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網路(2)| 物理層
首先要知道的是,物理層考慮的是怎樣才能在連接各種計算機的傳輸媒體上傳輸數據比特流,而不是指具體的傳輸媒體。因為現在的計算機網路中的硬體設備和傳輸媒體的種類非常的多。而物理層的作用就是要盡可能地屏蔽掉這些不同的差異,從而使得物理層上面的數據鏈路層感覺不到這些差異,這樣就可以讓數據鏈路層「安心」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不必考慮網路的具體傳輸媒體和通信手段是什麼。
物理層的主要任務描述為確定與傳輸媒體介面有關的一些特性,即以下幾個方面:
(1) 機械特性 :指明介面所用的接線器的形狀與尺寸,引腳數目和排列,固定和鎖定裝置等等
(2) 電氣特性 :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
(3) 功能特性 :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電壓表示何種意義。
(4) 過程特性 :指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
因為物理連接的方式有很多,所以具體的物理協議的種類也有很多,從而傳輸媒體的種類也是非常之多,所以在介紹物理層時,我們應該先對「介面與通信」有一定的了解。
一個通信系統可以劃分為三大部分,即 源系統 , 傳輸系統 和 目的系統 。
首先介紹源系統,源系統一般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源點: 源點設備產生要傳輸的數據,例如從計算機的鍵盤輸入漢字,計算機產生輸出的數字比特流。源點又稱為 源站 或者 信源 。
發送器: 通常源點生成的數字比特流要通過發送器編碼後才能夠在傳輸系統中進行傳輸。最典型的發送器就是調制器,現在的很多計算器使用的都是內置的解調器(包括調制器和解調器)。
目的系統一般也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接收器: 接收傳輸系統傳送過來的信號,並把它轉換為能夠被目的設備處理的信息。典型的接收器就是解調器,
終點: 終點設備從接收器獲取傳送來的數字比特流,然後把信息輸出。終點又稱為 目的站 或者 信宿 。
在源系統和目的系統之間的傳輸系統可以是簡單的傳輸線,也可以是連接在源系統和目的系統之間的復雜網路系統。
然後我們要來辨別一下下面的常用術語:
消息: 指語音,文字,圖像等等。
數據: 指使用特定方式表示的信息,通常是有意義的符號序列。這種信息的表示可用計算機或其他機器處理或者產生。
信號: 指數據的電氣或電磁的表現。
根據信號中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方式不同,信號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
(1)模擬信號: 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連續的。
(2)數字信號: 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離散的。
信道 是用來表示向某一個方向傳送消息的媒體,一條通信電路往往包含一條發送信道和一條接收信道。
從通信的雙方信息交互的方式來看,可以有以下三種基本方式:
(1)單向通信: 又稱為單工通信,即只能有一個方向的通信而沒有反方向的交互。無線電廣播或有線電廣播就是這種類型。
(2)雙向交替通信: 又稱為半雙工通信,即通信雙方都可以發送消息,但不能雙方同時發送(也不能同時接收)。這種通信方式是一方發送另一方接收。
(3)雙向同時通信: 也稱為全雙工通信,即通信雙方都可以同時發送和接收消息。
來自信源的信號稱為 基帶信號 。像計算機輸出的代表各種文字或文件的數據信號都屬於基帶信號。由於基帶信號往往包含有較多的低頻成分和直流成分,但是許多信道並不能傳輸這種低頻分量或是直流分量。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對基帶信號進行 調制 。
調制主要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基帶信號的波形進行變換,使它能夠與信道的特徵相適應,但是變換後的信號仍然是基帶信號,這一類的調制稱為 基帶調制 ,這一過程也被稱為編碼。還有一類調制則是需要使用載波進行調制,將基帶信號的頻率范圍搬移到較高的頻段,並轉換為模擬信號,這樣就能更好的在模擬信道中傳輸,經過載波調制的信號稱為帶通信號,而使用載波的調制稱為 帶通調制 。
不歸零制: 正電平代表1,負電平代表0。
歸零制: 正脈沖代表1,負脈沖代表0。
曼徹斯特編碼: 位周期中心的向上跳變代表0,位周期中心的向下跳變代表1,但是也可以反過來定義。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在每一位的中心處始終有跳變。位開始邊界有跳變代表0,而位開始邊界沒有跳變代表1。
調幅(AM): 即載波的振幅隨著基帶數字信號而變化。例如,0或1分別對應於無載波或有載波的輸出。
調頻(FM): 即載波的頻率隨著基帶數字信號而變化。例如,0或1分別對應於頻率的 f1 或 f2 。
調相(PM): 即載波的初始相位隨著基帶數字信號而變化。例如,0或1分別對應於相位0度或180度。
當然,有時為了達到更高的信息傳輸速率,也必須採用技術上更為復雜但傳輸效果更好的混合調制方法,例如正交振幅調制等等。
限制信息在信道上的傳輸速率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兩個。
(1)信道能夠通過的范圍頻率
具體信道所能通過的頻率范圍總是有限的。信號中的許多高頻分量往往不能通過信道,就是因為它的頻率超過了信道所能承受的最大頻率,因此就會造成失真現象。
(2)信噪比
雜訊存在於所有的電子設備和通信信道中。由於雜訊是隨機產生的,因此它的瞬時值有時會很大,所以雜訊會使接收端對碼元的判決產生錯誤。但是雜訊的影響是相對的,當信號較強時,雜訊的影響就相對較小。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到 信噪比 的概念。信噪比就是指信號的平均功率和雜訊的平均功率之比,單位是分貝:
W是帶寬,S是信道內所傳信號的平均功率,N為信道內高斯雜訊的功率。香農公式指出:信道的帶寬或者信噪比越大,則信息的極限傳輸速率就越高。
傳輸媒體也稱傳輸介質或傳輸媒介。傳輸媒體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導引型傳輸媒體和非導引型傳輸媒體 。下面來具體介紹。
雙絞線就是指將兩根互相絕緣的銅導線並排放在一起,然後用規則的方法絞合起來。絞合可以減少對相鄰導線的電磁干擾。電話系統是使用雙絞線最多的地方,從用戶電話機到交換機的雙絞線稱為 用戶線 。
模擬傳輸和數字傳輸都會用到雙絞線,其通信距離一般是為幾到幾十公里。
為了提高雙絞線的對抗電磁干擾能力,可以在雙絞線外面再加一層用金屬絲編織而成的屏蔽層,這就是屏蔽雙絞線。,簡稱為 STP 。
同軸電纜內由導體銅質芯線、絕緣層、網狀編織的外導體屏蔽層以及保護塑料外層組成。由於其特有的構造,所以同軸電纜有著良好的抗干擾特性,被廣泛用於傳輸較高速率的數據。目前同軸電纜主要用在有線電視網的信號傳輸當中。它的帶寬是取決於它的質量的。
光纖是光纜通信的傳輸媒體,由於可見光的頻率非常之高,因此一個光纖通信系統的傳輸帶寬遠遠大於目前其他各種傳輸媒體的帶寬。
當光纖從高折射率的傳輸媒體到低折射率的傳輸媒體時,其折射角就會大於入射角。因此如果當入射角足夠大時,就會產生全反射,光也就能沿著光纖傳輸下去。
正是由於上面的原理,所以只要將入射角的角度把握好,就能夠產生全反射來進行傳輸,這也就是光纖傳輸的原理。
光纖不僅具有通信容量大的特點,還有其他的一些特點:
1.傳輸損耗小。
2.抗雷電和電磁干擾性能好。
3.無串音干擾,保密性很高。
4.體積小,重量輕。
我們將自由空間稱為非導引型傳輸媒體,簡單來說就是指無線傳輸。無線傳輸可以使用的頻段很廣,人們已經利用了好幾個波段來進行通信,但是紫外線以及更高的波段現在暫時還是不能用於通信。
短波通信(高頻通信)主要是靠電離層的反射來進行傳輸。但是短波信道的通信質量較差,傳輸速率較低。
無線電微波通信在數據通信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微波在空間中主要是以直線傳播。傳統的微波通信主要有兩種方式,即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衛星通信 。
要使用某一段無線電頻譜進行通信,通常必須得到本國政府有關無線電頻譜管理機構的許可證。但是也有一些無線電頻段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例如ISM,各國的ISM標准可能略有差異。
復用是通信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指允許用戶使用一個共享信道來進行通信,達到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的效果。
先來介紹 頻分復用FDM ,頻分復用是指將帶寬分為多份,用戶在分到一定的頻帶後,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佔用著這一條頻帶,也就是說頻分復用的用戶是在同樣的時間佔用不同的帶寬資源。
然後是 時分復用TDM ,它是指將時間劃分為一段段等長的時分復用幀(TDM幀)。每一個時分復用的用戶在每一個TDM幀中佔用固定序號的時隙。而每一個用戶所佔用的時隙是周期性地出現(其周期就是TDM幀的長度)。時分復用的所有用戶是在不同的時間佔用同樣的頻帶寬度。
最後是 統計時分復用STDM ,它是有一點類似於TDM的,只是STDM幀不是固定分配時隙,而是按需動態的分配時隙。因此統計時分復用可以提高線路的利用率。
波分復用WDM 就是光的頻分復用,也就是使用一根光纖來同時傳輸多個光載波信號。
碼分復用CDM 是另一種共享信道的方法。而人們更常使用碼分多址CDMA來稱呼它。這種復用方式的具體做法是可以讓每一個用戶在同樣的時間使用同樣的頻帶進行通信,由於各個用戶使用經過特殊的不同碼型,因此各用戶之間不會造成干擾。而且通過這種方式發送的信號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其頻譜類似於白雜訊,不容易被他人發現。
碼分復用的工作原理是將每一個比特時間再劃分為m個短的間隔,稱之為碼片。一般情況下m的值是64或128。
使用CDMA的每一個站被指派一個唯一的m bit碼片序列。一個站如果要發送比特1,則發送它自己的m bit碼片序列。如果要發送比特0,則發送該碼片序列的二進制反碼。舉例來說:
有時為了方便起見,我們會將碼片中的0寫為-1,1寫為+1。
現假定S站要發送信息的數據率為b bits/s,由於每一個比特要轉換成m個比特的碼片,因此S站實際上發送的數據率提高到mb bit/s,同時S站所佔用的頻帶寬度也提高到原來數值的m倍。這種方式就是 擴頻 的一種。擴頻通信通常有兩大類,一種是直接序列擴頻DSSS,另一種是跳頻擴頻FHSS。
CDMA系統的重要特點是每個站分配的碼片序列不僅必須各不相同,並且還必須互相正交,並且在實用的系統中是使用偽隨機碼序列。
在早期的電話網當中,從電話局到用戶電話機的用戶線採用最廉價的雙絞線電纜,而長途干線採用的是頻分復用FDM的模擬傳輸方式。由於數字通信與模擬通信相比,無論數傳輸質量上還是從經濟上都有明顯的優勢,所以現在長途干線大都採用時分復用PCM的數字傳輸方式。
但是早期的數字傳輸系統有著許多的缺點,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兩個:
(1)速率標准不統一: 由於歷史的原因,多路復用的速率體系有兩個互不兼容的國際標准。所以國際范圍的基於光纖高速數據傳輸就很難實現。
(2)不是同步傳輸: 在過去各國的數字網主要是採用准同步的方式,所以當數據傳輸速率很高時,收發雙方的時鍾同步就成為很大的問題。
所以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推出了一個數字傳輸標准,叫做同步光纖網SONET。整個的同步網路的各級時鍾都來自一個非常精確的主時鍾。同時,SONET為光纖傳輸系統定義了同步傳輸的線路速率等級結構:
寬頻的接入技術主要包括有線寬頻接入和無線寬頻接入。在這里先來介紹有線寬頻接入。
ADSL技術的全稱是非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具體指的是用數字技術對現有的模擬電話用戶線進行改造,使它能夠承載寬頻數字業務。具體來說ADSL技術就是把0-4 kHZ這一段低端頻譜留給傳統電話使用,而把原來沒有被利用的高端頻譜留給用戶上網使用。
ADSL的 傳輸距離 取決於數據率和用戶線的線徑(用戶線越細,信號傳輸時的衰減就越大)。而ADSL所能得到的最高數據傳輸速率還與實際的用戶線上的信噪比密切相關。
ADSL在 數據率 方面由於用戶在線的具體條件相差較大,因此ADSL採用自適應調制技術使用戶線能夠傳送盡可能高的數據率。當ADSL啟動時,用戶線兩端的ADSL數據機就測試可用的頻率、各子信道受到干擾的情況以及在每一個頻率上測試信號的傳輸質量。但是ADSL不能保證固定的數據率,所以對於用戶線很差的甚至無法開通ADSL。
基於ADSL的接入網由以下三大部分組成:數字用戶線接入復用器,用戶線和用戶家中的一些設施。
ADSL技術也在發展,現在已經有了更高速率的ADSL標准,稱之為 第二代ADSL ,第二代ADSL改進的地方主要是:
1. 通過提高調制效率得到了更高的數據率。
2. 採用了無縫速率自適應技術SRA,可在運營中不中斷通信和不產生誤碼的情況下,自適應的調整數據率。
3. 改善了線路質量評測和故障定位功能。
HFC網是目前覆蓋面很廣的有線電視網CATV的基礎上開發的一種居民寬頻接入網,除了可以傳送CATV外,還能提供電話、數據和其他寬頻交互型業務。
為了提高傳輸的質量,HFC網將原有線電視網中的同軸電纜主幹部分改換為光纖,而光纖從頭端連接到光纖結點,在光纖結點光信號被轉換為電信號,最後信號被送到每一個用戶的家庭。
FTTx是一種實現寬頻居民接入網的方案,代表多種寬頻接入的方式。這里的x代表不同的光纖接入地點,例如FTTH光纖到戶,FTTB光纖到大樓等等。
現在的長距離信號傳輸大都是採用光纖傳輸,只有在到了臨近用戶家中時,才將光纖轉換為銅纜。但是一個用戶是遠用不了一根光纖的通信容量,因此我們在光纖干線和用戶之間安裝一種轉換裝置即 光配線網 ,使得許多用戶能夠共享一根光纖的通信容量。由於光配線網無需使用電源,因此我們將其稱為無源光網路。
㈡ 計算機網路招聘中的LEVEL 2和LEVEL 3
直接面對用戶的是LEVEL 1 HELPDESK。
LEVEL 1後面的支持人員,依據處理內容級別的不同,再劃分為LEVEL 2和LEVEL 3。
就是說:LEVEL 1處理不了的問題,轉給LEVEL 2;LEVEL 2分析覺得需要LEVEL 3協助的,轉給LEVEL 3。
㈢ 計算機網路:網路層(2)
如圖,一個IP數據報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組成。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長度,共20位元組,是所有IP數據報必須具有的。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後面是一些可選欄位,其長度是可變的。
(1)版本
佔4位,指IP協議的版本。通信雙方使用的IP協議的版本必須一致。目前廣泛使用的IP協議版本號為4(即IPv4)。也有使用IPv6的(即版本6的IP協議)。
(2)首部長度
佔4位,可表示的最大十進制數值是15。 這個欄位所表示數的單位是32位字(1個32位字長是4位元組),因此,當I的首部長度為1111時(即十進制的15),首部長度就達到最大值60位元組。當分組的首部長度不是4位元組的整數倍時,必須利用最後的填充欄位加以填充。 因此數據部分永遠在4位元組的整數倍時開始,這樣在實現IP協議時較為方便。首部長度限制為60位元組的缺點是有時可能不夠用。但這樣做是希望用戶盡量減少開銷。最常用的首部長度就是20位元組(即首部長度為0101),這時不使用任何選項。
(3)區分服務
佔8位,用來獲得更好的服務。這個欄位在舊標准中叫做服務類型,但實際上一直沒有被使用過。1998年ITF把這個欄位改名為區分服務DS( Differentiated Services。只有在使用區分服務時,這個欄位才起作用。在一般的情況下都不使用這個欄位。
(4)總長度
總長度指首部和數據之和的長度,單位為位元組。總長度欄位為16位,因此數據報的最大長度為216-1=65535位元組。
在IP層下面的每一種數據鏈路層都有其自己的幀格式,其中包括幀格式中的數據欄位的最大長度,這稱為最大傳送單元MTU( Maximum Transfer Unit)。當一個IP數據報封裝成鏈路層的幀時,此數據報的總長度(即首部加上數據部分)一定不能超過下面的數據鏈路層的MTU值。雖然使用盡可能長的數據報會使傳輸效率提高,但由於乙太網的普遍應用,所以實際上使用的數據報長度 很少有超過1500位元組 的。為了不使IP數據報的傳輸效率降低,有關IP的標准文檔規定,所有的主機和路由器必須能夠處理的IP數據報長度不得小於576位元組。這個數值也就是最小的IP數據報的總長度。當數據報長度超過網路所容許的最大傳送單元MTU時,就必須把過長的數據報進行分片後才能在網路上傳送。這時,數據報首部中的「總長度」欄位不是指未分片前的數據報長度,而是指分片後的每一個分片的首部長度與數據長度的總和。
(5)標識 (identification)
佔16位。軟體在存儲器中維持一個計數器,每產生一個數據報,計數器就加1,並將此值賦給標識欄位。但這個「標識」並不是序號,因為IP是無連接服務,數據報不存在按序接收的問題。當數據報由於長度超過網路的MTU而必須分片時,這個標識欄位的值就被復制到所有的數據報片的標識欄位中。相同的標識欄位的值使分片後的各數據報片最後能正確地重裝成為原來的數據報。
(6)標志(flag)
佔3位,但目前只有兩位有意義。
標志欄位中的最低位記為 MF ( More Fragment)。MF=1即表示後面「還有分片」的數據報。MF=0表示這已是若千數據報片中的最後一個。
標志欄位中間的一位記為 DF (Dont Fragment),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當DF=0時才允許分片。
(7)片偏移
佔13位。片偏移指出:較長的分組在分片後,某片在原分組中的相對位置。也就是說,相對於用戶數據欄位的起點,該片從何處開始。片偏移以8個位元組為偏移單位。這就是說,每個分片的長度一定是8位元組(64位)的整數倍。
(8)生存時間
佔8位,生存時間欄位常用的英文縮寫是TTL( Time To live),表明是數據報在網路中的壽命。由發出數據報的源點設置這個欄位。其目的是防止無法交付的數據報無限制地在網際網路中兜圈子(例如從路由器R1轉發到R2,再轉發到R3,然後又轉發到R1),因而白白消耗網路資源。最初的設計是以秒作為TTL值的單位。每經過一個路由器時,就把TTL減去數據報在路由器所消耗掉的一段時間。若數據報在路由器消耗的時間小於1秒,就把TTL值減1。當TTL值減為零時,就丟棄這個數據報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路由器處理數據報所需的時間不斷在縮短,一般都遠遠小於1秒鍾,後來就把TTL欄位的功能改為「跳數限制」(但名稱不變)。路由器在轉發數據報之前就把TTL值減1。若TTL值減小到零,就丟棄這個數據報,不再轉發。因此,現在TTL的單位不再是秒,而是跳數。 TTL的意義是指明數據報在網際網路中至多可經過多少個路由器 。顯然,數據報能在網際網路中經過的路由器的最大數值是255。若把TTL的初始值設置為1,就表示這個數據報只能在本區域網中傳送。因為這個數據報一傳送到區域網上的某個路由器,在被轉發之前TTL值就減小到零,因而就會被這個路由器丟棄。
(9)協議
佔8位,協議欄位指出此數據報攜帶的數據是使用何種協議,以便使目的主機的IP層知道應將數據部分上交給哪個處理過程。
過程大致如下:
(1)從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機的IP地址D,得出目的網路地址為N。
(2)若N就是與此路由器直接相連的某個網路地址,則進行直接交付,不需要再經過其他的路由器,直接把數據報交付給目的主機(這里包括把目的主機地址D轉換為具體的硬體地址,把數據報封裝為MAC幀,再發送此幀);否則就是間接交付,執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
(4)若路由表中有到達網路N的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在進行更詳細的轉發解釋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子網掩碼:
上一篇說到了二級IP地址,也就是IP地址由網路號和主機號組成。
二級IP地址有以下缺點:
第一,IP地址空間的利用率有時很低每一個A類地址網路可連接的主機數超過1000萬,而每一個B類地址網路可連接的主機數也超過6萬。然而有些網路對連接在網路上的計算機數目有限制,根本達不到這樣大的數值。例如10 BASE-T乙太網規定其最大結點數只有1024個。這樣的乙太網若使用一個B類地址就浪費6萬多個IP地址,地址空間的利用率還不到2%,而其他單位的主機無法使用這些被浪費的地址。有的單位申請到了一個B類地址網路,但所連接的主機數並不多,可是又不願意申請一個足夠使用的C類地址,理由是考慮到今後可能的發展。IP地址的浪費,還會使IP地址空間的資源過早地被用完。
第二,給每一個物理網路分配一個網路號會使路由表變得太大因而使網路性能變壞。
每一個路由器都應當能夠從路由表査出應怎樣到達其他網路的下一跳路由器。因此,互聯網中的網路數越多,路由器的路由表的項目數也就越多。這樣,即使我們擁有足夠多的IP地址資源可以給每一個物理網路分配一個網路號,也會導致路由器中的路由表中的項目數過多。這不僅增加了路由器的成本(需要更多的存儲空間),而且使查找路由時耗費更多的時間,同時也使路由器之間定期交換的路由信息急劇增加,因而使路由器和整個網際網路的性能都下降了。
第三,兩級IP地址不夠靈活。
有時情況緊急,一個單位需要在新的地點馬上開通一個新的網路。但是在申請到一個新的IP地址之前,新增加的網路是不可能連接到網際網路上工作的。我們希望有一種方法,使一個單位能隨時靈活地增加本單位的網路,而不必事先到網際網路管理機構去申請新的網路號。原來的兩級IP地址無法做到這一點。
於是為解決上述問題,從1985年起在IP地址中又增加了一個「子網號欄位」,使兩級IP地址變成為三級IP地址,它能夠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並且使用起來也很靈活。這種做法叫作劃分子網 (subnetting),或子網定址或子網路由選擇。劃分子網已成為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協議。
劃分子網的基本思路如下:
(1)一個擁有許多物理網路的單位,可將所屬的物理網路劃分為若干個子網 subnet)。劃分子網純屬一個單位內部的事情。本單位以外的網路看不見這個網路是由多少個子網組成,因為這個單位對外仍然表現為一個網路。
(2)劃分子網的方法是從網路的主機號借用若干位作為子網號 subnet-id,當然主機號也就相應減少了同樣的位數。於是兩級IP地址在本單位內部就變為三級IP地址:網路號、子網號和主機號。也可以用以下記法來表示:
IP地址:=(<網路號>,<子網號>,<主機號>}
(3)凡是從其他網路發送給本單位某個主機的IP數據報,仍然是根據IP數據報的目的網路號找到連接在本單位網路上的路由器。但此路由器在收到IP數據報後,再按目的網路號和子網號找到目的子網,把IP數據報交付給目的主機。
簡單來說就是原來的IP地址總長度不變,把原來由「網路號+主機號」組成的IP地址,變為了「網路號+子網號+主機號」,因為其他網路找當前網路的主機時,使用的還是網路號,所以外面的網看不見當前網路的子網。當本網的路由器在收到IP數據報後,按目的網路號和子網號找到目的子網,把IP數據報交付給目的主機。
現在剩下的問題就是:假定有一個數據報(其目的地址是145.133.10)已經到達了路由器R1。那麼這個路由器如何把它轉發到子網145.3.3.0呢?
我們知道,從IP數據報的首部並不知道源主機或目的主機所連接的網路是否進行了子網的劃分。這是因為32位的IP地址本身以及數據報的首部都沒有包含任何有關子網劃分的信息。因此必須另外想辦法,這就是使用子網掩碼( (subnet mask)。
子網掩碼,簡單來說就是把除了主機號設置為0,其他位置的數字都設置為1。
以B類地址為例:
把三級IP地址的網路號與子網號連起來,與子網掩碼做「與」運算,就得到了子網的網路地址。
在網際網路的標准規定:所有的網路都必須使用子網掩碼,同時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也必須有子網掩碼這一欄。如果一個網路不劃分子網,那麼該網路的子網掩碼就使用默認子網掩碼。
那麼既然沒有子網,為什麼還要使用子網掩碼?
這就是為了更便於査找路由表。
默認子網掩碼中1的位置和IP地址中的網路號欄位 net-id正好相對應。因此,若用默認子網掩碼和某個不劃分子網的IP地址逐位相「與」(AND),就應當能夠得出該IP地址的網路地址來。這樣做可以不用查找該地址的類別位就能知道這是哪一類的IP地址。顯然,
子網掩碼是一個網路或一個子網的重要屬性。在RFC950成為網際網路的正式標准後,路由器在和相鄰路由器交換路由信息時,必須把自己所在網路(或子網)的子網掩碼告訴相鄰路由器。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除了要給出目的網路地址外,還必須同時給出該網路的子網掩碼。若一個路由器連接在兩個子網上就擁有兩個網路地址和兩個子網掩碼。
以一個B類地址為例,說明可以有多少種子網劃分的方法。在採用固定長度子網時,所劃分的所有子網的子網掩碼都是相同的。
表中的「子網號的位數」中沒有0,1,15和16這四種情況,因為這沒有意義。雖然根據已成為網際網路標准協議的RFC950文檔,子網號不能為全1或全0,但隨著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CIDR的廣泛使用,現在全1和全0的子網號也可以使用了,但一定要謹慎使用,要弄清你的路由器所用的路由選擇軟體是否支持全0或全1的子網號。這種較新的用法我們可以看出,若使用較少位數的子網號,則每一個子網上可連接的主機數就較多。
反之,若使用較多位數的子網號,則子網的數目較多但每個子網上可連接的主機數就較少因此我們可根據網路的具體情況(一共需要劃分多少個子網,每個子網中最多有多少個主機)來選擇合適的子網掩碼。
所以,劃分子網增加了靈活性,但卻減少了能夠連接在網路上的主機總數。
在劃分子網的情況下,分組轉發的演算法必須做相應的改動。
使用子網劃分後,路由表必須包含以下三項內容: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和下一跳地址。
所以之前的流程變成了下面這樣:
(1)從收到的數據報的首部提取目的IP地址D。
(2)先判斷是否為直接交付。對路由器直接相連的網路逐個進行檢查:用各網路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AND操作),看結果是否和相應的網路地址匹配。若匹配,則把分組進行直接交付(當然還需要把D轉換成物理地址,把數據報封裝成幀發送出去),轉發任務結束。否則就是間接交付,執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為D的特定主機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4)。
(4)對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目的網路地址,子網掩碼,下一跳地址),用其中的子網掩碼和D逐位相「與」(AND操作),其結果為N。若N與該行的目的網路地址匹配,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該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則,執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個默認路由,則把數據報傳送給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認路由器;否則,執行(6)
(6)報告轉發分組出錯。
㈣ 2018年9月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前練習題(2)
2018年9月計算機三級網路技術考前練習題(2)
填空題
(1)在傳輸數字信號時,為了便於傳輸,減少干擾和易於放大,在發送端需要將發送的數字信號變換成為模擬信號,這種變換過程稱為【ll】。
(2)如果一個Web站點利用IIS建立在NTFS分區,那麼可以通過分級機制對它進行訪問控制。在這種分級訪問控制中,系統首先檢查【12】是否在允許的范圍內。
(3)網際網路中的每台主機至少有一個lP地址,而且這個IP地址在全網中必須是【13】的。
(4)在WWW服務系統中,信息資源以【14】為基本組織單位存儲在伺服器中。
(5)如果用戶通過ADSL接人技術連接到Internel,其上行傳輸速率可達到1Mbps,下行傳輸速率可達到【15】。
(6)網卡是連接區域網中計算機和【】6】的設備。
(7)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是一種以【17】作為傳輸介質的高速環型網路。
(18)在文件傳輸服務中,將文件從伺服器傳到客戶機稱為【18】文件。
(9)IP地址可分為A、B、C、D、E共5類。其中A類地址主機號佔用【19】個位元組。
(10)認證技術主要解決網路通信過程中通信雙方的【20】認可。
參考答案
(1)【11】調制【解析】計算機發出的數字信號,有時需要將其轉換成模擬信號。如個人計算機以撥號方式接入Internet網,或者為了便於傳輸.減少干擾和易於放大.數字信號必須轉換成模擬信號,這種變換過程稱為調制。這種轉換需要使用數據機。接收方的計算機則需要將傳輸過來的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這種變換過程稱為解調,也需要通過數據機。
(2)【12】IP【解析】本題考查點是利用IIS建立Web網站可以進行的四級訪問控制。在電子商務中,Web站點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使用微軟公司的IIS建設的Web網站時。當位於NTFS分區時,可以通過四級訪問控制來對該網站進行訪問控制。四級訪問控制依次為IP地址限制、用戶驗證、Web許可權和NTFS許可權。
(3)【13】唯一【解析】本題考查點是IP地址在全網中的唯一性。所有連入Internet的計算機必須擁有一個網內唯一的IP地址,以便相互識別.就像每台電話機必須有一個唯一的電話號碼一樣。
(4)【14】頁面(Web)【解析】WWW服務中信息資源以網頁作為基本的組織單位。網頁上可包括文本、聲音、圖畫、動畫和「熱字」等,其中「熱字」用以完成網頁之間的鏈接。網頁可在同一主機上,也可在不同的主機上。統一資源定位符URI。(UniformResourceLocators)是WWW中用來定位和調用這種網路資源的方法。
(5)【15】8Mbps【解析】用戶可以通過ADSL接入技術連接到Internet。ADSL技術使用1對電話銅線,上行速度可達1Mbps,下行速度可達8Mbps,最大連接距離可達5.5kin。
(6)【16】傳輸介質【解析】網卡是構成區域網的基本設備之一。網卡的一端連接區域網中的計算機設備(包括伺服器和工作站),另一端連接區域網中的傳輸介質。就數據傳輸速率而言,網卡分10Mpbs、100Mpbs、1000Mpbs等技術指標;就連接的介質類型而言.網卡分粗纜、細纜和雙絞線等介面。
(7)【17】光纖【解析】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I)是~種以多模或單模光纖作為傳輸介質的高速環型網路。它採用IEEE802.2的邏輯鏈路控制LLC協議和IEEE802.5的單令牌的環網介質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傳輸速率可高達100Mpbs,聯網的結點數可達1000個,環路長度可達100km,是校園網中主幹網和城域網的一種方案。
(8)【18】下載【解析】本題考查點是文件傳輸服務中的下載文件服務。文件傳輸服務又稱為FTP服務。FTP採用客戶機/伺服器工作模式,遵守FTP協議(文件傳輸協議)。網際網路中許多可提供下載文件的站點提供FTP服務。當需要使用FTP服務時。客戶機向FTP文件伺服器發送請求,伺服器接受請求.建立鏈路.按客戶機要求傳送文件。文件傳輸是雙向的,將FTP伺服器上的文件傳送到客戶機磁碟中稱為「下載」文件,而將客戶機磁碟的文件傳送到FTP伺服器上則稱為「上傳」文件。
(9)【19】3【解析】地址由4個位元組(32bit)組成。可以分為A、B、C、D、E共5類。其中A、B、C類地址的網路號和主機號所佔用的位數不同,以適應不同規模的網路。A類地址中網路號佔1個位元組的7位(首位為O),其餘的3個位元組表示主機號,適用於大型網路。B類地址中網路號占前2個位元組中的14位(第l、2位為10),其餘的3個位元組表示主機號。c類地址中網路號占前3個位元組中的21位(第l、2、3位為110),其餘的3個位元組表示主機號,適用於規模較小的網終。D類和E類IP地址少用。
(10)【20】身份【解析】本題考查點是認證技術的作用。認證技術是防止主動攻擊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主要解決通信雙方的身份認證。也就是說,雙方都需要確認對方是真實的,不是冒充的。同時,認證技術還要解決信息完整性認證問題,即保證在通信過程中信息未被篡改和破壞。
㈤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part 2]——【TFTP協議】概述
在數據傳輸的海洋中,有一種輕量級的協議正在起航——簡單文件傳輸協議(TFTP)。作為TCP/IP大家族中的精靈,它專為客戶端與伺服器間的文件傳輸而設計,以UDP的迅捷與簡潔為基石,提供不復雜、低開銷的服務。
TFTP的通信模式如同一問一答的舞台劇,客戶端扮演著請求者的角色,伺服器則坐鎮回應。盡管基於UDP,但TFTP深知數據安全的脆弱性,通過每個數據包的確認機制,確保了接收端能接收到每一份珍貴的文件碎片。
報文語言,TFTP的五味雜陳:
- Read Request(RRQ):就像一封讀取的邀請函,客戶端向伺服器發出請求,期待接收文件,就像從網路的海洋中下載一份珍貴的文件。
- Write Request(WRQ):相反,Write Request是寫入的邀請,客戶端希望將自己的文件上傳到伺服器,如同將信息刻印在網路的烙印上。
- Data(DATA):這是文件傳輸的主旋律,客戶端與伺服器之間的數據如同樂章中的旋律,流淌在數字的海洋。
- Acknowledgment(ACK):如同美妙的和弦,ACK是確認,確認每一次數據的傳遞,保證信息的准確無誤。
- Error(ERROR):然而,任何不和諧都可能以誤差的形式出現,當文件傳輸過程中出現問題,ERROR就像一個警鍾,提醒我們調整航向。
在UDP的不穩定與TCP的可靠性之間,TFTP找到了平衡:
TFTP巧妙地將TCP的可靠傳輸技巧融入其中,通過編號和確認機制,就像船隻上的燈塔。發送方將數據進行編號,每一步傳輸都等待接收方的確認。一旦某個數據包在約定的時間內未得到響應,就會觸發重傳,確保文件的完整無缺。這就像在數據傳輸的航道上設立了一道道安全的防護網,無論海洋如何波濤洶涌,接收的文件始終如初。
㈥ 《計算機網路》關於應用層的2道習題
第一題:
第1秒,建立TCP連接;
第2秒,擁塞窗口為1個分組的大小,用戶發送HTTP請求,並且收到第1個分組;
第3秒,擁塞窗口為2個分組的大小,用戶收到2個分組;
第4秒,擁塞窗口為4個分組的大小,用戶收到4個分組;
第5秒,擁塞窗口為8個分組的大小,用戶收到7個分組;
因此用戶下載該網頁需要的時間為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