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計算機網路標準是
擴展閱讀
開輔助網路異常09 2025-01-16 04:48:46
網路電視信號有搜索不出 2025-01-16 04:38:47
解除蘋果平板電腦密碼鎖 2025-01-16 04:38:45

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計算機網路標準是

發布時間: 2025-01-16 02:41:09

❶ 簡述ISO計算機網路體系統結構各層的主要功能

是OSI吧!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縮寫,意為開放式系統互聯。國際標准組織(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OSI模型。這個模型把網路通信的工作分為7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
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過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過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物理層的主要功能:
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完成物理層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層的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數據傳送服務的,這種服務要依靠本層具備的功能來實現。鏈路層應具備如下功能:
鏈路連接的建立,拆除,分離。
幀定界和幀同步。鏈路層的數據傳輸單元是幀,協議不同,幀的長短和界面也有差別,但無論如何必須對幀進行定界。
順序控制,指對幀的收發順序的控制。
差錯檢測和恢復。還有鏈路標識,流量控制等等.差錯檢測多用方陣碼校驗和循環碼校驗來檢測信道上數據的誤碼,而幀丟失等用序號檢測.各種錯誤的恢復則常靠反饋重發技術來完成。
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如果你在談論一個IP地址,那麼你是在處理第3層的問題,這是「數據包」問題,而不是第2層的「幀」。IP是第3層問題的一部分,此外還有一些路由協議和地址解析協議(ARP)。有關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層處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層的重要目的。網路層還可以實現擁塞控制、網際互連等功能。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OSPF等。
網路層主要功能:
網路層為建立網路連接和為上層提供服務,應具備以下主要功能:路由選擇和中繼;激活,終止網路連接;在一條數據鏈路上復用多條網路連接,多採取分時復用技術;差錯檢測與恢復;排序,流量控制;服務選擇;網路管理;網路層標准簡介。
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傳輸層是兩台計算機經過網路進行數據通信時,第一個端到端的層次,具有緩沖作用。當網路層服務質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它將服務加以提高,以滿足高層的要求;當網路層服務質量較好時,它只用很少的工作。傳輸層還可進行復用,即在一個網路連接上創建多個邏輯連接。
傳輸層也稱為運輸層。傳輸層只存在於端開放系統中,是介於低3層通信子網系統和高3層之間的一層,但是很重要的一層。因為它是源端到目的端對數據傳送進行控制從低到高的最後一層。
有一個既存事實,即世界上各種通信子網在性能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例如電話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公用數據交換網、區域網等通信子網都可互連,但它們提供的吞吐量、傳輸速率、數據延遲通信費用各不相同。對於會話層來說,卻要求有一性能恆定的界面。傳輸層就承擔了這一功能。它採用分流/合流、復用/介復用技術來調節上述通信子網的差異,使會話層感受不到。
此外傳輸層還要具備差錯恢復、流量控制等功能,以此對會話層屏蔽通信子網在這些方面的細節與差異。傳輸層面對的數據對象已不是網路地址和主機地址,而是和會話層的界面埠。上述功能的最終目的是為會話提供可靠的、無誤的數據傳輸。傳輸層的服務一般要經歷傳輸連接建立階段、數據傳送階段、傳輸連接釋放階段3個階段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服務過程。而在數據傳送階段又分為一般數據傳送和加速數據傳送兩種。傳輸層服務分成5種類型。基本可以滿足對傳送質量、傳送速度、傳送費用的各種不同需要.
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會話層提供的服務可使應用建立和維持會話,並能使會話獲得同步。會話層使用校驗點可使通信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繼續恢復通信。這種能力對於傳送大的文件極為重要。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構成開放系統的高3層,面對應用進程提供分布處理,對話管理,信息表示,恢復最後的差錯等。會話層同樣要擔負應用進程服務要求,而運輸層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給運輸層功能差距以彌補。主要的功能是對話管理,數據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務單元功能組合,已經制定的功能單元已有幾十種。現將會話層主要功能介紹如下.
為會話實體間建立連接、為給兩個對等會話服務用戶建立一個會話連接,應該做如下幾項工作:
將會話地址映射為運輸地址;選擇需要的運輸服務質量參數(QOS);對會話參數進行協商;識別各個會話連接;傳送有限的透明用戶數據;數據傳輸階段。
這個階段是在兩個會話用戶之間實現有組織的,同步的數據傳輸.用戶數據單元為SSDU,而協議數據單元為SPDU。會話用戶之間的數據傳送過程是將SSDU轉變成SPDU進行的。
連接釋放
連接釋放是通過"有序釋放"、"廢棄"、"有限量透明用戶數據傳送"等功能單元來釋放會話連接的。會話層標准為了使會話連接建立階段能進行功能協商,也為了便於其它國際標准參考和引用,定義了12種功能單元。各個系統可根據自身情況和需要,以核心功能服務單元為基礎,選配其他功能單元組成合理的會話服務子集。會話層的主要標准有"DIS8236:會話服務定義"和"DIS8237:會話協議規范"。
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圖像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持。
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通過 OSI 層,信息可以從一台計算機的軟體應用程序傳輸到另一台的應用程序上。例如,計算機 A 上的應用程序要將信息發送到計算機 B 的應用程序,則計算機 A 中的應用程序需要將信息先發送到其應用層(第七層),然後此層將信息發送到表示層(第六層),表示層將數據轉送到會話層(第五層),如此繼續,直至物理層(第一層)。在物理層,數據被放置在物理網路媒介中並被發送至計算機 B 。計算機 B 的物理層接收來自物理媒介的數據,然後將信息向上發送至數據鏈路層(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再轉送給網路層,依次繼續直到信息到達計算機 B 的應用層。最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再將信息傳送給應用程序接收端,從而完成通信過程。下面圖示說明了這一過程。
OSI 的七層運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信息來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請求和說明,它們在對應的 OSI 層間進行交換。每一層數據的頭和尾是兩個攜帶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對於從上一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稱為頭,附加在後面的控制信息稱為尾。然而,在對來自上一層數據增加協議頭和協議尾,對一個 OSI 層來說並不是必需的。
當數據在各層間傳送時,每一層都可以在數據上增加頭和尾,而這些數據已經包含了上一層增加的頭和尾。協議頭包含了有關層與層間的通信信息。頭、尾以及數據是相關聯的概念,它們取決於分析信息單元的協議層。例如,傳輸層頭包含了只有傳輸層可以看到的信息,傳輸層下面的其他層只將此頭作為數據的一部分傳遞。對於網路層,一個信息單元由第三層的頭和數據組成。對於數據鏈路層,經網路層向下傳遞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層頭和數據都被看作是數據。換句話說,在給定的某一 OSI 層,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包含來自於所有上層的頭和尾以及數據,這稱之為封裝。
例如,如果計算機 A 要將應用程序中的某數據發送至計算機 B ,數據首先傳送至應用層。 計算機 A 的應用層通過在數據上添加協議頭來和計算機 B 的應用層通信。所形成的信息單元包含協議頭、數據、可能還有協議尾,被發送至表示層,表示層再添加為計算機 B 的表示層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協議頭。信息單元的大小隨著每一層協議頭和協議尾的添加而增加,這些協議頭和協議尾包含了計算機 B 的對應層要使用的控制信息。在物理層,整個信息單元通過網路介質傳輸。
計算機 B 中的物理層收到信息單元並將其傳送至數據鏈路層;然後 B 中的數據鏈路層讀取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添加的協議頭中的控制信息;然後去除協議頭和協議尾,剩餘部分被傳送至網路層。每一層執行相同的動作:從對應層讀取協議頭和協議尾,並去除,再將剩餘信息發送至上一層。應用層執行完這些動作後,數據就被傳送至計算機 B 中的應用程序,這些數據和計算機 A 的應用程序所發送的完全相同 。
一個 OSI 層與另一層之間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層提供的服務完成的。相鄰層提供的服務幫助一 OSI 層與另一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進行通信。一個 OSI 模型的特定層通常是與另外三個 OSI 層聯系:與之直接相鄰的上一層和下一層,還有目標聯網計算機系統的對應層。例如,計算機 A 的數據鏈路層應與其網路層,物理層以及計算機 B 的數據鏈路層進行通信。

❷ ISO、IEEE和ARPA是三個最著名的計算機網路標准話組織。ISO最突出的貢獻是( );

制定了 :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准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路通信,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層解決網路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分層網路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准,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❸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和ISO分別是指什麼

計算機網路中的OSI,即OSI模型,指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准框架,簡稱OSI。這是一種事實上被TCP/IP 4層模型淘汰的協議。在當今世界上沒有大規模使用。

計算機網路中的ISO指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在80年代提出的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這個模型將計算機網路通信協議分為七層。這個模型是一個定義異構計算機連接標準的框架結構。這七層具有如下特點:

①網路中異構的每個節點均有相同的層次,相同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②同一節點內相鄰層次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③相鄰層次間介面定義原語操作,由低層向高層提供服務。

④不同節點的相同層次之間的通信由該層次的協議管理,

⑤每層次完成對該層所定義的功能,修改本層次功能不影響其它層、

⑥僅在最低層進行直接數據傳送。

⑦定義的是抽象結構,並非具體實現的描述。

❹ 1984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公布的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標準是什麼

主要由英、美兩個主要起草國參照其本國標准及它國標准用了近7年時間第一版於1987年正式發布"ISO9000系列國際標准"。而1983年提出最著名的是ISO/IEC 7498,這個關於網路體系結構的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基本參考模型。

❺ 計算機網路相關的標准化組織

全球范圍內,計算機網路的標准化工作由多個組織負責推動和實施。其中,國際標准化組織(ISO)作為全球最大的標准化機構,自1946年成立以來,已制定超過13000個標准,如OSI模型和ISO9000系列。美國國家標准協會(ANSI)則通過民間協作,如ASCII和FDDI標准,影響著廣泛領域。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以其專業委員會,如1980年制定的IEEE802系列標准,主導著數據鏈路層的標准化。國際電信聯盟(ITU)作為聯合國下設的電信組織,協調各國電信事務,制定電信業務規則,如ITU-T標准,對於全球電信網路的互聯互通至關重要。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作為電氣和電子工程領域的先驅,獨立於ISO負責相關領域的標准化,如RS-232串口標准。美國的電子工業協會(EIA)和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則分別在物理層和國家計量標准制定上發揮重要作用。

互聯網領域,非政府組織如Internet協會(ISOC)和IETF分別負責全球互聯網合作和技術標准制定。而IANA負責互聯網上的IP地址分配和協議編碼管理,確保網路的正常運行。

❻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是指什麼

OSI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 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