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化製造國內外發展現狀
網路化製造作為製造業的革新,引發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與研究。在「863」計劃CIMS主題專家組的推動下,我國網路化製造系統如分散網路化製造系統(DNPS)和現代集成製造系統網路(CIMSNET)等取得顯著成果。華中科技大學的楊叔子院士深入探討網路經濟時代製造環境的變革,提出了基於Agent的網路化製造模式與利益驅動的動態重組機制。重慶大學劉飛等教授則聚焦「區域性網路化製造系統」,系統描述網路化製造定義與支撐技術,對綠色製造進行了深入研究。浙江大學的祁國寧和顧新建教授分析了網路化製造的多種發展途徑,並強調其在21世紀製造業中的關鍵地位。貴州工業大學謝慶生教授基於ASP模式構建網路化製造系統結構,特別討論了我國基於ASP模式網路化製造的策略。華中科技大學李德群、張宜生等人的研究集中在模具企業網路化模式上,清華大學范玉順教授基於SOA的協同管理系統研究,浙江省製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則對浙江省塊狀經濟區域網路化製造系統進行了開發與應用研究。
國外應用方面,美國「美國企業網—FFA」已在美國政府資助項目中實施,美國能源部計劃推動實現敏捷製造技術,美國國防部和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10個研究單位,共同制定以敏捷製造和虛擬企業為核心的「下一代製造」計劃。通用公司的計算機輔助製造網(CAM Net)旨在建立敏捷製造支撐環境,使合作夥伴在網路中協同工作。美國國際製造企業研究所發表了《美國-俄羅斯虛擬企業網》研究報告,旨在開發跨國虛擬企業原型,增強美國製造業與俄羅斯製造業的能力共享。德國Proktion2000框架方案致力於全球化產品設計與製造資源信息服務網路建設。歐盟「第五框架計劃」將虛擬網路企業列入研究主題,旨在提供資源共享和統一基礎平台。在此基礎上,「第六框架計劃」(2002-2006年)目標是進一步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聯盟內實體之間的集成與協作機制。
2000年2月,通用汽車、福特汽車、戴姆勒-克萊斯勒、雷諾-日產公司共同轉向建立零部件采購的電子商務市場,以形成動態聯盟。日本提出社會信息化系統,旨在實現日本社會向IT社會轉型,不再追求局部高效率,而是保持未來最佳狀態。波音公司在設計波音787客機時,採用全球協同網路環境(GCE),使用多種軟體構建邏輯單一產品數據源(LSSPD),便於全球合作。空客公司組織歐洲多個國家的63個公司參與VIVACE系統研究項目,構建多學科協同研製系統框架,並在航空領域應用。著名的JSF項目(新一代聯合攻擊戰斗機)完全建立在網路化環境中,採用數字化企業集成技術,聯合多個航空關聯企業,實現產品研製的全面數字化。
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網路化製造系統研究與應用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十二五」計劃期間,我國建設國家製造資源網,建立應用示範系統,為提高製造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共享、增強企業市場反應速度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理論框架、系統框架、實施方法與步驟以及推廣應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