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解釋累積確認
擴展閱讀
小橋招聘網站是多少 2025-01-10 17:30:26
手機字體軟體免root 2025-01-10 17:24:37

計算機網路解釋累積確認

發布時間: 2024-11-12 17:10:18

1. 運輸層知識要點——謝希仁《計算機網路

為了在計算機網路中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 交換數據的格式 以及有關的 同步 問題。

同步的含義:在一定條件下應當發生什麼事件,因而含有時序的意思。

網路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網路協議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反應

   3)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一、運輸層協議的概述

   1.1 進程之間的通信

   1.2 運輸層的兩個主要協議

   1.3 運輸層的埠

二、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2.1 UDP概述

   2.2 UDP的首部格式

三、傳輸控制協議TCP概述

   3.1 TCP的最主要的特點

   3.2 TCP的連接

四、可靠傳輸的工作原理

   4.1 停止等待協議

   4.2 連續ARQ協議

五、TCP報文段的首部格式

六、TCP可靠傳輸的實現

   6.1 以位元組為單位的滑動窗口

   6.2 超時重傳時間的選擇

   6.3 選擇確認SACK

七、TCP的流量控制

   7.1 利用滑動窗口實現流量控制

   7.2 必須考慮傳輸效率

八、TCP的擁塞控制

   8.1 擁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8.2 幾種擁塞控制方法

   8.3 隨機早期檢測RED

九、TCP的運輸連接管理

   9.1 TCP的連接建立

   9.2 TCP的連接釋放

   9.3 TCP的有限狀態機

//////////////////////////////////////////////////////////////////////////////////////////////////////////////////////////////////////////////////

1.1 進程之間的通信

1.只有主機的協議棧才有運輸層,而網路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在轉發分組時都只用到了下三層的功能

2.兩個主機進行通信就是兩個主機中的應用進程互相通信。從運輸層的角度看,通信的真正端點並不是主機而是主機中的進程。(IP協議能把分組送到目的主機)

網路層時為主機之間提供邏輯通信,而運輸層為應用進程之間提供端到端的邏輯通信。

3.運輸層一個重要功能——復用、分用。 (應用進程復用、分用運輸層)

1.2 運輸層的兩個主要協議

1.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戶數據報協議(無連接):DNS/RIP/DHCP/SNMP/NFS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面向連接):SMTP/TELNET/HTTP/ FTP

1.3 運輸層的埠

問題:為了使運行不同操作系統的計算機的應用進程能夠互相通信,就必須使用統一的方法(而這種方法必須與特定操作系統無關)對TCP/IP體系的應用進程進行標識。

為什麼不用進程號來區分?(第一,不同操作系統的進程標識符不同;第二,用功能來識別,而不是進程,例如郵件服務功能,而不管具體是哪個進程)

解決方案:在運輸層使用協議埠號,即埠。軟體埠是應用層的各種協議進程與運輸實體進行層間交互的一種地址。(埠號只具有本地意義,只是為了標識本計算機應用層中各個進程在和運輸層交互時的層間介面。)

埠分為兩大類:

1)伺服器使用的埠號:熟知埠號或系統埠號(0~1023);登記埠號(1024~49151)

2)客戶端使用的埠號:49152~65535

2.1 UDP概述

1.UDP只在IP的數據報服務至上增加了很少一點功能,就是復用、分用以及差錯檢測功能

2.特點

   1)無連接

   2)盡最大努力交付

   3)面向報文 (不合並、不拆分、保留這些報文的邊界)

   4)UDP沒有擁塞控制

   5)UDP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開銷小,只有8位元組

應用進程本身可以在不影響應用的實時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提高可靠性的措施,如採用前向糾錯或重傳已丟失的報文。

2.2 UDP的首部格式

1.traceroute 讓發送的UDP用戶數據報故意使用一個非法的UDP埠號,接收方丟棄報文,並由ICMP(網路控制報文協議)發送「埠不可達」差錯報文給發送方。

2.計算檢驗和。IP數據報的校驗和只檢驗IP數據報的首部,但UDP的校驗和是把首部和數據部分一起都檢驗。(12位元組的首部+真正的首部+數據來進行校驗和的計算)

   Q1.為什麼計算校驗和要加12位元組的偽首部

   Q2.計算校驗和的原理是什麼?

3.1 TCP的最主要的特點

1.面向連接的運輸層協議(建立連接、傳輸數據、釋放連接)

2.點對點,每一條TCP連接只能有兩個端點

3.可靠交付(無差錯、不丟失、不重復、並且按序到達)

4.全雙工通信。TCP連接的兩端都設有發送緩存和接收緩存。

5.面向位元組流。(流指的是流入到進程或從進程流出的位元組序列;面向位元組流:TCP把應用程序交下來的數據看成是一連串的無結構位元組流。 接收方的應用程序必須有能力識別接收到的位元組流,把它還原成有意義的應用層數據。 因此TCP可以根據窗口值和當前網路狀況調整發送的報文長度。劃分短一點,或者積累到足夠多再發送出去。)

3.2 TCP的連接

1.TCP把連接作為最基本的抽象。

2.每一條TCP連接有兩個端點。TCP連接的端點叫作套接字。

   套接字soket = (IP地址:埠號)

每一條TCP連接唯一地被通信兩端的兩個端點(即兩個套接字)所確定。

   TCP連接 ::= {socket1, socket2}

理想的傳輸條件有以下兩個特點:

   1)傳輸信道不產生差錯

   2)不管發送方以多快的速度發送數據,接收方總是來得及處理收到的數據

實際的網路並不具備,因此:

   1)出現差錯時,讓發送方重傳

   2)接收方來不及處理時,及時告訴發送方適當降低發送數據的速度

4.1 停止等待協議

1.「停止等待」就是沒發送完一個分組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的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分組。

2.超時重傳。在每發完一個分組就設置一個超時計時器,如果在超時計時器之前收到對方的確認,就撤銷已設置的超時計時器。如果未收到,就認為剛才的分組丟失,並重傳。

3.三種情況:A發送的分組出錯、丟失;B發送的確認丟失;B發送的確認遲到

確認丟失:B丟棄重復的分組,向A重傳確認

確認遲到:A丟棄重復的確認,B丟棄重復分組,並向A重傳確認

4.常稱為自動重傳請求ARQ,重傳時自動進行的(超時即重傳)

5.缺點:信道利用率太低

   U=Td/(Td+RTT+Ta)

為了提高傳輸效率,發送方不使用停止等待協議,而是採用流水線傳輸。流水線傳輸就是發送發可連續發送多個分組,不必等每發完一個分組就停頓下來等待對方的確認。(連續ARQ協議和滑動窗口協議)

4.2 連續ARQ協議

1.位於發送窗口內的分組都可連續發送出去,而不需要等待對方的確認。

2.累積確認:接收方不必對收到的分組逐個發送確認,而是在收到幾個分組後,對按序到達的最後一個分組發送確認。

3.缺點:Go-back-N (發送前5個分組,第3個分組丟失,後面三個要重傳)

1.源埠和目的埠

2.序號。 每個位元組都按順序編號。

3.確認號。 期望收到對方下一個報文段的第一個數據位元組的序號。

若確認號=N,則表明:到序號N-1為止的所有數據都已正確收到。

4.數據偏移。 指出TCP報文段的數據起始處距離TCP報文段的起始處有多遠(也即TCP報文段首部長度)。由於首部中還有長度不確定的選項欄位,因此數據偏移欄位是必要的。

5.窗口。窗口欄位明確指出了現在允許對方發送的數據量。窗口值是經常在動態變化著。

6.1 以位元組為單位的滑動窗口

1.發送緩存用來暫存:

   1)發送應用程序傳送給發送方TCP准備發送的數據;

   2)TCP已發送但未收到確認德爾數據

2.接收緩存用來存放:

   1)按序到達的、但尚未被接收應收程序讀取的數據;

   2)未按序到達的數據

3.注意三點:

   1)A的發送窗口是根據B的接收窗口設置的,但是在同一時刻,由於網路傳輸的滯後,A的發送窗口並不總是B的接收窗口一樣大

   2)TCP通常對不按序到達的數據是先臨時存放在接收窗口中,等到位元組流中所缺少的位元組收到後,再按序交付上層的應用進程

   3)TCP接收方有累計確認功能(不能過分推遲發送確認,否則會導致發送方不必要的重傳)

6.2 超時重傳時間的選擇

1.超時重傳時間設置太短,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重傳;如果設置太長,使網路的空閑時間增大,降低傳輸效率。

2.新的RTTs = (1-a)x(舊的RTTs) + ax(新的RTT樣本),其中RTT樣本的時間為:記錄一個報文段發出的時間,以及收到相應的確認時間,時間差就是報文段的往返時間RTT。

3.RTO = RTTs + 4 x RTTd,其中RTO為超時重傳時間,RTTd是RTT的偏差的加權平均值。

新的RTTd = (1-b) x (舊的RTTd)+ b x |RTTs - 新的RTT樣本|

4.一個問題:發送一個報文段,設定的重傳時間到了,還沒有收到確認。於是重傳報文段。經過一段時間,收到了確認報文段。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判定此確認報文段是對先發送的報文段的確認,還是對後來重傳的報文段的確認?

1)解決方法1,在計算加權平均值RTTs時,只要報文段重傳了,就不採用其往返時間樣本。

引入的問題:報文段的時延突然增大的情況

2)解決方法2,報文段每重傳一次,就把超時重傳時間RTO增大一些(一般是2倍)。當不在發生報文段的重傳時,再根據加權平均計算。

6.3 選擇確認SACK

SACK文檔並沒有指明發送發應當怎樣響應SACK。因此大多數的實現還是重傳所有未被確認的數據塊。

7.1 利用滑動窗口實現流量控制

1.流量控制:就是讓發送方的發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讓接收方來得及接收。

2.利用滑動窗口機制可很方便地在TCP連接上實現對發送方的流量控制。發送方的發送窗口不能超過接收方給出的接收窗口的數值。

3.死鎖情況:B向A發送了零窗口的報文段後不久,B又有了一些緩存空間,因此B向A發送rwnd = 400.然而該報文段在傳送過程中丟失。A一直等待B發送的非零窗口的通知,B也一直等待A發送的數據。( 窗口通知不超時重傳?為什麼? )

解決方法:TCP為每個連接設有一個持續計時器。只要一方收到對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啟動計時器。計時器到期後,發送一個零窗口探測報文段,而對方就在確認這個探測報文段時給出了現在的窗口值。若仍為零,收到報文段的一方重新設置持續計時器。

7.2 必須考慮傳輸效率

1.應用程序把數據傳送到TCP的發送緩存後,剩下的發送任務就由TCP來控制了。

2.三種不同的機制來控制TCP報文段的發送時機:

   1)TCP維持一個變數,它等於最大報文段長度MSS,只要緩存中的存放的數據達到MSS,就組裝成一個TCP報文段發送出去

   2)由發送方的應用進程指明要求發送報文段,即TCP支持推送操作

   3)發送方設置一個定時器

3.問題一、若用戶只發送一個位元組,則非常浪費帶寬。

解決方法:若發送應用程序把要發送的數據逐個位元組地送到TCP的發送緩存,則發送方就把第一個數據位元組先發送出去,把後面到達的數據位元組都緩存起來。當發送方收到對第一個數據字元的確認後,再把發送緩存中的所有數據組裝成一個報文段發送出去。(採用收到確認就發送+並開始緩存的方式;同時當到達的數據已達到發送窗口大小的一半或已達到報文段的最大長度時,就立即發送一個報文段。)

4.問題二、糊塗窗口綜合症。接收緩存已滿,應用程序一次只讀取一個位元組,然後向發送方發送確認。

解決方法:讓接收方等待一段時間,使得接收緩存已有足夠空間容納一個最長的報文段,或者等到接收緩存已有一半空閑的空間。則接收方就發出確認報文。

8.1 擁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1.擁塞的定義:對資源的需求 > 可用資源。 在計算機網路中的鏈路帶寬、交換結點中的緩存和處理機等,都是網路中的資源。

2.擁塞解決不能靠解決某一個部分的問題。因為這會將瓶頸轉移到其他地方。問題的實質往往是整個系統的各個部分不匹配。只有所有部分都平衡了,問題才會得到解決。

3.擁塞控制與流量控制的比較。

   1)擁塞控制:防止過多的數據注入到網路中,這樣可以使網路中的路由器或鏈路不致過載。

   擁塞控制有個前提:網路能夠承受現有的網路負荷

   擁塞控制是一個全局性過程。(發送擁塞時,不知道在某處、什麼原因造成的)

   2)流量控制:點對點通信量的控制,是個端到端的問題

   流量控制:抑制發送端發送數據的速率,以便使接收端來得及接收。

4.尋找擁塞控制的方案無非就是使不等式 「對資源的需求 > 可用資源 」不再成立的條件。但是必須考慮該措施帶來的其他影響。

5.計算機網路是個復雜的系統。從控制理論的角度來看擁塞控制,可以分為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兩種方法。

   1)開環控制:設計網路時事先將有關發生擁塞的因素考慮周到,力求網路在工作時不產生擁塞。但一旦系統運行起來,就不再中途改正。

   2)閉環控制:基於反饋環路。

   步驟一、監測網路系統以便檢測到擁塞在何時、何處發生;

   步驟二、把擁塞發生的信息傳送到可採取行動的地方

   步驟三、調整網路系統的運行以解決出現的問題

8.2 幾種擁塞控制方法(只考慮網路擁塞程度,即假設接收方總是有足夠大的緩存空間)

1.慢開始和擁塞避免

1)發送方維持一個擁塞窗口。

   擁塞窗口的大小取決於網路的擁塞程度,並且動態地在變化。

   控制擁塞窗口的原則是:只要網路沒有出現擁塞,擁塞窗口增大;如果網路出現擁塞,則減小。

2)慢開始的思路:由小到大逐漸增大擁塞窗口數值。每收到一個對新的報文段的確認,把擁塞窗口增加至多一個MSS的數值。(沒經過一個傳輸輪次,擁塞窗口cwnd就加倍)

輪次:把擁塞窗口所允許發送的報文段都連續發送出去,並收到了對已發送的最後一位元組的確認。

慢開始的「慢」並不是指cwnd的增長速率慢,而是指TCP開始發送報文段時先設置cwnd=1(一個MSS數值)。

3)慢開始門限ssthresh

   為防止擁塞窗口增長過大,引入一個慢開始門限ssthresh。

   當cwnd < ssthresh時,使用上述的慢開始演算法

   當cwnd > ssthresh時,停止使用慢開始演算法而改用擁塞避免演算法

4)擁塞避免演算法

思路:讓擁塞窗口cwnd緩慢增大,即沒經過一個往返時間RTT就把發送方的擁塞窗口cwnd增加1,而不是加倍。

5)慢開始門限的設置

只要發送方判斷網路出現擁塞(沒有按時收到確認),就把慢開始門限ssthresh設置為出現擁塞時發送方窗口值的一半,然後把擁塞窗口cwnd重置為1,執行慢開始演算法。

6)乘法減小和加法增大

乘法減小:網路出現擁塞時,把慢開始門限ssthresh減半(當前的ssthresh的一半),並執行慢開始演算法。

加法增大:執行擁塞避免方法

2.快重傳和快恢復

1)快重傳(盡快重傳未被確認的報文段)

首先,要求接收方每收到一個失序的報文段後就立即發出重復確認。(如接收方收到了M1和M2後都分別發出了確認,但接收方沒有收到M3但接著收到了M4。此時接收方立即發送對M2的重復確認。)

其次,發送方只要一連收到三個重復確認,就應當立即重傳對方尚未收到的報文段M3.

2)快恢復

要點一、當發送方連續收到三個重復確認,就執行「乘法減小」演算法,把慢開始門限ssthresh減半。

要點二、由於發送方認為網路很可能沒有發生擁塞(因為收到了連續的重復確認),把cwnd設置為慢開始門限ssthresh減半後的值,然後開始執行擁塞避免演算法

慢開始演算法只在TCP連接建立時和網路出現超時才使用。

3.發送方的窗口

發送方窗口的上限值 = Min [rwnd, cwnd]

8.3 隨機早期檢測RED(IP層影響TCP層的擁塞控制)

1.網路層的分組丟棄策略

網路層的策略對TCP擁塞控制影響最大的就是路由器的分組丟棄策略。

如果路由器隊列已滿,則後續到達的分組將都被丟棄。這就叫做尾部丟棄策略。

2.全局同步

由於TCP復用IP,若發生路由器中的尾部丟棄,就可能會同時影響到很多條TCP連接,結果就使許多TCP連接在同一時間突然都進入到慢開始狀態。全局同步使得全網的通信量突然下降了很多,網路恢復正常後,其通信量又突然增大很多。

3.隨機早期檢測RED

使路由器的隊列維持兩個參數,即隊列長度最小門限THmin和最大門限THmax。當每一個分組到達時,RED就先計算平均隊列長度Lav。RED演算法是:

1)若平均隊列長度小於最小門限THmin,則把新到達的分組放入隊列進行排隊

2)若平均隊列長度超過最大門限THmax,則把新到達的分組丟棄

3)若平均隊列長度在最小門限THmin和最大門限THmax之間,則按照某一概率p將新到達的分組丟棄。

隨機體現在3),在檢測到網路擁塞的早期徵兆時(即路由器的平均隊列長度超過一定的門限值時),就先以概率p隨機丟棄個別的分組,讓擁塞控制只在個別的TCP連接上進行,因而避免發生全局性的擁塞控制。

4.平均隊列長度Lav和分組丟棄概率p

Lav = (1-d) x (舊的Lav) +d x (當前的隊列長度樣本)

p = ptemp / (1- count x ptemp)

ptemp = pmax x (Lav - THmin) / (THmax - THmin)

TCP時面向連接的協議。

運輸連接就有三個階段:連接建立、數據傳送和連接釋放

運輸連接的管理:使運輸連接的建立和釋放都能正常地進行。

在TCP連接建立過程中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要使每一方能夠確知對方的存在

   2)要允許雙方協商一些參數(如最大窗口值、是否使用窗口擴大選項和時間戳等等)

   3)能夠對運輸實體資源(如緩存大小、連接表中的項目等)進行分配

9.1 TCP的連接建立

1.TCP規定,SYN=1報文段不能攜帶數據,但消耗一個序號

2.TCP規定,ACK=1報文段可以攜帶數據,如果不攜帶數據則不消耗序號

3.為什麼A還要發送一次確認?為了防止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突然又傳送到B,因而產生錯誤。

「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

A發出第一個連接請求報文段,在網路中滯留超時,又發出了第二個連接請求。但B收到第一個延遲的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後,就誤認為是A又發出了一次新的連接請求。於是就向A發出確認報文段,同意建立連接。假定不採用三次握手,那麼只要B發出確認,新的連接就建立。此時A不會理睬B的確認,也不會發數據,但B一直等A發送數據,B的許多資源就浪費了。

採用三次握手,A不會向B發送確認,因此B就知道A並沒有要求建立確認。

9.2 TCP的連接釋放

1.TCP規定,FIN報文段基石不攜帶數據,也消耗一個序號

2.第二次握手後,TCP通知高層應用程序,因而從A到B這個方向的連接就釋放,TCP連接處於半關閉狀態

3.為什麼A在TIME-WAIT狀態必須等待2MSL的時間

  1)為了保證A發送的最後一個ACK報文段能夠到達B。因為ACK可能丟失,此時B可能會超時重傳,然後A重傳確認,並重新啟動2MSL計時器

  2)防止「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出現在本連接中。可以使本連接持續時間內所產生的所有報文段都從網路中消失。

9.3 TCP的有限狀態機

2. 計算機網路 累積確認的問題

選B
TCP段首部中的字型大小欄位是指本報文段所發送的數據的第一個位元組的序號,第3個段的序號為900,則第二個段的序號為900-400=500,而確認號是期待收到對方下一個報文段的第一個位元組的序號,現在主機乙待收到第二個段,故甲的確認號是500.

3. 計算機網路——TCP/UDP協議

計算機網路七層模型中,傳輸層有兩個重要的協議:
(1)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2)傳輸控制協議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UDP 在傳送數據之前不需要先建立連接。遠地主機的運輸層在收到UDP 報文後,不需要給出任何確認。雖然UDP 不提供可靠交付,但在某些情況下UDP 卻是一種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TCP 則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在傳送數據之前必須先建立連接,數據傳送結束後要釋放連接。TCP 不提供廣播或多播服務。由於TCP 要提供可靠的、面向連接的運輸服務,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許多的開銷,如確認、流量控制、計時器以及連接管理等。

UDP 的主要特點是:

首部手段很簡單,只有8 個位元組,由四個欄位組成,每個欄位的長度都是兩個位元組。

前面已經講過,每條TCP 連接有兩個端點,TCP 連接的端點叫做套接字(socket)或插口。套接字格式如下:

套接寧socket= (IP 地址:埠號』)

每一條TCP 連接唯一地被通信兩端的兩個端點(即兩個套接宇)所確定。即:
TCP 連接= {socket1, socket2} = {(IP1: port1), (IP2: port2)}

3次握手鏈接

4次握手釋放鏈接

斷開連接請求可以由客戶端發出,也可以由伺服器端發出,在這里我們稱A端向B端請求斷開連接。

各個狀態節點解釋如下:

下面為了討論問題的萬便,我們僅考慮A發送數據而B 接收數據並發送確認。因此A 叫做發送方,而B 叫做接收方。

「停止等待」就是每發送完一個分組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的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分組。

使用上述的確認和重傳機制,我們就可以在不可靠的傳輸網路上實現可靠的通信。像上述的這種可靠傳輸協議常稱為自動重傳請求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意思是重傳的請求是自動進行的。接收方不需要請求發送方重傳某個出錯的分組。

滑動窗口協議比較復雜,是TCP 協議的精髓所在。這里先給出連續ARQ 協議最基本的概念,但不涉提到許多細節問題。詳細的滑動窗口協議將在後面討論。

下圖表示發送方維持的發送窗口,它的意義是:位於發送窗口內的5 個分組都可連續發送出去,而不需要等待對方的確認。這樣,信道利用率就提高了。

連續ARQ 協議規定,發送方每收到一個確認,就把發送窗口向前滑動一個分組的位置。

接收方一般都是採用 累積確認 的方式。這就是說,接收方不必對收到的分組逐個發送確認,而是可以在收到幾個分組後,對按序到達的最後一個分組發送確認,這樣就表示:到這個分組為止的所有分組都己正確收到了。

累積確認 的優點是容易實現,即使確認丟失也不必重傳。但缺點是不能向發送方反映出接收方己經正確收到的所有分組的信息。

例如,如果發送方發送了前5 個分組,而中間的第3 個分組丟失了。這時接收方只能對前兩個分組發出確認。發送方無法知道後面三個分組的下落,而只好把後面的三個分組都再重傳一次。這就叫做Go-back-N (回退N ),表示需要再退回來重傳己發送過的N 個分組。可見當通信線路質量不好時,連續ARQ 協議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TCP 的滑動窗口是以位元組為單位的。現假定A 收到了B 發來的確認報文段,其中窗口是20 (位元組),而確認號是31 (這表明B 期望收到的下一個序號是31 ,而序號30 為止的數據己經收到了)。根據這兩個數據, A 就構造出自己的發送窗口,其位置如圖所示。

發送窗口表示:在沒有收到B 的確認的情況下, A可以連續把窗口內的數據都發送出去。凡是己經發送過的數據,在未收到確認之前都必須暫時保留,以便在超時重傳時使用。

發送窗口後沿的後面部分表示己發送且己收到了確認。這些數據顯然不需要再保留了。而發送窗口前沿的前面部分表示不允許發送的,因為接收方都沒有為這部分數據保留臨時存放的緩存空間。

現在假定A 發送了序號為31 ~ 41 的數據。這時發送窗口位置並未改變,但發送窗口內靠後面有11個位元組(灰色小方框表示)表示己發送但未收到確認。而發送窗口內靠前面的9 個位元組( 42 ~ 50 )是允許發送但尚未發送的。】

再看一下B 的接收窗口。B 的接收窗口大小是20,在接收窗口外面,到30 號為止的數據是已經發送過確認,並且己經交付給主機了。因此在B 可以不再保留這些數據。接收窗口內的序號(31~50)足允許接收的。B 收到了序號為32 和33 的數據,這些數據沒有按序到達,因為序號為31 的數據沒有收到(也許丟失了,也許滯留在網路中的某處)。 請注意, B 只能對按序收到的數據中的最高序號給出確認,因此B 發送的確認報文段中的確認號仍然是31 (即期望收到的序號)。

現在假定B 收到了序號為31 的數據,並把序號為31~33的數據交付給主機,然後B刪除這些數據。接著把接收窗口向前移動3個序號,同時給A 發送確認,其中窗口值仍為20,但確認號是34,這表明B 已經收到了到序號33 為止的數據。我們注意到,B還收到了序號為37, 38 和40 的數據,但這些都沒有按序到達,只能先存在接收窗口。A收到B的確認後,就可以把發送窗口向前滑動3個序號,指針P2 不動。可以看出,現在A 的可用窗口增大了,可發送的序號范圍是42~53。整個過程如下圖:

A 在繼續發送完序號42-53的數據後,指針P2向前移動和P3重合。發送窗口內的序號都已用完,但還沒有再收到確認。由於A 的發送窗口己滿,可用窗口己減小到0,因此必須停止發送。

上面已經講到, TCP 的發送方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收到確認就要重傳已發送的報文段。這種重傳的概念是很簡單的,但重傳時間的選擇卻是TCP 最復雜的問題之一。

TCP採用了一種自適應演算法 ,它記錄一個報文段發出的時間,以及收到相應的確認的時間。這兩個時間之差就是報文段的往返時間RTT,TCP 保留了RTT的一個加權平均往返時間RTTs (這又稱為平滑的往返時間, S 表示Smoothed 。因為進行的是加權平均,因此得出的結果更加平滑)。每當第一次測量到RTT樣本時, RTTs值就取為所測量到的RTT樣本值。但以後每測量到一個新的RTT樣本,就按下式重新計算一次RTTs:

新的RTTs = (1 - α)×(舊的RTTs) + α ×(新的RTT樣本)

α 越大表示新的RTTs受新的RTT樣本的影響越大。推薦的α 值為0.125,用這種方法得出的加權平均往返時間RTTs 就比測量出的RTT值更加平滑。

顯然,超時計時器設置的超時重傳時間RTO (RetransmissionTime-Out)應略大於上面得出的加權平均往返時間RTTs。RFC 2988 建議使用下式計算RTO:

RTO = RTTs + 4 × RTTd

RTTd是RTT 的偏差的加權平均值,它與RTTs和新的RTT樣本之差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新的RTTd= (1- β)×(舊的RTTd) + β × |RTTs-新的RTT樣本|

發現問題: 如圖所示,發送出一個報文段。設定的重傳時間到了,還沒有收到確認。於是重
傳報文段。經過了一段時間後,收到了確認報文段。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判定此確認報文段是對先發送的報文段的確認,還是對後來重傳的報文段的確認?

若收到的確認是對重傳報文段的確認,但卻被源主機當成是對原來的報文段的確認,則這樣計算出的RTTs 和超時重傳時間RTO 就會偏大。若後面再發送的報文段又是經過重傳後才收到確認報文段,則按此方法得出的超時重傳時間RTO 就越來越長。

若收到的確認是對原來的報文段的確認,但被當成是對重傳報文段的確認,則由此計算出的RTTs 和RTO 都會偏小。這就必然導致報文段過多地重傳。這樣就有可能使RTO 越來越短。

Kam 提出了一個演算法:在計算加權平均RTTs 時,只要報文段重傳了就不採用其往返時間樣本。這樣得出的加權平均RTTs 和RTO 就較准確。

新問題: 設想出現這樣的情況:報文段的時延突然增大了很多。因此在原來得出的重傳時間內,不會收到確認報文段。於是就重傳報文段。但根據Kam 演算法,不考慮重傳的報文段的往返時間樣本。這樣,超時重傳時間就無法更新。

解決方案: 對Kam 演算法進行修正,方法是z報文段每重傳一次,就把超時重傳時間RTO 增大一些。典型的做法是取新的重傳時間為2 倍的舊的重傳時間。當不再發生報文段的重傳時,才根據上面給出的公式計算超時重傳時間。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就是讓發送方的發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讓接收方來得及接收。

利用滑動窗口機制可以很方便地在TCP 連接上實現對發送方的流量控制。

接收方的主機B 進行了三次流量控制。第一次把窗口減小到rwnd =300,第二次又減到rwnd = 100 ,最後減到rwnd = 0 ,即不允許發送方再發送數據了。這種使發送方暫停發送的狀態將持續到主機B 重新發出一個新的窗口值為止。我們還應注意到,B 向A 發送的三個報文段都設置了ACK=1,只有在ACK=1 時確認號欄位才有意義。

發生死鎖: 現在我們考慮一種情況。上圖中, B 向A 發送了零窗口的報文段後不久, B 的接收緩存又有了一些存儲空間。於是B 向A 發送了rwnd = 400 的報文段。然而這個報文段在傳送過程中丟失了。A 一直等待收到B 發送的非零窗口的通知,而B 也一直等待A 發送的數據。如果沒有其他措施,這種互相等待的死鎖局面將一直延續下去。

解決方案: TCP 為每一個連接設有一個 持續計時器(persistence timer) 。只要TCP 連接的一方收到對方的零窗口通知,就啟動持續計時器。若持續計時器設置的時間到期,就發送一個 零窗口探測報文段 (僅攜帶1 宇節的數據),而對方就在確認這個探測報文段時給出了現在的窗口值。

1 TCP連接時是三次握手,那麼兩次握手可行嗎?

在《計算機網路》中是這樣解釋的:已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的產生在這樣一種情況下:client發出的第一個連接請求報文段並沒有丟失,而是在某個網路結點長時間的滯留了,以致延誤到連接釋放以後的某個時間才到達server。本來這是一個早已失效的報文段。但server收到此失效的連接請求報文段後,就誤認為是client再次發出的一個新的連接請求。於是就向client發出確認報文段,同意建立連接。假設不採用「三次握手」,那麼只要server發出確認,新的連接就建立了。由於現在client並沒有發出建立連接的請求,因此不會理睬server的確認,也不會向server發送ACK包。這樣就會白白浪費資源。而經過三次握手,客戶端和伺服器都有應有答,這樣可以確保TCP正確連接。

2 為什麼TCP連接是三次,揮手確是四次?

在TCP連接中,伺服器端的SYN和ACK向客戶端發送是一次性發送的,而在斷開連接的過程中,B端向A端發送的ACK和FIN是是分兩次發送的。因為在B端接收到A端的FIN後,B端可能還有數據要傳輸,所以先發送ACK,等B端處理完自己的事情後就可以發送FIN斷開連接了。

3 為什麼在第四次揮手後會有2個MSL的延時?

MSL是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最大報文段生存時間,2個MSL是報文段發送和接收的最長時間。假定網路不可靠,那麼第四次發送的ACK可能丟失,即B端無法收到這個ACK,如果B端收不到這個確認ACK,B端會定時向A端重復發送FIN,直到B端收到A的確認ACK。所以這個2MSL就是用來處理這個可能丟失的ACK的。

1 文件傳送協議

文件傳送協議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RFC 959]是網際網路上使用得最廣泛的文件傳送協議,底層採用TCP協議。

盯P 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一個FTP 伺服器進程可同時為多個客戶進程提供服務。FTP的伺服器進程由兩大部分組成:一個主進程,負責接受新的請求:另外有若干個從屬進程,負責處理單個請求。

在進行文件傳輸時,客戶和伺服器之間要建立兩個並行的TCP 連接:「控制連接」(21埠)和「數據連接」(22埠)。控制連接在整個會話期間一直保持打開, FTP 客戶所發出的傳送請求,通過控制連接發送給伺服器端的控制進程,但控制連接並不用來傳送文件。實際用於傳輸文件的是「數據連接」。伺服器端的控制進程在接收到FTP 客戶發送來的文件傳輸請求後就創建「數據傳送進程」和「數據連接」,用來連接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的數據傳送進程。

2 簡單文件傳送協議TFTP

TCP/IP 協議族中還有一個簡單文件傳送協議TFfP (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它是一個很小且易於實現的文件傳送協議,埠號69。

TFfP 也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但它使用UDP 數據報,因此TFfP 需要有自己的差錯改正措施。TFfP 只支持文件傳輸而不支持交耳。

3 TELNET

TELNET 是一個簡單的遠程終端協議,底層採用TCP協議。TELNET 也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在本地系統運行TELNET 客戶進程,而在遠地主機則運行TELNET 伺服器進程,佔用埠23。

4 郵件傳輸協議

一個電子郵件系統應具如圖所示的三個主要組成構件,這就是用戶代理、郵件伺服器,以及郵件發送協議(如SMTP )和郵件讀取協議(如POP3), POP3 是郵局協議(Post Office Protocol)的版本3 。

SMTP 和POP3 (或IMAP )都是在TCP 連接的上面傳送郵件,使用TCP 的目的是為了使郵件的傳送成為可靠的。

4. 計算機網路傳輸層

端到端的連接

網路層:提供主機之間的邏輯通信
傳輸層慎銷寬:提供應用進程之間的邏輯通信
位於網路層之上、依賴網路層服務、對網路層服務進行可能的增強

接收端:多路分用
相同目的地址目的埠號的UDP會被導向同一個socket
每個srcIp srcPort DestIp DestPort 導向自寬亮己獨有的socket(創建多個socket)
(伺服器也可以讓一個進程創建多個線程與tcp連接綁定)
發送端:多路復用

什麼是可靠? 不錯、不亂、不丟

可靠數據傳輸協議

GBN
1.發送方 分組頭部包含k-bit序列號
窗口尺寸為N,最多允許N個分組未確認

序列號 :表示本報文段所發送數據的第一個位元組的編號。而不是報文段的編號(這里防止被攻擊混入其他的段難以檢測的問題)。
建立TCP連接時,雙方隨即選擇序列號

ACKs 表示接收方期望收到發送方下一個報文段的第一個位元組數據的編號。
累計確認:該序列號之前所有的位元組均已被正確接收到(GBN)

TCP在IP層提供的不可靠服務基礎上實現可靠數據傳輸服務
流水線機制
累積確認
TCP使用單一重傳定時器
觸發重傳的事件
超時
收到重復ACK
漸進式
暫不考慮重復ACK
暫不考慮流量控制
暫不考慮擁塞控制

1.點對點 一個sender 一個 reciever

2.可靠的、按序的位元組流

3.流水線機制

案例:

何時應該指數性增長切換為線性增長(擁塞避免)?
當CongWin達到Loss事件前值的1/2時.
實現方法:利用一個變數 Threshold, Loss事件發生時, Threshold被設為Loss事件前CongWin值的1/2。

Loss事件處理辦法
3個重復ACKs:CongWin切到一半然後線性增長
Timeout事件:CongWin直接設為1個MSS,然後指數增長,達到threshold後, 再線性增長(擁塞更嚴重了)

TCP擁塞控制演算法

4.接收方/發送方緩存

5.全雙工:同一連接中能傳輸雙數據流

6.面向連接(連接管理)

TCP連接包括:兩台主機上的緩存、連接狀態變數、socket等
客戶端初始化的序列號是隨機的

7.流量控制機制:發送方不會傳輸的太多、太快以至於淹沒接收方(buffer溢出)

8.復用/分用

1.基於「盡力而為」的網路層,沒有做(可靠性)
丟失
非按序到達

2.基於Internet IP協議
復用/分用
簡單的錯誤校驗

3.無連接
UDP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不需要握手
每個UDP段的處理獨立於其他段

UPD優點:
1.無需建立連接(減少延遲)-DNS
2.實現簡單,無需維護連接狀態
3.頭部開銷小(8byte)
4.沒有擁塞控制:應用可更斗簡好的控制發送時間和速率

常用於流媒體應用
1.容忍丟失
2.速率敏感

DNS/SNMP

在UDP上實現可靠數據傳輸

UDP校驗和:檢測UDP段在傳輸過程中是否發生錯誤

5. 計算機網路自學筆記:TCP

如果你在學習這門課程,僅僅為了理解網路工作原理,那麼只要了解TCP是可靠傳輸,數據傳輸丟失時會重傳就可以了。如果你還要參加研究生考試或者公司面試等,那麼下面內容很有可能成為考查的知識點,主要的重點是序號/確認號的編碼、超時定時器的設置、可靠傳輸和連接的管理。

1 TCP連接

TCP面向連接,在一個應用進程開始向另一個應用進程發送數據之前,這兩個進程必須先相互「握手」,即它們必須相互發送某些預備報文段,以建立連接。連接的實質是雙方都初始化與連接相關的發送/接收緩沖區,以及許多TCP狀態變數。

這種「連接」不是一條如電話網路中端到端的電路,因為它們的狀態完全保留在兩個端系統中。

TCP連接提供的是全雙工服務 ,應用層數據就可在從進程B流向進程A的同時,也從進程A流向進程B。

TCP連接也總是點對點的 ,即在單個發送方與單個接收方之間建立連接。

一個客戶機進程向伺服器進程發送數據時,客戶機進程通過套接字傳遞數據流。

客戶機操作系統中運行的 TCP軟體模塊首先將這些數據放到該連接的發送緩存里 ,然後會不時地從發送緩存里取出一塊數據發送。

TCP可從緩存中取出並放入報文段中發送的數據量受限於最大報文段長MSS,通常由最大鏈路層幀長度來決定(也就是底層的通信鏈路決定)。 例如一個鏈路層幀的最大長度1500位元組,除去數據報頭部長度20位元組,TCP報文段的頭部長度20位元組,MSS為1460位元組。

報文段被往下傳給網路層,網路層將其封裝在網路層IP數據報中。然後這些數據報被發送到網路中。

當TCP在另一端接收到一個報文段後,該報文段的數據就被放人該連接的接收緩存中。應用程序從接收緩存中讀取數據流(注意是應用程序來讀,不是操作系統推送)。

TCP連接的每一端都有各自的發送緩存和接收緩存。

因此TCP連接的組成包括:主機上的緩存、控制變數和與一個進程連接的套接字變數名,以及另一台主機上的一套緩存、控制變數和與一個進程連接的套接字。

在這兩台主機之間的路由器、交換機中,沒有為該連接分配任何緩存和控制變數。

2報文段結構

TCP報文段由首部欄位和一個數據欄位組成。數據欄位包含有應用層數據。

由於MSS限制了報文段數據欄位的最大長度。當TCP發送一個大文件時,TCP通常是將文件劃分成長度為MSS的若干塊。

TCP報文段的結構。

首部包括源埠號和目的埠號,它用於多路復用/多路分解來自或送至上層應用的數據。另外,TCP首部也包括校驗和欄位。報文段首部還包含下列欄位:

32比特的序號欄位和32比特的確認號欄位。這些欄位被TCP發送方和接收方用來實現可靠數據傳輸服務。

16比特的接收窗口欄位,該欄位用於流量控制。該欄位用於指示接收方能夠接受的位元組數量。

4比特的首部長度欄位,該欄位指示以32比特的字為單位的TCP首部長度。一般TCP首部的長度就是20位元組。

可選與變長的選項欄位,該欄位用於當發送方與接收方協商最大報文段長度,或在高速網路環境下用作窗口調節因子時使用。

標志欄位ACK比特用於指示確認欄位中的ACK值的有效性,即該報文段包括一個對已被成功接收報文段的確認。 SYN和FIN比特用於連接建立和拆除。 PSH、URG和緊急指針欄位通常沒有使用。

•序號和確認號

TCP報文段首部兩個最重要的欄位是序號欄位和確認號欄位。

TCP把數據看成一個無結構的但是有序的位元組流。TCP序號是建立在傳送的位元組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傳送的報文段的序列之上。

一個報文段的序號是該報文段首位元組在位元組流中的編號。

例如,假設主機A上的一個進程想通過一條TCP連接向主機B上的一個進程發送一個數據流。主機A中的TCP將對數據流中的每一個位元組進行編號。假定數據流由一個包含4500位元組的文件組成(可以理解為應用程序調用send函數傳遞過來的數據長度),MSS為1000位元組(鏈路層一次能夠傳輸的位元組數),如果主機決定數據流的首位元組編號是7。TCP模塊將為該數據流構建5個報文段(也就是分5個IP數據報)。第一個報文段的序號被賦為7;第二個報文段的序號被賦為1007,第三個報文段的序號被賦為2007,以此類推。前面4個報文段的長度是1000,最後一個是500。

確認號要比序號難理解一些。前面講過,TCP是全雙工的,因此主機A在向主機B發送數據的同時,也可能接收來自主機B的數據。從主機B到達的每個報文段中的序號欄位包含了從B流向A的數據的起始位置。 因此主機B填充進報文段的確認號是主機B期望從主機A收到的下一報文段首位元組的序號。

假設主機B已收到了來自主機A編號為7-1006的所有位元組,同時假設它要發送一個報文段給主機A。主機B等待主機A的數據流中位元組1007及後續所有位元組。所以,主機B會在它發往主機A的報文段的確認號欄位中填上1007。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主機B已收到一個來自主機A的包含位元組7-1006的報文段,以及另一個包含位元組2007-3006的報文段。由於某種原因,主機A還沒有收到位元組1007-2006的報文段。

在這個例子中,主機A為了重組主機B的數據流,仍在等待位元組1007。因此,A在收到包含位元組2007-3006的報文段時,將會又一次在確認號欄位中包含1007。 因為TCP只確認數據流中至第一個丟失報文段之前的位元組數據,所以TCP被稱為是採用累積確認。

TCP的實現有兩個基本的選擇:

1接收方立即丟棄失序報文段;

2接收方保留失序的位元組,並等待缺少的位元組以填補該間隔。

一條TCP連接的雙方均可隨機地選擇初始序號。 這樣做可以減少將那些仍在網路中的來自兩台主機之間先前連接的報文段,誤認為是新建連接所產生的有效報文段的可能性。

•例子telnet

Telnet由是一個用於遠程登錄的應用層協議。它運行在TCP之上,被設計成可在任意一對主機之間工作。

假設主機A發起一個與主機B的Telnet會話。因為是主機A發起該會話,因此主機A被標記為客戶機,主機B被標記為伺服器。用戶鍵入的每個字元(在客戶機端)都會被發送至遠程主機。遠程主機收到後會復制一個相同的字元發回客戶機,並顯示在Telnet用戶的屏幕上。這種「回顯」用於確保由用戶發送的字元已經被遠程主機收到並處理。因此,在從用戶擊鍵到字元顯示在用戶屏幕上之間的這段時間內,每個字元在網路中傳輸了兩次。

現在假設用戶輸入了一個字元「C」,假設客戶機和伺服器的起始序號分別是42和79。前面講過,一個報文段的序號就是該報文段數據欄位首位元組的序號。因此,客戶機發送的第一個報文段的序號為42,伺服器發送的第一個報文段的序號為79。前面講過,確認號就是主機期待的數據的下一個位元組序號。在TCP連接建立後但沒有發送任何數據之前,客戶機等待位元組79,而伺服器等待位元組42。

如圖所示,共發了3個報文段。第一個報文段是由客戶機發往伺服器,其數據欄位里包含一位元組的字元「C」的ASCII碼,其序號欄位里是42。另外,由於客戶機還沒有接收到來自伺服器的任何數據,因此該報文段中的確認號欄位里是79。

第二個報文段是由伺服器發往客戶機。它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伺服器所收到的數據提供確認。伺服器通過在確認號欄位中填入43,告訴客戶機它已經成功地收到位元組42及以前的所有位元組,現在正等待著位元組43的出現。第二個目的是回顯字元「C」。因此,在第二個報文段的數據欄位里填入的是字元「C」的ASCII碼,第二個報文段的序號為79,它是該TCP連接上從伺服器到客戶機的數據流的起始序號,也是伺服器要發送的第一個位元組的數據。

這里客戶機到伺服器的數據的確認被裝載在一個伺服器到客戶機的數據的報文段中,這種確認被稱為是捎帶確認.

第三個報文段是從客戶機發往伺服器的。它的唯一目的是確認已從伺服器收到的數據。

3往返時延的估計與超時

TCP如同前面所講的rdt協議一樣,採用超時/重傳機制來處理報文段的丟失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超時間隔長度的設置。顯然,超時間隔必須大於TCP連接的往返時延RTT,即從一個報文段發出到收到其確認時。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重傳。

•估計往返時延

TCP估計發送方與接收方之間的往返時延是通過採集報文段的樣本RTT來實現的,就是從某報文段被發出到對該報文段的確認被收到之間的時間長度。

也就是說TCP為一個已發送的但目前尚未被確認的報文段估計sampleRTT,從而產生一個接近每個RTT的采樣值。但是,TCP不會為重傳的報文段計算RTT。

為了估計一個典型的RTT,採取了某種對RTT取平均值的辦法。TCP據下列公式來更新

EstimatedRTT=(1-)*EstimatedRTT+*SampleRTT

即估計RTT的新值是由以前估計的RTT值與sampleRTT新值加權組合而成的。

參考值是a=0.125,因此是一個加權平均值。顯然這個加權平均對最新樣本賦予的權值

要大於對老樣本賦予的權值。因為越新的樣本能更好地反映出網路當前的擁塞情況。從統計學觀點來講,這種平均被稱為指數加權移動平均

除了估算RTT外,還需要測量RTT的變化,RTT偏差的程度,因為直接使用平均值設置計時器會有問題(太靈敏)。

DevRTT=(1-β)*DevRTT+β*|SampleRTT-EstimatedRTT|

RTT偏差也使用了指數加權移動平均。B取值0.25.

•設置和管理重傳超時間隔

假設已經得到了估計RTT值和RTT偏差值,那麼TCP超時間隔應該用什麼值呢?TCP將超時間隔設置成大於等於估計RTT值和4倍的RTT偏差值,否則將造成不必要的重傳。但是超時間隔也不應該比估計RTT值大太多,否則當報文段丟失時,TCP不能很快地重傳該報文段,從而將給上層應用帶來很大的數據傳輸時延。因此,要求將超時間隔設為估計RTT值加上一定餘量。當估計RTT值波動較大時,這個余最應該大些;當波動比較小時,這個餘量應該小些。因此使用4倍的偏差值來設置重傳時間。

TimeoutInterval=EstimatedRTT+4*DevRTT

4可信數據傳輸

網際網路的網路層服務是不可靠的。IP不保證數據報的交付,不保證數據報的按序交付,也不保證數據報中數據的完整性。

TCP在IP不可靠的盡力而為服務基礎上建立了一種可靠數據傳輸服務。

TCP提供可靠數據傳輸的方法涉及前面學過的許多原理。

TCP採用流水線協議、累計確認。

TCP推薦的定時器管理過程使用單一的重傳定時器,即使有多個已發送但還未被確認的報文段也一樣。重傳由超時和多個ACK觸發。

在TCP發送方有3種與發送和重傳有關的主要事件:從上層應用程序接收數據,定時器超時和收到確認ACK。

從上層應用程序接收數據。一旦這個事件發生,TCP就從應用程序接收數據,將數據封裝在一個報文段中,並將該報文段交給IP。注意到每一個報文段都包含一個序號,這個序號就是該報文段第一個數據位元組的位元組流編號。如果定時器還沒有計時,則當報文段被傳給IP時,TCP就啟動一個該定時器。

第二個事件是超時。TCP通過重傳引起超時的報文段來響應超時事件。然後TCP重啟定時器。

第三個事件是一個來自接收方的確認報文段(ACK)。當該事件發生時,TCP將ACK的值y與變數SendBase(發送窗口的基地址)進行比較。TCP狀態變數SendBase是最早未被確認的位元組的序號。就是指接收方已正確按序接收到數據的最後一個位元組的序號。TCP採用累積確認,所以y確認了位元組編號在y之前的所有位元組都已經收到。如果Y>SendBase,則該ACK是在確認一個或多個先前未被確認的報文段。因此發送方更新其SendBase變數,相當於發送窗口向前移動。

另外,如果當前有未被確認的報文段,TCP還要重新啟動定時器。

快速重傳

超時觸發重傳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超時周期可能相對較長。當一個報文段丟失時,這種長超時周期迫使發送方等待很長時間才重傳丟失的分組,因而增加了端到端時延。所以通常發送方可在超時事件發生之前通過觀察冗餘ACK來檢測丟包情況。

冗餘ACK就是接收方再次確認某個報文段的ACK,而發送方先前已經收到對該報文段的確認。

當TCP接收方收到一個序號比所期望的序號大的報文段時,它認為檢測到了數據流中的一個間隔,即有報文段丟失。這個間隔可能是由於在網路中報文段丟失或重新排序造成的。因為TCP使用累計確認,所以接收方不向發送方發回否定確認,而是對最後一個正確接收報文段進行重復確認(即產生一個冗餘ACK)

如果TCP發送方接收到對相同報文段的3個冗餘ACK.它就認為跟在這個已被確認過3次的報文段之後的報文段已經丟失。一旦收到3個冗餘ACK,TCP就執行快速重傳 ,

即在該報文段的定時器過期之前重傳丟失的報文段。

5流量控制

前面講過,一條TCP連接雙方的主機都為該連接設置了接收緩存。當該TCP連接收到正確、按序的位元組後,它就將數據放入接收緩存。相關聯的應用進程會從該緩存中讀取數據,但沒必要數據剛一到達就立即讀取。事實上,接收方應用也許正忙於其他任務,甚至要過很長時間後才去讀取該數據。如果應用程序讀取數據時相當緩慢,而發送方發送數據太多、太快,會很容易使這個連接的接收緩存溢出。

TCP為應用程序提供了流量控制服務以消除發送方導致接收方緩存溢出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說 流量控制是一個速度匹配服務,即發送方的發送速率與接收方應用程序的讀速率相匹配。

前面提到過,TCP發送方也可能因為IP網路的擁塞而被限制,這種形式的發送方的控制被稱為擁塞控制(congestioncontrol)。

TCP通過讓接收方維護一個稱為接收窗口的變數來提供流量控制。接收窗口用於告訴發送方,該接收方還有多少可用的緩存空間。因為TCP是全雙工通信,在連接兩端的發送方都各自維護一個接收窗口變數。 主機把當前的空閑接收緩存大小值放入它發給對方主機的報文段接收窗口欄位中,通知對方它在該連接的緩存中還有多少可用空間。

6 TCP連接管理

客戶機中的TCP會用以下方式與伺服器建立一條TCP連接:

第一步: 客戶機端首先向伺服器發送一個SNY比特被置為1報文段。該報文段中不包含應用層數據,這個特殊報文段被稱為SYN報文段。另外,客戶機會選擇一個起始序號,並將其放置到報文段的序號欄位中。為了避免某些安全性攻擊,這里一般隨機選擇序號。

第二步: 一旦包含TCP報文段的用戶數據報到達伺服器主機,伺服器會從該數據報中提取出TCPSYN報文段,為該TCP連接分配TCP緩存和控制變數,並向客戶機TCP發送允許連接的報文段。這個允許連接的報文段還是不包含應用層數據。但是,在報文段的首部卻包含3個重要的信息。

首先,SYN比特被置為1。其次,該 TCP報文段首部的確認號欄位被置為客戶端序號+1最後,伺服器選擇自己的初始序號,並將其放置到TCP報文段首部的序號欄位中。 這個允許連接的報文段實際上表明了:「我收到了你要求建立連接的、帶有初始序號的分組。我同意建立該連接,我自己的初始序號是XX」。這個同意連接的報文段通常被稱為SYN+ACK報文段。

第三步: 在收到SYN+ACK報文段後,客戶機也要給該連接分配緩存和控制變數。客戶機主機還會向伺服器發送另外一個報文段,這個報文段對伺服器允許連接的報文段進行了確認。因為連接已經建立了,所以該ACK比特被置為1,稱為ACK報文段,可以攜帶數據。

一旦以上3步完成,客戶機和伺服器就可以相互發送含有數據的報文段了。

為了建立連接,在兩台主機之間發送了3個分組,這種連接建立過程通常被稱為 三次握手(SNY、SYN+ACK、ACK,ACK報文段可以攜帶數據) 。這個過程發生在客戶機connect()伺服器,伺服器accept()客戶連接的階段。

假設客戶機應用程序決定要關閉該連接。(注意,伺服器也能選擇關閉該連接)客戶機發送一個FIN比特被置為1的TCP報文段,並進人FINWAIT1狀態。

當處在FINWAIT1狀態時,客戶機TCP等待一個來自伺服器的帶有ACK確認信息的TCP報文段。當它收到該報文段時,客戶機TCP進入FINWAIT2狀態。

當處在FINWAIT2狀態時,客戶機等待來自伺服器的FIN比特被置為1的另一個報文段,

收到該報文段後,客戶機TCP對伺服器的報文段進行ACK確認,並進入TIME_WAIT狀態。TIME_WAIT狀態使得TCP客戶機重傳最終確認報文,以防該ACK丟失。在TIME_WAIT狀態中所消耗的時間是與具體實現有關的,一般是30秒或更多時間。

經過等待後,連接正式關閉,客戶機端所有與連接有關的資源將被釋放。 因此TCP連接的關閉需要客戶端和伺服器端互相交換連接關閉的FIN、ACK置位報文段。

6. 瀵筎CP 錛孏BN錛孲R鐨勪竴鐐圭悊瑙f葷粨

娣卞叆鎺㈣═CP銆丟BN涓嶴R錛氶珮鏁堟暟鎹浼犺緭鐨勪笁澶фā鍨


鍦ㄦ繁鍏ョ爺絀躲婅$畻鏈虹綉緇滆嚜欏跺悜涓嬫柟娉曘嬫椂錛屾垜浠涓嶉毦鍙戠幇TCP銆丟BN鍜孲R榪欎笁涓鍗忚鍦ㄥ彲闈犳暟鎹浼犺緭涓鎵婕旂潃閲嶈佽掕壊銆傚畠浠鍚勮嚜鐨勭壒鐐瑰拰絳栫暐錛屽侴BN鐨勬祦閲忔帶鍒跺拰SR鐨勯珮鏁堥噸浼狅紝涓烘垜浠鐞嗚В緗戠粶閫氫俊鐨勬牳蹇冩満鍒舵彁渚涗簡鍏抽敭瑙嗚掋備笅闈錛岃╂垜浠閫愪竴鍓栨瀽榪欎笁涓妯″瀷錛岄嗙暐瀹冧滑鐨勫閥濡欎箣澶勩

GBN錛氭祦閲忔帶鍒朵笌鍥為N姝ユ満鍒


GBN鍗忚鐨勬牳蹇冨湪浜庨檺鍒舵湭紜璁ゅ垎緇勭殑鏁伴噺錛岄氳繃婊戝姩紿楀彛錛堢獥鍙i暱搴N錛夊疄鐜版祦閲忔帶鍒躲傚彂閫佹柟鍦ㄥ彂閫佹暟鎹鏃朵細媯鏌ョ獥鍙g姸鎬侊紝紿楀彛婊″垯鏆傚仠鍙戦侊紝鍚﹀垯鎸夊簭鍙戦佸苟鏇存柊銆傛敹鍒癆CK鍚庯紝鍙戦佹柟緔璁$『璁ゅ苟鍙鑳介噸浼犺秴鏃剁殑鍒嗙粍銆傛帴鏀舵柟鍒欎弗鏍兼寜搴忓勭悊錛屼涪寮冨け搴忓垎緇勶紝鍙璁板綍鏈夊簭鎺ユ敹鐨勫簭鍒楀彿銆

SR錛氶夋嫨鎬ч噸浼犱笌鎺ユ敹紿楀彛綆$悊


SR鍗忚鏄瀵笹BN鐨勪紭鍖栵紝瀹冨皢鎺ユ敹紿楀彛涓庡彂閫佺獥鍙e悓姝ワ紝浠呴噸浼犵枒浼間涪澶辯殑鍒嗙粍錛屼粠鑰岄伩鍏嶄笉蹇呰佺殑閲嶄紶銆係R閫氳繃涓烘瘡涓鍒嗙粍璁劇疆鐙絝嬭℃椂鍣錛屽綋鏀跺埌ACK鏃訛紝浠呯『璁ゅ凡鎺ユ敹鐨勫崟涓鍒嗙粍錛岃岄潪緔縐紜璁ゃ傝繖浣垮緱鎺ユ敹鏂瑰彲浠ョ紦瀛樺け搴忓垎緇勶紝鍙鍦ㄩ渶瑕佹椂榪涜岄噸浼犮

鍙戦佷笌鎺ユ敹鏂規搷浣滅殑綺懼欎簰鍔


鍙戦佹柟鍦ㄦ帴鏀跺埌涓婂眰鏁版嵁鍚庯紝浼氶夋嫨涓涓搴忓彿騫跺彂閫侊紝ACK鐨勫搷搴斾細鏇存柊紿楀彛騫跺彲鑳借Е鍙戦噸浼犮傛帴鏀舵柟鍒欑『淇濇帴鏀剁殑鍒嗙粍搴忓彿鍦ㄩ勮捐寖鍥村唴錛岄氳繃ACK鍛婄煡鍙戦佹柟鍝浜涘垎緇勫凡鎴愬姛鎺ユ敹銆傚煎緱娉ㄦ剰鐨勬槸錛屽彂閫佸拰鎺ユ敹紿楀彛鍙鑳戒笉涓鑷達紝榪欏氨瑕佹眰鍗忚璁捐¤呯簿蹇冨勭悊銆

紿楀彛闀垮害涓庡簭鍙風┖闂寸殑璋ㄦ厧璁捐


涓轟簡閬垮厤鏁版嵁娣蜂貢錛岀獥鍙i暱搴﹂渶灝忎簬鎴栫瓑浜庡簭鍙風┖闂寸殑涓鍗娿傚悓鏃訛紝鍒嗙粍閲嶆柊鎺掑簭鏄蹇呰佺殑錛岀『淇濈洿鍒扮『璁ゆ墍鏈夋棫鍒嗙粍涓嶅湪緗戠粶涓錛屽簭鍙峰簭鍒楃殑姝g『鎬с

GBN涓嶵CP/SR鐨勬瘮杈


GBN鐨勭壒鐐規槸鎶ユ枃孌甸敊璇鏃朵細閲嶄紶鏁翠釜搴忓垪錛屽苟閫氳繃緔璁ACK紜璁ゆ帴鏀惰寖鍥淬傜浉姣斾箣涓嬶紝TCP閲囩敤緔璁″簲絳旀満鍒訛紝鎺ユ敹絝緙撳瓨澶卞簭鍒嗙粍騫朵嬌鐢ㄥ揩閫熼噸浼犮係R鍒欏湪鎺ユ敹鏂圭紦瀛樺け搴忕殑鍚屾椂錛屽瑰崟涓鍒嗙粍榪涜岃℃椂閲嶅彂錛屽噺灝戜笉蹇呰佺殑閲嶄紶銆

瀛︿範璧勬簮涓庢墿灞曢槄璇


娣卞叆鐞嗚В榪欎簺鍗忚鐨勬渶浣抽斿緞鏄瑙傜湅璇︾粏鐨勫姩鐢繪紨紺猴紝濡GBN/SR鍔ㄧ敾鏁欑▼銆傛ゅ栵紝鎴戠殑鍗氬kai123wen.github.io涔熸彁渚涗簡鏇村氱浉鍏寵祫婧愬拰瑙i噴錛屽府鍔╀綘榪涗竴姝ユ帉鎻¤繖浜涘嶆潅鐨勭綉緇滈氫俊妯″瀷銆
閫氳繃榪欐墊敼鍐欙紝鎴戜滑鏇寸洿瑙傚湴灞曠ず浜員CP銆丟BN鍜孲R鍦ㄦ暟鎹浼犺緭涓鐨勫叧閿鐗規т笌鎿嶄綔錛屽府鍔╄昏呮洿濂藉湴鐞嗚В榪欎簺鍗忚鍦ㄥ疄闄呯綉緇滈氫俊涓鐨勫簲鐢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