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表徵計算機網路性能的指標
擴展閱讀
網站二級目錄怎麼設置 2024-10-11 19:16:43
學生用ipad還是平板電腦 2024-10-11 19:10:43

表徵計算機網路性能的指標

發布時間: 2024-10-11 16:01:58

A.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什麼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誤碼率。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誤碼率。誤碼率越低,表明網路的傳輸可靠性越高。

誤碼率一般縮寫為BER,即Bit Error Ratio的縮寫,是衡量一定量數據在規定時間內數據傳輸精確性的指標。誤碼率 = 傳輸中的誤碼 / 所傳輸的總碼數 * 100%。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的-10次方。

B. (單選)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的有效性的指標是________。

誤碼率是文件通過網路傳輸中錯誤的包。

頻帶利用率,網路使用的比列。

為什麼不選A,因為一個正常網路中誤碼率很低,但是在好的網路中也有誤碼率的存在。

其實這個初級的網路問題很容易想,網吧為什麼都貼著1000MB光纖接入,而不是說其他的呢?

C. 衡量計算機性能的主要技術指標有哪些

一台計算機功能的強弱或性能的好壞,不是由某項指標來決定的,而是由它的系統結構、指令系統、硬體組成、軟體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決定的。主要的可由以下指標衡量

1、CPU 是決定筆記本電腦的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是我們在選購筆記本電腦時最需要查看的技術指標。

2、核心數:目前 CPU 基本上都提供多個核心,即在一個 CPU 內包含了兩個或多個運算核心,每個核心既可獨立工作,也可協同工作,使 CPU 性能在理論上比單核強勁一倍或數倍。

3、主頻:主頻通常代表了 CPU 運算速度,在核心數相同的情況下,主頻越高,CPU 性能越好。

4、匯流排:是內存和 CPU 之間傳輸數據的通道,前端匯流排越高,CPU和內存之間傳送數據的速度越快,電腦性能越好。

5、高速緩存:高速緩存用來暫時存儲CPU要讀取的數據,解決CPU運算速度與內存讀寫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因此,其對 CPU 性能的影響非常大。

6、字長:字長是CPU能夠直接處理的二進制數據位數,它直接關繫到計算機的計算精度、功能和速度。字長越長處理能力就越強。常見的微機字長有8位、16位和32位。

7、內存也是影響筆記本電腦性能的最主要因數之一。目前主流筆記本電腦的內存大都是 DDR2 或 DDR3,DDR3 速度優於 DDR2。衡量一款內存性能的因數之一是其容量,目前筆記本電腦標配的內存容量通常是 2GB 或 4GB。

8、筆記本電腦的顯卡分為集成和獨立顯卡兩類,獨立顯卡的性能比集成顯卡好。影響獨立顯卡性能的主要指標是顯存,顯存越大,顯卡性能越好。

(3)表徵計算機網路性能的指標擴展閱讀

在進行計算機系統的評價時,除了與被評價的機器的結構、功能等特性參數有關以外,還與輸入,即該計算機系統的工作負荷有密切關系。被評價的一個計算機系統往往對某一種工作負荷表現出較高性能,而對另一種工作負荷則可能呈現較低性能。為了對計算機系統的性能進行客觀的評價,就需要選取具有真實代表性的工作負荷。通常採用不同層次的基準測試程序來評價系統性能。

1、採用實際應用程序。如C語言或C++ 開發的各種編譯程序;Photoshop圖形處理軟體、Premiere以及 CAD 工具軟體。

2、採用核心程序。這是從實際程序中抽取少量關鍵循環程序段,並以此來評估性能,但這些核心程序,只具有評價性能的價值。

3、玩具基準測試程序。玩具基準測試程序通常只有10~100行而且運行結果是可以預知的。因為小而且容易鍵入並且適用於任何機器而受到青睞。

4、合成測試程序。它類似於核心程序方法,但這種合成測試是 人 為 編 制 的 , 流 行 的 合 成 測 試 程 序 有WinBench 99、3DMMARK2001、WhatCPUIs等等。尤其是WinBench 99,它提供的測試結果都非常令人信服,都是非常權威的。因此,大部分報刊在對新硬體進行介紹時,提供的數據都是來自 WinBench 99 的測試結果。

有關專家對上述方法分析,總結出以下不足:

1、上述方法都試圖使用一個測試數據來表徵計算機的處理能力。

2、以上方法只進行性能測試,而沒有性能分析工作。

通過上述分析並提出一種比較完善和全面的性能評價方法,包括兩部分:

1、計算機性能測試。

2、對測試數據的分析。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性能

D. 1、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A、誤碼率 B、頻帶利用率 C、信道容量 D、傳輸速率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可靠性的指標是(A.誤碼率 )。
A.誤碼率
B.頻帶利用率
C.信道容量
D.傳輸速率
4.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B.頻帶利用率 )。
A.誤碼率
B.頻帶利用率
C.信道容量
D.傳輸速率

E. 計算機主要技術指標

(1)字長:指計算機運算機中寄存器的位數。字長帆賀越長,表示數的范圍越大,即有效數字的位數越多,計算精度越高。

(2)運算嫌睜速度:表示電子計算機運算快慢程度的指標,用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表示,單位為「次/秒」。

(3)存貯容量:指存貯器所能寄存的數字或指令的數量,即存貯器能夠存貯二進制信息的能力。

(4)存取周期:指存貯器進行一次完整的存取操作所需要的時間,存取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它越短越好。


(5)表徵計算機網路性能的指標擴展閱讀

計算機主要技術指標性能評價技術研究使性能成為數量化的、能進行度量和評比的客觀指標,以及從系統本身或從系統模型獲取有關性能信息的方法。前者即測量技術,後者包括模擬技術和分析技術。

性能評價通常是與成本分析綜合進行的,藉以獲得各種系統性能和性能價格比的定量值,從而指導新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和改進,以及指導計算機應用系統的設計和改進,包括選擇計算機類型、型號和確定系統配置等。

參考態者派資料來源:網路-電子計算機技術指標

F. 計算機的性能取決於什麼

計算機的性能取決於cpu、內存和顯卡。cpu和內存決定了電腦的運行速度,顯卡決定了玩大型游戲,圖像處理的能力。

1、CPU主頻,主頻是描述計算機運算速掘雀度最重要的一個指標。通常所說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是指計算機在每秒鍾所能執行的指令條數,即中央處理器在單位時間內平均「運行」的次數,其速度單位為兆赫茲簡拆或吉赫茲。

2、內存儲器的容量、內存是CPU可以直接訪問的存儲器,需要執行的程序與需要處理的數據就是存放在主存中的。內存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

3、顯卡、顯卡全稱顯示介面卡,又稱顯示適配器,是計算機最基本配置、最重要的配件之一。顯卡作為電腦主機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電腦進行數模信號轉換的設備,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

拓展資料:

1、中央處理器(cpu)主要包括運算器(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Data)、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Bus)。它與內部存儲器(Memory)和輸入/輸出(I/O)設備合稱為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

CPU從存儲器或高速緩沖存儲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並對指令解碼。它把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的微操作,然後發出各種控制命令,執行微操作系列,從而完成一條指令的執行。指令是計算機規定執行操作的類型和操作數的基本命令。

指令是由一個位元組或者多個位元組組成,其中包括操作碼欄位、一個或多個有關操作數地址的欄位以及一些表徵機器狀態的狀態字以及特徵碼。有的指令中也直接包含操作數本身。

2、內存儲器是計算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與CPU進行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儲器中進行的,因此內存儲器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內存儲器(Memory)也被稱為內存,其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

只要計算機在運行中,CPU就會把需要運算的數據調到內存中進行運算,當運算完成後CPU再將結果傳送出來,內存的運行也決定了計算機的穩定運行。 內存是由內存晶元、電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組成的。

3、顯卡(Video card,Graphics card)全稱顯示介面卡,又稱顯示適配器,是計算機最基本配置、最重要的配件之一。顯卡作為電腦主機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電腦判咐早進行數模信號轉換的設備,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

顯卡接在電腦主板上,它將電腦的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讓顯示器顯示出來,同時顯卡還是有圖像處理能力,可協助CPU工作,提高整體的運行速度。對於從事專業圖形設計的人來說顯卡非常重要。 民用和軍用顯卡圖形晶元供應商主要包括AMD(超微半導體)和Nvidia(英偉達)2家。現在的top500計算機,都包含顯卡計算核心。在科學計算中,顯卡被稱為顯示加速卡。

資料來源:網路:顯卡,網路:內存儲器,網路:中央處理器

G. 在計算機網路中,表徵數據傳輸有效性的指標是( ) A.誤碼率 B.頻帶利用率 C.信道容量 D.傳輸速率

是誤碼率。

誤碼率=傳輸中的誤碼/所傳輸的總碼數*100%。如果有誤碼就有誤碼率。IEEE802.3標准為1000Base-T網路制定的可接受的最高限度誤碼率為10-10。這個誤碼率標準是針對脈沖振幅調制(PAM-5)編碼而設定的,也就是千兆乙太網的編碼方式。

錯誤碼的產生是因為在信號傳輸過程中,衰減改變了信號的電壓,使信號在傳輸過程中被破壞,從而產生錯誤碼。

誤碼可能由雜訊、交流電或雷擊脈沖、傳輸設備故障和其他因素(例如,發送信號為1但接收到0;反之亦然)。對於各種規格的設備,都有嚴格的誤碼率(BER)定義。例如,可視/音頻雙向光終端的誤碼率應小於(BER)10E-9。

(7)表徵計算機網路性能的指標擴展閱讀:

頻帶利用率是衡量數據通信系統有效性的一個指標。是單位頻帶內可以傳輸的信息率,表示為:

Nb=Rb/B(BPS/Hz)(設B為信道所需傳輸帶寬,Rb為信道信息傳輸速率,則帶寬利用率)

或n=Rb/B(波特/Hz)

根據比特率與波特率的關系,可以進一步推導出n=RBlog2M/B(BPS/Hz)

由上表可知,在符號速率相同的情況下,增加M或減少B可以提高頻帶利用率。前者可通過多基調制技術實現,後者可通過單邊調制、部分響應等方法對信號頻譜進行壓縮實現。

H. 計算機網路第一章課後答案

1-01 計算機網路向用戶可以提供那些服務?
答: 連通性和共享

1-02 簡述分組交換的要點。
答:(1)報文分組,加首部
(2)經路由器儲存轉發
(3)在目的地合並

1-03 試從多個方面比較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主要優缺點。
答:(1)電路交換:端對端通信質量因約定了通信資源獲得可靠保障,對連續傳送大量數據效率高。
(2)報文交換:無須預約傳輸帶寬,動態逐段利用傳輸帶寬對突發式數據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組交換:具有報文交換之高效、迅速的要點,且各分組小,路由靈活,網路生存性能好。

1-04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是自印刷術以來人類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
答: 融合其他通信網路,在信息化過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連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種媒體形式的實時交互能力。

1-05 網際網路的發展大致分為哪幾個階段?請指出這幾個階段的主要特點。
答:從單個網路APPANET向互聯網發展;TCP/IP協議的初步成型
建成三級結構的Internet;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
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Internet;ISP首次出現。

1-06 簡述網際網路標准制定的幾個階段?
答:(1)網際網路草案(Internet Draft) ——在這個階段還不是 RFC 文檔。
(2)建議標准(Proposed Standard) ——從這個階段開始就成為 RFC 文檔。
(3)草案標准(Draft Standard)
(4) 網際網路標准(InternetStandard)

1-07小寫和大寫開頭的英文名字 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區別?
答:(1) internet(互聯網或互連網):通用名詞,它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路互連而成的網路。;協議無特指
(2)Internet(網際網路):專用名詞,特指採用 TCP/IP 協議的互聯網路
區別:後者實際上是前者的雙向應用

1-08 計算機網路都有哪些類別?各種類別的網路都有哪些特點?
答:按范圍:(1)廣域網WAN:遠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網。
(2)城域網:城市范圍,鏈接多個區域網。
(3)區域網:校園、企業、機關、社區。
(4)個域網PAN:個人電子設備
按用戶:公用網:面向公共營運。專用網:面向特定機構。

1-09 計算機網路中的主幹網和本地接入網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答:主幹網:提供遠程覆蓋\高速傳輸\和路由器最優化通信
本地接入網:主要支持用戶的訪問本地,實現散戶接入,速率低。

1-10 試在下列條件下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要傳送的報文共x(bit)。從源點到終點共經過k段鏈路,每段鏈路的傳播時延為d(s),數據率為b(b/s)。在電路交換時電路的建立時間為s(s)。在分組交換時分組長度為p(bit),且各結點的排隊等待時間可忽略不計。問在怎樣的條件下,分組交換的時延比電路交換的要小?(提示:畫一下草圖觀察k段鏈路共有幾個結點。)
答:線路交換時延:kd+x/b+s, 分組交換時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傳輸中,有(k-1)次的儲存轉發延遲,當s>(k-1)*(p/b)時,電路交換的時延比分組交換的時延大,當x>>p,相反。

1-11 在上題的分組交換網中,設報文長度和分組長度分別為x和(p+h)(bit),其中p為分組的數據部分的長度,而h為每個分組所帶的控制信息固定長度,與p的大小無關。通信的兩端共經過k段鏈路。鏈路的數據率為b(b/s),但傳播時延和結點的排隊時間均可忽略不計。若打算使總的時延為最小,問分組的數據部分長度p應取為多大?(提示:參考圖1-12的分組交換部分,觀察總的時延是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總時延D表達式,分組交換時延為:D= kd+(x/p)*((p+h)/b)+ (k-1)*(p+h)/b
D對p求導後,令其值等於0,求得p=[(xh)/(k-1)]^0.5

1-12 網際網路的兩大組成部分(邊緣部分與核心部分)的特點是什麼?它們的工作方式各有什麼特點?
答:邊緣部分:由各主機構成,用戶直接進行信息處理和信息共享;低速連入核心網。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連網,負責為邊緣部分提供高速遠程分組交換。

1-13 客戶伺服器方式與對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嚴格區分服務和被服務者,後者無此區別。後者實際上是前者的雙向應用。

1-14 計算機網路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標?
答:速率,帶寬,吞吐量,時延,時延帶寬積,往返時間RTT,利用率

1-15 假定網路利用率達到了90%。試估計一下現在的網路時延是它的最小值的多少倍?
解:設網路利用率為U。,網路時延為D,網路時延最小值為D0
U=90%;D=D0/(1-U)---->D/D0=10
現在的網路時延是最小值的10倍

1-16 計算機通信網有哪些非性能特徵?非性能特徵與性能特徵有什麼區別?
答:征:宏觀整體評價網路的外在表現。性能指標:具體定量描述網路的技術性能。

1-17 收發兩端之間的傳輸距離為1000km,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為2×108m/s。試計算以下兩種情況的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
(1) 數據長度為107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00kb/s。
(2) 數據長度為103bit,數據發送速率為1Gb/s。
從上面的計算中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解:(1)發送時延:ts=107/105=100s
傳播時延tp=106/(2×108)=0.005s
(2)發送時延ts=103/109=1µs
傳播時延:tp=106/(2×108)=0.005s
結論:若數據長度大而發送速率低,則在總的時延中,發送時延往往大於傳播時延。但若數據長度短而發送速率高,則傳播時延就可能是總時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設信號在媒體上的傳播速度為2×108m/s.媒體長度L分別為:
(1)250px(網路介面卡)
(2)100m(區域網)
(3)100km(城域網)
(4)5000km(廣域網)
試計算出當數據率為1Mb/s和10Gb/s時在以上媒體中正在傳播的比特數。
解:(1)1Mb/s:傳播時延=0.1/(2×108)=5×10-10
比特數=5×10-10×1×106=5×10-4
1Gb/s: 比特數=5×10-10×1×109=5×10-1
(2)1Mb/s: 傳播時延=100/(2×108)=5×10-7
比特數=5×10-7×1×106=5×10-1
1Gb/s:比特數=5×10-7×1×109=5×102
(3) 1Mb/s: 傳播時延=100000/(2×108)=5×10-4
比特數=5×10-4×1×106=5×102
1Gb/s:比特數=5×10-4×1×109=5×105
(4)1Mb/s:傳播時延=5000000/(2×108)=2.5×10-2
比特數=2.5×10-2×1×106=5×104
1Gb/s:比特數=2.5×10-2×1×109=5×107

1-19 長度為100位元組的應用層數據交給傳輸層傳送,需加上20位元組的TCP首部。再交給網路層傳送,需加上20位元組的IP首部。最後交給數據鏈路層的乙太網傳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工18位元組。試求數據的傳輸效率。數據的傳輸效率是指發送的應用層數據除以所發送的總數據(即應用數據加上各種首部和尾部的額外開銷)。
若應用層數據長度為1000位元組,數據的傳輸效率是多少?
解:(1)100/(100+20+20+18)=63.3%
(2)1000/(1000+20+20+18)=94.5%

1-20 網路體系結構為什麼要採用分層次的結構?試舉出一些與分層體系結構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層的好處:
①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可以使用其下一層提供的服務而不需要知道服務是如何實現的。
②靈活性好。當某一層發生變化時,只要其介面關系不變,則這層以上或以下的各層均不受影響。
③結構上可分割開。各層可以採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
④易於實現和維護。
⑤能促進標准化工作。
與分層體系結構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郵政系統,物流系統。

1-21 協議與服務有何區別?有何關系?
答:網路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而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面一層提供服務。
協議和服務的概念的區分:
1、協議的實現保證了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本層的服務用戶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看見下面的協議。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
2、協議是「水平的」,即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但服務是「垂直的」,即服務是由下層通過層間介面向上層提供的。上層使用所提供的服務必須與下層交換一些命令,這些命令在OSI中稱為服務原語。

1-22 網路協議的三個要素是什麼?各有什麼含義?
答:網路協議: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1)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2)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3)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1-23 為什麼一個網路協議必須把各種不利的情況都考慮到?
答:因為網路協議如果不全面考慮不利情況,當情況發生變化時,協議就會保持理想狀況,一直等下去!就如同兩個朋友在電話中約會好,下午3點在公園見面,並且約定不見不散。這個協議就是很不科學的,因為任何一方如果有耽擱了而來不了,就無法通知對方,而另一方就必須一直等下去!所以看一個計算機網路是否正確,不能只看在正常情況下是否正確,而且還必須非常仔細的檢查協議能否應付各種異常情況。

1-24 論述具有五層協議的網路體系結構的要點,包括各層的主要功能。
答:綜合OSI 和TCP/IP 的優點,採用一種原理體系結構。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物理層的任務就是透明地傳送比特流。(注意:傳遞信息的物理媒體,如雙絞
線、同軸電纜、光纜等,是在物理層的下面,當做第0 層。)物理層還要確定連接電纜插頭的定義及連接法。
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線路上無差錯地傳送以幀(frame)為單位的數據。每一幀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網路層網路層的任務就是要選擇合適的路由,使發送站的運輸層所傳下來的分組能夠
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站,並交付給目的站的運輸層。
運輸層運輸層的任務是向上一層的進行通信的兩個進程之間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
服務,使它們看不見運輸層以下的數據通信的細節。
應用層應用層直接為用戶的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1-25 試舉出日常生活中有關「透明」這種名詞的例子。
答:電視,計算機視窗操作系統、工農業產品

1-26 試解釋以下名詞:協議棧、實體、對等層、協議數據單元、服務訪問點、客戶、伺服器、客戶-伺服器方式。
答:實體(entity)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客戶(client)和伺服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客戶是服務的請求方,伺服器是服務的提供方。
客戶伺服器方式所描述的是進程之間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
協議棧: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採用分層模型後,每層的主要功能由對等層協議的運行來實現,因而每層可用一些主要協議來表徵,幾個層次畫在一起很像一個棧的結構.
對等層:在網路體系結構中,通信雙方實現同樣功能的層.
協議數據單元:對等層實體進行信息交換的數據單位.
服務訪問點:在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即交換信息)的地方.服務訪問點SAP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實體上就是一個邏輯介面.

1-27 試解釋everything over IP 和IP over everthing 的含義。
TCP/IP協議可以為各式各樣的應用提供服務 (所謂的everything over ip)
答:允許IP協議在各式各樣的網路構成的互聯網上運行(所謂的ip over everything)