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在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階段中
擴展閱讀
怎麼給網站添加視頻 2024-11-30 09:49:16
音樂加倍速的手機軟體 2024-11-30 09:44:51
電腦密碼重設密碼 2024-11-30 09:35:30

在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階段中

發布時間: 2024-11-30 07:54:0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在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能夠看到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影子,這充分說明了計算機網路技術對於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20世紀50年代)

第二階段:多個自主功能的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形成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60年代末)

第三階段:形成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70年代末)

第四階段:向互連、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的計算機網路(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

1.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時,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並沒有直接的聯系。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在美國本土北部和加拿大境內,建立了一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譯成中文為賽其系統),進行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

人們把這種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該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計算機網路的雛形,因此也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60年代初美國航空訂票系統SABRE-1就是這種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典型應用,該系統由一台中心計算機和分布在全美范圍內的2000多個終端組成,各終端通過電話線連接到中心計算機。

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的典型結構是計算機通過多重線路控制器與遠程終端相連,如圖1-1-2所示。

圖1-1-4 計算機互聯網路的邏輯結構

資源子網由網路中的所有主機、終端、終端控制器、外設(如網路列印機、磁碟陣列等)和各種軟體資源組成,負責全網的數據處理和向網路用戶(工作站或終端)提供網路資源和服務。

通信子網由各種通信設備和線路組成,承擔資源子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

網路用戶對網路的訪問可分為兩類:

☆本地訪問:對本地主機訪問,不經過通信子網,只在資源子網內部進行。

☆網路訪問:通過通信子網訪問遠地主機上的資源。

3.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三階段是加速體系結構與協議國際標准化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計算機與信息處理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專門機構,研究和制定網路通信標准,以實現網路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化。1984年ISO正式頒布了一個稱為“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國際標准ISO 7498,簡稱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即著名的OSI七層模型。OSI RM及標准協議的制定和完善大大加速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很多大的計算機廠商相繼宣布支持OSI標准,並積極研究和開發符合OSI標準的產品。

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廠商需按照共同認可的國際標准開發自己的網路產品,從而可保證不同廠商的產品可以在同一個網路中進行通信。這就是“開放”的含義。

目前存在著兩種佔主導地位的網路體系結構:一種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OSI RM(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另一種是Internet所使用的事實上的工業標准TCP/IP RM(TCP/IP參考模型)。

4. 互聯網路與高速網路

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計算機網路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特點是:互聯、高速和智能化。表現在:

(1) 發展了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2) 發展高速網路

1993年美國政府公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這里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數字化大容量光纖通信網路,用以把政府機構、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家庭的計算機聯網。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3) 研究智能網路

隨著網路規模的增大與網路服務功能的增多,各國正在開展智能網路IN(Intelligent Network)的研究,以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並更加合理地進行網路各種業務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開放的形式向用戶提供服務。

智能網的概念是美國於1984年提出的,智能網的定義中並沒有人們通常理解的“智能”含義,它僅僅是一種“業務網”,目的是提高通信網路開發業務的能力。它的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電信部門的關注,國際電聯(ITU)在1988年開始將其列為研究課題。1992年ITU-T正式定義了智能網,制訂了一個能快速、方便、靈活、經濟、有效地生成和實現各種新業務的體系。該體系的目標是應用於所有的通信網路;即不僅可應用於現有的電話網、N-ISDN網和分組網,同樣適用於移動通信網和B-ISDN網。隨著時間的推移,智能網路的應用將向更高層次發展。

1. 建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 1989年11月我國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運行,由3個分組結點交換機、8個集中器和一個雙機組成的網路管理中心組成;在此基礎上,新的公用分組交換網1993年9月建成,並改稱CHINAPAC,由國家主幹網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內網組成。

2. “三金”工程

1993年3月12日,時任副的朱鎔基主持國務院會議,提出了建設“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工程。計算機網路正是“三金工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金橋工程”是以建設我國重要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目的的跨世紀重大工程,它與原郵電部的通信干線及各部門已有的專用通信網互連互通,成為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的主幹網,即建立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

金關工程是為了加快我國外貿業務信息化和自動化管理的一項重要工程,其目的是要推動海關報關業務的電子化,取代傳統的報關方式以節省單據傳送的時間和成本,為推廣電子數據交換EDI業務和實現無紙貿易創造條件。

金卡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實用的、比較完整的電子貨幣系統,形成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卡業務管理體制。

3. 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

我國在1996年底建成四個基於Internet技術並可以和Internet互聯的全國性公用計算機網路,即: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根據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發布的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目前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基於Internet技術的公用計算機網路有:

☆ 中國科技網(CSTNET)

☆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 中國聯通互聯網(UNINET)

☆ 中國網通公用互聯網(CNCNET)(網通控股)

☆ 寬頻中國CHINA169網(網通集團)

☆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互聯網(CIETNET)

☆ 中國移動互聯網(CMNET)

☆ 中國長城互聯網(CGWNET)(建設中)

☆ 中國衛星集團互聯網(CSNET)(建設中)

⑵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階段興起於什麼時候

計算機網路殲改發展的第二階段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1960-1990年,Internet發展的萌芽階段。通過採用TCP/IP來交換文件和信息,重點針對專業領域(如銀行、軍局叢用體系)採用的不同操作體系的大、中、小型計算機的聯網桐改櫻,此時網路互聯僅是少數計算機專家的概念,這是Internet發展的萌芽階段。

⑶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計算機網路處於萌芽階段。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為了提高計算能力和實現資源共享,開始將小型計算機連接成實驗性網路。其中,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ARPANET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它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實質性誕生,並確立了通信網路與資源網路相結合的計算機網路系統。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區域網(LAN)的發展成為重要特徵。這一時期,區域網作為一種新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被工業界採用。技術上,區域網源自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了乙太網(Ethernet),它基於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原理,成為首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同時,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不僅標志著區域網的誕生,而且對後續區域網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階段:整個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區域網進入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標志是,區域網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其他區域網、主機以及廣域網的互連技術日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進一步彰顯了區域網技術的進步。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計算機網路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特徵是網路計算機化和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普及。計算機與網路的融合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理念。目前,計算機網路已廣泛應用於社會各界。此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網路技術的發展,並快速走向市場,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⑷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

2、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

3、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

4、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4)在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階段中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類型:

1、區域網

(LocalAreaNetwork;LAN)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2、城域網

(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城域網多採用ATM技術做骨幹網。ATM是一個用於數據、語音、視頻以及多媒體應用程序的高速網路傳輸方法。

3、廣域網

(WideAreaNetwork;WAN)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4、互聯網

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屬於傳媒領域。指的是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⑸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有幾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1. 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這是計算機網路的萌芽期。在此期間,為了增強計算能力和實現資源共享,小型計算機開始連接成實驗性的網路。ARPANET,一個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立的遠程分組交換網,是第一個實現計算機網路系統的例子,它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誕生。
2. 第二個階段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區域網(LAN)技術得到了顯著發展。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區域網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架構,開始在工業領域得到應用。乙太網(Ethernet)和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等網路的成功實施,不僅標志著區域網的誕生,而且對後續的網路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3. 第三個階段涵蓋了整個20世紀80年代,這是計算機區域網發展的黃金時期。區域網硬體的發展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使得區域網與其他網路(如局域互連、主機互連和廣域網互連)的集成技術日益成熟。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網技術的進步。
4. 第四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這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時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的發展以及全球互聯網的普及成為了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計算機網路已經成為社會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更是推動了網路技術的商業化和普及化。
計算機網路,簡而言之,是一組通過通信線路互聯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旨在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一個計算機網路是一個自動管理資源、對用戶透明的系統。計算機網路的分類可以根據其不同的屬性和特點進行,包括遠程終端聯機、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以及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