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基礎共有哪七大層
擴展閱讀
驗證網路未連接 2025-02-12 19:20:05

計算機網路基礎共有哪七大層

發布時間: 2025-02-12 17:01:43

❶ 為什麼計算機網路有七層和四層之說

「七層」是OSI參考模型,即物理層 、 數據鏈路層 、 網路層、傳輸層、 會話層 、表示層、應用層 ;
「培薯敏四層」是TCP/IP參考模型,即物理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
雖說有四層和七層之說,但手頃是其實一樣的,TCP/IP中的物理鏈路層對應OSI中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網路配枝層對應網路層,傳輸層對應傳輸層,應用層對應會話層 、表示層、應用層 。

❷ 計算機網路的七層模型是什麼

從第一層至第七層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拓展資料: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在這一框架下進一步詳細規定了每一層的功能,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互操作性和應用的可移植性。

第7層應用層:

OSI中的最高層。為特定類型的網路應用提供了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程操作,而且還要作為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信息交換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傳送訪問和管理FTAM、虛擬終端VT、事務處理TP、遠程資料庫訪問RDA、製造報文規范MMS、目錄服務DS等協議;應用層能與應用程序界面溝通,以達到展示給用戶的目的。 在此常見的協議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層表示層:

主要用於處理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為上層用戶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問題。它包括數據格式交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終端類型的轉換。

第5層會話層:

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為端系統的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對話控制機制。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會話層管理登入和注銷過程。它具體管理兩個用戶和進程之間的對話。如果在某一時刻只允許一個用戶執行一項特定的操作,會話層協議就會管理這些操作,如阻止兩個用戶同時更新資料庫中的同一組數據。

第4層傳輸層:

—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為會話層用戶提供一個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優化的數據傳輸服務機制。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傳輸層把消息分成若干個分組,並在接收端對它們進行重組。不同的分組可以通過不同的連接傳送到主機。這樣既能獲得較高的帶寬,又不影響會話層。在建立連接時傳輸層可以請求服務質量,該服務質量指定可接受的誤碼率、延遲量、安全性等參數,還可以實現基於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層網路層:

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為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除了選擇路由之外,網路層還負責建立和維護連接,控制網路上的擁塞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生成計費信息。

第2層數據鏈路層:

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層,為網路層提供一個數據鏈路的連接,在一條有可能出差錯的物理連接上,進行幾乎無差錯的數據傳輸(差錯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常用設備有網橋、交換機;

第1層物理層:

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以便透明的傳送比特流。常用設備有(各種物理設備)網卡、集線器、中繼器、數據機、網線、雙絞線、同軸電纜。

❸ 計算機網路基礎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1)什麼是鏈接?
鏈接是指兩個設備之間的連接。它包括用於一個設備能夠與另一個設備通信的電纜類型和協議。
2)OSI 參考模型的層次是什麼?
有 7 個 OSI 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3)什麼是骨幹網?
骨幹網路是集中的基礎設施,旨在將不同的路由和數據分發到各種網路。它還處理帶寬管理和各種通道。

4)什麼是 LAN?

LAN 是區域網的縮寫。它是指計算機與位於小物理位置的其他網路設備之間的連接。

5)什麼是節點?

節點是指連接發生的點。它可以是作為網路一部分的計算機或設備。為了形成網路連接,需要兩個或更多個節點。

6)什麼是路由器

路由器可以連接兩個或更多網段。這些是在其路由表中存儲信息的智能網路設備,例如路徑,跳數等。有了這個信息,他們就可以確定數據傳輸的最佳路徑。路由器在 OSI 網路層運行。

7)什麼是點對點鏈接?

它是指網路上兩台計算機之間的直接連接。除了將電纜連接到兩台計算機的 NIC卡之外,點對點連接不需要任何其他網路設備。

8)什麼是匿名 FTP?

匿名 FTP 是授予用戶訪問公共伺服器中的文件的一種方式。允許訪問這些伺服器中的數據的用戶不需要識別自己,而是以匿名訪客身份登錄。

9)什麼是子網掩碼?

子網掩碼與 IP 地址組合,以識別兩個部分:擴展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像 IP 地址一樣,子網掩碼由 32 位組成。

10)UTP 電纜允許的最大長度是多少

UTP 電纜的單段具有 90 到 100 米的允許長度。這種限制可以通過使用中繼器和開關來克服。

11)什麼是數據封裝?

數據封裝是在通過網路傳輸信息之前將信息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源和目標地址與奇偶校驗一起附加到標題中。

12)描述網路拓撲

網路拓撲是指計算機網路的布局。它顯示了設備和電纜的物理布局,以及它們如何連接到彼此。

13)什麼是 VPN?

VPN 意味著虛擬專用網路,這種技術允許通過網路(如 Internet)創建安全通道。例如,VPN 允許您建立到遠程伺服器的安全撥號連接。

14)簡要描述 NAT。

NAT 是網路地址轉換。這是一種協議,為公共網路上的多台計算機提供一種方式來共享到 Internet 的單一連接。

15)OSI 參考模型下網路層的工作是什麼?

網路層負責數據路由,分組交換和網路擁塞控制。路由器在此層下運行。

16)網路拓撲如何影響您在建立網路時的決策?

網路拓撲決定了互連設備必須使用什麼媒介。它還作為適用於設置的材料,連接器和終端的基礎。

17)什麼是 RIP?

RIP,路由信息協議的簡稱由路由器用於將數據從一個網路發送到另一個網路。它通過將其路由表廣播到網路中的所有其他路由器來有效地管理路由數據。它以跳數為單位確定網路距離。

18)什麼是不同的方式來保護計算機網路?

有幾種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在所有計算機上安裝可靠和更新的防病毒程序。確保防火牆的設置和配置正確。用戶認證也將有很大的幫助。所有這些組合將構成一個高度安全的網路。

19)什麼是 NIC?

NIC 是網路介面卡(網卡)的縮寫。每個 NIC都有自己的 MAC 地址,用於標識網路上的 PC。

20)什麼是 WAN?

WAN 代表廣域網。它是地理上分散的計算機和設備的互連。它連接位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地區的網路。

21)OSI 物理層的重要性是什麼?

物理層進行從數據位到電信號的轉換,反之亦然。這是網路設備和電纜類型的考慮和設置。

22)TCP/IP 下有多少層?

有四層:網路層,互聯網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23)什麼是代理伺服器,它們如何保護計算機網路?

代理伺服器主要防止外部用戶識別內部網路的 IP 地址。不知道正確的 IP 地址,甚至無法識別網路的物理位置。代理伺服器可以使外部用戶幾乎看不到網路。

24)OSI 會話層的功能是什麼?

該層為網路上的兩個設備提供協議和方法,通過舉行會話來相互通信。這包括設置會話,管理會話期間的信息交換以及終止會話時的解除過程。

25)實施容錯系統的重要性是什麼?有限嗎?

容錯系統確保持續的數據可用性。這是通過消除單點故障來實現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這種類型的系統將無法保護數據,例如意外刪除。

26)10Base-T 是什麼意思?

10 是指數據傳輸速率,在這種情況下是 10Mbps。「Base」是指基帶。T 表示雙絞線,這是用於該網路的電纜。

27)什麼是私有 IP 地址?

專用 IP 地址被分配用於內部網。這些地址用於內部網路,不能在外部公共網路上路由。這些確保內部網路之間不存在任何沖突,同時私有 IP 地址的范圍同樣可重復使用於多個內部網路,因為它們不會「看到」彼此。

28)什麼是 NOS?

NOS 或網路操作系統是專門的軟體,其主要任務是向計算機提供網路連接,以便能夠與其他計算機和連接的設備進行通信。

29)什麼是 DoS?

DoS 或拒絕服務攻擊是試圖阻止用戶訪問互聯網或任何其他網路服務。這種攻擊可能有不同的形式,由一群永久者組成。這樣做的一個常見方法是使系統伺服器過載,使其無法再處理合法流量,並將被強制重置。

30)什麼是 OSI,它在電腦網路中扮演什麼角色?

OSI(開放系統互連)作為數據通信的參考模型。它由 7 層組成,每層定義了網路設備如何相互連接和通信的特定方面。一層可以處理所使用的物理介質,而另一層則指示如何通過網路實際傳輸數據。

31)電纜被屏蔽並具有雙絞線的目的是什麼?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串擾。串擾是電磁干擾或雜訊,可能影響通過電纜傳輸的數據。

32)地址共享的優點是什麼?

通過使用地址轉換而不是路由,地址共享提供了固有的安全性優勢。這是因為互聯網上的主機只能看到提供地址轉換的計算機上的外部介面的公共 IP 地址,而不是內部網路上的私有 IP 地址。

33)什麼是 MAC 地址?

MAC 或媒介訪問控制,可以唯一地標識網路上的設備。它也被稱為物理地址或乙太網地址。MAC 地址由 6 個位元組組成。

34)在 OSI 參考模型方面,TCP/IP 應用層的等同層或多層是什麼?

TCP/IP 應用層實際上在 OSI 模型上具有三個對等體: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35)如何識別給定 IP 地址的 IP 類?

通過查看任何給定 IP 地址的第一個八位位元組,您可以識別它是 A 類,B 類還是 C類。如果第一個八位位元組以 0 位開頭,則該地址為 Class A.如果以位 10 開頭,則該地址為 B 類地址。如果從 110 開始,那麼它是 C 類網路。

36)OSPF 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OSPF 或開放最短路徑優先,是使用路由表確定數據交換的最佳路徑的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37)什麼是防火牆?

防火牆用於保護內部網路免受外部攻擊。這些外部威脅可能是黑客誰想要竊取數據或計算機病毒,可以立即消除數據。它還可以防止來自外部網路的其他用戶訪問專用網路。

38)描述星形拓撲

星形拓撲由連接到節點的中央集線器組成。這是最簡單的設置和維護之一。

39)什麼是網關?

網關提供兩個或多個網段之間的連接。它通常是運行網關軟體並提供翻譯服務的計算機。該翻譯是允許不同系統在網路上通信的關鍵。

40)星型拓撲的缺點是什麼?

星形拓撲的一個主要缺點是,一旦中央集線器或交換機被損壞,整個網路就變得不可用了。

41)什麼是 SLIP?

SLIP 或串列線路介面協議實際上是在 UNIX 早期開發的舊協議。這是用於遠程訪問的協議之一。

42)給出一些私有網路地址的例子。

10.0.0.0,子網掩碼為 255.0.0.0

192.168.0.0,子網掩碼為 255.255.0.0

43)什麼是 tracert?

Tracert 是一個 Windows 實用程序,可用於跟蹤從路由器到目標網路的數據採集的路由。它還顯示了在整個傳輸路由期間採用的跳數。

44)網路管理員的功能是什麼?

網路管理員有許多責任,可以總結為 3 個關鍵功能:安裝網路,配置網路設置以及網路的維護/故障排除。

45)描述對等網路的一個缺點。

當您正在訪問由網路上的某個工作站共享的資源時,該工作站的性能會降低。

46)什麼是混合網路?

混合網路是利用客戶端 - 伺服器和對等體系結構的網路設置。

47)什麼是 DHCP?

DHCP 是動態主機配置協議的縮寫。其主要任務是自動為網路上的設備分配 IP 地址。它首先檢查任何設備尚未佔用的下一個可用地址,然後將其分配給網路設備。

48)ARP 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ARP 或地址解析協議的主要任務是將已知的 IP 地址映射到 MAC 層地址。

49)什麼是 TCP/IP?

TCP/IP 是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的縮寫。這是一組協議層,旨在在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網路(也稱為異構網路)上進行數據交換。

50)如何使用路由器管理網路?

路由器內置了控制台,可讓您配置不同的設置,如安全和數據記錄。您可以為計算機分配限制,例如允許訪問的資源,或者可以瀏覽互聯網的某一天的特定時間。您甚至可以對整個網路中看不到的網站施加限制。

51)當您希望在不同平台(如 UNIX 系統和 Windows 伺服器之間)傳輸文件時,可以應用什麼協議?

使用 FTP(文件傳輸協議)在這些不同的伺服器之間進行文件傳輸。這是可能的,因為 FTP 是平台無關的。

52)默認網關的使用是什麼?

默認網關提供了本地網路連接到外部網路的方法。用於連接外部網路的默認網關通常是外部路由器埠的地址。

53)保護網路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密碼。什麼可以被認為是好的密碼?

良好的密碼不僅由字母組成,還包括字母和數字的組合。結合大小寫字母的密碼比使用所有大寫字母或全部小寫字母的密碼有利。密碼必須不能被黑客很容易猜到,比如日期,姓名,收藏夾等等。

54)UTP 電纜的正確終止率是多少?

非屏蔽雙絞線網線的正常終止是 100 歐姆。

55)什麼是 netstat?

Netstat 是一個命令行實用程序。它提供有關連接當前 TCP/IP 設置的有用信息。

56)C 類網路中的網路 ID 數量是多少?

對於 C 類網路,可用的網路 ID 位數為 21。可能的網路 ID 數目為 2,提高到 21或 2,097,152。每個網路 ID 的主機 ID 數量為 2,增加到 8 減去 2,或 254。

57)使用長於規定長度的電纜時會發生什麼?

電纜太長會導致信號丟失。這意味著數據傳輸和接收將受到影響,因為信號長度下降。

❹ 關於網路基礎

第一層:物理層
這一層負責在計算機之間傳遞數據位,它為在物理媒體上傳輸的位流建立規則,這一層定義電纜如何連接到網卡上,以及需要用何種傳送技術在電纜上發送數據; 同時還定義了位同步及檢查。這一層表示了用戶的軟體與硬體之間的實際連接。它實際上與任何協議都不相干,但它定義了數據鏈路層所使用的訪問方法。
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向下直接與物理傳輸介質相連接。物理層協議是各種網路設備進行互連時必須遵守的低層協議。設立物理層的目的是實現兩個網路物理設備之間的二進制比特流的透明傳輸,對數據鏈路層屏蔽物理傳輸介質的特性,以便對高層協議有最大的透明性。
ISO對OSI參考模型中的物理層做了如下定義:
物理層為建立、維護和釋放數據鏈路實體之間的二進制比特傳輸的物理連接提供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物理連接可以通過中繼系統,允許進行全雙工或半雙工的二進制比特流的傳輸。物理層的數據服務單元是比特,它可以通過同步或非同步的方式進行傳輸。
從以上定義中可以看出,物理層主要特點是:
1.物理層主要負責在物理連接上傳輸二進制比特流;
2.物理層提供為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接所需要的機械、電氣、功能與規程的特性。
"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
這是OSI模型中極其重要的一層,它把從物理層來的原始數據打包成幀。一個幀是放置數據的、邏輯的、結構化的包。數據鏈路層負責幀在計算機之間的無差錯傳遞。數據鏈路層還支持工作站的網路介面卡所用的軟體驅動程序。橋接器的功能在這一層。
數據鏈路層是OSI參考模型的第二層,它介於物理層與網路層之間。設立數據鏈路層的主要目的是將一條原始的、有差錯的物理線路變為對網路層無差錯的數據鏈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數據鏈路層必須執行鏈路管理、幀傳輸、流量控制、差錯控制等功能。
在OSI參考模型中,數據鏈路層向網路層提供以下基本的服務:
1.數據鏈路建立、維護與釋放的鏈路管理工作;
2.數據鏈路層服務數據單元幀的傳輸;
3.差錯檢測與控制;
4.數據流量控制;
5.在多點連接或多條數據鏈路連接的情況下,提供數據鏈路埠標識的識別,支持網路層實體建立網路連接;
6.幀接收順序控制
" 第三層:網路層
這一層定義網路操作系統通信用的協議,為信息確定地址,把邏輯地址和名字翻譯成物理的地址。它也確定從源機沿著網路到目標機的路由選擇,並處理交通問題,例如交換、路由和對數據包阻塞的控制。路由器的功能在這一層。路由器可以將子網連接在一起,它依賴於網路層將子網之間的流量進行路由。
數據鏈路層協議是相鄰兩直接連接結點間的通信協議,它不能解決數據經過通信子網中多個轉接結點的通信問題。設置網路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報文分組以最佳路徑通過通信子網到達目的主機提供服務,而網路用戶不必關心網路的拓撲構型與所使用的通信介質。
網路層也許是OSI參考模型中最復雜的一層,部分原因在於現有的各種通信子網事實上並不遵循OSI網路層服務定義。同時,網路互連問題也為網路層協議的制定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OSI參考模型規定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點:
1.路徑選擇與中繼
在點-點連接的通信子網中,信息從源結點出發,要經過若干個中繼結點的存儲轉發後,才能到達目的結點。通信子網中的路徑是指從源結點到目的結點之間的一條通路,它可以表示為從源結點到目的結點之間的相鄰結點及其鏈路的有序集合。一般在兩個結點之間都會有多條路徑選擇。路徑選擇是指在通信子網中,源結點和中間結點為將報文分組傳送到目的結點而對其後繼結點的選擇,這是網路層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之一。
2.流量控制
網路中多個層次都存在流量控制問題,網路層的流量控制則對進入分組交換網的通信量加以一定的控制,以防因通信量過大造成通信子網性能下降。
3.網路連接建立與管理
在面向連接服務中,網路連接是傳輸實體之間傳送數據的邏輯的、貫穿通信子網的端---端通信通道。
從OSI參考模型的角度看,網路層所提供的服務可分為兩類:面向連接的網路服務(CONS,Connection Oriented Network Service)和無連接網路服務(CLNS,Connection Network Service)。
面向連接的網路服務又稱為虛電路(Virtual Circuit)服務,它具有網路連接建立、數據傳輸和網路連接釋放三個階段,是可靠的報文分組按順序傳輸的方式,適用於定對象、長報文、會話型傳輸要求。
無連接網路服務的兩實體之間的通信不需要事先建立好一個連接。無連接網路服務有三種類型 :數據報(datagram)、確認交付(confirmed delivery)與請求回答(request reply)。數據報服務不要求接收端應答。這種方法盡管額外開銷較小,但可靠性無法保證。確認回答服務要求接收端用戶每收到一個報文均給發送端用戶發送回一個應答報文。確認交付類似於掛號的電子郵件,而請求回答類似於一次事務處理中用戶的"一問一答"。
從網路互連角度講,面向連接的網路服務應滿足以下要求:
1.網路互連操作的細節與子網功能對網路服務用戶應是透明的;
2.網路服務應允許兩個通信的網路用戶能在連接建立時就其服務質量和其它選項進行協商;
3.網路服務用戶應使用統一的網路編址方案。
" 第四層,傳輸層
這一層負責錯誤的確認和恢復,以確保信息的可靠傳遞。在必要時,它也對信息重新打包,把過長信息分成小包發送;而在接收端,把這些小包重構成初始的信息。在這一層中最常用的協議就是TCP/IP&127;的傳輸控制協議TCP、Novell的順序包交換SPX以及Microsoft NetBIOS/NetBEUI。
傳輸層是OSI參考模型的七層中比較特殊的一層,同時也是整個網路體系結構中十分關鍵的一層。設置傳輸層的主要目的是在源主機進程之間提供可靠的端-端通信。
在OSI參考模型中,人們經常將七層分為高層和低層。如果從面向通信和面向信息處理角度進行分類,傳輸層一般劃在低層;如果從用戶功能與網路功能角度進行分類,傳輸層又被劃在高層。這種差異正好反映出傳輸層在OSI參考模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傳輸層只存在於通信子網之外的主機中。 如果HOST A 與HOST B通過通信子網進行通信,物理層可以通過物理傳輸介質完成比特流的發送和接收;數據鏈路層可以將有差錯的原始傳輸變成無差錯的數據鏈路;網路層可以使用報文組以合適的路徑通過通信子網。網路通信的實質是實現互連的主機進程之間的通信。
設立傳輸層的目的是在使用通信子網提供服務的基礎上,使用傳輸層協議和增加的功能,使得通信子網對於端--端用戶是透明的。高層用戶不需要知道它們的物理層採用何種物理線路。對高層用戶來說,兩個傳輸層實體之間存在著一條端--端可靠的通信連接。傳輸層向高層用戶屏蔽了通信子網的細節。
對於傳輸層來說,高層用戶對傳輸服務質量要求是確定的,傳輸層協議內容取決於網路層所提供的服務。網路層提供面向連接的虛電路服務和無連接的數據報服務。如果網路層提供虛電路服務,它可以保證報文分組無差錯、不丟失、不重復和順序傳輸。在這種情況下,傳輸層協議相對要簡單。即使對虛電路服務,傳輸層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虛電路仍不能保證通信子網傳輸百分之百正確。例如在X.25虛電路服務中,當網路發出中斷分組和恢復請求分組時,主機無法獲得通信子網中報文分組的狀態,而虛電路兩端的發送、接收報文分組的序號均置零。因此,虛電路恢復的工作必須由高層(傳輸層)來完成。如果網路層使用數據報方式,則傳輸層的協議將要變得復雜。
" 第五層:會話層
允許在不同機器上的兩個應用建立、使用和結束會話,這一層在會話的兩台機器間建立對話控制,管理哪邊發送、何時發送、佔用多長時間等。
會話層是建立在傳輸層之上,由於利用傳輸層提供的服務,使得兩個會話實體之間不考慮它們之間相隔多遠、使用了什麼樣的通信子網等網路通信細節,進行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當兩個應用進程進行相互通信時,希望有個做為第三者的進程能組織它們的通話,協調它們之間的數據流,以便使應用進程專注於信息交互。設立會話層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從OSI參考模型看,會話層之上各層是面向應用的,會話層之下各層是面向網路通信的。會話層在兩者之間起到連接的作用。會話層的主要功能是向會話的應用進程之間提供會話組織和同步服務,對數據的傳送提供控制和管理,以達到協調會話過程、為表示層實體提供更好的服務。
會話層與傳輸層有明顯的區別。傳輸層協議負責建立和維護端--端之間的邏輯連接。傳輸服務比較簡單,目的是提供一個可靠的傳輸服務。但是由於傳輸層所使用的通信子網類型很多,並且網路通信質量差異很大,這就造成傳輸協議的復雜性。而會話層在發出一個會話協議數據單元時,傳輸層可以保證將它正確地傳送到對等的會話實體,從這點看會話協議得到了簡化。但是為了達到為各種進程服務的目的,會話層定義的為數據交換用的各種服務是非常豐富和復雜的。
會話層定義了多種服務可選擇,它將相關的服務組成了功能單元。目前定義了12個功能單元,每個功能單元提供一種可選擇的工作類型,在會話建立時可以就這些功能單位進行協商。最重要的功能單元提供會話連接、正常數據傳送、有序釋放、用戶放棄與提供者放棄等5種服務。
" 第六層:表示層
它包含了處理網路應用程序數據格式的協議。表示層位於應用層的下面和會話層的上面,它從應用層獲得數據並把它們格式化以供網路通信使用。該層將應用程序數據排序成一個有含義的格式並提供給會話層。這一層也通過提供諸如數據加密的服務來負責安全問題,並壓縮數據以使得網路上需要傳送的數據盡可能少。許多常見的協議都將這一層集成到了應用層中,例如,NetWare的IPX/SPX就為這兩個層次使用一個NetWare核心協議,TCP/IP也為這兩個層次使用一個網路文件系統協議。
表示層位於OSI參考模型的第六層。它的低五層用於將數據從源主機傳送到目的主機,而表示層則要保證所傳輸的數據經傳送後其意義不改變。表示層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描述數據結構並使之與機器無關。在計算機網路中,互相通信的應用進程需要傳輸的是信息的語義,它對通信過程中信息的傳送語法並不關心。表示層的主要功能是通過一些編碼規則定義在通信中傳送這些信息所需要的傳送語法。從OSI開展工作以來,表示層取得了一定的進展,ISO/IEC 8882與8883分別對面向連接的表示層服務和表示層協議規范進行了定義。表示層提供兩類服務:相互通信的應用進程間交換信息的表示方法與表示連接服務。
表示服務的三個重要概念是:語法轉換、表示上下文與表示服務原語。我們將主要討論語法轉換與表示上下文這兩個概念。
1.語法轉換:
人們在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時要將客觀世界中的對象表示成計算機中的數據,為此引入數據類型的概念。任何數據都具有兩個重要特性,即值(value)與類型(type)。程序設計人員可利用某一類型上所定義的操作對該類型中的數據對象進行操作。例如,對於整數類型的數據可以進行加、減、乘、除操作,對於集合類型的數據可以進行與、或、非等操作。但是從較低層次看,任何類型的數據最終都將被表示成計算機的比特序列。一個比特序列本身並不能說明它自己所能表示的是哪種類型的數據。對比特序列的解釋會因計算機體系結構、程序設計語言,甚至於程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歸結為它們所使用的"語法"的不同。在計算機網路中,相互通信的計算機常常是不同類型的計算機。不同類型的計算機所採用?語法"是不同的。對某一種具體計算機所採用的語法稱之為"局部語法"(local syntax)。局部語法的差異決定了同一數據對象在不同計算機中被表示為不同的比特序列。為保證同一數據對象在不同計算機中語義的正確性,必須對比特序列格式進行變換,把符合發送方局部語法的比特序列轉換成符合接收方局部語法的比特序列,這一工作稱之為語法變換。OSI 設置表示層就是要提供這方面的標准。表示層採用兩次語法變換的方法,即由發、收雙方表示層實體協作完成語法變換,為此它定義了一種標准語法,即傳送語法(transfer syntax)。發送方將符合自己局部語法的比特序列轉換成符合傳送語法的比特序列;接收方再將符合傳送語法的比特序列轉換成符合自己局部語法的比特序列。
2.表示上下文:
兩台計算機在通信開始之前要先協商這次通信中需要傳送哪種類型的數據,通過這一協商過程,可以使通信雙方的表示層實體准備好進行語法變換所需要的編碼與解碼子程序。由協商過程所確定的那些數據類型的集合稱之為"表示上下文"(presentation context)。表示上下文用於描述抽象語法與傳送語法之間的映像關系。
同時,對同樣的數據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可以使用不同的傳送語法,如使用加密演算法、數據壓縮演算法等。因此在一個表示連接上可以有多個表示上下文,但是只能有一個表示上下文處於活動狀態。應用層實體可以選擇哪種表示上下文處於活動狀態,表示層應負責使接收端知道因應用層工作環境變化而引起的表示上下文的改變。在任何時刻可以通過傳送語法的協商定義多個表示上下文,這些表示上下文構成了定義的上下文集DCS(Defined Context Set)。
" 第七層:應用層
這一層是最終用戶應用程序訪問網路服務的地方。它負責整個網路應用程序一起很好地工作。這里也正是最有含義的信息傳過的地方。程序如電子郵件、資料庫等都利用應用層傳送信息。
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它為用戶的應用進程訪問OSI環境提供服務。OSI關心的主要是進程之間的通信行為,因而對應用進程所進行的抽象只保留了應用進程與應用進程間交互行為的有關部分。這種現象實際上是對應用進程某種程度上的簡化。經過抽象後的應用進程就是應用實體AE(Application Entity)。對等到應用實體間的通信使用應用協議。應用協議的復雜性差別很大,有的涉及兩個實體,有的涉及多個實體,而有的應用協議則涉及兩個或多個系統。與其它六層不同,所有的應用協議都使用了一個或多個信息模型(information model )來描述信息結構的組織。低層協議實際上沒有信息模型。因為低層沒涉及表示數據結構的數據流。應用層要提供許多低層不支持的功能,這就使得應用層變成OSI參考模型中最復雜的層次之一。ISO/IEC 9545 用應用層結構ALS(Application Layer Structure )和面向對象的方法來研究應用實體的通信能力。
在OSI應用層體系統結構概念的支持下,目前已有OSI標準的應用層協議有:
1.文件傳送、訪問與管理FTAM(File Transfer、Access and Management)協議;
2.公共管理信息協議CMIP(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
3.虛擬終端協議VTP(Virtual Terminal Protocol);
4.事務處理TP(Transaction Processing)協議;
5.遠程資料庫訪問RDA(Remote Database Access)協議;
6.製造業報文規范MMS(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協議;
7.目錄服務DS(Directory Service)協議;
8.報文處理系統MHS(Message Handling System)協議。
當兩台計算機通過網路通信時,一台上的任何一層的軟體都假定是在和另一機器上的同一層進行通信。例如,一台機器上的傳輸層和另一台的傳輸層通信。第一台機器上的傳輸層並不關心實際上是如何通過該機器的較低層,然後通過物理媒體,最後通過第二台機器的較低層來實現通信的。

❺ OSI七層型的層次結構是什麼

OSI七層型從低到高依次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應用層:網路服務與最終用戶的一個介面。

2、表示層:數據的表示、安全、壓縮。(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格式有,JPEG、ASCll、EBCDIC、加密格式等。

3、會話層:建立、管理、終止會話。(在五層模型裡面已經合並到了應用層),對應主機進程,指本地主機與遠程主機正在進行的會話。



4、傳輸層:定義傳輸數據的協議埠號,以及流控和差錯校驗。

協議有:TCP、UDP,數據包一旦離開網卡即進入網路傳輸層。

5、網路層:進行邏輯地址定址,實現不同網路之間的路徑選擇。

協議有:ICMP、IGMP、IP(IPV4、IPV6)。

6、數據鏈路層:建立邏輯連接、進行硬體地址定址、差錯校驗等功能。將比特組合成位元組進而組合成幀,用MAC地址訪問介質,錯誤發現但不能糾正。

7、物理層:建立、維護、斷開物理連接。

TCP/IP 層級模型結構,應用層之間的協議通過逐級調用傳輸層、網路層和物理數據鏈路層而可以實現應用層的應用程序通信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