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有幾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1. 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這是計算機網路的萌芽期。在此期間,為了增強計算能力和實現資源共享,小型計算機開始連接成實驗性的網路。ARPANET,一個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立的遠程分組交換網,是第一個實現計算機網路系統的例子,它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誕生。
2. 第二個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區域網(LAN)技術得到了顯著發展。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區域網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架構,開始在工業領域得到應用。乙太網(Ethernet)和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等網路的成功實施,不僅標志著區域網的誕生,而且對後續的網路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3. 第三個階段涵蓋了整個20世紀80年代,這是計算機區域網發展的黃金時期。區域網硬體的發展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使得區域網與其他網路(如局域互連、主機互連和廣域網互連)的集成技術日益成熟。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網技術的進步。
4. 第四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這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時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的發展以及全球互聯網的普及成為了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計算機網路已經成為社會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更是推動了網路技術的商業化和普及化。
計算機網路,簡而言之,是一組通過通信線路互聯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旨在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一個計算機網路是一個自動管理資源、對用戶透明的系統。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可以根據其不同的屬性和特點進行,包括遠程終端聯機、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以及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等階段。
『貳』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經歷三個階段,具體詳情如下:
1、第一階段(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計算機通信網路,特徵是計算機與終端互聯,實現遠程訪問。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有主機—通信線路─終端組成,只可算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第一階段計算機網路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解決了多個用戶共享主機資源的問題。終端為啞終端,沒有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碟,沒有處能力。存在問題: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高。還具有遠程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解決了主機負擔重、通信費用昂貴的問題。存在問題:多個用戶只能共享一台主機資源。
2、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實現計算機―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使計算機網路的結構、概念都發生了變化,形成了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網路結構。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階段;美國的ARPA網就是第二代網路的代表,主要問題:網路對用戶不是透明的。
3、第三階段(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現代計算機網路互連階段,特徵是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和網路協議的標准化。
在計算機通信系統的基礎之上,重視網路體系結構和協議標准化的研究,建立全網統一的通信規則,用通信協議軟體來實現網路內部及網路與網路之間的通信,通過網路操作系統,對網路資源進行管理,極大的簡化了用戶的使用,使計算機網路對用戶提供透明服務。
『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計算機網路處於萌芽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為了提高計算能力和實現資源共享,開始將小型計算機連接成實驗性網路。其中,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ARPANET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它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實質性誕生,並確立了通信網路與資源網路相結合的計算機網路系統。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區域網(LAN)的發展成為重要特徵。這一時期,區域網作為一種新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被工業界採用。技術上,區域網源自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了乙太網(Ethernet),它基於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原理,成為首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同時,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不僅標志著區域網的誕生,而且對後續區域網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區域網進入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標志是,區域網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其他區域網、主機以及廣域網的互連技術日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進一步彰顯了區域網技術的進步。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計算機網路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特徵是網路計算機化和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普及。計算機與網路的融合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理念。目前,計算機網路已廣泛應用於社會各界。此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網路技術的發展,並快速走向市場,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肆』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