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按交換方式分,計算機網路可分為___、___和___
按交換方式分,計算機網路可分為電路交換網、報文交換網和分組交換網。
按傳輸介質劃分:
1,有線網:指採用雙絞線來連接的計算機網路。
2,光纖網:採用光導纖維作為傳輸介質。
3,無線網:採用一種電磁波作為載體來實現數據傳輸的網路類型。
按通液胡信方式劃分:
1,廣播式傳輸網路。
2,點到點式傳輸網路。
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跡埋基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1)計算機網路不可缺少的擴展閱讀
在計算機網路中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姿謹數據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
這里所說的同步不是狹義的(即同頻或同頻同相)而是廣義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應當發生什麼事件(如發送一個應答信息),因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這些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也可簡稱為協議。
網路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① 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②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③ 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② iso/osi七層網路通信協議的含義是什麼
一、網路協議
在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為了保證通信雙方能正確而自動地進行數據通信,針對通信過程的各種情況,制定了一整套約定——網路系統的通信協議。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協議的定義
簡單地說,協議是指通信雙方必須遵循的、控制信息交換的規則的集合,是一套語義和語法規則,用來規定有關功能部件在通信過程中的操作,它定義了數據發送和接收工作中必經的過程。協議規定了網路中使用的格式、定時方式、順序和檢錯。
2、協議的組成
一般說,一個網路協議主要由語法、語義和同步三個要素組成。
語法指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確定通信時採用的數據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語義由通信過程的說明構成,它規定了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應答,對發布請求、執行動作、以及返回應答予以解釋,並確定用於協調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同步是對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指出事件的順序以及速度匹配。
3、協議的特點
現代計算機網路採用高度結構化的設計和實現技術,是用分層或協議分層來組織的。每一層和相鄰層有介面,較低層通過介面向它的上一層提供服務,但這一服務的實現細節對上層是屏蔽的。較高層又是在較低層提供的低級服務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級的服務。
網路系統體系結構是有層次的,通信協議也被分為多個層次,在每個層次內又可分成若乾子層次,協議各層次有高低之分。
只有通信協議有效,才能實現系統內各種資源共享。如果通信協議不可靠就會造成通信混亂和中斷。
在設計和選擇協議時,不僅要考慮網路系統的拓撲結構、信息的傳輸量、所採用的傳輸技術、數據存取方式,還要考慮到其效率、價格和適應性等問題。
二、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在計算機網路產生之初,每個計算機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的概念,它們之間互不相容。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個分委員會來專門研究一種用於開放系統互聯的體系結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簡稱OSI,ISO/IEC 是 國際化標准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的英文縮寫,它是致力於國際標準的、自願和非盈利的專門機構。"開放"這個詞表示: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連接。這個分委員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即OSI參考模型,它定義了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准框架。OSI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的簡稱,其中文譯名為「開放式系統互聯」。開放系統互連七層模型的定義和功能是網路技術入門者的敲門磚,也是分析、評判各種網路技術的依據。OSI模型為一種分層結構,通過這種結構,使得網路中不同計算機間相互交換信息的方式標准化。
開發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是在1984年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發布的,現在已被公認為計算機互聯通信的基本體系結構模型,該模型是設計和描述網路通信的基本框架,描述了信息如何從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通過網路媒體傳輸到另一台計算機的應用層軟體中。該模型應用最多的就是描述網路環境。生產廠商根據OSI模型的標准設計自己的產品。它描述了網路硬體和軟體如何以層的方式協同工作進行網路通信。
1、 OSI的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定義了不同計算機互連標準的框架結構,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被認為是新一代網路的結構。OSI參考模型的系統結構是層次式結構,由七層組成,它從高層到低層依次是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等,各個層次包含了不同的網路活動和設備,以及相應的技術介面,此外,各個層次還擁有獨立的稱之為協議的標准。各層間相對獨立,並且下一層為上一層提供服務。通過分層可以把復雜的通信過程分成了多個獨立的、比較容易解決的子問題。
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的最大優點是將服務、介面和協議這三個概念明確地區分開來:服務說明某一層為上一層提供一些什麼功能,介面說明上一層如何使用下層的服務,而協議涉及如何實現本層的服務;這樣各層之間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互連網路中各實體採用什麼樣的協議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務並且不改變相鄰層的介面就可以了。網路七層的劃分也是為了使網路的不同功能模塊(不同層次)分擔起不同的職責,從而帶來如下好處:
減輕問題的復雜程度,一旦網路發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處層次,便於查找和糾錯;
在各層分別定義標准介面,使具備相同對等層的不同網路設備能實現互操作,各層之間則相對獨立,一種高層協議可放在多種低層協議上運行;
l 便於研究和教學。
2、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OSI模型的最低層是物理層,也是OSI分層結構體系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層,它是建立在通信介質基礎上的,它直接面向傳輸介質,實現設備之間的物理介面,為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通過通信介質實現二進制比特流的傳輸,負責從一台計算機向另一台計算機傳輸比特流(0和1)。物理層定義了數據編碼和流同步,確保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正確傳輸;定義了比特流的持續時間以及比特流是如何轉換為可在通信介質上傳輸的電或光信號;定義了線纜如何接到網卡上。我們知道,要傳遞信息就要利用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等,但具體的物理媒體並不在OSI的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它的上一層提供一個物理連接,並為建立、維持和拆除物理連接規定了它們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 程特性。在這一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為原始的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是比特。
物理層的機械特性:物理連接時所採用的連接器的幾何尺寸、插針和插孔數量及排列順序等。
物理層的電氣特性:在物理連接上傳輸二進制比特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壓的高低、阻抗的匹配、傳輸速率和距離的限制。
物理層的功能特性:物理介面上各條信號線的功能分配和確切定義
物理層的規程特性:利用信號線進行二進制比特流傳輸的一組操作過程,即各信號線的工作規則和先後順序。
在物理層中,為用戶設備提供入網連接點的設備被稱為數據通信設備 (DCE);擁有的數據設備被稱為數據終端設備 (DTE);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的傳送以幀為單位的數據,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的連接,向網路層提供可靠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組幀。數據幀是存放數據的有組織的邏輯結構,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含有源站點和目的站點的物理地址。通常,數據鏈路層發送一個數據幀後,等待接收方的確認。接收方數據鏈路層檢測數據幀傳輸過程中產生的任何問題。沒有經過確認的幀和損壞的幀都要進行重傳。在傳送數據時,如果接收點檢測到所傳數據中有差錯,就要通知發送方重發該幀。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網路層,負責信息定址和將邏輯地址和名字轉換為物理地址,決定從源到目的計算機之間的路由,根據物理情況、服務的優先順序和其他因素等,確定數據應該經過的通道;管理物理通信問題,如報文交換、路由和數據競爭控制等。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是整個協議層次的核心。它根據通信子網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以可靠和經濟的方式,為兩個端系統(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會話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的功能,提供數據流控制和錯誤處理,以及與報文傳輸和接收有關的故障處理,負責可靠地傳輸數據,確保報文無差錯、有序、不丟失、無重復地傳輸。傳輸層對信息重新打包,將長的信息分成幾個報文,並把小的信息合並成一個報文,從而使得報文在網路上有效的傳輸。在接收端,傳輸層對信息解包,重新組裝信息,通常還要發送、接收、確認信息。
會 話 層(Session Layer)
對話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會話層,允許不同計算機上的兩個應用程序建立、使用和結束會話連接,協調數據發送方、發送時間和數據包的大小等。會話層也執行名字識別以及安全性等功能,允許兩個應用程序跨網路通信。會話層通過在數據流上放置檢測點來保護用戶任務之間的同步。這樣,如果網路出現故障,只有最近檢測點之後的數據才需要重傳。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在會話層和應用層之間,這一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負責協議轉換、翻譯數據、加密數據、改變或轉換字元集以及擴展圖形命令;負責數據壓縮以便減少網上數據的傳輸量。它為異種機通信提供一種公共語言,確定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的格式,可稱其為網路轉換器。在發送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應用層發送下來的數據轉換成可辨認的中間格式;在接收計算機方,表示層將數據的中間格式轉換成應用層可以理解的格式。這種類型的服務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不同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用的數據表示法不同。對於用戶數據來說,可以從兩個側面來分析:一個是數據含義被稱為語義同,另一個是數據的表示形式,稱做語法,像文字,圖形,聲音,文種,壓縮,加密等都屬於語法范疇。例如:ASCⅡ,EBCDIC,JPEG,GIF,PICT,MIDI,MPEG等。表示層上還運行重定向器(Redirector)工具,對網路資源的I/O操作重定向到伺服器上。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即OSI模型的最高層,是應用程序訪問網路服務的窗口,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需要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該層服務直接支持用戶的應用程序,如文件傳輸、資料庫訪問和電子郵件等。應用層處理一般的網路訪問、流量控制和錯誤恢復。在OSI的七個層次中,應用層是最復雜的,所包含的應用層協議也最多,有些還正在研究和開發之中。
3、OSI模型系統間的通信
OSI參考模型的各層使用不同格式的控制信息,以便與其它計算機系統的對等層進行通信,這個控制信息由對等OSI層之間交換的特殊請求和指令組成。控制信息一般採用數據頭或數據尾的形式。數據頭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前;數據尾附加在上層傳輸下來的數據之後。一個OSI層並不一定必須附加一個數據頭或數據尾到上層的數據中。此外,在一個OSI層信息中,信息單元的數據部分還包括所有從上層傳送下來的數據頭,數據尾和數據,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封裝(Encapsulation)」。
信息交換發生在對等OSI層之間,源系統中的每一層把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中,而目的系統的每一層則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分析,並從數據中移除控制信息。例如系統A 的數據從應用層軟體發往系統B,數據首先被傳輸到系統A的應用層,然後由系統A的應用層將系統B應用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在實際傳輸的數據之前,封裝後的信息單元(數據頭和數據)被傳輸到表示層,表示層再將包含有系統B表示層所需的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頭中,隨著每層附加包含系統B同層所需要的控制信息的數據頭(或數據尾),信息單元長度不斷變化,整個信息單元在物理層被傳輸給網路介質, 並通過介質發送到系統B。 系統B 的物理層接收到信息單元後,將它傳送到數據鏈路層,然後系統B的數據鏈路層讀取附加的控制信息,移去數據頭,並把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網路層。每一層都讀取並移去該層的數據頭,然後將信息單元的余留部分傳送到上一層,在應用層執行完這些步驟之後,系統A中的數據就以非常精確的格式傳送到系統B的應用軟體中了。
三、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研究
使網路中的兩台計算機系統通信需要一致的協議,同時不通主機、不同廠商的網路互聯需要統一的標准。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OSI模型提出後的20多年來,有關網路協議設計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許多現代的網路協議(例如本文將要介紹的TCP/IP協議)也不完全符合OSI模型,但是OSI的概念與思想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1、OSI參考模型
OSI/RM只給出了計算機網路的一些原則性說明,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網路。它將整個網路的功能劃分成七個層次(如圖1所示)。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各層之間的介面來進行的,上層通過介面向下層提出服務請求,而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兩個用戶計算機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除物理層之外,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關系,而是通過各對等層之間的通信協議來進行通信(用虛線連接),只有兩物理層之間通過傳輸介質進行真正的數據通信。
2、TCP/IP協議分層
網路介面層 這是TCP/IP協議的最低一層,包括有多種邏輯鏈路控制和媒體訪問協議。網路介面層的功能是接收IP數據報並通過特定的網路進行傳輸,或從網路上接收物理幀,抽取出IP數據報並轉交給網際層。
網際網層(IP層) 該層包括以下協議:IP(網際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網際網路控制報文協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協議)、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協議)。該層負責相同或不同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的通信,主要處理數據報和路由。在IP層中,ARP協議用於將IP地址轉換成物理地址,RARP協議用於將物理地址轉換成IP地址,ICMP協議用於報告差錯和傳送控制信息。IP協議在TCP/IP協議組中處於核心地位。
傳輸層 該層提供TCP(傳輸控制協議)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兩個協議,它們都建立在IP協議的基礎上,其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服務,UDP提供簡單的無連接服務。傳輸層提供端到端,即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數據格式化、數據確認和丟失重傳等。
應用層 TCP/IP協議的應用層相當於OSI模型的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它向用戶提供一組常用的應用層協議,其中包括:Telnet、SMTP、DNS等。此外,在應用層中還包含有用戶應用程序,它們均是建立在TCP/IP協議組之上的專用程序。
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比較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作為兩個為了完成相同任務的協議體系結構,因此二者有比較緊密的關系,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逐一比較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l 分層結構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都採用了分層結構,都是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OSI參考模型有7層,而TCP/IP協議只有4層,即TCP/IP協議沒有了表示層和會話層,並且把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並為網路介面層。不過,二者的分層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l 標準的特色
OSI參考模型的標准最早是由ISO和CCITT(ITU的前身)制定的,有濃厚的通信背景,因此也打上了深厚的通信系統的特色,比如對服務質量(QoS)、差錯率的保證,只考慮了面向連接的服務。並且是先定義一套功能完整的構架,再根據該構架來發展相應的協議與系統。
TCP/IP協議產生於對Internet網路的研究與實踐中,是應實際需求而產生的,再由IAB、IETF等組織標准化,而並不是之前定義一個嚴謹的框架。而且TCP/IP最早是在UNIX系統中實現的,考慮了計算機網路的特點,比較適合計算機實現和使用。
l 連接服務
OSI的網路層基本與TCP/IP的網際層對應,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定址方式有較大的區別。
OSI的地址空間為不固定的可變長,由選定的地址命名方式決定,最長可達160byte,可以容納非常大的網路,因而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根據OSI的規定,網路上每個系統至多可以有256個通信地址。
TCP/IP網路的地址空間為固定的4byte(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這樣,在IPV6中將擴展到16byte)。網路上的每一個系統至少有一個唯一的地址與之對應。
l 傳輸服務
OSI與TCP/IP的傳輸層都對不同的業務採取不同的傳輸策略。OSI定義了五個不同層次的服務:TP1,TP2,TP3,TP4,TP5。TCP/IP定義了TCP和UPD兩種協議,分別具有面向連接和面向無連接的性質。其中TCP與OSI中的TP4,UDP與OSI中的TP0在構架和功能上大體相同,只是內部細節有一些差異。
l 應用范圍
OSI由於體系比較復雜,而且設計先於實現,有許多設計過於理想,不太方便計算機軟體實現,因而完全實現OSI參考模型的系統並不多,應用的范圍有限。而TCP/IP協議最早在計算機系統中實現,在UNIX、Windows平台中都有穩定的實現,並且提供了簡單方便的編程介面(API),可以在其上開發出豐富的應用程序,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TCP/IP協議已成為目前網際互聯事實上的國際標准和工業標准。
4、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議的發展趨勢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OSI參考模型和TCP/IP協議大致相似,也各具特色。雖然TCP/IP在目前的應用中佔了統治地位,在下一代網路(NGN)中也有強大的發展潛力,甚至有人提出了「Everything is IP」的預言。但是OSI作為一個完整、嚴謹的體系結構,也有它的生存空間,它的設計思想在許多系統中得以借鑒,同時隨著它的逐步改進,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TCP/IP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地址空間問題、QoS問題、安全問題等。地址問題有望隨著IPV6的引入而得到解決,QoS、安全保證也正在研究,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因此,TCP/IP在一段時期內還將保持它強大的生命力。OSI的確定在於太理想化,不易適應變化與實現。因此,它在這些方面做出適當的調整,也將會迎來自己的發展機會。
盡管OSI模型在各種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於其建立時間過早,各種網路的發展不斷突破了OSI參考模型,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對OSI模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OSI參考模型的教訓是:首先,引入時間過晚,建立標准時TCP/IP已在大學使用,而後來又被廣泛使用;其次,在技術上不能完全適應網路發展現狀,如會晤層在大多數應用中很少使用,表述層幾乎是空的,實際上英國給ISO的建議只有5層,而不是7層。相反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內容過多,有時不得不分成子層,每一子層賦予不同的功能。OSI的另一個問題是有些功能在不同的層一再出現,如編址、流量控制、糾錯等等。有些功能放在那裡很難達成一致意見,如安全性、加密及網路管理層很難達成一致而乾脆未包括在內。同時OSI完全忽略了無連接業務的相應的協議,而這在LAN和演播室區域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只是後來才加以補充。另一個嚴重問題是OSI主要考慮通信,而計算機世界有相當多的不同點。最後在OSI的實現和政策上都有一些問題。
可以看到,其中不存在會晤層和表述層,主要面向連接的網路層也被以包交接為基礎的無連接互聯網路層代替,稱為互聯網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也大大簡化為主機到網路層(Host-To-Network),除了指出主機必須使用能發送IP包的協議外並不規定什麼。在互聯網層中定義了包結構和相應的協議,稱為互聯網協議(IP:Internet Protocol),主要作用是將IP包送到相應的地址。TCP/IP傳送層的作用類似於OSI傳送層的作用,是使源和目標設備相互對話。TCP/IP定義了兩種端到端協議,第一種是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可靠的面向連接的協議,能確保拜特流無誤碼從源設備傳送到互聯網中的其他設備。它將輸入拜特流分割成較小的信息並將其每一個都放入互聯網層,在接收端,接收TCP重組所接收的信息還原成原拜特流。TCP還進行流量控制,確保較高速的發送端不會使較低速的接收設備過載。第二種協議是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個非確保的無連接協議,用於那些不需要TCP順序和流量控制的應用,廣泛用於單項數據傳輸、伺服器用戶類型的應答應用。在這些應用中,即時傳送比精確傳送更重要,典型的應用就是語言和視頻傳輸。 在傳送層上面是應用層,包括了所有終端協議。早期的包括虛擬終端(TELNET),文件傳送(FTP)和電子郵件(SMTP),虛擬終端協議允許用戶登錄道遠端設備並在那裡工作。以後加入的有域名服務(DNS:Domain Name Service)、網路新聞傳送協議(NNTP:Network News Transport Protocol) 和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 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域名服務將主機名字與網路地址相匹配;網路新聞傳送協議用於在網上到處發送新聞;超文本傳輸協議用來傳輸網頁。
TCP/IP也不是對什麼情況下都適合的,它沒有象OSI模型那樣有明確定義的「服務」、「介面」和「協議」,因此軟體工程師在設計時,在規范和實現之間有較大的距離,也很少有使用新技術設計新網路的指導意見。TCP/IP也很難用來描述不同需要的其他協議,其中的主機到網路層也很難說是一層,不能區分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而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TCP/IP應用的廣泛,經常會有一個大學的學生設計一些新的功能,並無償提供使用,其中有一些被廣泛擴散,但由於考慮不是很全面,而很難替代,如虛擬終端協議TELNET原是為每秒10個字元設計的遠端打字終端,與圖形用戶介面和滑鼠無關,但25年後的今天,他仍然使用。與OSI的另一個區別是,OSI模型在網路層支持無連接和面向連接的通信,而TCP/IP在網路層只支持無連接通信,而在傳送層可以支持兩種通信。
③ 專用網是什麼意思公用網是什麼意思書上介紹說計算機網路按使用范圍分為專用網和公用網
(1) 公用網
由電信部門或其他提供通信服務的經營部門組建、管理和控制,網路內的傳輸和轉接裝置可供任何部門和個人使用;公用網常用於廣域網路的構造,支持用戶的遠程通信。如我國的電信網、廣電網、聯通網等.
(2) 專用網
由用戶部門組建經營的網路,不容許其它用戶和部門使用;由於投資的因素,專用網常為區域網或者是通過租借電信部門的線路而組建的廣域網路。如由學校組建的校園網、由企業組建的企業網等。
(3) 利用公用網組建專用網
許多部門直接租用電信部門的通信網路,並配置一台或者多台主機,向社會各界提供網路服務,這些部門構成的應用網路稱為增值網路(或增值網),即在通信網路的基礎上提供了增值的服務。如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全國各大銀行的網路等
我們知道,一個計算機網路有許多互相連接的接點,在這些接點之間要不斷的進行數據交換,要做到有條不紊的交換數據,每個接點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數據的格式以及相關的同步問題。這些為進行網路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就稱為網路協議。一個網路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協議以及做出何種應答;
(3)同步,規定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即確定通信狀態的變化和過程,如通信雙方的應答關系。
由此可見,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經驗和實踐表明,對於非常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其結構最好採用層次式的。這樣分層的好處在於:每一層都實現相對的獨立功能,因而可以將一個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較容易處理的更小一些的問題。
④ 計算機網路的3個主要組成部分是:
計算機網路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資源子網、通信子網和通信協議
一樓說的貌似不挨邊。。。
⑤ 計算機網路按照通信方式分幾類
按照每次傳送的數據位數,通信方式可分為:並行通信和串列通信。
按照數據在線路上的傳輸方向,通信方式可分為: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與全雙工通信。
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5)計算機網路不可缺少的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協議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使用便於人來閱讀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種是使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代碼。對於非常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其結構應該是層次式的。分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⑥ OSI模型的封裝,怎樣更好的理解
形象的說,兩台主機進行連接通訊時,一端主機從上層到下層一層一層封裝數據,並在數據之前加上自己的報頭,就如同一封信上套7個信封,每個信封分別註明應用層、表示層等等,然後通過郵局發送到接收主機,再一層一層把信封打開,直到看到內容。
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網路分析基礎之OSI參考模型,比較通俗易懂:
http://www.csna.cn/viewthread.php?tid=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