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圖可以隨便用嗎
網圖不可以隨便用。
網上隨意下載或使用圖片都會涉及侵權,在網上隨意尋找免費素材都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圖片不能隨意使用,是對他人作品的保護,也是保護知識產權的一種方式。但很多網友並不理解,認為互聯網就是公開、資源共享的,既然已經分享至網路就不應該存在侵權行為。事實卻並非如此。使用網路圖片,按照以下標准確定是否算侵權:如果是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等法律規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形,或者獲得許可、轉讓的,是不算侵權的。
法律規定的作品的種類如下:
1、文字作品;
2、口述作品;
3、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
4、美術、建築作品;
5、攝影作品;
6、視聽作品;
7、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8、計算機軟體;
9、符合作品特徵的其他智力成果。
綜上所述,如今涉及到圖片侵權的案件很多,尤其在商品圖片、網頁、微信公眾號等領域。侵權人往往權利意識淡薄,意識不到將互聯網上下載的圖片印在商品上,有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網路圖片不可以隨意使用,使用他人作品必須獲得著作權人許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② 使用網路上的圖片算侵權嗎
出於營利目的使用網路上的圖片算侵權,出於營運目的轉載他人的作品需要版權所有人的同意,或者是通過支付版權轉讓進行使用,否則,都是屬於一種違法的行為。對方可以以侵權方面的糾紛提起民事訴訟。
一、使用網路上的圖片算侵權嗎?
出於營利目的使用網路上的圖片算侵權,轉載別人的作品是需要版權所有人同意或者支付報酬的。如果對方追究責任,要進行經濟賠償。
二、相關知識:網路侵權的形式包括哪些?
1、網頁網站侵權
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是網技術的出現。它使多媒體的數字化傳輸成為可能。那麼,網頁(網站)是否受產權保護呢?對於一個網頁來說,一般都是由文字、圖畫、錄音、活動影像等多媒體的元素構成。如果抄襲他人的網頁,很可能構成侵權。因為網頁可以作為「匯編作品」而受著作權的保護。只要該網頁內容的選擇或編排具有獨創性,而抄襲導致被抄襲者的網頁與抄襲者的相似即可。
2、網路上載侵權
將非數字化的作品轉化為數字化的形式,一般認為並沒有產生新作品,而只是改變了作品的載體方式。在網路上使用作品的數字化權應運而生。而網路上載和侵權指的正是侵犯數字化權。據此,將現實世界的作品,包括文字、影視、音樂等數字化後上載到虛擬的網路空間,就得尊重原著作權人的權利。如果未經權利人許可(包括默視同意),將其作品數字化後「上載」到網上,就構成侵權。我國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明確將此種行為定性為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網路傳播權。與網路上載相對應,將網路上創作的作品,並以非電子化的方式出版、發行、傳播等行為,在未經權利人許可,又不屬於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時,就極易構成侵權。因為網路創作受著作權保護,所以出版社、圖書音像公司如未經授權將該作品並出版發行,就侵權了。
3、網路轉載侵權
世界范圍內認可數字化權屬於作者是原則。報刊,出版社無權擅自在數字化媒體上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已發表的單個作品。因此,那些僅享有印刷出版專有權的出版社並不能染指電子圖書的出版。網路媒體根據其「專有出版權」指控出版社印刷出版有關作品的案例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在我國有個例外,即報刊轉載的「強制許可」:已在報刊上登載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報刊社受著作權人委託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可以在網路上進行轉載,但應按照有關規定支付報酬、註明出處。但網站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
4、P2P侵權
各國法律一般規定,如果P2P服務者明知用戶侵權仍然提供服務,或者經權利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後,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則要承擔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或幫助)侵權責任。如此一來,P2P服務提供者往往成為成千上萬的侵權用戶的替罪羊,因為追究單個的網路用戶既不合算,也沒有治本。
侵權糾紛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可以看到,比如說有一些財產或者是人生方面的一些侵權行為,但實際上除了這些之外,我們國家還存在著一些圖片等著作權方面的侵權糾紛,一旦鬧上法庭的話,那麼就需要提供一定的證據,然後經過開庭判決審理。
③ 圖片的網路版權-如何使用網路圖片才不算侵權
使用網上的圖片算侵權嗎法律分析:網路圖片侵權的認定: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2、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剽竊他人作品的;6、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7、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8、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第二條美術、攝影作品等,不論是否發表,都享有著作權,也稱作版權。
第十條著作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復制權、發行權、展覽權、信息網路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匯編權等。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部分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未經許可,再次加工他人圖片的行為可能侵犯著作權人的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等著作權利。也就是說,不僅再加工本身,就連傳播再加工版權作品的行為都可能構成侵權。如果你是圖片的權利人,則需要通過舉證證明侵權圖片與原作品之間的相似性和雷同性。
如何使用網路圖片才不算侵權1、如果是出於營利目的,那麼轉載別人的作品是需要版權所有人同意或者支付報酬的,屬於違法侵權。如果對方追究你的責任,你就要進行經濟賠償。
2、如果你僅僅是個人所用或者學習,一般的轉載都是合法的。
3、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各種智力創造比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以及在商業中使用的標志、名稱、圖像以及外觀設計,都可被認為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網路侵權主體的分類
(一)、網路服務提供者
網路服務提供者是網路空間中一種全新的主體,對網路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因為這種不可或缺的職能,網路服務提供者往往會捲入網上的各種侵權糾紛中。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出現了將網路服務提供者訴上法庭的案例,如《大學生》雜志社訴263首都在線案,而且,此種類型的案件隨著中國網路服務業的發展還會出現,因此如何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的問題已經擺在面前,需要法律作出回應。網路服務提供者的版權侵權責任的標准和范圍不僅直接影響版權保護的水平和質量,而且直接影響新興的網路服務業的生存和發展,關繫到互聯網能否健康發展,也關繫到無數網路用戶的利益。由此,人們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最終確定一個合理的標准。
(二)、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
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是選擇某類信息上網供公眾訪問的人,如為用戶發送信息的電子布告板系統經營者、郵件新聞組及聊天室經營者。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完全控制網頁上的信息,公眾一般只能瀏覽或下載而無法改變其提供的信息。因此他們的地位類似於傳統的出版者,應為其提供的所有信息承擔類似於出版者的版權責任。最高院的《解釋》第5條規定:「提供內容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網路用戶通過網路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採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後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追究其與該網路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網路內容服務提供者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在主觀上沒有過錯的時候就不構成侵權。
(三)、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
網路中介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除內容服務以外的其他種類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如網路基礎通訊服務者、接入服務提供者、信息搜索工具提供者等。他們的作用在於為信息的傳輸提供基礎設施和基礎的通訊服務等,以維持網路的正常運行,支持網上的信息傳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