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鏈路層協議計算機網路原理
擴展閱讀
一建手機做題軟體 2025-01-03 03:53:02

鏈路層協議計算機網路原理

發布時間: 2024-10-13 13:33:59

計算機網路中五層協議它們分別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它們具體分別是在哪裡(從硬體層面上談)實現的

1,物理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物理線路上傳輸原始的二進制數據。

2、數據鏈路層;其主要功能是:主要負責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

3、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要負責創建邏輯鏈路,以及實現數據包的分片和重組,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連等功能。

4、傳輸層;其主要功能是:負責向用戶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實現流量控制以及差錯控制。

5、應用層;其主要功能是:為應用程序提供了網路服務。

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是由計算機硬體(如網卡)實現的,網路層和傳輸層由操作系統軟體實現,而應用層由應用程序或用戶創建實現。

(1)鏈路層協議計算機網路原理擴展閱讀:

應用層是體系結構中的最高層。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這里的進程就是指正在運行的程序。

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
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信息交換所必須的功能。應用層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傳輸層的任務就是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之間的通信。網際網路的傳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協議:即面向連接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接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

面向連接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但無連接服務則不保證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盡最大努力交付」。這兩種服務方式都很有用,備有其優缺點。在分組交換網內的各個交換結點機都沒有傳輸層。

網路層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在發送數據時,網路層將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

在TCP/IP體系中,分組也叫作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網路層的另一個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
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

❷ 計算機網路(三)數據鏈路層

結點:主機、路由器

鏈路:網路中兩個結點之間的物理通道,鏈路的傳輸介質主要有雙絞線、光纖和微波。分為有線鏈路、無線鏈路。

數據鏈路:網路中兩個結點之間的邏輯通道,把實現控制數據傳輸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鏈路上就構成數據鏈路。

幀:鏈路層的協議數據單元,封裝網路層數據報。

數據鏈路層負責通過一條鏈路從一個結點向另一個物理鏈路直接相連的相鄰結點傳送數據報。

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其最基本的服務是將源自網路層來的數據可靠地傳輸到相鄰節點的目標機網路層。其主要作用是加強物理層傳輸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將物理層提供的可能出錯的物理連接改造成為 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使之對網路層表現為一條無差錯的鏈路。

封裝成幀就是在一段數據的前後部分添加首部和尾部,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幀。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層上交的比特流後,就能根據首部和尾部的標記,從收到的比特流中識別幀的開始和結束。首部和尾部包含許多的控制信息,他們的一個重要作用:幀定界(確定幀的界限)。

幀同步:接收方應當能從接收到的二進制比特流中區分出幀的起始和終止。

組幀的四種方法:

透明傳輸是指不管所傳數據是什麼樣的比特組合,都應當能夠在鏈路上傳送。因此,鏈路層就「看不見」有什麼妨礙數據傳輸的東西。

當所傳數據中的比特組合恰巧與某一個控制信息完全一樣時,就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使收方不會將這樣的數據誤認為是某種控制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數據鏈路層的傳輸是透明的。

概括來說,傳輸中的差錯都是由於雜訊引起的。

數據鏈路層編碼和物理層的數據編碼與調制不同。物理層編碼針對的是單個比特,解決傳輸過程中比特的同步等問題,如曼徹斯特編碼。而數據鏈路層的編碼針對的是一組比特,它通過冗餘碼的技術實現一組二進制比特串在傳輸過程是否出現了差錯。

較高的發送速度和較低的接收能力的不匹配,會造成傳輸出錯,因此流量控制也是數據鏈路層的一項重要工作。數據鏈路層的流量控制是點對點的,而傳輸層的流量控制是端到端的。

滑動窗口有以下重要特性:

若採用n個比特對幀編號,那麼發送窗口的尺寸W T 應滿足: 。因為發送窗口尺寸過大,就會使得接收方無法區別新幀和舊幀。

每發送完一個幀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的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幀。

除了比特出差錯,底層信道還會出現丟包 [1] 問題

「停止-等待」就是每發送完一個分組就停止發送,等待對方確認,在收到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個分組。其操作簡單,但信道利用率較低

信道利用率是指發送方在一個發送周期內,有效地發送數據所需要的時間占整個發送周期的比率。即

GBN發送方:

GBN接收方:

因連續發送數據幀而提高了信道利用率,重傳時必須把原來已經正確傳送的數據幀重傳,是傳送效率降低。

設置單個確認,同時加大接收窗口,設置接收緩存,緩存亂序到達的幀。

SR發送方:

SR接收方:

發送窗口最好等於接收窗口。(大了會溢出,小了沒意義),即

傳輸數據使用的兩種鏈路

信道劃分介質訪問控制將使用介質的每個設備與來自同一通信信道上的其他設備的通信隔離開來,把時域和頻域資源合理地分配給網路上的設備。

當傳輸介質的帶寬超過傳輸單個信號所需的帶寬時,人們就通過在一條介質上同時攜帶多個傳輸信號的方法來提高傳輸系統的利用率,這就是所謂的多路復用,也是實現信道劃分介質訪問控制的途徑。多路復用技術把多個信號組合在一條物理信道上進行傳輸,使多個計算機或終端設備共享信道資源,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信道劃分的實質就是通過分時、分頻、分碼等方法把原來的一條廣播信道,邏輯上分為幾條用於兩個結點之間通信的互不幹擾的子信道,實際上就是把廣播信道轉變為點對點信道。

頻分多路復用是一種將多路基帶信號調制到不同頻率載波上,再疊加形成一個復合信號的多路復用技術。在物理信道的可用帶寬超過單個原始信號所需帶寬的情況下,可將該物理信道的總帶寬分割成若千與傳輸單個信號帶寬相同(或略寬)的子信道,每個子信道傳輸一種信號,這就是頻分多路復用。

每個子信道分配的帶寬可不相同,但它們的總和必須不超過信道的總帶寬。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防止子信道之間的千擾,相鄰信道之間需要加入「保護頻帶」。頻分多路復用的優點在於充分利用了傳輸介質的帶寬,系統效率較高;由於技術比較成熟,實現也較容易。

時分多路復用是將一條物理信道按時間分成若干時間片,輪流地分配給多個信號使用。每個時間片由復用的一個信號佔用,而不像FDM那樣,同一時間同時發送多路信號。這樣,利用每個信號在時間上的交叉,就可以在一條物理信道上傳輸多個信號。

就某個時刻來看,時分多路復用信道上傳送的僅是某一對設備之間的信號:就某段時間而言,傳送的是按時間分割的多路復用信號。但由於計算機數據的突發性,一個用戶對已經分配到的子信道的利用率一般不高。統計時分多路復用(STDM,又稱非同步時分多路復用)是TDM 的一種改進,它採用STDM幀,STDM幀並不固定分配時隙,面按需動態地分配時隙,當終端有數據要傳送時,才會分配到時間片,因此可以提高線路的利用率。例如,線路傳輸速率為8000b/s,4個用戶的平均速率都為2000b/s,當採用TDM方式時,每個用戶的最高速率為2000b/s.而在STDM方式下,每個用戶的最高速率可達8000b/s.

波分多路復用即光的頻分多路復用,它在一根光纖中傳輸多種不同波長(頻率)的光信號,由於波長(頻率)不同,各路光信號互不幹擾,最後再用波長分解復用器將各路波長分解出來。由於光波處於頻譜的高頻段,有很高的帶寬,因而可以實現多路的波分復用

碼分多路復用是採用不同的編碼來區分各路原始信號的一種復用方式。與FDM和 TDM不同,它既共享信道的頻率,又共享時間。下面舉一個直觀的例子來理解碼分復用。

實際上,更常用的名詞是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1個比特分為多個碼片/晶元( chip),每一個站點被指定一個唯一的m位的晶元序列,發送1時發送晶元序列(通常把o寫成-1) 。發送1時站點發送晶元序列,發送o時發送晶元序列反碼。

純ALOHA協議思想:不監聽信道,不按時間槽發送,隨機重發。想發就發

如果發生沖突,接收方在就會檢測出差錯,然後不予確認,發送方在一定時間內收不到就判斷發生沖突。超時後等一隨機時間再重傳。

時隙ALOHA協議的思想:把時間分成若干個相同的時間片,所有用戶在時間片開始時刻同步接入網路信道,若發生沖突,則必須等到下一個時間片開始時刻再發送。

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協議思想:發送幀之前,監聽信道。

堅持指的是對於監聽信道忙之後的堅持。

1-堅持CSMA思想:如果一個主機要發送消息,那麼它先監聽信道。

優點:只要媒體空閑,站點就馬上發送,避免了媒體利用率的損失。

缺點:假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站點有數據要發送,沖突就不可避免。

非堅持指的是對於監聽信道忙之後就不繼續監聽。

非堅持CSMA思想:如果一個主機要發送消息,那麼它先監聽信道。

優點:採用隨機的重發延遲時間可以減少沖突發生的可能性。

缺點:可能存在大家都在延遲等待過程中,使得媒體仍可能處於空閑狀態,媒體使用率降低。

p-堅持指的是對於監聽信道空閑的處理。

p-堅持CSMA思想:如果一個主機要發送消息,那麼它先監聽信道。

優點:既能像非堅持演算法那樣減少沖突,又能像1-堅持演算法那樣減少媒體空閑時間的這種方案。

缺點:發生沖突後還是要堅持把數據幀發送完,造成了浪費。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的工作流程:

由圖可知,至多在發送幀後經過時間 就能知道所發送的幀有沒有發生碰撞。因此把乙太網端到端往返時間為 稱為爭周期(也稱沖突窗口或碰撞窗口)。

截斷二進制指數規避演算法:

最小幀長問題:幀的傳輸時延至少要兩倍於信號在匯流排中的傳播時延。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避免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其工作原理如下

CSMA/CD與CSMA/CA的異同點:

相同點:CSMA/CD與CSMA/CA機制都從屬於CSMA的思路,其核心是先聽再說。換言之,兩個在接入信道之前都須要進行監聽。當發現信道空閑後,才能進行接入。

不同點:

輪詢協議:主結點輪流「邀請」從屬結點發送數據。

令牌:一個特殊格式的MAC控制幀,不含任何信息。控制信道的使用,確保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結點獨占信道。每個結點都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令牌持有時間)獲得發送數據的權利,並不是無限制地持有令牌。應用於令牌環網(物理星型拓撲,邏輯環形拓撲)。採用令牌傳送方式的網路常用於負載較重、通信量較大的網路中。

輪詢訪問MAC協議/輪流協議/輪轉訪問MAC協議:基於多路復用技術劃分資源。

隨機訪問MAC協議: 用戶根據意願隨機發送信息,發送信息時可獨占信道帶寬。 會發生沖突

信道劃分介質訪問控制(MAC Multiple Access Control )協議:既要不產生沖突,又要發送時佔全部帶寬。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由多台計算機互聯成的計算機組,使用廣播信道。其特點有

決定區域網的主要要素為:網路拓撲,傳輸介質與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區域網的分類

IEEE 802標准所描述的區域網參考模型只對應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與物理層,它將數據鏈路層劃分為邏輯鏈路層LLC子層和介質訪問控制MAC子層。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匯流排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 乙太網只實現無差錯接收,不實現可靠傳輸。

乙太網兩個標准:

乙太網提供無連接、不可靠的服務

10BASE-T是傳送基帶信號的雙絞線乙太網,T表示採用雙絞線,現10BASE-T 採用的是無屏蔽雙絞線(UTP),傳輸速率是10Mb/s。

計算機與外界有區域網的連接是通過通信適配器的。

在區域網中,硬體地址又稱為物理地址,或MAC地址。MAC地址:每個適配器有一個全球唯一的48位二進制地址,前24位代表廠家(由IEEE規定),後24位廠家自己指定。常用6個十六進制數表示,如02-60-8c-e4-b1-21。

最常用的MAC幀是乙太網V2的格式。

IEEE 802.11是無線區域網通用的標准,它是由IEEE所定義的無線網路通信的標准。

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通常跨接很大的物理范圍,所覆蓋的范圍從幾十公里到幾千公里,它能連接多個城市或國家,或橫跨幾個洲並能提供遠距離通信,形成國際性的遠程網路。

廣域網的通信子網主要使用分組交換技術。廣域網的通信子網可以利用公用分組交換網、衛星通信網和無線分組交換網,它將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區域網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廣域網。

點對點協議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數據鏈路層協議,用戶使用撥號電話接入網際網路時一般都使用PPP協議。 只支持全雙工鏈路。

PPP協議應滿足的要求

PPP協議的三個組成部分

乙太網交換機

沖突域:在同一個沖突域中的每一個節點都能收到所有被發送的幀。簡單的說就是同一時間內只能有一台設備發送信息的范圍。

廣播域:網路中能接收任一設備發出的廣播幀的所有設備的集合。簡單的說如果站點發出一個廣播信號,所有能接收收到這個信號的設備范圍稱為一個廣播域。

乙太網交換機的兩種交換方式:

直通式交換機:查完目的地址(6B)就立刻轉發。延遲小,可靠性低,無法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埠的交換。

存儲轉發式交換機:將幀放入高速緩存,並檢查否正確,正確則轉發,錯誤則丟棄。延遲大,可靠性高,可以支持具有不同速率的埠的交換。

❸ 計算機網路原理知識點

計算機網路原理知識點

計算機網路系統擺脫了中心計算機控制結構數據傳輸的局限性,並且信息傳遞迅速,系統實時性強。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計算機網路原理知識點,歡迎大家參考!

OSI,TCP/IP,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以及各層協議?

答:OSI分層 (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TCP/IP分層(4層):網路介面層、 網際層、運輸層、 應用層。

五層協議 (5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 應用層。

每一層的協議如下:

物理層:RJ45、CLOCK、IEEE802.3 (中繼器,集線器)

數據鏈路:PPP、FR、HDLC、VLAN、MAC (網橋,交換機)

網路層:IP、ICMP、ARP、RARP、OSPF、IPX、RIP、IGRP、 (路由器)

傳輸層:TCP、UDP、SPX

會話層:NFS、SQL、NETBIOS、RPC

表示層:JPEG、MPEG、ASII

應用層:FTP、DNS、Telnet、SMTP、HTTP、WWW、NFS

每一層的作用如下:

物理層:通過媒介傳輸比特,確定機械及電氣規范(比特Bit)

數據鏈路層:將比特組裝成幀和點到點的傳遞(幀Frame)

網路層:負責數據包從源到宿的傳遞和網際互連(包PackeT)

傳輸層: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報文傳遞和錯誤恢復(段Segment)

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會話協議數據單元SPDU)

表示層:對數據進行翻譯、加密和壓縮(表示協議數據單元PPDU)

應用層:允許訪問OSI環境的手段(應用協議數據單元APDU)

IP地址的分類?

答:A類地址:以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0~126(1.0.0.0 - 126.255.255.255);

B類地址:以1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128~191(128.0.0.0 - 191.255.255.255);

C類地址:以110開頭, 第一個位元組范圍:192~223(192.0.0.0 - 223.255.255.255);

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Internet上保留地址用於內部)

IP地址與子網掩碼相與得到網路號

ARP是地址解析協議,簡單語言解釋一下工作原理?

答:1:首先,每個主機都會在自己的ARP緩沖區中建立一個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之間的對應關系。

2:當源主機要發送數據時,首先檢查ARP列表中是否有對應IP地址的目的主機的MAC地址,如果有,則直接發送數據,如果沒有,就向本網段的所有主機發送ARP數據包,該數據包包括的內容有:源主機 IP地址,源主機MAC地址,目的主機的IP 地址。

3:當本網路的所有主機收到該ARP數據包時,首先檢查數據包中的IP地址是否是自己的IP地址,如果不是,則忽略該數據包,如果是,則首先從數據包中取出源主機的IP和MAC地址寫入到ARP列表中,如果已經存在,則覆蓋,然後將自己的MAC地址寫入ARP響應包中,告訴源主機自己是它想要找的MAC地址。

4:源主機收到ARP響應包後。將目的主機的IP和MAC地址寫入ARP列表,並利用此信息發送數據。如果源主機一直沒有收到ARP響應數據包,表示ARP查詢失敗。

廣播發送ARP請求,單播發送ARP響應。

RARP是逆地址解析協議,作用是完成硬體地址到IP地址的.映射,主要用於無盤工作站,因為給無盤工作站配置的IP地址不能保存。工作流程:在網路中配置一台RARP伺服器,裡面保存著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關系,當無盤工作站啟動後,就封裝一個RARP數據包,裡面有其MAC地址,然後廣播到網路上去,當伺服器收到請求包後,就查找對應的MAC地址的IP地址裝入響應報文中發回給請求者。因為需要廣播請求報文,因此RARP只能用於具有廣播能力的網路。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的全過程?

答: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戶端發送syn包(syn=x)到伺服器,並進入SYN_SEND狀態,等待伺服器確認;

第二次握手:伺服器收到syn包,必須確認客戶的SYN(ack=x+1),同時自己也發送一個SYN包(syn=y),即SYN+ACK包,此時伺服器進入SYN_RECV狀態;

第三次握手:客戶端收到伺服器的SYN+ACK包,向伺服器發送確認包ACK(ack=y+1),此包發送完畢,客戶端和伺服器進入ESTABLISHED狀態,完成三次握手。

握手過程中傳送的包里不包含數據,三次握手完畢後,客戶端與伺服器才正式開始傳送數據。理想狀態下,TCP連接一旦建立,在通信雙方中的任何一方主動關閉連接之前,TCP 連接都將被一直保持下去。

四次揮手

與建立連接的“三次握手”類似,斷開一個TCP連接則需要“四次握手”。

第一次揮手:主動關閉方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主動方到被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也就是主動關閉方告訴被動關閉方:我已經不 會再給你發數據了(當然,在fin包之前發送出去的數據,如果沒有收到對應的ack確認報文,主動關閉方依然會重發這些數據),但是,此時主動關閉方還可 以接受數據。

第二次揮手:被動關閉方收到FIN包後,發送一個ACK給對方,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與SYN相同,一個FIN佔用一個序號)。

第三次揮手:被動關閉方發送一個FIN,用來關閉被動關閉方到主動關閉方的數據傳送,也就是告訴主動關閉方,我的數據也發送完了,不會再給你發數據了。

第四次揮手:主動關閉方收到FIN後,發送一個ACK給被動關閉方,確認序號為收到序號+1,至此,完成四次揮手。

;

❹ 計算機網路中五層協議它們分別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它們具體分別是在哪裡(從硬體層面上談)實現的

答:所謂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是為便於學習計算機網路原理而採用的綜合了OSI七層模型和TCP/IP的四層模型而得到的五層模型。各層的主要功能:(1)應用層 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應用層不僅要提供應用進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換和遠地操作,而且還要作為互相作用的應用進程的用戶代理(user agent),來完成一些為進行語義上有意義的信息交換所必須的功能。(2)運輸層任務是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間的通信。網際網路的運輸層可使用兩種不同的協議。即面向連接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接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面向連接的服務能夠提供可靠的交付。無連接服務則不能提供可靠的交付。只是best-effort delivery.(3)網路層網路層負責為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使源主機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交付到目的主機。(4)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將在網路層交下來的數據報組裝成幀(frame),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實現幀的無差錯傳輸。(5)物理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輸比特流。「透明地傳送比特流」指實際電路傳送後比特流沒有發生變化。物理層要考慮用多大的電壓代表「1」或「0」,以及當發送端發出比特「1」時,接收端如何識別出這是「1」而不是「0」。物理層還要確定連接電纜的插頭應當有多少根腳以及各個腳如何連接。

❺ 計算機網路原理詳解學生必看

計算機網路原理詳解

計算機網路基礎

線路(網線,光纖,無線。。。)

計算機終端(伺服器, 電腦設備, 終端機, POS機,

ATM機。。。)

網路設備(路由器,交換機,中繼器,光電轉換器,負

載均衡,防火牆,中繼器。。。)

軟體和協議

網路通信的目的:通信和資源共享

網路的七層模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

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物理層

目的:保證原始數據比特流的無誤傳輸;

任務:確定與物理媒體相關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機械

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規程特性

機械特性:連接器形式與插針分配電氣特性:介面電氣信號

特性。

功能特性:數據傳遞、控制、定時、接地規程特性:介面電

路所使用的規程

國物理層-寬頻

帶寬的單位:bps(比特率) , 即bits/sec

帶寬的大小,指的是每秒能吞吐多少個「位」(0/1)

文件的大小,指的是1位元組=8位(8個0/1)距離與寬頻

成反比,距離越遠,帶寬越低

例如:區域網的帶寬比廣域網大;

物理層:將二進制的數字信息比特流從一個節點傳輸到

下一個節點

設備:線路(網線、光纖,無線,同軸電纜等),網卡,

無線(3G, 4G, 5G, 藍牙, 紅外, WiFi)

物理層-網卡的作用:

將數字信息進行串/並轉換;

地址標識;

數據幀的封裝和拆卸;

MAC地址:又叫網卡地址, 48bits(8個位元組) , 0~23位

是廠商代碼,24~47位是產商自行分派

口計算機內部:CPU, 內存, 硬碟, 鍵盤

例如代碼程序,已知:定義變數a=1.b=2求:X=a+b

的結果。

回計算機計算原理:

第一步,計算機會在內存中,劃分-塊區域,表示為

a,大小為1,表示為b,大小為2;

第二步, CPU從內存中取到到數據進行計算, 再把計

算結果存儲到內存中,表示為X,大小為3:

緩存:

由於CPU, 內存和硬碟傳輸效率不同, CPU>內存>

硬碟,所以需要緩存進行數據暫存,緩存大小不同,影

響電腦性能;

內存和硬碟的區別:

斷電下,硬碟的數據會保存下來,但是內存/緩存的

數據會丟失;

CPU:

位數:一位按照8位的倍數,32位,64位表示一個脈沖可

以傳輸64個bits;

主頻:2.6GHZ, -秒鍾傳輸2.6G, 1k=1024KB1M=

1000K1G=1024M1G=10億bits 2.6GHZ相當於一秒鍾

64*26億bits

數據鏈路層

目的:保證數據在物理鏈路上實現可靠的傳輸

數據的封裝和拆卸

地址標識

數據校驗,如:1101101100,在尾部加上數據准確性

檢查,如果1為偶數就是1,奇數為0.接收端看接收到的

數據中1是不是為偶數,是則表示數據接收是對的,存往一

點風險955

網路層

網路層數據傳輸單位(包),其作用有:

路由選擇;

實現數據跨網路的鏈接;

IP協議

網路層包含:版本號,頭部長度,伺服器類型,數據包總

長度,生存期,源地址,目標地址等

IP協議--地址

IPV 4地址由32位二進制數字組成, 每8位為一段, 共

分為4段,段間用"."隔開,為了便於閱讀,每一段表示為

其對應的十進制數字,稱為「點分十進制」表示形式;

IPV 4地址由類型, 網路號和主機號三個部分組成,

路由定址時,首先根據地質的網路號到達網路,然後利

用主機號達到主機;

IPV 4地址分為5類, 不同的類型適用於不同規模的網路

IP地址在0~255之間,255為廣播地址,0表示網段

網路號:IP地址和子網掩碼進行邏輯與計算的結果

例如:IP:10.102.129.158子網掩碼:255.255.255.0

十進制轉換成二進制:除二取余數,一位數不夠時,補0

傳輸層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實現數據從原主機的網卡送

到目標主機的網卡中;

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實現數據從源主機

的進程送到目標主機的應用程序進程(埠號)

傳輸的目的:

實現數據從源進程到目標進程的傳輸;

斷點續傳;

擁塞控制

傳輸層的兩個協議:UDP協議, TCP協議, 兩個協議區別

如下:

UDP無連接協議, TCP是面向連接的協議;

TCP比UDP更可靠;

UDP比TCP要佔用的網開銷小很多

埠號的概念:

對於TCP或UDP的應用程序, 都有標識該應用程序

的埠號,即埠號用於區分各種應用;

埠號的長度是16位,可提供65536(2的16次方)個

不同的埠號;

埠號1-255是公共埠號, 256-1024是用於Unix

服務;

埠號的另一種分配方法叫本地分配,使用1024以

上的埠號,本地分配方式不受網路規模限制,但是通

信雙方要預先知道。

網路連接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斷開,例如A和B的進行通

信,三次握手四次釋放過程如下:

三次握手:

1.A發請求給B(希望對方可以一起吃飯, SYN, seq=0)

2.B回復A(可以一起吃飯, , SYN, seq=0,ACK ACK

number=1)

3.A確認收到B的確認消息(ACK ACK number=1)

四次斷開:

1.A告訴B, 數據發送完了(序號n, FIN=1)

2.B告訴A, 收到最後一個消息了(ACK number=n+1,

ACK flag=1)

3.B的數據發送完了後,B告訴A,數據發送完了(序號m,

FIN=1)

4.A告訴B, 收到了最後一個消息(ACK number=m+1,

ACK flag=1)

應用層

應用層,確定數據格式,數據加密,數據壓縮等;

應用層常用的協議:

HTTP協議: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

協議,是應用層協議,請求和響應應有固定的格式,

請求由四部分組成:請求行,請求頭,空行,請求體;

響應也是有四部分組成:響應行,響應頭,空行,請求體;

介面請求的方式有:GE獲聯資源) , POS PE傳送數據)

❻ 數據鏈路層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

數據鏈路層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一些數據鏈路層協議(即鏈路控制規程),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鏈路上實現可靠的數據傳輸。
工作原理:
1.鏈路管理:當網路中的兩個結點要進行通信時,數據的發方必須確知收方是否已經處在准備接收的狀態。為此,通信的雙方必須先要交換一些必要的信息。或者用我們的術語,必須先建立一條數據鏈路。同樣地,在傳輸數據時要維持數據鏈路,而在通信完畢時要釋放數據鏈路。數據鏈路的建立、維持和釋放就叫做鏈路管理。
2.幀同步:在數據鏈路層,數據的傳送單位是幀。數據一幀一幀地傳送,就可以在出現差錯時,將有差錯的幀再重傳一次,而避免了將全部數據都進行重傳。幀同步指的是收方如何從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確地區分出一幀的開始和結束。
3.流量控制:發方發送數據的速率必須使收方來得及接收。當收方來不及接收時,就必須及時控制發方發送數據的速率。
4.差錯控制:在計算機通信中,一般都要求有極低的比特差錯率。為此,廣泛地採用了編碼技術。編碼技術有兩大類。一類是前向糾錯,即收方收到有差錯的數據幀時,能夠自動將差錯改正過來。這種方法的開銷較大,不適合於計算機通信。另一類是檢錯重發,即收方可以檢測出收到的幀中有差錯(但並不知道是哪幾個比特錯了)。於是就讓發方重復發送這一幀,直到收方正確收到這一幀為止。這種方法在計算機通信中是最常用的。本章所要討論的協議,都是採用檢錯重發這種差錯控制方法。為了防止發送方等待收方應答時出現等待死鎖,還將提供超時控制機制。重發幀後,為了防止收方收到重復幀,通常為幀給定一個幀序號。
5.區分數據和控制信息:由於數據和控制信息都是在同一信道中傳送,而在許多情況下,數據和控制信息處於同一幀中。因此一定要有相應的措施使收方能夠將它們區分開來。
6.透明傳輸:簡單的說,透明傳輸就是發送方發送什麼的數據,不管數據傳輸過程是如何實現的接收方將收到什麼樣的數據。更確切地說,所謂透明傳輸就是不管所傳數據是什麼樣的比特組合,都應當能夠在鏈路上傳送。當所傳數據中的比特組合恰巧出現了與某一個控制信息完全一樣時,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使收方不會將這樣的數據誤認為是某種控制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數據鏈路層的傳輸的透明的。
7.定址:在多點連接的情況下,必須保證每一幀都能送到正確的目的站。收方也應當知道發方是哪一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