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的分布結構
擴展閱讀
電腦設網路共享 2025-02-24 21:20:05
飛躍軟體蘋果版 2025-02-24 21:16:29

計算機網路的分布結構

發布時間: 2025-02-24 18:09:04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是什麼

是指由計算機組成的網路之間設備的分布情況以及連接狀態。把它兩畫在圖上就成了拓撲圖。一般在圖上要標明設備所處的位置,設備的名稱類型,以及設備間的連接介質類型。它分為物理拓撲和邏輯拓撲兩種。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有:匯流排型拓撲、星型拓撲、環型拓撲、樹型拓撲、網狀拓撲和混合型拓撲。

(1)計算機網路的分布結構擴展閱讀:

當計算機數量日趨增多,並通過線路、伺服器、路由器等連接起來,且具有一定拓撲結構的時候,網路開始形成。

1969年,美軍阿帕網率先誕生。70年代,以阿帕網為基礎的乙太網開始應用於大學校園。到了90年代,特別是90年代後半期,互聯網得到了異常迅速的發展,已逐步把全球聯結成了一個巨大的網路。

雖然主流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好像用不上這些技術,但新興技術的成熟總需要時間來驗證,也許不是現在,但作為次世代的技術,在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還有一些其他已經成型的新型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這些新興的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已經超越了傳統基於第三層網路leaf-spine的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

網路—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

中國新聞網—關註:網路戰悄然崛起

Ⅱ 簡述計算機網路按距離的分類

1、從網路結點分布(即地理范圍)來看,可分為區域網(LocalAreaNetwork,LAN)、廣域網(WideAreaNetwork,WAN)和城域網(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

2、按交換方式可分為線路交換網路(CircurtSwitching)、報文交換網路(MessageSwitching)和分組交換網路(PacketSwitching)。

3、按網路拓撲結構可分為星型網路、樹型網路、匯流排型網路、環型網路和網狀網路。

(2)計算機網路的分布結構擴展閱讀

一、區域網(LocalAreaNetwork,LAN)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由多台計算機互聯成的計算機組。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

區域網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區域網是封閉型的,可以由辦公室內的兩台計算機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公司內的上千台計算機組成。

二、廣域網(英語:WideAreaNetwork,縮寫為WAN),又稱廣域網、外網、公網。是連接不同地區區域網或城域網計算機通信的遠程網。

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圍,所覆蓋的范圍從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它能連接多個地區、城市和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信,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廣域網並不等同於互聯網。

三、城域網(MetropolitanAreaNetwork)是在一個城市范圍內所建立的計算機通信網,簡稱MAN。屬寬頻區域網。由於採用具有有源交換元件的區域網技術,網中傳輸時延較小,它的傳輸媒介主要採用光纜,傳輸速率在100兆比特/秒以上。

Ⅲ 計算機網路的七層結構、五層結構和四層結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分為三種主要模型:OSI(七層)、TCP/IP(四層)和五層結構。其中,TCP/IP體系結構在實際應用中更為常見,而OSI模型則是一個理論上的網路通信模型。

五層網路體系結構包括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和網路介面層。每一層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職責,它們共同協作以實現數據傳輸。應用層負責應用程序的交互,表示層處理數據的編碼和解碼,會話層管理連接和會話,傳輸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數據傳輸,網路介面層負責物理層的數據傳輸。

TCP/IP體系結構則包括應用層、傳輸層、互聯網層和網路介面層。這種結構比五層結構更簡潔,且在現代網路中廣泛使用。TCP/IP協議數據交換的示意圖顯示了數據如何在各層之間流動。

總結來說,OSI模型提供了一個詳盡的網路通信框架,但實際應用中,TCP/IP四層模型因其簡潔性和高效性成為了主流選擇。五層結構在功能上介於兩者之間,提供了一種平衡的體系結構。

Ⅳ 計算機網路體系分為哪四層

1.、應用層

應用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高層,為用戶提供所需要的各種服務,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2.、傳輸層

傳輸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傳輸層,為應用灶拍游層實體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證了數據包的順序傳送及數據的完整性。該層定義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TCP協議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通過「三次握手」來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而UDP協議提供的則是不保證可靠的(並不是不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傳輸服務.

3.、網際互聯層

網際互聯層對應於OSI參考模型的網路層,主要解決主機到主機的通信問題。它所包含的協議設計數據包在整個網路上的邏輯傳輸。注重重新賦予主機一個IP地址來完成對主機的定址,它還負責數據包在多種網路中的路由。

該層有三個主要協議:網際協議(IP)、互聯網組管理協議(IGMP)和互聯網控制報文賀嘩協議(ICMP)。

IP協議是網際互聯層最重要的協議,它提供的是一個可靠、無連接的數據報傳遞服務。

4.、網路接入層(即主機-網路層)

網路接入層與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相對應。它負責監視數據在主機和網路之間的交換。事實上,TCP/IP本身並未定義該層的協議,而由參與互連的各網路使用自己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協議,然後與TCP/IP的網路接入層進行連接。地址解析協議(ARP)工作在此層,即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

(4)計算機網路的分布結構擴展閱讀:

OSI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為可通過物理介質傳送的電子信號相當於郵局中的搬運工人。

數據鏈路層: 決定訪問網路介質的方式。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相當於郵局中的裝拆箱工人。

網路層: 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 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傳輸層: 提供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跑郵局的送信職員。

會話層: 允許用戶使用簡單易記的名稱建立連接 相當於公司中收寄信、寫信封與拆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公司中簡報老闆、替老闆寫信的助理。

應用層: 用戶的應用程序和網路之間的介面老闆。

Ⅳ 計算機網路通常由哪些部分組成

計算機網路通常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 硬體:包括計算機、路由器、交換機、數據機等硬體設備,用於在網路中傳輸和處理數據。

  • 1、軟體:包括操作系統、網路協議、網路服務、應用程序等軟體,用於控制網路硬體設備的操作,並提供各種網路服務。

  • 2、協議:網路協議規定了網路中數據的傳輸方式和處理方式。常見的協議包括TCP/IP協議、HTTP協議、FTP協議、SMTP協議等。

  • 3、拓撲結構:網路拓撲結構指的是網路中各個設備之間的物理連接方式。常見的拓撲結構包括星型拓撲、匯流排型拓撲、環型拓撲等。

  • 4、網路服務:網路服務是網路中的各種應用程序,包括電子郵件、文件傳輸、遠程登錄、網頁瀏覽等服務。

  • 5、安全機制:網路安全是網路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包括防火牆、加密技術、身份認證、訪問控制等安全機制,用於保護網路中的數據和設備免受攻擊和威脅。

總之,計算機網路是由硬體、軟體、協議、拓撲結構、網路服務和安全機制等多個組成部分構成的復雜系統。這些組成部分相互作用,共同實現了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傳輸、處理、存儲和管理等功能。

-------FunNet超有趣學網路

Ⅵ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按拓樸結構分可分為哪幾種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有:匯流排型拓撲、星型拓撲、環型拓撲、樹型拓撲和混合型拓撲。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

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6)計算機網路的分布結構擴展閱讀:

在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中,網型結構是最復雜的網路形式,指網路中任何一個節點都會連接著兩條或者以上線路,從而保持跟兩個或者更多的節點相連。

網型拓撲結構各個節點跟許多條線路連接著,其可靠性和穩定性都比較強,其將比較適用於廣域網。同時由於其結構和聯網比較復雜,構建此網路所花費的成本也是比較大的。

Ⅶ 計算機網路可以劃分為哪些二級子網結構

計算機網路可以劃分為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的二級子網結構。

計算機網路首先是一個通信網路,各計算機之間通過通信媒體、通信設備進行數字通信,在此基礎上各計算機可以通過網路軟體共享其它計算機上的硬體資源、軟體資源和數據資源。從計算機網路各組成部件的功能來看,各部件主要完成兩種功能,即網路通信和資源共享。把計算機網路中實現網路通信功能的設備及其軟體的集合稱為網路的通信子網,而把網路中實現資源共享功能的設備及其軟體的集合稱為資源子網。
就區域網而言,通信子網由網卡、線纜、集線器、中繼器、網橋、路由器、交換機等設備和相關軟體組成。資源子網由連網的伺服器、工作站、共享的列印機和其它設備及相關軟體所組成。
在廣域網中,通信子網由一些專用的通信處理機(即節點交換機)及其運行的軟體、集中器等設備和連接這些節點的通信鏈路組成。資源子網由上網的所有主機及其外部設備組成。
而通信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約定就稱為通信協議,它的存在與否是計算機網路與一般計算機互連系統的根本區別。

Ⅷ 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從第一層至第七層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拓展資料: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第7層應用層:

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程資料庫訪問RDA、製造報文規范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應用層能與應用程序界面溝通,以達到展示給用戶的目的。 在此常見的協議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層表示層:

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終端類型的轉換。

第5層會話層:

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會話層管理登入和注銷過程。它具體管理兩個用戶和進程之間的對話。如果在某一時刻只允許一個用戶執行一項特定的操作,會話層協議就會管理這些操作,如阻止兩個用戶同時更新資料庫中的同一組數據。

第4層傳輸層:

—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傳輸層把消息分成若干個分組,並在接收端對它們進行重組。不同的分組可以通過不同的連接傳送到主機。這樣既能獲得較高的帶寬,又不影響會話層。在建立連接時傳輸層可以請求服務質量,該服務質量指定可接受的誤碼率、延遲量、安全性等參數,還可以實現基於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層網路層:

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除了選擇路由之外,網路層還負責建立和維護連接,控制網路上的擁塞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生成計費信息。

第2層數據鏈路層: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差錯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常用設備有網橋、交換機;

第1層物理層:

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常用設備有(各種物理設備)網卡、集線器、中繼器、數據機、網線、雙絞線、同軸電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