「一統江湖」的局面。至於誰能在3G時代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關鍵是看哪種技術標准更符合市場需求和競爭的需要。
混合組網原則
在進行TD-SODMA建網時,考慮到現有的WODMA預規劃,建議採用如下混合組網原則:在3G網路建設初期,TD-SCDMA網路無法進行獨立組網形成全國性連續覆蓋網路的前提下,建議使用WCDMA/TD-SCDMA雙模終端,這樣既可以充分借用WODMA網路,避免覆蓋盲區,同時又能保證用戶可以很好的享受高端業務的服務;依靠WODMA網路規劃資源,結合其實際布網情況,利用TD-SCDMA網路做重點局部(密集城區、城區的室外和重點樓層的室內)地區覆蓋,實現熱點地區的業務需求;由於WCDMA語音業務和數據業務覆蓋半徑差別很大,不能保持良好的網路拓撲結構,影響網路性能。TD-SODMA以補充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為規劃目標,在大城市的商業區室外保證高速數據業務的連續覆蓋;在大城市的辦公樓、酒店等商業價值高的樓盤,室內實現高速數據業務的覆蓋;網路規劃要充分利用資源,在滿足網路性能和網路結構的情況下,盡可能結合兩種制式的優勢,各盡所長,降低建設費用和加快建設速度;TD-SODMA覆蓋邊緣選擇應盡可能選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邊界處WCDMA信號要覆蓋很好,同時TD--SODMA覆蓋邊緣的信號避免出現深衰落;混合組網異系統的切換區域應設置在話務量較低的區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實現系統間切換,這樣可以避免服務質量和系統性能的明顯下降。
混合組網互干擾分析
在1920MHz頻點附近,TD-SCDMA系統工作於上下行,WCDMA系統工作於上行。WODMA下行頻段和1 920MHz頻點有190MHz的頻率間隔(3GPP TS25.141規范要求UTR,A/FDD能夠支持1 90MHz的收發間隔),TD-SCDMA對WODMA下行的干擾和WCDMA下行對TD-SCDMA的干擾主要是雜散輻射,但由於有190MHz頻率保護帶,其干擾問題不是本文的研究內容。因此在1920MHz頻點處,考慮TD-SCDMA系統和WCDMA系統共存時,干擾分為四大類(見圖1):
1.TD-SCDMA上行干擾WCDMA上行(TD-SCl)MA比—WODMA BS)
2.TD-SCDMA下行干擾WODMA上行(TD-SODMA BS—WCDMA BS)
3.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上行(WODMA比一TD-SODMA BS)
4.WODMA上行干擾TD--SODMA下行(WCDMA UE—TD-SCDMA UE)
通過模擬得到以下結論:1通過附加的頻率保護間隔可部分消除TD-SCDMA BS與WODMA BS間的干擾。可以通過提高WODMA UE AOLB要求或3.3 MHz的頻串保護間隔抑制WODMA UE對TD-SODMA BS的干擾。良好的工程規劃可降低兩系統共存的射頻參數要求,但不能有效消除兩系統間的干擾。兩系統BS間距的增大導致WODMAUE對TD-SODMA BS干擾的增大,B3間距的減小導致TD-SODMA BS對FDD BS干擾的增大。兩系統B日間距位於(0,R/2)區間范圍內能夠較好的協調WODMA UE干擾TD-SCDMA BS及TD-SODMA B3干擾WODMA B日的AOIB要求。
在工程上,通過空間隔離、頻帶隔離和工程技術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地解決TD-SODMA和WODMA系統混合組網時互干擾的問題。
混合組網的探討
1.組網方式
方式一:考慮到TD--SCDMA話務吸收能力,混合組網時考慮在WCDMA網路下,以TD-SODMA網路覆蓋高速率業務的熱點地區網路,即圖2中的藍色區域。
方式二:空間上的分區組網:不同地區,利用WODMA和TD-SODMA系統分別組網,其中TD-SODMA負責解決熱點地區的覆蓋,即圖3中的藍色區域。宏蜂窩分區覆蓋;宏蜂窩和微蜂窩結合分區覆蓋——主要將TD-SODMA網路應用到室內覆蓋中去。
2.組網策略可行性分析
在5GPP的協議標准中,TD-SODMA與WODMA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UTBAN部分,即無線接入網路部分,在核心網中無大的差別。因此,對應TD-SODMA的RNO與WODMA的BNO在高層協議處理過程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個別協議過程有區別。從技術層面上說,進行TD--SODMA和WODMA的混合組網是可行的。
3.移動性管理策略分析
網路選擇和接入策略:用戶可以有多種網路選擇方式,分別是優選WODMA網路、優選TD-SODMA網路和無優先順序。建議對混合組網方式一,用戶採用優選WODMA網路的方式對混合組網方式二,用戶採用無優選方式。
採用優選網路的方式,可以使用戶在覆蓋區域內始終駐留在原制式網路中,減輕不必要的切換給網路帶來的額外負荷;當系統判定由於容量、覆蓋或干擾等原因,原網路制式無法接入的情況下需要發起定向重試,通過系統間切換或小區重選等方式,將移動終端接入到另一種制式網路中,保持業務的正常接入。
在網路運營的初期,網路容量充裕的情況下,完全可行;至於中後期,用戶增長迅速,容量受限的情況下,運營商可以充分利用TD-SODMA的優勢,採取增載入頻、多用戶檢測、智能天線、小區分裂等技術增加相應的容量。即使在容量一時無法增加時,也可利用接入定向重試、系統間負荷均衡或基於測量的系統間切換等技術將WCDMA系統可承擔的業務切換到TD-SODMA系統,以保證系統的服務質量和平穩運行。
小區重選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基於WCDMA的用戶應該盡可能的駐留在WCDMA網路中,在WCDMA網路負荷正常的情況下,只要網路質量能滿足最低業務速率接入的需要,即可以駐留。出於同樣的考慮,在TD--$CDMA網路中WCDMA小區重選門限應該高於TD-SCDMA小區的重選門限,使駐留在TD-SCDMA網路中的用戶減少異系統間切換。
負荷分擔策略:當WCDMA網路負荷偏高時,網路應該有能力對小區選擇門限進行調整,適當調高WODMA小區的選擇門限,使部分WCDMA用戶選擇到TD-SGDMA站點中以減輕WCDMA站點的負荷。該過程根據網路負荷自動執行並且可逆。同時在網路規劃當中,要考慮RNc的負荷分擔。
切換策略:當一個用戶在WCDMA系統中進行了呼叫並移動到TD-SCDMA系統的邊緣,此時其無線質量變差,
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如果用戶駐留的WCDMA小區有同覆蓋的TD-SCDMA小區,則不需要打開測量,通過盲切換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而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則通過打開壓縮模式和系統間測量實現WCDMA到TD-SCDMA的切換。
在進行系統間切換時還需要考慮切換業務特點:兩種制式提供的Cs域業務服務質量基本相同,由於cs域掉話用戶感受明顯,所以cs域業務對切換成功率要求較高;而PS域業務掉話用戶感受不明顯,且P3域業務掉話後會自動重新進行連接。因此在切換策略各有側重點,c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切換成功率為主,Ps域業務以盡可能保證用戶的帶寬為主,即用戶從共同覆蓋區向其中一種制式覆蓋區移動時,cS域切換發生較早,Ps域切換發生較晚。
4.網路規劃策略分析
頻點規劃策略:由於TD-SCDMA頻率資源豐富,而WCDMA通常採用同頻組網,因此,對於頻點的規劃要考慮:相鄰TD—SCDMA小區之間採用異頻組網;相鄰TD-SCDMA和WCDMA小區之間增大頻帶隔離度。
碼資源規劃:TD-SCDMA與WCDMA混合組網的網路規劃過程中不存在擾碼規劃的問題。
呼吸效應解決策略: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一,WCDMA產生的呼吸效應應該由WCDMA系統自身來解決。對於混合組網方式二,在僅有WCDMA覆蓋下的地區,產生的小區呼吸效應應由WCDMA自身規劃時解決。由於TB--SCDMA系統呼吸效應不明顯,因此在與TD-SCDMA網路相鄰的WCDMA小區發生呼吸效應時,可考慮由TD-SCDMA系統分擔一部分WCDMA小區邊緣用戶的接入要求,提高系統的整體容量。
⑹ 求一份 計算機網路 乙太網組網實驗 的實驗報告!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