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面和服務訪問點是一個概念嗎他們的區別是什麼
類似。介面是指為其他實體提供服務的入口,是一個大的范圍。而SAP是指底層對高層的提供服務的一個入口。是對高層的一個邏輯介面。這里的兩個概念就是介麵包含SAP的意思。而介面除了SAP外還有其他。
⑵ 簡述OSI參考模型的各層及各層的功能
ISO/OSI參考模型各層功能:
1、物理層功能: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它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服務的,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
3、網路層:網路層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的,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或分組。
4、傳輸層: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
5、會話層:會話層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協調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之間的通信(對話),即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
6、表示層:表示層處理流經結點的數據編碼的表示方式問題,以保證一個系統應用層發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統的應用層讀出。。
7、應用層: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路的介面。
服務與介面
在OSI分層結構模型中,每一層實體為相鄰的上一層實體提供的通信功能稱為服務。N層實體利用N-1層實體所提供的服務,向N+I層實體提供功能更強大的服務。這可以概括為「服務是垂直的」。例如,傳輸層實體利用網路層實體的服務,向應用層實體提供網頁傳輸服務。
在OSI模型中,各層之間的介面都有統一的規則。N層的服務訪問點SAP(Service Access Point)是N層實體提供服務給N+1層的地方,SAP可以理解為下層實體之間的邏輯傳輸通道。每一層的SAP都有一個唯一標明它的地址。一個N層可能存在多個SAP。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OSI參考模型
⑶ 網路協議的各層中相鄰層之間的聯系是什麼
低層向高層提供服務,通過服務訪問點(介面)來實現服務
⑷ 請問計算機學科中「服務訪問點」的意思是什麼
就是該網站的簡稱
⑸ 應用層的服務訪問點是什麼
服務訪問點:簡稱SAP,是一個層次系統的上下層之間進行通信的介面,N層的SAP就是N+1層可以訪問N層服務的地方。
簡而言之,服務訪問點就是鄰層實體之間的邏輯介面.從物理層開始,每一層都向上層提供服務訪問點.在連接網際網路的普通微機上,物理層的服務訪問點就是網卡介面(RJ45介面或BNC介面),數據鏈路層的服務訪問點是MAC地址,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是IP地址,傳輸層的服務訪問點是埠號,應用層提供的服務訪問點是用戶界面
⑹ osi的哪一層是使用服務訪問點
OSI分層模型中各層之間相對獨立,但每層又要向其上層提供服務以支持其實現某功能,那麼下層向上層提供服務的這個介面就稱為服務訪問點。
在OSI中,不是某一層有服務訪問點,而是所有層層交接處都有服務訪問點。
⑺ 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是什麼
177.在OSI參考模型中,上層協議實體與下層協議實體之回的邏輯介面叫做服務訪問點(SAP)。在Intenet中,網路層的服務訪問點是( D )。
A.MAC地址 B.LLC地址 C.IP地址 D.埠號
⑻ 計算機網路問題:比較二層和三層架構客戶/伺服器模式,分析各自特點,以及適用場合。
1、簡單說client直接訪問DBserver為兩層結構。
client通過中間件等應用伺服器訪問DBserver為三層結構。
三層結構比兩層結構安全。
2、可以這樣理解:客戶端程序訪問伺服器的結構叫兩層結構。中間加一個事務邏輯處理封裝的中間件作為溝通就是三層結構,這樣可以均衡數據負載!
3、拷貝一些基礎知識你看一下。(沒有圖片)
附:相關知識
現代社會的軟體開發體系結構簡單概括就是N層體系結構,這里的N大於等於1。換而言之就是:單機體系(N=1)、Client/Server結構體系(N=2)、多層體系結構(N>2)。下面我們就對這幾種體系結構進行簡單的介紹和比較。
單機體系:這種軟體適用於單機狀態,一般情況下是針對某一種單一的應用,如字典軟體、翻譯軟體等等。這種開發方式不適用於綜合管理系統的開發。
C/S結構:c/s結構是在區域網上發展起來的,它具有數據集中管理的能力,在出現之初確實解決了很多計算機發展的難題,同時隨著4GL語言的發展,用戶的界面也比較豐富,在CLIENT端的事物處理能力也使整個系統的性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並使管理信息系統(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得到快速的發展。其大概的圖例見圖1。
我們根據兩層結構體系的概念來分解C/S結構的話,可以將他分為表現層(也叫表達層)和數據層。數據層提供數據存放的載體,而表現層則通過一定技術將數據層中數據取出,進行一定的分析並以某一種格式向用戶進行顯示。在兩層體系結構中,表現層對資料庫進行直接操作,且大部分的商業處理邏輯(Business Logic,數據之間的關系規則)也在表現層中實現.
圖1:Client/Server 體系結構示例
三層體系結構:三層體系結構是N層體系結構的典型,所謂的三層體系結構就是將原來在兩層體系結構中的商業邏輯部分從數據層和表現層中提煉出來,形成中間件伺服器,所以三層就是:表現層、商業邏輯層(Business Logic)、數據層。在此之外,還有一種系統結構就是分布式系統,其結構系統圖見圖2。
圖2:分布式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在分布式系統中,其介於客戶端和數據端之間的僅僅是一個應用伺服器,它管理客戶端的軟體,但不做性能調整,比如每一個客戶端調用時均產生一個新的資料庫連接,而不能夠將連接保持形成一個連接緩沖池。雖然在分布式應用中已經結合了一些商業處理邏輯,但是並沒有真正改變原來的C/S體系結構。
在三層體系結構中,表現層將主要提供與客戶的交互功能,數據層提供系統中的所有的數據保存載體,而商業邏輯層將整個系統中的商業處理邏輯整和在一起,形成中間件,在三層中。中間件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表現層將客戶端的請求通過IDL調用中間件,中間件在將其轉化成數據處理原則,並從資料庫中獲得相應的數據,返回給客戶端的軟體,轉換成客戶要求的方式顯示。關於三層體系結構的示意圖見圖3。
圖3:三層體系結構示意圖
我們已經簡單的介紹了C/S結構和三層體系結構,有關的優點已經昭然若揭,為了更好的讓您了解兩者的區別,我們將兩者進行一些比較。
C/S結構的缺點:
缺乏有效的集權控制:在眾多的C/S軟體中我們不難看出,所有的構件不能夠在一個地點(如一台機器)進行統一的管理,而不得不將他們分化在各個CLIENT的應用中,使得維護和安全保密均很困難。
缺乏安全性:在分散的計算機系統中,控制信息的訪問安全是非常困難的,由於客戶端經常需要對一些敏感的數據進行分析導致安全漏洞很容易發生。
客戶端工作量重:當將一個應用中的所有的商業邏輯全部在各個客戶端來實現的時候,僅僅是使用桌面電腦的客戶端資源將發生不堪負載的情況。
軟體的重用性差:由於C/S結構下的應用軟體一般均是根據操作系統進行定製,且開發工具也是有一定的限定,一旦需要改變某一個要素的話,很可能只能重做,例如原來用C語言來開發,現在需要轉向PB進行開發,那麼,原來的所有工作都需要重新來過。
隨著應用的不斷復雜,桌面電腦將需要不斷的升級以適應系統的性能需求,甚至有時侯會完全超出桌面系統能夠承受的限度。例如:諸如多線程和對稱多重處理技術等先進操作系統的特性可能不能在標准桌面電腦系統中提供,不通過訪問具有這些技術的伺服器,客戶端的桌面系統將可能永遠不能獲得這些新的技術的性能。
針對這些問題,三層體系結構給予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在三層體系結構中,提供在客戶端和伺服器端進行應用功能的分割,系統通過應用將用戶定義的界面系統從商業處理邏輯中分割出去。通過將商業處理邏輯集中在中間件伺服器中,將能夠減小客戶端的工作量並使敏感數據訪問控制變得簡單。
在三層結構中,客戶端將與伺服器端的數據變化隔離,簡單的說,商業處理邏輯不受客戶端的用戶界面的改變而影響。三層體系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系統具有良好的組件重用性,例如在PB中開發的組件,可以在VC中進行使用。
⑼ osi參考模型分為哪幾層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OSI參考模型分為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各層功能:物理連接、傳送數據、及時傳送、可靠傳輸數據、維護機制、解壓縮數據、介面服務。
OSI,即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OSI參考模型是一個具有七層結構的體系模型。發送和接收信息所涉及的內容和相應的設備稱為實體。OSI的每一層都包含多個實體,處於同一層的實體稱為對等實體。
OSI參考模型較為理想化,過分模塊化使處理變得更加沉重,每個模塊不得不實現相似的處理邏輯。雖然OSI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OSI參考模型對通信中必要的功能做了很好的歸納,理解它有助於學習更深的計算機網路知識。
OSI參考模型與TCP/IP模型各自層與層之間關系相似。每一層都只與自己相鄰的上下兩層直接通信,下層通過服務訪問點為上一層提供服務。當接受數據時,數據是自下而上傳輸;當發送數據時,數據則是自上向下傳輸的。
在這一點上TCP/IP參考模型與OSI參考模型是一致的。只是TCP/IP參考模型相比OSI參考模型少了會話層協議數據單元(SPDU)和表示層協議數據單元(PP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